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是全球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
更重要的是,在儿女心目中,他还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好父亲。在他的“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才能快乐,他才能做好”的原则的引导下,他的儿女们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快乐!
一凡编著的《股神巴菲特给儿女的56个忠告》向我们揭示了巴菲特如何融投资智慧和浓浓的父爱,向自己的三个儿女传授面对未来世界所应持有的生活以及投资态度、做人做事的方法,最终建立自己的成功人生。
相信作为获得巨大成功且拥有幸福家庭的传奇人物,巴菲特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和教育观,一定会对你有更多全新的启示!
一凡编著的《股神巴菲特给儿女的56个忠告》精心选择了巴菲特给儿女的一些忠告,总结出他向儿女们所展示的成功经验和投资哲学,供为人父母者及青年朋友们借鉴。
股神巴菲特因其卓越的投资成果而为世人所推崇。对其家庭教育方面,人们却了解得不多。其实在这一点上,巴菲特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股神巴菲特给儿女的56个忠告》向我们揭示了巴菲特如何融合投资智慧和浓浓的父爱,向自己的三个儿女传授面对未来世界所应抱持的生活以及投资态度,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忠告11 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巴菲特名言
在生活中,如果你正确选择了你的英雄,你就是幸运的。我:建议你们所有人,尽你所能地挑选出几个英雄。
孩子考上了大学,做家长的内心是怎样一种心情呢?绝大多数的父母一定高兴极了,心里不免会这样想:孩子能走到这一步太不容易了,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才会有今天!因此,看到孩子进入大学以后整个人变得松懈下来,不再像中学时那样积极奋进,许多家长都不会有任何意见。然而,同样作为一名家长的巴菲特却不是这样。
他的三个孩子非常出色,都考上了大学,这让巴菲特在心里乐开了花,可让他不满意的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并不是件吃力的事情,但他们并没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没有做到严格要求自己。
在孩子们看来,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这么简单,所以他们把学习当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上学、放学,而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他们就不再往前走了,都松懈了下来。孩子们这样的表现,巴菲特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巴菲特如此在意孩子们的表现呢?因为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都能成为非同寻常的人,可按现在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很可能只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这怎能不让巴菲特为之在意,为之焦急?
巴菲特一直强调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愿意与那些平庸的人为伍。在他看来,一个心甘情愿想要平庸生活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追求的人,他向来不推崇这样的人,不仅不推崇,甚至还鄙视他们。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这一点巴菲特很清楚,所以他从不要求孩子们成为一个完人。但他知道,世界上的人有伟大和平庸之分,所以他希望孩子们能时刻注意突破自己,打破平庸,不在平凡的日子做平庸的人。
其实,巴菲特自己就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曾用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假设:如果他从小甘于平庸,他就不会有现在的位置,就不会对人生有如此的认知高度。正是因为不甘于做平庸者,巴菲特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平庸者的位置上,一生都碌碌无为。
作为一位父亲,巴菲特并不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做跟他一样的事情,一定要达到他当前的成绩,但是最起码他们都不能甘于平庸。
如何才能不平庸呢?巴菲特要求子女首先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才会有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进取的动力。这一点在巴菲特自己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拥有金钱是巴菲特从小就设定的人生目标,而在设定目标之后,他就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太多的惊险,但他都没有退缩,始终勇往直前,而他之所以无所畏惧,是因为这个目标在支撑着他,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了拥有它,我愿意全力以赴。”
此外,在巴菲特看来,有了目标之后,还要付诸行动,这样才能打破自己的平庸。他不想孩子们都成为空喊口号的人,空喊口号,除了说明自己是一个容易幻想的人之外,并不能表明其他什么,所以,为了改变现状,巴菲特要求子女们立刻开始采取行动,为他们各自的目标努力。
如何采取行动呢?巴菲特给孩子们的建议是:多读书,多学习。他告诫孩子们,读书不是死读书,学习不是机械地学习,如果只是把书本知识存储在脑子里,不知道使用,不会加以利用,不会用学习知识改变自己,那么即便读再多的书,进行再多的学习,也无济于事,始终与平庸者无异。
巴菲特的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孩子们虽然没有达到他当前的成绩,但他们都朝气蓬勃,对一切充满了爱,对周围充满了好奇,都没有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他们不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大放光彩,还用巴菲特给的钱建立了基金会,为农业、教育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轻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
