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适论人生/名家论人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怡心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适,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影响颇大的历史人物,他是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历久而弥新,他的影响在海峡两岸十分深远。本书以史家之思、作家之笔收录了胡适所著的作品,并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包括《易卜生主义》《少年中国之精神》《慈幼的问题》《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等。

内容推荐

《名家论人生丛书》是有感于现在社会上弥漫的急功近利、过度注重经济实业发展的风气,坊间又缺乏可供青年人阅读的人生思想方面的成套的上乘佳作这一现状而策划的选题。

该丛书既是为了给现代青年们提供关于人生思想方面的优秀读本,也是便于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人的人生思想的深入研究。旨在在此一论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撰写出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且适合于青年阅读的人生哲学书来。

目录

导读

1.自课

2.问题与主义

3.易卜生主义

4.贞操问题

5.美国的妇人

6.不朽——我的宗教

7.少年中国之精神

8.我的儿子

9.新生活

10.爱国运动与求学

11.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12.学生与社会

13.哲学与人生

14.科学的人生观

15.读书

16.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17.麻将

18.关于人生

19.慈幼的问题

20.我的思想

21.保寿的意义

22.我的信仰

23.儒教的使命

24.信心与反省

25.大学毕业生赠言

26.治学的方法

27.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

28.为学生运动进一言

29.知识的准备

30.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31.大学的择系标准

附:语萃

试读章节

不朽有种种说法,但是总括看来,只有两种说法是真有区别的。一种是把“不朽”解作灵魂不灭的意思。一种就是《春秋·左传》上说的“三不朽”。

一、神不灭论。宗教家往往说灵魂不灭,死后须受末日的裁判:做好事的享受天国天堂的快乐,做恶事的要受地狱的苦痛。这种说法,几千年来不但受了无数愚夫愚妇的迷信,居然还受了许多学者的信仰。但是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学者对于灵魂是否可离形体而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发生疑问。最重要的如南北朝人范缜的《神灭论》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宋朝的司马光也说:“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判烧舂磨,亦无所施。”但是司马光说的“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还不免把形与神看作两件事,不如范缜说的更透彻。范缜说人的神灵即是形体的作用,形体便是神灵的形质。正如刀子是形质,刀子的利钝是作用;有刀子方才有利钝,没有刀子便没有利钝。人有形体方才有作用,这个作用,我们叫做“灵魂”。若没有形体,便没有作用了,便没有灵魂了。范缜这篇《神灭论》出来的时候,惹起了无数人的反对,梁武帝叫了七十几个名士作论驳他,都没有什么真有价值的议论。其中只有沈约的“难神灭论”说:“利若遍施四方,则利体无处复立;利之为用正存一边毫毛处耳。神之与形,举体若合,又安得同乎?若以此譬为尽耶,则不尽;若谓本不尽耶,则不可以为譬也。”这一段是说刀是无机体,人是有机体,故不能彼此相比。这话固然有理,但终不能推翻“神者形之用”的议论。近世唯物派的学者也说人的灵魂并不是什么无形体,独立存在的物事,不过是神经作用的总名。灵魂的种种作用都即是脑部各部分的机能作用,若有某部被损伤,某种作用即时废止。人年幼时,脑部不曾完全发达,神灵作用也不能完全,老年人脑部渐渐衰耗,神灵作用也渐渐衰耗。这种议论的大旨,与范缜所说“神者形之用”正相同。但是有许多人总舍不得把灵魂打消了,所以咬住说灵魂另是一种神秘玄妙的物事,并不是神经的作用。这个“神秘玄妙”的物事究竟是什么,他们也说不出来,只觉得总应该有这么一件物事。既是“神秘玄妙”,自然不能用科学试验来证明他,也不能用科学试验来驳倒他。既然如此,我们只好用实验主义(Pragmatism)的方法,看这种学说的实际效果如何,以为评判的标准。依此标准看来,信神不灭论的固然也有好人,信神灭论的也未必全是坏人。即如司马光、范缜、赫胥黎一类的人,说不信灵魂不灭的话,何尝没有高尚的道德?更进一层说,有些人因为迷信天堂,天国,地狱,末日裁判,方才修德行善,这种修行全是自私自利的,也算不得真正道德。总而言之,灵魂灭不灭的问题,于人生行为上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影响。既没有实际的影响,简直可说是不成问题了。

