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要让心理学陷阱害了你/心理学实用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付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是“坏人太坏”?还是你不了解“心理学陷阱”?爱情陷阱、社交陷阱、职场陷阱、经商陷阱、营销陷阱,心理学陷阱可谓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有关系的地方,就存在着心理较量。

很多人会陷入“心理学陷阱”不能自拔,如何发现并跳出心理陷阱?

一切尽在《不要让心理学陷阱害了你》中……

请你试着把《不要让心理学陷阱害了你》放在枕边,在闲暇或困惑的时候,打开它!

它可以帮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的障碍和缺陷。帮你更多地识别无处不在的“心理陷阱”,助你爱情顺利,事业顺心。一生幸福!

内容推荐

人人都有来自内心的魔,这个魔,就是藏匿内心的心理障碍和缺陷。但大多数时间,我们不能够正视自己,审视内心。我们逃避,命运却不可规避。情绪决定成败,缺陷阻碍成功。我们只有发现自己的心理“陷阱”,努力克服它,才能走向成功!

本书不探讨宏大的、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只从性格、爱情、社交、经商、营销、职场等各个角度授予开启心灵的密匙,使人们能够发现并跳出心理陷阱,走向成功!

目录

第一章 潜伏的敌人,伤己的暗器——务必绕过的“性格陷阱”

 拖延——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冷漠——隔断的心墙,孤独的人生

 虚荣——过分的表现,扭曲了的自尊心

 消极——超越自卑,天下无人不识君

 浮躁——按耐住驿动的心,不要乱飞乱撞

 猜疑——疑神疑鬼,害人害己

 跨越自己的心理高度

第二章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务必走出的“爱情陷阱”

 一见何以钟情

 失恋就失去了全部吗

 不要苛求完美的爱人

 婚前同居,温柔的陷阱

 想好了再结婚

 远离那朵有毒的“玫瑰

 看得太紧不一定是好事

第三章 轻视社交,终将遭淘汰——务必跨越的“社交陷阱”

 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随口允诺,难以兑现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敷衍推诿,缺乏诚意

 当面不讲,背后乱说

 得意之时,锋芒毕露

 无事不访,有事登门

 逞强好胜,口舌之争

第四章 赢得喜爱,无往不胜——务必走出的“陌生人陷阱”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之好与坏

 亲和效应——与众不同,会引发大家的反感吗

 刻板效应——以偏概全要不得

 晕轮效应——爱屋及乌的心理错觉

 投射效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与外向型人交往——勿当“主角”

 与内向型人交往——勿当“配角”

第五章 激情竞技场,如鱼得水——务必远离的“职场陷阱

 做工作的主人而非“奴隶”

 不要当众指责你的领导

 厌职情绪要不得,学会化解

 职场不是“角斗场”

 做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

 切勿盲目一“跳”

 职场不是“高压锅

第六章 专家领导,你不信他信——务必知道的“权威陷阱”

 你虽是领导,但不能居高临下

 不要把犯错误的员工一棒子“打死

 “内耗”一定要及早清除掉

 手下的人并非越多越好

 缺乏沟通就不能互谅

 不因人言而废才

 不要只看到员工的短处

 有危机不一定就是坏事

第七章 乱花迷人眼,一心向“钱”看——务必看清的“经商陷阱”

 不熟不做——勿要什么赚钱做什么

 不要先做大生意,再做小生意——先小后大易成功

 不要只做生意,不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创业“陷阱”要看清

 机会来了要“贪心”——准确把握商机

 不要只顾自己赚钱——合作中获得“双赢”

 质量是生命线——0.1%的缺陷也不可以

第八章 先给后夺,争先恐后买——务必了解的“营销陷阱”

 名人效应过时了吗

 权威效应也可引导消费者

 以小赠品为饵钓大鱼

 惜售与“饥饿营销”是双刃剑

 降价能否解决根本问题

试读章节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理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通过满足自己的自尊,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虚荣心实质上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

