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妇女由于生活节奏日益急促,以至于休闲活动也越来越贫之,而没有电视、电影的古代妇女们的休闲活动,岂不是更单调而乏善可陈吗?那可一点儿也不,请听笔者为您一一道来。
新年嬉游
过旧历年是辛苦了一年的中国人欢乐嬉游的假日,妇女们自然也不例外。大年初一便四处拜年,看看街头热闹欢腾的年景,熙来攘往的人潮,晌彻云霄的爆竹声,以及各饶兴味的民间百艺、杂耍表演,还有令人垂涎的小吃零食和各种女用饰品等。
年初二拜财神庙,上香叩祈一年财运兴旺,并且回门向父母拜年贺喜,和阔别多时的朋友闲话家常。……
不爱凑热闹的妇女,春节里可以在家摸骨牌、斗叶子、掷升官图、览胜图。清初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廿四回上说:
“转瞬之间,早度过残岁,又到新年。舅太太年前忙忙的回家走了一回,料理毕了年事便赶回来。姑娘(何玉凤)因在制中,不过年节,……舅太太便同张太太带了丫头仆妇,哄她摸骨牌、掷览胜图、抢状元等……”
安家妇女过年的游乐情景,正是古代一般妇女的写照。
掷览胜图、抢状元(升官图)是一种凭掷骰子的点数在画好格子的纸上进进退退的游戏;摸骨牌和斗叶子戏又是一类,也就是今日最流行的赌戏——麻将的前身。在清雍正年间天津杨柳青版画里,还有描写妇女们玩叶子戏的年画,把妇女们斗牌时专注的神态,刻画得非常生动。
元宵走桥
元宵是新年的尾声,更是妇女的节日。元宵夜妇女们结伴外出走桥摸丁、迎紫姑、听响卜……不玩到更深兴尽不回家。
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说:“(正月)八至十八日……妇女著白绫衫,队而宵行,至城各门,手暗触丁,谓男子祥,曰:‘摸丁儿’……”为得子之兆。
元宵夜走桥之俗,在明人沈榜《宛署杂记》里也有记载:“燕都灯市,十四日:其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名日‘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晚清上海刊印的《点石斋画报》上,还有一则新闻画描写浙东妇女元宵走桥之俗,说当地妇女以为元宵夜走过七座桥,就可福寿双全。多走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自然长寿,长寿即是福,元宵走桥祈福祈寿倒也并非全然迷信。
迎紫姑是一种占卜的游戏,妇女们多半在正月十四夜晚迎紫姑:紫姑是上古一位命薄的少女,因不容于大妇,便在元宵这天愤而自杀了。妇女们在元宵前夕用衣衫披在扫帚上当紫姑,念“请紫姑咒”迎她下凡;觉得扫帚变重了,就表示紫姑神下降了。这时问她一些可用数目字回答的问题,如再过几年结婚啦、婚后有几个小孩啦、邻家有几头猪啦、自己袋里有几个铜板啦……少女手中捧着的“紫姑”会自动一下一下地点着,正确地回答妇女们所提出的问题。
《帝京景物略》上说:“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香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吉),倒不起,乃咎(凶)也……”以草人代神,祝拜后看它是跃跃而拜还是倒地不起以卜吉凶,是另一种玩法,流行于大陆北方。
在元宵夜阑人静时,妇女先在家神前烧香点烛、掷玟占卦,决定出门的方向,而后到人家窗前檐下偷听别人的谈话,以卜自己一年的休咎,称为“听响卜”。宋人杨万里《挥尘录》说:“楚俗,过元夕第三夜,多以更阑时微行听人言语,以卜一岁之通塞。”可见此俗历史之悠久。P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