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本套国学管理日志系列图书,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西方现代的管理思想,以原文、笔记、行动指南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分解以及重读,从而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多重功能,引领国学与企业管理的阅读新浪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管理日志/国学管理日志系列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陶林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近年来,中国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本套国学管理日志系列图书,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西方现代的管理思想,以原文、笔记、行动指南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分解以及重读,从而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多重功能,引领国学与企业管理的阅读新浪潮。 内容推荐 一生戎马倥偬的曾国藩,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层,后来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官至两江总督。在毛泽东看来,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在本书中,曾国藩的形象不再局限在纵横战场的军事家上,而是突出了他在军事才能以外的德与行。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人之一。本书将曾国藩的著述、家书中所传达的儒家精神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曾国藩作了另类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观察曾国藩的全新视角。 目录 前言 一月 内修,身如鼎之镇 第一周 星期一 大器天授 星期二 君子自持 星期三 在世明志 星期四 谦退养福 星期五 厚藏匿锐 第二周 星期一 男儿自立 星期二 身体力行 星期三 反诸求己 星期四 坚忍不拔 星期五 改过无吝 第三周 星期一 以拙破巧 星期二 以身作则 星期三 自律律人 星期四 宜勤宜廉 星期五 居官四败 第四周 星期一 能立不怨 星期二 君子虚心 星期三 勤苦俭约 星期四 日日如新 星期五 花未全开月 未圆 二月 养性,自强而诚明 第一周 星期一 忠信廉洁 星期二 慎独心泰 星期三 心正气顺 星期四 不诚无物 星期五 畏人畏天 第二周 星期一 主敬定明 星期二 诚与明一也 星期三 精神贵藏 星期四 不任心、不任口 星期五 无不可言 第三周 星期一 明强美德 星期二 胜人不居 星期三 襟怀豁达 星期四 心力劳苦 星期五 破釜沉舟 第四周 星期一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星期二 克勤小物 星期三 自作主张 星期四 持操自守 星期五 大易善悔 三月 学习,诸子可为师 第一周 星期一 君子知命 星期二 先立坚志 星期三 才敏宜学 星期四 读书志识恒 星期五 只问耕耘 第二周 星期一 诸子可师 星期二 威淳可师 星期三 取彼自强 星期四 自更自创 星期五 得尺得寸 第三周 星期一 读书更性 星期二 专心致志 星期三 深思造道 星期四 闲静问道 星期五 习索通合 第四周 星期一 夜不出门 星期二 无事亦专注 星期三 沉静含蓄 星期四 师久则益 星期五 脱略与针线 四月 处世,倚人而起 第一周 星期一 倚人而起 星期二 善见他人 星期三 百夫拾决 星期四 合众成功 星期五 务实人和 第二周 星期一 人尽其才 星期二 人看志趣 星期三 本强示弱 星期四 护将事友 星期五 中庸仁义 第三周 星期一 忍之为上 星期二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星期三 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星期四 笃实强毅 星期五 固德养量 第四周 星期一 常提朝气 星期二 因循误事 星期三 独名折福 星期四 不敢为先 星期五 家和福自生 五月 择才,广收慎用 第一周 星期一 广慎勤严 星期二 人各有性 星期三 操守条理 星期四 得一及其余 星期五 君子天性 第二周 星期一 无现成之才 星期二 君子三乐 星期三 甘雨严霜 星期四 重言少誉 星期五 正己尽己 第三周 星期一 观己观心 星期二 面部如命 星期三 两目见神 星期四 知人共事 星期五 兵贵精,不在多 第四周 星期一 德才不偏 星期二 驭将推诚 星期三 表现才干 星期四 宜略小节 星期五 人性九质 六月 用人,奖其长规其短 第一周 星期一 得人而国家强 