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是一种态度,一种超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生命如花,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我们生活在纷扰的社会中,与周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势必要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面对坎坷、面对挫折,太多的人悲叹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艰辛,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幸福。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所谓的名利,无非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累赘。不管是“人模”还是“狗样”,只要把持“珍惜幸福,珍惜人生”,不去攀比,做最好的自己,就无愧于“拈花一笑”的态度。
愿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快乐亦如你。
《再烦也要拈花而笑》由如歌编著。
《再烦也要拈花而笑》由如歌编著。
《再烦也要拈花而笑》内容如下:
『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一种人与世界的圆融与统一。
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繁琐的事顼变得简单可行……
去工作而不要光以挣钱为目的;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我们的贬低;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人观看;去唱歌而不要想着有人在听。放得下,就是快乐。『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有多少钱才章福
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拥有多少钱,才能感到幸福?一个年薪3万元与年薪30万元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感觉吗?除了金钱,还有什么能令你幸福?”
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人类70%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但金钱并无法使人快乐。它的本性中没有能产生快乐的东西。如果你现在不快乐,那么无论拥有什么都不会改变你的心情,因为你总是想得到更多。前不久,这个研究小组公布了数年来研究的结果:20年来,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是同步提高。无独有偶,国家权威机构的数据也表明:幸福和物质水平并不是成正比的,相较于城市居民,相对贫困的农村人幸福感更高。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经济方面都比我们的父辈或祖父辈好得多,可是幸福水平并没有按比例提高。有研究说,当住房和食物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额外的财富很少能增加你的幸福感。正如夏普说的:“财富的增加绝对不会保证你的幸福也会增加,一年挣3万元的人和一年有30万元收入的人相比,在幸福感上的差别非常小,不过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为什么财富的多少不与幸福感成正比呢?
有许多人生活在期望中,老是着眼于将来,完全失去了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眼前的快乐。高中学生盼望进大学;进了大学,盼望做工程师;做了工程师,盼望尽快结婚,成家才会幸福;如此这般……永远在盼望。
终于有一天,盼望失去了光彩。这时候,一个人的思想、价值、动机都会有一番巨大调整;他开始呈现老态,意志消沉;从盼望将来一变而为回首当年(过去却已一去不返)。
我有个习惯,每当我心情苦闷的时候,或忙了一阵觉得乏累的时候,或偶尔对例行工作觉得厌烦的时候,我就勉强自己到街上去走走看看。
也许那天是个艳阳高照的大热天,时间正是中午。这时在街上,我就会看见一些汗流满面的人,拉着车子或挑着担子,在为生活奔忙。
我也许会看见一两个穿得破旧的女人,背上背着孩子,手中还牵着一个,另外一只手则提着篮子,从不知多远的地方来,向不知还有多远的地方去。
也许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行人稀少,却仍有一两个寂寞的卖面的摊贩,在黯淡的街角等待他们的主顾。他累了一天,也盼望了一个晚上,却不见得能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
街角那家水果店的女孩子,正在拖着她站酸了的双脚,用她粗糙的双手,清扫果皮、清点货物。她一脸的疲倦和辛苦的表情,而她必须承认:她睡上四五个小时之后,接着而来的仍然是同样劳累的一天。
这些人,他们辛苦劳碌,无非是为了生活。他们所缺少的东西比我多得多,而他们所负担的生活的重量也比我重得多。看了他们,我开始为自己的得天独厚感到庆幸。于是方才那些乏累、厌烦或愁闷就会减轻。同时还会生出一种新的信念,这信念是由于一种幸运的感觉而产生的——那就是我应该不辜负这得天独厚的恩典。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和别人的更大的辛苦劳碌做了一次比较,才觉得自己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而觉得惭愧。
我们随时会看到辛苦的,活得没有意义的,像骆驼一样负担沉重的人们。仅只是“生活”,已经使他们疲于奔命。但他们仍然可以把希望放在明天或将来不知的哪一天。他们仅单纯地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不这样劳累,就心满意足了。而且你因此相信,如果你处在他们的境地,一定也完全像他们一样。当你一文不名而只好在炽热的太阳下徒步赶路的时候,你最大的希望只是一张公共汽车票的钱。当你常年只有每天4小时的睡眠和20小时的工作时,你最大的希望一定只是一天不受干扰地蒙头大睡。 但是,你也由此明白,每当一个人最起码的愿望满足之后,他必定还要有第二个愿望;而且将来还会接着有更多更大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再缺少什么。如果他退缩到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时,他会向往或怀念以前的生活;但当他置身在值得满意或是值得艳羡的生活中的时候,他总还是觉得贫乏和不如意。
