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国凤编著的《红楼梦与礼——社会语言学研究》研究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礼貌现象。不管是礼貌现象,还是礼貌原则,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似乎应该归类于语用学的旗下。但是,作者的研究视野超越了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深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礼仪和礼俗,试图回答礼貌原则背后更宏观、更深刻的问题。本书依存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分析中西方礼貌观念的异同,把礼貌原则、礼貌语言与社会维度以及社会维度下的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关系和行为冒犯面子的程度联系在一起,既丰富了《红楼梦》研究的内容,又拓展了礼貌研究的范畴。因而,本书既适合喜欢《红楼梦》的读者阅读,也适合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和研究者阅读。
《红楼梦》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决定了它涵盖的礼和礼貌现象的丰富性。各色人等的行为和语言在其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各种场面,如省亲、祭祀、丧礼、婚庆、庙会、家宴、生日宴会、游园、走亲访友等,都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礼制、礼仪和礼俗,这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视封建礼仪和礼貌特征的广阔平台。我们试图通过《红楼梦》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奇书来探索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礼貌特征。它既区别于中国现代社会,又不同于西方社会。
由王国凤编著的《红楼梦与礼——社会语言学研究》还讨论了中西方学者提出的种种礼貌理论,并主要从影响最广、研究最深的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的不同面子观,《红楼梦与礼——社会语言学研究》透过他们提出的威胁面子行为的三个参数——会话参与者的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关系和行为冒犯面子的程度来分析《红楼梦》中不同层面的不同人物在言语行为中的主要礼貌特征,并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重新阐释会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社会关系和行为冒犯面子的程度,验证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是否具有跨文化和跨时间的普遍意义。
礼貌的对立面是不礼貌,不礼貌和礼貌是位于同一平面的双胞胎。论及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现象,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其中的不礼貌现象。除了合乎常规的礼貌现象,还有不同于一般礼貌原则的现象。因此,把礼貌现象延伸开去,利用《红楼梦》中的几个特例,如著名的焦大骂街、贾琏“杀”妻、凤姐“赚”尤二姐等,来分析这些异常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其他因素,拓展礼貌原则的视野,弥补礼貌原则的不足,更深地理解人类的行为。
01 引言/001
1.1 海内外百年红楼研究/001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006
1.3 研究方法/009
1.4 主要内容/O10
02 礼和礼貌/011
2.1 礼/011
2.2 礼和礼貌/015
2.3 礼、礼貌和道德/017
2.4 与礼貌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021
2.4.1 礼貌与社会/021
2.4.2 礼貌与群体/023
2.4.3 礼貌与时代/oz4
2.4.4 礼貌与阶层/025
2.4.5 礼貌与性别/031
2.4.6 礼貌与年龄/035
2.4.7 礼貌与文化修养/036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述评/038
2.5.1 Leech(1983)的礼貌貌准则/038
2.5.2 Brown和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保全论/044
2.5.3 中国学者提出的汉文化语境下的礼貌准则:顾日国(1990)、徐盛桓(1992)、何自然和陈新仁(2004)、索振羽(2007)/054
2.5.4 L.R.Mao(1994)和熊学亮(2003)的相关研究/060
2.5.5 王建华(2002)的“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063
03 《红楼梦》特定的礼和礼貌世界/065
3.1 封建时代的含义/065
3.2 《红楼梦》所处的封建时代/066
3.3 《红楼梦》中传达的封建时代特点/069
3.4 封建时代的礼和《红楼梦》/080
3.4.1 《红楼梦》中的礼制/082
3.4.2 《红楼梦》中的礼俗/094
3.5 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和大家族的礼治文化/098
3.6 对《红楼梦》礼治文化的思索/102
3.7 对传统礼治文化下“面子”概念的思索/106
04 《红楼梦》各个层面人物之间的礼和礼貌/113
4.1 君臣之间/113
4.2 官员之间/119
4.3 主人与清客之间/124
4.4 父子之间/127
4.5 母子之间/132
4.6 夫妻之间/137
4.7 祖孙之间/143
4.8 婆媳之间/146
4.9 妻妾之间/151
4.10 妯娌之间/155
4.11 兄弟之间/158
4.12 朋友(男性)之间/160
4.13 小姐之间/165
4.14 丫鬟之间/171
4.15 小姐与丫鬟之间/176
4.16 公子与仆人之间/178
4.17 仆人之间/182
4.18 同辈男女亲戚之间/187
05 违反礼貌原则的几个特例/189
5.1 Jonathan Culpeper等提出的不礼貌策略/190
5.1.1 直言不讳不礼貌策略/190
5.1.2 积极不礼貌策略/190
5.1.3 消极不礼貌策略/191
5.1.4 讽刺或嘲笑策略/191
5.1.5 不采取礼貌的言语行为策略/191
5.2 焦大骂街/192
5.3 贾琏借酒“杀”妻/195
5.4 凤姐赚尤二姐人大观园/197
06 结论/202
6.1 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适用性/202
6.1.1 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适用性/202
6.1.2 估算面子威胁行为的三个参数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貌现象中的作用/208
6.1.3 Brown和Levinson所指的普遍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212
6.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特征/213
6.2.1 忠君孝亲/213
6.2.2 尊卑有别/214
6.2.3 贬己尊人/215
6.2.4 热诚友善/215
6.2.5 为人考虑/216
6.3 研究前景展望/216
参考文献/217
后记/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