星期二 选将五法 星期三 多选替手 星期四 爱兵如子弟 星期五 同心而后言战 第二周 星期一 举世可信 星期二 顺意宜远 星期三 多躁多畏 星期四 韬光养晦 星期五 端庄厚重 第三周 星期一 苦口婆心 星期二 仁礼相待 星期三 扬善规过 星期四 恩善不扬 星期五 防戒“三端” 第四周 星期二 心得百人 星期二 奖长规短, 星期三 留人余地, 星期四 勿怨天尤人 星期五 励气乃刚 七月 雄韬,躬身入局 第一周 星期一 躬身入局 星期二 大处着眼 星期三 大事力争 星期四 谨慎为贵 星期五 遇事莫急 第二周 星期一 人力居三 星期二 不刚不济 星期三 刚柔互用 星期四 气敛局紧 星期五 自为主持 第三周 星期一 重开世界 星期二 后贤制宜 星期三 适时求变 星期四 深谋远虑 星期五 高明与精明 第四周 星期一 宁拙毋巧 星期二 规模综理 星期三 先剪枝叶 星期四 安排算计 星期五 算成必算败 八月 谋略,清神意平 第一周 星期一 立定脚跟 星期二 诚而可大可久 星期三 从容安详 星期四 放开手,使开胆 星期五 五六分即做 第二周 星期一 清神意平 星期二 心平历险 星期三 淡定处事 星期四 心苦事盛 星期五 君子尽人事 第三周 星期一 蓄气长智 星期二 居安思危 星期三 预计盛衰 星期四 稍忍待定 星期五 泰然处之 第四周 星期一 军勤则胜 星期二 懒生百病 星期三 人不可闲惯 星期四 用苦则明 星期五 逐日检点 九月 决事,且挺且韧 第一周 星期一 正位凝命 星期二 物极则反 星期三 不怕死、不要钱 星期四 宜减宜省 星期五 不散一物 第二周 星期一 深藏若拙 星期二 事前加慎 星期三 大事分明 星期四 有藏有露 星期五 且挺且韧 第三周 星期一 知无不用 星期二 谦退养福 星期三 用功有恒 星期四 独利则败 星期五 贵有余气 第四周 星期一 不与,不终,不胜 星期二 先微后壮 星期三 龙蛇之蛰 星期四 付笑猜忌 星期五 不轻古人 十月 领导,胸襟宽阔 第一周 星期一 听言明察 星期二 听言理观 星期三 重言勿变 星期四 德威不示 星期五 定志少怜 第二周 星期一 识主才辅 星期二 谨言为先 星期三 不执不阿 星期四 不受非分 星期五 不坠聪明 第三周 星期一 有难先担 星期二 任劳己责 星期三 不随众喜惧 星期四 脚踏实地 星期五 日事强恕 第四周 星期一 无实名招祸 星期二 仁义自强 星期三 恬淡安泊 星期四 心安为福 星期五 能勤能敬 十一月 致胜,补天塞河 第一周 星期一 惟恐不胜 星期二 成事五到 星期三 天机临泊 星期四 菩萨心肠 星期五 容人余地 第二周 星期一 知足天地宽 星期二 战兢坦荡 星期三 领袖风范 星期四 楼高易倒 星期五 誉望宜重 第三周 星期一 仁者三戒 星期二 结交乡贤 星期三 不以才能矜 星期四 戒骄戒躁 星期五 德大白人冤 第四周 星期一 庇人者大 星期二 当仁不让 星期三 义命自安 星期四 苍天可补 星期五 长远家规 十二月 立德,倚天照海 第一周 星期一 畜德宜豫 星期二 内刚外柔 星期三 良心主宰 星期四 为善最乐 星期五 静在心,不在境 第二周 星期一 富贵不佳 星期二 不论人短 星期三 去心中贼难 星期四 好饰作非 星期五 师友挟持 第三周 星期一 不落北风 星期二 进德修业 星期三 不可无缺陷 星期四 勿小弃大 星期五 治世大德 第四周 星期一 记大德,忘小怨 星期二 圣贤慎小 星期三 勤则难朽 星期四 万物一体 星期五 倚天照海 试读章节 不落北风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南宋·郑思肖《题菊花画诗》 【译文】 宁愿在枝头拥着芳香枯死,哪里能被北风吹落呢。 笔记 曾国藩生前很爱这两句诗,在日记和幕僚的交谈中多次引用过。曾国藩死后的谥号叫做“文正”,整个清朝谥号“文正”的人只有三个。用“文”要求必须是翰林出身,用“正”要求必须道德品质能够作为示范。但随着他的死去,很多人对他诟病很深,著名革命家章太炎说:“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李鸿章有意一生追随着老师的事业,但他也知道自己必然会和老师一样,死后背着一生的争议。他强烈地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腐朽的日益加深,他的种种努力都无济于事。1901年,李鸿章在“老来失计亲虎豹”的悲愤中病逝。据说,他死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弥留之际,老泪纵横,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李鸿章死后10年,他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随之灭亡。 笔记 管理者对待职业道德,确实需要一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求洁的精神,有了这种清高做底气,就会不断净化自己的内在品质,使得自己看待事务的眼光更清晰、更不被自己或者组织一时的利益诉求所左右,能够定而成事。 置期: 进德修业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书》 【译文】 我们读书,只为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个是促进自己的事业。 笔记 在“修德”篇的最后,重新提一下曾国藩关于读书目的的态度。