当然,一方面说,由于我们时常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我们才会拿出更多的智力和体力,去求得更大的进步,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造与发明。但是,另一方面说,一个人如果只是对生活不满意,厌倦和抱怨,那就只能说是一种对自己幸运的忘恩负义。因为无论我们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够苦,总还有那些比我们活得更辛苦甚至于看来更没有希望的人们,而他们却是在那里认真地抱着希望地活着。在他们心里,如果他们有一天能达到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一定会觉得心满意足,不再会有任何奢望苛求了。
一位经济学家曾对金钱与快乐问题做过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不少人把钱作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钱只是达到目标的诸多手段之一。最终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追求个人的快乐,使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而不仅仅是全社会财富的极大化。”许多人不快乐,是“因为他已经把自己交托给钱,成了钱的奴隶。做奴隶是痛苦的。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许多人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生真谛,做了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而“人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享受,经济学一开始就认为人的物质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把人放在一个永远满足不了的痛苦中。真正要解决一个社会的问题,是要解决每一个人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快乐的问题”。
年轻的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对此也深有体会。彭家鹏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被认为是很有天赋的青年指挥家。可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却出人意料地告别了音乐。为什么?因为音乐家“太穷、太苦”。他来到香港,成为一名地道的商人,一身名牌,出入商界名流之间,赚了很多钱,但他感到自己并不快乐。终于,他重新选择了音乐,报名参加第35届国际康德拉申指挥大师班,被破格录取,并荣获“康德拉申大师班奖”,后又申请到乌克兰国际指挥大师班学习,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人生有时像一条环行道。彭家鹏重新拿起指挥棒,成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告别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又回归到简单朴素的生活中来。这时,他才最终找到满足与快乐。P10-12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2700年前,释迦牟尼与众圣讲法,忽然沉寂下来,拈起一枝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众圣不解其意,面面相觑,唯迦叶尊者有感于心,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这就是著名的“拈花一笑”。
据说,拈花一笑,以心传心还是禅宗的起始。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我不太懂禅学,但我喜欢禅宗的意境——对世间美好的领悟,世间最美好的植物莫过于花,我喜欢去默默地领悟花的语言!
拈花一笑,是一种信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
我们想要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就应该活在光明里。这光明就是我们的心灯,这盏心灯由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体现出的生命的价值来点亮。点亮心灯,温暖自己的心,也温暖他人的心。点亮心灯,体验活着的乐趣,亲情、友情、爱情抚慰心灵;感动、激动、冲动震撼心魄;悲伤和喜悦交织,成功与失败共存。就这样,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快乐亦如你。
拈花一笑,是一种态度,一种超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生命如花,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我们生活在纷扰的社会中,与周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势必要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面对坎坷、面对挫折,太多的人悲叹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艰辛,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幸福。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所谓的名利,无非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累赘。不管是“人模”还是“狗样”,只要把持“珍惜幸福,珍惜人生”,不去攀比,做最好的自己,就无愧于“拈花一笑”的态度。
拈花一笑,是一种境界,一种勇于放弃的处世境界。
当年佛陀拈花一笑,是要告诉诸佛子,一切名利是非,皆伤本体;拈花一笑,一切荣辱皆忘。人生不过百年,有了这种境界,面对那些恩怨情仇,我们就能在拈花一笑中使之灰飞烟灭。放得下,就是快乐。但“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要做到超凡脱俗的出世就更难了,但是心中存有“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希望又何尝不可呢?
拈花一笑,还是一种心灵力量。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拈花而笑的。佛曰:“合掌为朴素的敬礼,微笑又如莲花的纯净!”面对如花人生,我们拈花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