二、三不朽说。《左传》说的三种不朽是:立德的不朽,立功的不朽,立言的不朽。“德”便是个人人格的价值,像墨翟、耶稣一类的人,一生刻意孤行,精诚勇猛,使当时的人敬爱信仰,使千百年后的人想念崇拜。这便是立德的不朽。“功”便是事业,像哥伦布发现美洲,像华盛顿造成美洲共和国,替当时的人开一新天地,替历史开一新纪元,替天下后世的人种下无量幸福的种子。这便是立功的不朽。“言”便是语言著作,像那《诗经》三百篇的许多无名诗人,又像陶潜、杜甫、莎士比亚、易卜生一类的文学家,又像柏拉图、卢梭、弥儿一类的文学家,又像牛顿、达尔文一类的科学家,或是做了几首好诗使千百年后的人欢喜感叹,或是做了几本好戏使当时的人鼓舞感动,使后世的人发奋兴起,或是创出一种新哲学,或是发明了一种新学说,或在当时发生思想的革命,或在后世影响无穷。这便是立言的不朽。总而言之,这种不朽说,不问人死后灵魂能不能存在,只问他的人格,他的事业,他的著作有没有永远存在的价值。即如基督教徒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的神灵永远存在,我们正不用驳这种无凭据的神话,只说耶稣的人格、事业和教训都可以不朽,又何必说那些无谓的神话呢?又如孔教会的人每到了孔丘的生日,一定要举行祭孔的典礼,还有些人学那“朝山进香”的法子,要赶到曲阜孔林去对孔丘的神灵表示敬意!其实孔丘的不朽全在他的人格与教训,不在他那“在天之灵”。大总统多行两次丁祭,孔教会多走两次“朝山进香”,就可以使孔丘格外不朽了吗?更进一步说,像那《三百篇》里的诗人,也没有姓名,也没有事实,但是他们都可说是立言的不朽。为什么呢?因为不朽全靠一个人的真价值,并不靠姓名事实的流传,也不靠灵魂的存在。试看古往今来的多少大发明家,那发明火的,发明养蚕的,发明缫丝的,发明织布的,发明水库的,发明舂米的水碓的,发明规矩的,发明秤的……虽然姓名不传,事实湮没,但他们的功业永远存在,他们也就都不朽了。这种不朽比那个人的小小灵魂的存在,可不是更可宝贵,更可羡慕吗?况且那灵魂的有无还在不可知之中,这三种不朽——德、功、言——可是实在的。这三种不朽可不是比那灵魂的不灭更靠得住吗?

以上两种不朽论,依我个人看来,不消说得,那“三不朽说”是比那“神不灭说”好得多了。但是那“三不朽说”还有三层缺点,不可不知。第一,照平常的解说看来,那些真能不朽的人只不过那极少数有道德、有功业、有著述的人。还有那无量平常人难道就没有不朽的希望吗?世界上能有几个墨翟、耶稣,几个哥伦布、华盛顿,几个杜甫、陶潜,几个牛顿、达尔文呢?这岂不成了一种“寡头”的不朽论吗?第二,这种不朽论单从积极一方面着想,但没有消极的裁制。那种灵魂的不朽论既说有天国的快乐,又说有地狱的苦楚,是积极消极两方面都顾着的。如今单说立德可以不朽,不立德又怎样呢?立功可以不朽,有罪恶又怎样呢?第三,这种不朽论所说的“德、功、言”三件,范围都很含糊。究竟怎样的人格方才可算是“德”呢?怎样的事业方才可算是“功”呢?怎样的著作方才可算是“言”呢?我且举一个例。哥伦布发现美洲固然可算得立了不朽之功,但是他船上的水手火头又怎样呢?他那只船的造船工人又怎样呢?他船上用的罗盘器械的制造工人又怎样呢?他所读的书的著作者又怎样呢?……举这一条例,已可见“三不朽”的界限含糊不清了。

P35-38

序言

都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但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自然是如何产生人类的过程。自然具有无穷的威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它都是无限的。人的个体生命却是极其有限的,是非常短暂的。即便是作为类的人,据说也有终结的时候。说人是万物之灵长,确也见得是人的孤芳自赏,或者竟是人的自以为是。

然而人与自然中其他一切物种确有着本质的差异,人有思想。这便是人的全部秘密,是人无上尊严之所在。思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有限的存在,自然是伟大的,但自然却没有这样伟大的能力。

人类因此超越了自然。思想使我们能够自觉而深入地考究自然的奥秘,探索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求人生的意义的过程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能够现实地占有多少财富,占有多大的空间,而是要能够彰显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东西,即人的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孟子云:“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此中所谓的贱而小者是指口腹之欲的满足,而小人也就是津津于物质生活中的人;而所谓的贵而大者则是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想。孟子所谓的大人可能其物质生活十分清贫,但却具有崇高伟大的人生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努力奋斗不已。

不明了人生的意义,不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而虚度了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人的终生遗憾,甚或可说是人的悲剧。我们可能在弥留之际还不甚了了人生的真谛或价值,但至少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曾经思索过这样令人困惑不解的神秘问题,当离开这个世界,结束自己人生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至少因此可得到某种慰藉,不枉来此尘世走了一遭。

