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叶兆言长篇小说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兆言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大时代中伤感的爱情故事,是学者美人之间缠绵奇特的爱情故事。

1937年的南京,一片歌舞升平,人们还不可能预期到年底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浪荡子”丁问渔在一个喜庆的婚礼上不可思意地爱上了新娘雨媛,新郎是个飞行天子,人见人爱,天之骄子。新郎、新娘珠联璧合,丁问渔的疯狂举动显得滑稽怪诞,成了人们的笑料。看似天作之合的婚姻,由于难以启齿的隐情产生裂痕,不可能产生的爱情却因为锲而不舍地追求而萌发。随着日本炮声的隆隆逼近,这爱情故事波澜起伏震撼人心……

内容推荐

杰出的语言学家丁问渔,是南京某国立大学外文系的教授,曾在西方留学17年。在一个喜庆的婚礼上,他疯狂地爱上了年轻漂亮的新娘雨媛,雨媛是国民党军界元老的女儿。这桩爱情有着重重障碍,丁问渔是一个早就有家室的中年人,由于他经常对女性产生兴趣,声名狼藉,最著名的一次是他走进教室,突然拒绝上课,理由是来上课的女学生太少,他没情绪。他追求雨媛的疯狂举动显得滑稽怪诞,成了人们的笑谈。新郎余克润英俊潇洒,又是个飞行英雄,他几乎成了传奇一般的人物。新郎新娘珠联璧合,新娘对丁问渔的痴心妄想不屑一顾。

看似天作之合的婚姻,由于难以启齿的隐情开始产生裂痕。雨媛结婚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余克润就公开和别的女人同居。丁问渔每天给雨媛写一封情书,尽管她从不回信,丁问渔锲而不舍的追求,使得爱情在雨媛心中逐渐萌发……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写在后面

试读章节

丁问渔到达励志社的时候,雨媛和余克润的婚礼已快接近尾声。励志社在一九三七年的南京,是个神秘兮兮的地方。它位于中山东路上,在中央医院的东面,过了逸仙桥再往前走不远就可以到达。常常都是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能在这里出没。励志社是中西建筑糅合的典范,是著名的建筑师设计的,由几幢彼此呼应的宫殿似的建筑组成,外表是国粹式的大屋檐,内部结构却全盘西化。对于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人来说,能否进入励志社的大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个人物。一九三七年南京人的时髦话题,是没完没了地谈论党国要人的小道消息,这一点和今天的许多北京人的毛病相仿佛。蒋委员长的一举一动像电影明星一样被大家议论。诸如“于右任病足”、“冯副委员长小恙”、“某重要人物昨入病院切割疝气”的花边新闻,屡屡出现在本地报纸头版报道上。人们喋喋不休地说着党国要人们的遗闻轶事,这习惯直到南京已经沦陷很久,还顽强地保持着。

很少有人坐人力车进入励志社,大多数来宾都是坐小汽车来的。励志社的特殊之处,在于这里的所有职员都可以穿军装,无论是看大门的,还是大厅里的侍者,都是清一色的军人打扮。没有来头的人是很难进入励志社,看大门的常常以来宾的衣着和气势取人,因为有来头的人,通常一眼就能看出来。当然偶尔也有例外,譬如党国元老吴稚晖,他是从来不坐小汽车的,也不坐人力车,一把年纪了,直截了当地步行往励志社里闯。关于吴稚晖的笑话很多。一九三八年武汉的一次酒会上,当时南京已经沦陷,日本人在京浦线上会师,直逼武汉,吴稚晖端了一杯酒,走到汪精卫身边,咚的一声跪下来,说:“汪先生,国家已到了这一步,你赶快站出来收拾残局吧。”在场的高级领导人一个个目瞪口呆,汪精卫更是不知所措,结果自己也扑通跪了下来,苦着脸说:“吴稚老,有话我们站起来说!”吴稚晖不肯站,汪精卫只好陪着他跪,这一跪就是好半天,很多人看着哭笑不得,上前拉也不是,不拉也不是,结果国家大事弄得竟然跟儿戏一样。吴稚晖是个老资格的同盟会员,也是倚老卖老的怪人。他出入上流社会,常常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姿态引人注目。吴稚晖的古怪曾经差一点使励志社的看门人丢掉饭碗。看门人像撵要饭的一样把吴稚晖挡在了门外,结果惹得蒋委员长为此大发脾气。