作为标准的儒家信徒,曾国藩对儒家思想是真信、真懂和真能运用的。 很多人诟病曾国藩为人虚伪、阴险、圆滑,甚至包括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都这么认为。但通读他的奏折、书信和日记,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他最真实的一面。他对于任何问题的看法和针对任何人的评价,无论从现实言论,还是他的书信、日记,都完全一致。因此,他的言行是一致的,道德修养也完全可靠。 曾国藩没有把“升官发财”视为读书上进的目标,也很反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即使他当了官,家里人也提出“不靠曾国藩发财”。而他的“修业”,就是“事功”,则更能证明这点。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本来可以平平稳稳地做个太平宰相,而他不辞劳苦,主动挺身处理“天津教案”,为中外纠纷的解决树立了良好榜样;更重要的,他主动协调创办“洋务”。也只有读书读到一定“迂腐”的程度,才能把自己在复杂环境中搅乱的内心变得澄明、单纯,回归到本来的愿望上,为中华的发展做出努力。P296-297 序言 曾国藩(1811—1872年),晚清时湖南湘乡荷叶塘人(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太平村),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乳名宽一,学名子城,20岁时自取号涤生,23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举人,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生,试后改名国藩,同年殿试考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开始官宦生涯。30岁时授清廷翰林院检讨,开始记日记,自此终生不辍。31岁时,用心学习传统理学,此后十年间十次升迁,从翰林院侍讲学士直至兵部左侍郎。41岁时,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太平天国起义。42岁时,回家奔母丧。43岁时,接到清廷帮办湖南团练旨,受好友郭嵩焘的劝说,出山创办湘军,以抵御太平天国军。44岁时,正式发布《讨粤匪檄》,出兵征讨太平军。初出兵,即兵败靖港,投水自杀获救。45岁,又被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大败于鄱阳湖口,自杀未遂。46岁,率领湘军进入江西省境内被困,第二年,因其父去世,回家奔丧,脱离江西困局,居家反思。48岁再度出山,重振旗鼓。50岁,兵败被困于安徽祁门县大营,生死一发。51岁,创办了安庆军械所,制造西式武器,开始中国近代化工业制造的起航,随后,又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蒸汽轮船。52岁,他的门生李鸿章创办了淮军,其幕僚左宗棠入浙江创办了楚军。53岁,邀请容闳并携六万八千两白银赴美国采购机器。54岁,率领湘军攻人天京,平息了持续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取得胜利后不久,屡拒友人、部将“劝进”的要求,题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联,自剪羽翼,解散了湘军。55岁,授命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拉开了洋务运动和中国机器工业发展的序幕。56岁起,受命镇压捻军起义,最终“师老无功”。60岁起,担任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顶住法国的压力与之周旋,却引起全国舆论的指责。同年秋天起,赴南京处理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的“刺马案”。62岁,连上五书,要求清廷向美国派遣小留学生,选拔幼童到美国生活留学,此举拉开中国近代大举留学西方的序幕。同年底。因突发脑溢血,于南京两江总督府内逝世——大略了解一下曾氏的生平,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书。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所谓的“同治中兴”的第一名臣,也是享誉一时的文学家、军事家、伦理学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位终生进行管理实践的管理学家。他的管理伦理思想,极富儒家学说的特色;同时他的人生经历和体味,也带有极其浓厚的大历史转型期的痕迹。对同样处于历史大转型期的今天,其文化和管理事业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曾国藩一生恪守着传统儒家所谓的“臣道”,重于做实事,不轻易参与“清议”的争论中,所以在历史的长河里,他始终保留着一个沉默寡言的形象。这点,就是后代史家所美誉的“无言事功”,这使得很多人知道他,也知道他的《曾国藩家书》,却不清楚他真正为民族事业做过些什么。