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无疑是幸福的,但未曾找到却也思索或探索过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也会在我们的心头时时充溢着崇高、伟大和愉悦的感觉。

其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中国人造就形成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行之有效的价值系统,儒、道思想便是这种价值系统的代表。其中特别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修身为本的教化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导着人们如何实际而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晚清以来伴随着强大的器物文化,西方的人生哲学思想也趁势大量地涌人中国,西学几乎主宰着中国思想界的走向,对于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几乎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当时的那种情势逼迫国人焦虑着如何强国、如何保种,而不是怎样依照传统的人生理念勾画设计自己的人生。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法治、市场经济等理念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已经具有无比重要、人人称道的地位。于是问题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是否仍然具有自己的价值或意义。

思考中国传统人生理念的现代价值,实质上是在探索中国传统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知道现代生活的内容似乎都是源自西方的。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生活的这些理念并不是产生自中国传统文化内的,于是在探讨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也就自然产生了如下三种基本的反应模式:自由主义的、激进主义的和保守主义的。这三种主义之间好像南辕北辙,水火不相容,但它们所应对的问题却是相同的。不但问题相同,而且这三种主义的拥护者讨论这一问题的背景也是同样的,即他们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内。

此种认识告诉我们,激进主义的、自由主义的和保守主义的反应模式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似乎很难说是达到成熟。文化并不是完全听人使唤的仆人,可以任你随性摆布,供你随意驱使。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你要它全盘西化,它就能全盘西化?你要使它整个儿的翻盘,它就完全听从你的,第二天就根本改过?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你毫不动心,不予理会,也同样是异想天开。如梁漱溟在文化上应该说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坚定地持受儒家思想立场,但你仔细读他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你会很容易地发现,他前期关于生命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后期的则受了罗素本能、理智和灵性三分法的影响。

身处现代社会,不管你在讨论人生观问题上取何种态度,站什么立场,似乎都不可避免要落在中西文化的关系之内。我们的看法就是,讨论现代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正确立场不应该再是简单地回复到本位的或保守的立场,或是率直的西化、激进的态度,而是应该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理性地、客观地融合中国的和西方的有关人生的各种思想,正确地解决中国人的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在历史上曾经成功地摄取了印度佛教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吸收消化演变而成中国特有的禅宗思想。同样的,中国人也有能力站在自己文化或人生理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地吸收消化西方的文化或人生思想而逐渐地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新的人生理念。记得梁启超一百多年前在其《新民说》中曾这样说过:“新民云者,非欲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日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诚哉斯言!

中国古代思想无疑有其不朽的永久性的价值,但与现代的生活终究有一定的隔膜和距离,因此极需现代化;而西方思想的辉煌成就也自不待言,然而现成的搬运过来、食洋不化,也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济于事。所幸的是,现代中国的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在探索中国文化的前途或出路的努力中,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融会古今中西思想资源的人生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中有关人生思想的内容对于当代的年轻人将会有极大的帮助,有益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进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了解,使其臻至更高的人生境界。

《名家论人生丛书》所收集的均为现代著名思想家或哲学家关于人生思想或哲学的种种论述。它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我们不敢说收入本丛书中的著述已成为了“圣人遗训”,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这些论述在探求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总的精神方向是正确的,健康的,并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且能够为我们现在进一步思考人生意义或价值提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参考。第二,尤其重要的是,进入本丛书的作者对人生思想均有深入系统精到的思考分析,对东、西学术都有亲切的体认和系统的掌握,在人生思想上自成体系,卓然成一家之言。第三,本丛书希望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中国现代以来的人生思想研究的进展情况。

根据上述的这些特点或标准,收入本丛书的便有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朱光潜、贺麟、张东荪、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名家大师的有关人生思想的作品。有的哲学家如金岳霖虽然有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其重点在形而上学和知识论方面,没有人生哲学思想方面的系统的论述,所以也就不在本丛书的收列之中。

本丛书的编选既是为了给现代青年们提供关于人生思想方面的优秀读本,也是便于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人的人生思想的深入研究。编者希望在此一论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撰写出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且适合于青年阅读的人生哲学书来。

《名家论人生丛书》是我们有感于现在社会上弥漫的急功近利、过度注重经济实业发展的风气,坊间又缺乏可供青年人阅读的人生思想方面的成套的上乘佳作这一现状而策划的选题。同样由于我的学术兴趣在中国现代哲学领域,更由于我近来对人生哲学思想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就主编了这样一套人生论丛。

当然,没有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支持,《名家论人生丛书》的出版问世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衷心地感谢江西高校出版社社长邱少华先生。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的学术情怀,深刻而清楚地认识到此套丛书的出版既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青年,也有益于推进对于人生思想的学术研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