丁问渔在励志社门口,没遇上任何阻拦,因为记忆犹新的守门人,显然也把他当作了吴稚晖一类有来头的人物。敢大摇大摆往励志社闯的人,绝不会是普通人,而且丁问渔的打扮也实在引人注目。大厅里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丁问渔像个电影里的角儿,堂而皇之地往里直闯。这地方他已不是第一次来,他熟门熟路地走向放着冷餐的长桌,拿了一杯酒在手上。大厅里开足了暖气,一位侍者走到他面前,十分有礼貌地要他脱下呢大衣,并准备为他将右手提着的手杖和头上戴着那顶红睡帽也放好。丁问渔经侍者一提醒,才想到自己匆匆忙忙,显得毫无教养。虽然他的举止难免有些荒唐,但是从来不失绅士风度。手上始终提着一个手杖是丁问渔留学欧洲养成的时髦习惯。他把手杖交给了侍者,但是拒绝取下头上的睡帽。头上戴着睡帽是丁问渔打扮的特别标志,他有时穿笔挺的西装,有时候也穿长衫马褂,惟有这顶红颜色的绒线睡帽,只有在最热的夏天才肯除去。

丁问渔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已经接近尾声的婚礼上,认识他的人,纷纷向他点头示意。新郎和新娘双方的家属,都和丁问渔熟悉。新郎的哥哥余克侠是丁问渔留德时的朋友。余家的经济情况不太好,余克侠留学期间,常常为吃饭问题烦恼,丁问渔成了他在德国的衣食父母,一有难处,必到他这里来打秋风,反正丁问渔的爹是银行界的阔老板。余克侠有一段时期,逢人便说自己和丁问渔是割头换颈的好朋友,他经常要举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和丁问渔去法国里昂游玩的时候,丁问渔把一个金黄头发的妓女带回旅馆,晚上三人同睡一个房间。没有什么比这种不同寻常的特殊关系,更能说明他和丁问渔之间的深厚友谊。当然这个例子永远是要加注的,余克侠是个守身如玉的男人,他列举这例子的另一个目的,是想表明自己有着远大志向,只有那种有着特殊毅力的人,才可能在异国他乡寂寞漫长的夜晚,对发生在身边的淫声浪语无动于衷。

P12-14

序言

我的目光凝视着故都南京的一九三七年,已经有许多年头。故都南京像一艘装饰华丽的破船,早就淹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时过境迁,斗转星移,作为故都的南京,仿佛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已不可能再引起人们的青睐。这座古老城市在民国年间的瞬息繁华,轰轰烈烈的大起大落,注定只能放在落满尘埃的历史中,让人感叹让人回味。南京是逝去的中华民国的一块活化石,人们留念的,只能是那些已经成为往事的标本。南京的魅力只是那些孕蓄着巨大历史能量的古旧地理名称,譬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的台城,譬如“王谢堂前双飞燕,飞落寻常百姓家”的“乌衣巷”。南京似乎只有在怀旧中才有意义,在感伤中才觉得可爱。六十一年前,有位叫做叶楚伧的国民党元老主编了《首都志》,浩浩荡荡的两大本,五十多万字,那是一套狠狠渲染南京的书。叶楚伧在谈到编辑思想时,曾直截了当地说过:

党国建都金陵,晌将七稔,未有专志,诵述沿革及建设之懿。中外人士诹访所及,仅以旧肆故书应之,非所以搂张首善之义也。

叶楚伧的想法很简单,作为国民政府文官处的文官长和立法院的副院长,他和别的开国功臣一样,极想把南京建设成为一座繁荣昌盛的现代化都市,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温故然后知新,让大家知道历史上的南京,有助于如何重新设计新形象的南京。出版《首都志》前后是民国的盛世,南京本世纪中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而一九三七年恰巧是这个时代的巅峰和尾声。国民政府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在南京正式定都,四年以后出版的《中学教育指导》这本教科书上,“革命纪念”一栏明确地写着:学校中凡遇革命纪念日,应举行纪念仪式及演讲,使知纪念事实和宣传要点。有关“国民政府建都南京纪念日”的文字如下:

A史略:南京为总理指定之首都。辛亥革命,总理被举为大总统,中央政府即设于此。十五年本党誓师北伐,克复武汉,革命政府即由粤移汉。至十六年四月,遵总理遗愿,建都南京。

B仪式:全国各党政军警机关各团体各学校一律悬党国旗志庆,各地高级党部召集各机关各团体学校代表举行纪念典礼,不放假。

C宣传要点:

(子)国民政府成立之经过。

(丑)南京在中国地理上历史上及文化上之地位。

(寅)国都之建设与中国之将来。

国民政府正式定都南京,给了南京这座古城一个干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好机会源于已故总理孙中山的在天之灵。早在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后第二年的四月一日,也就是在袁世凯的压迫下辞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在紫金山一带打猎,触景生情,第一次流露出希望自己死后能葬身此地的念头。到了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在北京一病不起,他更坚定地表示自己死后要葬在南京。孙中山为何如此钟情南京这块风水宝地,曾有过种种猜测和演义,然而孙中山的遗愿,毕竟得到了已经完成统一大计的国民党的忠实执行。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的奉安大典,成了当时南京最热闹的大事。为了将孙中山的棺木从下关火车站,穿过拥挤嘈杂的城区,隆重庄严地运往中山陵墓,市政当局果断地抓住了这次彻底改造城市交通的机遇。成片的旧房子被拆去了,长长的为迎榇专门设计的中山大道,工程浩大气派非凡,完全改变了古城的面貌。南京顿时有了大都市的威势。几十年过去了,中山大道仍然是南京最重要的街道。

到了一九三七年,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已整整十年。这十年,国民政府励精图治,力图摆脱历史遗留给中国人种种坏毛病。对于六朝古都的南京来说,这十年的变化之大,可谓进展神速成果辉煌。南京成了地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七七事变”以后,白崇禧将军从广西赶赴首都南京,协助蒋委员长指挥对日作战。他下了飞机,在南京市内兜了一圈,对新闻界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首都这些年的巨大变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中国青年党老资格的领导人左舜生,他是一个好抬杠的入,一直保持着对国民党的批评姿态,但是当他离开南京几年以后重新回到这座城市,不得不承认首都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发生的迅速变化和改进,给了他良好的印象。国民政府显然做过一些努力,这些努力确实也有不容易的一面。十年间,内战不断,北伐虽然成功了,参加北伐的各集团势力像玩游戏一样地捉对厮杀,所有握有重兵的新军阀们都试图向蒋介石的权力挑战。共产党从北伐初期的盟友变成死敌,剿共和反围剿成为互为因果的矛盾。更让人不得安宁的是外患日急,九一八事变失去了东北四省,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曰军向华北蚕食,在中国的领土上没完没了堂而皇之地举行军事演习,各地租界的日本浪人包括亡了自己祖国的韩国浪人动辄寻衅惹事。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仿佛一艘在风雨中飘荡的已经漏水的战舰,它尝试着驶向繁荣富强的现代化,然而充其量只能是在历史的大海中颠簸起伏,最后可悲地葬身海底。

我注视着一九三七年的南京的时候,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油然而起。我没有再现当年繁华的奢望,而且所谓民国盛世的一九三七年,本身就有许多虚幻的地方。一九三七年只是过眼烟云。我的目光在这个过去的特定年代里徘徊,作为小说家,我看不太清楚那种被历史学家称为历史的历史。我看到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断,一些大时代中的伤感的没出息的小故事。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人还不可能预料到即将发生的历史悲剧,他们活在那个时代里,并不知道后来会怎么样。对于南京这座城市来说,一九三七年最大的事情是日本人来了,真的杀进来了,人们喋喋不休的话题,是发生在年底的南京大屠杀。相对于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其他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

后记

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不堪回首。对于南京人来说,这一年最残酷的历史,莫过于震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材料记载,在这场噩梦一般的浩劫中,遇难同胞超过三十五万人,发生了二万左右的强奸事件。这篇小说结束的时候,正是大屠杀开始之际,正是许多妇女遭难之时。

小说最后写成这样,始料未及,我本来想写一部纪实体小说,写一部故都南京的一九三七年的编年史,结果大大出乎意外。当我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耳边常常回响着蔡琴女士演唱的那首委婉动听的《秦淮河畔》:

今夜有酒今夜醉,

今夜醉在秦淮河畔,

月映波底,

灯照堤岸,

如花美眷依栏杆。

歌女歌舞女舞,

声声相思为谁诉?