小华的家在城乡结合部,经济状况并不好,可她生性好强,在任何公开的场合都要硬着头皮表现自己。没办法表现的时候,她只好躲避。比如吃饭,每次她都要避开人群高峰期。她琢磨着,别人的饭卡上面总是保持三位数,甚至还有四位数,可自己的卡上却只有几十块钱,寒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对小华来说,美丽的外表更有着特别的意义。没有衣服撑门面,她硬着头皮向家里要,爸妈拗不过她。拿到钱后的小华可乐坏了,像小燕子一样飞到商场,挑了半天,总算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第二天的小华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引来不少同学的赞许,她心里美滋滋儿的。可遗憾的是,这衣服虽算独树一帜,可在她的箱子里未免显得孤独。为了显示这件衣服,小华白天穿,晚上洗,晾一夜,第二天又接着穿。

外表光鲜靓丽,她还要求自己在同学面前要表现得潇洒些,脸上的微笑成了非得完成的任务,都是刻意装出来的,别人一眼就看穿了,背地里不免说她精神不正常、有毛病。其实,她自己何尝不觉得累呢?她也渐渐觉得别扭,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为了那点虚荣心。她勉强着自己,活给别人看,丢掉了自己。可她又觉得,如果自己不撑着,瘫下来,自己不就是一堆烂泥吗?她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她认为,哪个女生不虚荣呢?她就这样坚定着自己的信念,继续虚荣……

以上这个案例是虚荣心的具体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是有点虚荣心的,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权利,金钱、车子等,女人则追求衣着、容貌、老公、房子,尤其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与温饱,已经不能像老子在《取舍》中所言:“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低一等,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过分追求虚荣,小则道德的沦丧,大则走向罪恶的深渊。因为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人有一点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认为自己失去了所谓的自尊而受不了,久而久之,形同服用慢性自杀的毒药,置自身于非常不健康的境地。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不如他人的现状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

那么,如何认知虚荣心和改变虚荣心呢?心理学家告诉你:

(1)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扉,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2)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

(3)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时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任其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化和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客观实际,盲目跟风设计,打肿脸充胖子,弄得劳命伤财,负债累累,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4)调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对饮食、休息、睡眠、性等维持有机体和延续种族相关的生理需要,有对交往、劳动、道德、美、认识等的社会需要,有对空气、水、服装、书籍等的物质需要,有对认识、创造、交际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动物,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在某种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是不合理的。对一名中学生来说,对正常营养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顾实际摆阔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对干净整洁、符合学生身份的服装需要是合理的,而为了赶时髦,过分关注容貌而去浓妆艳抹、穿金戴银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要学会知足常乐,多思所得,以实现自我的心理平衡。

P13-16

序言

无处不在的心理学陷阱

2009年9月6日,在南京一所重点大学读研究生的陈雪与同学结伴去理发,本来使用优惠卡7.6元就够了,没想到最后竟然花了6000元办了一张“VIP美容关发消费卡”。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当日下午,陈雪跟同学张丽等三人带着同学叶枫的一张优惠卡,到瑞金路上一家美发店理发,这张消费卡在该店打3.8折,最低消费20元只要花7.6元就可以了,三个人本来的想法就是花这种最低消费。但在理发前,理发师称陈雪的头发问题很严重,头顶有斑秃预兆,甚至已经出现了斑秃。在理发师多番类似恐吓、欺骗下,陈雪先后用了380元一瓶去角质层的药水4瓶,280元一瓶营养毛发的药水4瓶;而她的两个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分别使用了760元、158元的药水。后来三个人一碰头,终于明白上当受骗了。接下来她们跟店家交涉,美发店工作人员只给出两个方案,要么支付已经消费的3400元,要么花6000元办卡以后来消费。她们一直商量到当日深夜12点,最终花了6000元办了张“VIP美容关发消费卡”。

9月7日下午,陈雪等三名同学向报社反映了自己的遭遇。后在白下区工商行政分局瑞金路工商所的协助下,三名女研究生终于拿到了被骗的钱款。

如果说上述三位女研究生被骗是因为“坏人太坏”,不小心掉入了无良商家的心理学陷阱(恐惧营销)而值得同情的话,而下面这位女研究生的经历,则就令人悲哀了。

河北省一位女研究生在春节回家的路上,邂逅了一位农村妇女,三言两语后,两人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又成了“生意伙伴”——在三个小时的火车旅行结束后,女研究生跟着这位农村妇女去“发一笔财”去了——女研究生被卖到了偏僻村庄,受尽凌辱。最终还是在善良村民的帮助下,被警察救了出来。