这不奇怪,纵然曾国藩本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如何恪守着最古老的儒家训诫,做的却是历史文化大转型期最实在的事。而他本人的影响力不是“无言”所能遮蔽的,他对其后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如李鸿章、梁启超、章太炎、袁世凯、蔡锷、蒋介石和毛泽东等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他所开创的洋务运动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他开创的文人带兵方式影响了身后所有的军事将领,他开创的“湘军私属武装”为后来中国的军阀混战提供了办军割据的范本,他遗留的“天下有事、东南自保”训诫直接架空了清廷腐朽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他“重实干、轻争论”的建设方案,能够跨越百年,直接构建并影响着我们现在现代化转型的生活。所以,对于我们,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遗留了家书训诫的死者,更是一个无所言却无不在的智慧象征。不能认识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曾国藩对于现代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意义所在了。 史学界中,梁启超最早把曾国藩拔高到了极致,他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梁启超对清廷的官员基本抱有否定态度,却独独推崇、肯定曾国藩,足可见他对其思想的认可。而毛泽东曾盛赞曾国藩是古人中“办事”兼“传教”的重要“厉害”人物,蒋介石把曾国藩当做老师和榜样学习:“曾氏标榜道德,身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给变异风俗,挽回颓靡……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可见领袖级的管理者对于曾国藩其人其言其行,也是非常推崇的。 本书重点选取了曾国藩有代表性的格言警句,采取日志的形式对曾国藩重要的管理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力图以精简、短小的篇章,阐述曾国藩最核心的智慧。行文中尽可能地结合曾国藩的生平事迹、言行实录、细节逸闻,让读者更形象、生动地把握一个真实可感的曾国藩和他的内心世界。与单纯取用曾国藩“官道”、“处世绝学”、“谋略”等著作相比,本书意在呈现曾国藩的思想、智慧与启发性。希冀在忠于曾国藩的思想灵魂实质的基础上,引出对管理实践的有效指导,希望能为企业界、政府机关、事业机构等任何社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读者提供良好的参考。 因本书的特殊体例,我希望读者不必拘于逐字逐句的整篇阅读。而是能在心清意平之余,将日志随手取阅,自由领会一日或者一周的篇章,与自己的言行相比照,体味中国古典精神固有的微言大义,有所一悟即有所一得。这样,你就会发现,这位贤哲的智慧能够真正地在你内心发生作用,从而对你的行事有所裨益。我也是在研究曾国藩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他所说那种“倚天照海”感觉的:似乎这位亦师亦友的前辈,真的如阳光一样,能把尚德从善的道理照射到你的内心深处,并改变你对自我和外界的看法。恐怕,这就是这位先贤最大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所在吧。 曾国藩是中国古典精神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也是言行合一的儒学实践大师。他一生留下了约1500万字的文字作品,其中格言警句、美文佳训,俯拾皆是,选编那些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部分,必然遗漏掉更多珍贵的明珠。但文字层面毕竟是表层,我们更需要做的,就是充分领略他言辞下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曾为世界遗留了一部记录自己执政心得体会的《沉思录》,影响了包括国家总理在内的很大一批管理者。而这部凝结着东方大儒智慧的国学版“沉思录”,值得跟随在每一位从事或者有志于管理工作的人身边,或可成为自立、谋略、处世甚至是教子持家的良师益友。 本书的编著过程中,笔者幸获知名管理学者邵雨先生、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金洁女士的大力襄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我的主攻方向为管理文化研究,并非专业的史学研究者,书中所述之史料难免有疏漏,还望读者和方家不吝指正,可通过我邮箱taolin429522@126.com与我联系。若有赐教,不胜感谢! 陶林 于海滨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