步步爱怜为谁踱?

蜜意柔情为谁流露?

为谁流露?

歌的歌舞的舞,

朵朵樱唇为谁涂?

层层脂粉为谁敷?

眉语眼波为谁倾吐?

这分明是一首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不知《玉树后庭花》是什么样的曲调,能把国家都唱亡了,想来也是首难得的好曲子。写小说的人,难免本末倒置,计划写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写到临了,却说了一个非驴非马的爱情故事。说起来真让人感到惭愧,我的案头堆放着一大堆史料,我写作时坐的椅子周围都是书,除了当研究生写论文,我从来没有为写一篇小说,下过这样深的资料工夫。我一次次地去图书馆看旧书,翻阅当年的旧报纸旧杂志,那些陈旧的东西,让人有一种走进历史的错觉。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这种错觉是十分必要的。当我把日本人堀场一雄所著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与蒋纬国将军总编的《国民革命战史》对照着读的时候,这两本厚厚的纸上谈兵的书,让我想象自己如果能够成为一名职业军人,也许比当小说家更有趣。优秀的职业军人也是艺术家,只不过战争是一门太肮脏的艺术,是一门必须被诅咒的艺术。

战争时期的爱情将是十分荒唐可笑的,在战争的背景下,爱情往往显得非常滑稽。但是人人心目中,如果真存在着爱情的话,战争也许就不会发生。一九三七年的故都南京,注定还有许多其他的爱情故事,我也许只是写了其中最糟糕的一个。同样的道理,在一九三七年,可歌可泣的事情也太多,多得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而我的注意力,却徘徊在不应该停留的地方。我仿佛只是从资料的海洋中突围出来。事实让我感到尴尬,原来应该写的,我没写,原来没想写的,却写多了。好在有一个念头可以骗自己,可以遮脸,对于一九三七年的故都南京,我没写的东西,别人仍然会写,而我却写了别人暂时还没写的东西。

孔尚任三百年前写的《桃花扇》,在第一折“听稗”上劈头就说:“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而另一位近代著名词人吴梅,在朝拜了《桃花扇》中的女主角李香君故居以后,填了一首好词,末了的两句是:“武定桥边,立尽斜阳。”这些足以传唱的名句,如今读起来,味道有些走样。时过境迁,南京现在能添几树垂杨的地方,已经不多,武定桥边,又都是高楼,那条臭烘烘的秦淮河,实在难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现代化的城市里,发展谁也阻挡不住,感伤从来就是奢侈品。难忘的一九三七年早就过去,当年在战火中出生的小孩,现在也是六十岁的老头和老太婆。这篇小说不计后果写出来了,有没有人看,真是天知道。

1996年5月20日 高云岭

这也许是我反响比较大的一本书,韩文本正在翻译,已出版的有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和荷兰文,但是并不意味着外国人就了解,就有什么国际影响。很多电影导演想拍电影,据说好莱坞也有过兴趣,到目前为止,这书的电影版权还在本人手里。去年我在德国待了一个月,房东太太知道我是作家,执意要把这小说读完。每天早晨用餐,她都会不停比划,兴致勃勃表示自己的阅读感想,刚开始她很不喜欢故事中的男主角,说这男人可不是她中意的类型。后来想法有所改变,说丁问渔有点意思,再后来她告诉我,开始喜欢这个男人了,说她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由于语言交流障碍,房东太太的很多意思只能连蒙带猜,有一天她专门请翻译吃饭,很认真地让翻译向我倾诉,一口气说了很多。这样的读者真让我感动,同时也感慨,因为小说只有让人读过,才会开始产生意义,否则都是空洞都是虚幻。阅读从来都是一种缘分,好书实在太多,为什么读者就应该读你的书呢,而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们能读你的作品,就必须心存一份感激。

2009年12月 河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