这位女研究生为什么会上当受骗?通过她的经历,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是她心中的贪婪心理。

说真的,每当看完这种新闻,我是既心痛——因为这三个女研究生被奸商痛宰的惨状,觉着这三个女研究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居然连这点骗局都识不破,又气愤——因为骗子也太残忍了,对这些善良的女研究生下手如此之重,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同时还生出些许莫名的悲哀来。

悲哀之一:这些女研究生为何这么无知,居然连一般百姓都能一眼识破的骗局也看不出来,委实叫人着急不安啊。我们知道,现在媒体披露的各式各样的骗局不可谓不多,坊间流传的种种骗术也不少,按理说这些女研究生即使没有经历过,也应该在报上看见过,或是听导师、同学、家人、朋友说过。但她们居然好像生活在真空里,啥都不知晓,就这么轻而易举地上当受骗了!这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这三个女研究生光埋头于书本,缺乏对社会的学习和认识,更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于是,一次又一次掉进骗子的陷阱——即使将来学富五车,恐怕也不能适应社会,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现代高等教育的悲哀呀!

悲哀之二:我们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怎么有这么多的骗局?怎么出现了这么多“高科技陷阱”?

其实,上当受骗的不仅仅是可爱的孩子,就连我们这些“有知识”的成年人,何尝不会陷入“不自觉的心理学家”设下的“心理学陷阱”不能自拔!

最近迷住我的,是辽宁卫视讲的一个故事,很多电视台做了改编,引起很大反响。

2004年,一个在地下通道卖唱的女子被记者发现,她的身世几乎集中了一切催泪的要素:年龄小的女孩子——只有16岁;身份特殊——私生女;特长高雅——酷爱音乐。

私生女的身份令她从小就寄人篱下,到处辗转流离,12岁的时候,因为患上白血病而落下身体残疾,但她热爱音乐,到16岁时已写有三百多首歌曲,靠在地下通道卖唱维生及赚钱治病。

媒体迅速对她做了报道,她甚至一度登上央视的访谈节目,媒体的热情开始消退的时候,她身边却有了一群追随者,有男有女,他们辞掉工作,倾尽家财,为照顾她而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奇异的家庭,他们以兄弟姐妹相称,有人专门负责全家的开支。

终于有人渐渐醒悟,去报了案,警方查实了她的身份,她家在北方的农村,曾经有过一次婚姻,最惊人的是她的年龄,在案发的当时,她已近37岁。

作为一位心理学者,我对此非常感兴趣,想找到其中的秘诀:她和她那一拨又一拨的“哥哥姐姐”,到底靠什么凝聚在一起?那么多智商较高的成年人,为什么会受她的骗?在真相大白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人相信她昵?

古斯塔夫·庞勒在《乌合之众》中说得好:“世上的一切伟人,一切宗教和帝国的建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杰出政治家,甚至说得平庸一点,一伙人里的小头目,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性格有着出自本能但往往十分可靠的了解。”

她就是这样一个不自觉的心理学家,她本能地知道这些追随者们要什么,或者说,他们缺什么:他们需要破解孤独,需要和他人产生自以为超越世俗的精神和肉体的联系,需要加入一个集体,需要为一个共同事业而奋斗。

她于是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她使自己成为那个崇高的共同事业,照顾她的生活为他们的人生提供了意义,她为一个集体、一个青春乐园的存在创造了理由,他们都不工作,在那个家里做迷信游戏,成日唱歌,围着她团团转。

这种情感必须要以不断消费的形式来刺激它的延续,她自觉地担起了这个任务,她今天昏迷(昏迷的时候,她的哥哥姐姐们必须围在她的周围不断地弹着吉他唱歌,以防她被魔鬼掳走,直到她苏醒),明天需要钱,后天要去求学,一个个兴奋的小要求,刺激着他们分泌情感,并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情感强度。她最后的失败,在于她消费过度了,她如果肯细水长流一点,甚至还时不时还收敛一点,恐怕到今天还不至于被发觉——事实上,至今也有她的“哥哥”相信她不是骗子,还需要帮助。