什么是平庸呢?看到“庸”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庸俗”“庸碌”“庸夫”“庸人”等词语,它们的共同点是:稀松平常,碌碌无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等。平庸从表层上说是个人生活、工作上的平凡,不突出,不高明,从深层上说,则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自我麻醉,自我解脱。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平庸的生活,在生命的历程中就只会留下毫无色彩的足迹,如果你甘于平庸,你将成为众人之中的可怜虫,你将错过许多可以尝试的机会,你的公司或者是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平庸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思想表现,它会践踏人的思维,阉割人的意志。平庸之人,面对困难挫折缺乏自信和坚韧;面对人生机遇挑战,缺乏勇气和魄力;空有梦想,甚至根本没有梦想。事实上,甘于平庸本身就等于失败,等于关闭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至少出生时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所以你可以平凡,这不是你的错,因为它不是任何人主观所能决定的,但你不能因此而活得平庸,因为它恰恰是一种主观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平凡与否,无法由自己决定,但是否平庸,完全可以由自己雕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由这句话,你想到了谁?还记得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吗?受佣于地主的陈胜不安于现状,不甘平庸,最终发起了农民的起义,在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陈胜可以做到的,你也同样如此。每个人都具备拒绝平庸的条件和资源,只要你愿意拒绝平庸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行动。
P47-50
世界上曾有这样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梦想着拥有很多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直坚信: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会出现在报纸上。许多年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个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他拥有的财富高达620亿美元,多年来,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一直稳居前三甲。
世界上也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家庭:它由父亲、母亲和三个子女共五口人组成。这是个理想的完美家庭,全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父亲事业成功且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母亲温柔慈祥持家有方,三个子女尽管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他们都生活得很幸福,而且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个人,就是现在世人皆知的沃伦·巴菲特。这个家庭,就是巴菲特的家。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从小他就极具投资意识,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一个人。可以说,小时候的他就满肚子都是赚钱的想法,5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富翁们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挣取外快。
1941年,刚刚跨人11周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转学到尼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一年内获得了经济学士学位。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传授给了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投资决窍。
1951年,21周岁的巴菲特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硕士学位。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了最高的A+。
1952年,巴菲特步入婚姻的殿堂,并依次生下了三个孩子——大女儿苏珊,大儿子霍华德,小儿子彼得。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投资才能,披荆斩棘,开创了风靡世界的价值投资理论,成为巨额财富的拥有者,并被世人冠以无数的荣誉光环——
他被世人誉为“股神”;
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
他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慈善家,捐出了美国和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私人捐赠;
他被美国人称为是“除父亲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
当然,在儿女的心目中,他还是一位“最棒的顾问,最棒的老师”!
无论是搞投资还是做父亲,巴菲特无疑都是最成功的。当然,这也正是我们写作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这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看的书。“我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这是许多年轻人都会问到的问题。是的,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但要获得成功,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成功,却一生都在面对失败。那么,如何才能成就大事呢?对于“成功”二字,被冠以殊荣的巴菲特最有资格向人们娓娓道来,给你以启迪,给你以帮助。要知道,他所拥有的财富我们也许难以企及,但他的成功我们却可以复制。
其次,这还是写给为人父母者看的一本书。毋庸置疑,巴菲特爱自己的孩子,但他的爱并没有体现在表面上,他对孩子们的爱通常都是悄悄的、内涵深厚的。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00多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此外,巴菲特还向为已故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万股股票,同时向他三个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别捐赠35万股的股票。这与巴菲特过去一再表示,不愿意让大量财富代代相传的想法,是相当一致的。
与其他父亲不同,巴菲特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巨额的财产,而是给他们提供了生命旅程的路标,比如积极向上的人格,勤劳、勇敢、耐挫的品质,等等,也正是这些造就了孩子们成功的人生。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我想给子女的,是足以让他们能够一展抱负,而不是多到让他们最后一事无成。”
巴菲特的教子智慧也给我们当代的父母以启示,爱孩子不应仅仅是为他提供富足的生活,把财富留给他,要留给他的应该是这样两份遗产:“根”及“翅膀”。“根”就是一个人的心性品质,“翅膀”则代表了他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只有继承了这样的“生存智慧”,孩子才会真正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过得幸福。
可以说,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巴菲特如何融投资智慧和浓浓的父爱,向自己的三个儿女传授面对未来世界所应持有的生活以及投资态度、做人做事的方法,最终建立自己的成功人生。
相信作为获得巨大成功且拥有幸福家庭的传奇人物,巴菲特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和教育观,一定会对你有更多全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