她的“哥哥姐姐”们,并不是庸常之辈,一个个眉清目秀,言辞得体,歌声嘹亮,显然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再好的教育,也在这样一个不自觉的心理学家面前溃不成军。

生活中类似的陷阱,就更是无穷无尽了。

下面这个故事,你我都是耳熟能详的:

一条巷子里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两家店的生意都很好,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可是,晚上盘点的时候,左边这个店总是比右边那个店每天多赚两三百块钱,而且每天都是这样,让人心生不解。

细心的人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如果你走进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员微笑着把你迎进去,给你盛好一碗粥,热情地问你:“您好!加不加鸡蛋?”一般情况下,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一个吧!于是服务员就会拿来一个鸡蛋;不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不加,喝完粥结了账就走了。可是,如果你走进左边那个粥店,服务员同样也是微笑着把你迎进去,给你盛好一碗粥,然后热情地问你:“您好!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一般情况下,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两个;不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一个。就这样,一天下来,左边的这个粥店比右边的那个粥店每天要多卖出很多个鸡蛋,这就是它每天多出两三百块钱的原因。

大凡讲这个故事的人,都是在赞赏左边那家粥店的生意经。左边粥店确实也值得赞赏与学习,它的生意经里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心理学道理。左边的那个粥店其实是在运用心理学中的锚定法,诱导消费者在不经意间做出有利于店家的选择。如果你是它的顾客,你的决策则是受到了心理锚定效应的影响,你不自觉地在粥店设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决策选择。

左边小店的服务员把顾客“锚定”在“加几个鸡蛋”上,而右边小店的服务员则把顾客“锚定”在“要不要加鸡蛋”上。在前一种情况下,顾客是在“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上进行选择或调整,而后一种情况下,顾客是在“加不加鸡蛋”上进行选择或调整,顾客有限的理性使很多的顾客没有充分地调整,使两个小店的生意大相径庭。

外出旅游的时候,你看中了一件标价为3000元的紫砂壶,但你对紫砂壶的情况又不是很了解,结果你动用了所有的智慧与店主讨价还价,最终以1500元成交,你感到很满意。因为,你花了1500元的价钱买了3000元的东西,而不是花了4000元的价钱买了3000元的东西。店主也很高兴,因为他把价值500元的东西随意标成了3000元,而店主的这个前置标价,对于你来说就是一种“锚定”,他让你始终围绕着这个似乎是随机的数字3000元来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家在一开始就标价很高的原因。因为,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双赢”:商家赚了钱,顾客“捡了便宜”吃了大亏——因为在大型商场里,它的标价只有800元。

为什么人们反复地掉进相同的陷阱?究其根源,除了外界的不可抗力影响之外,大多数的失败都与潜藏在我们自己身上的这些缺陷有关。

有一朵看似弱不禁风的小花,生长在一棵高耸的大松树下,小花非常庆幸有大松树成为它的保护伞,为它遮风挡雨,每天可以高枕无忧。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伐木工人,短暂的工夫,就把大树整个锯了下来。

小花非常伤心,痛哭道:“天啊?我所有的保护都失去了,从此那些嚣张的狂风会把我吹倒,滂沱的大雨会把我冲走。”

远处的一棵树安慰它说:“不要这么想,刚好相反,少了大树的阻挡,阳光会照耀你、甘霖会滋润你;你弱小的身躯将长得更茁壮,你盛开的花瓣将一一呈现在灿烂的阳光下。人们就会看到你,并且称赞你说,这朵可爱的小花长得真美丽啊!”原本忧伤的小花听到如此之说后,心底豁然开朗,并露出了自信而快乐的微笑。

通过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理上的问题,人们在许多时候为某些问题所缚累,为某些困难而退缩,归根到底,还是心理上的症结。

人人都有来自内心的魔,这个魔,就是藏匿内心的心理障碍和缺陷。但大多数时间,我们不能够正视自己,审视内心。我们逃避,命运却不可规避。情绪决定成败,缺陷阻碍成功。我们只有发现自己的心理“陷阱”,努力克服它,才能走向成功!

本书不探讨宏大的、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只从性格、爱情、社交、经商、营销、职场等各个角度授予开启心灵的密匙,使人们能够发现并跳出心理陷阱,走向成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1: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