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尊师风范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黄露生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立志救国救民,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的书法家,他的思想的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黄露生所著的《毛泽东尊师风范》记录了毛泽东与恩师之间的深厚情谊,表现了伟人尊师重道的一面。

内容推荐

黄露生所著的《毛泽东尊师风范》书中大量引用毛泽东老师诗文,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明他们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深厚情谊,力图使《毛泽东尊师风范》内容建立在可靠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力排由于市场经济对历史研究带来的冲击,所出现的哗众取宠,猎奇、包装之风的干扰。这不仅丰富了其内容,扩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对毛泽东本人的尊重,对培养毛泽东的老师们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和尊重。

目录

前言

难忘的启蒙教师——毛泽东与邹春培先生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与毛宇居先生

“您是我民主思想的启蒙老师”——毛泽东与李漱清先生

“毛主席致追悼词的人”——毛泽东与毛简臣先生

“这个秀才是我小时候的塾师”——毛泽东与毛麓钟先生

发现毛泽东是“建国之才”的校长——毛泽东与李元甫先生

“没有他,我只怕出不了韶山冲”——毛泽东与谭咏春先生

“向往长沙”的引路人——毛泽东与贺岚岗先生

“吹尽狂沙始得金”——毛泽东与张有晋先生

发现毛泽东“自是伟大之器”的老师——毛泽东与柳潜先生

“您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与罗教铎先生

“还要才、德、望”——毛泽东与符定一先生

“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毛泽东与陈润霖先生

欲栽大木拄长天——毛泽东与杨昌济先生二三事

“横扫千军笔一支”——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

“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毛泽东与黎锦熙先生

“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与徐特立先生二三事

“好树百年计,终期覆丑倭”——毛泽东与杨树达先生

“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与王季范先生

“饮水不忘挖井人”——毛泽东与方维夏先生

“立节可为千载道”——毛泽东与汤增璧先生

称毛泽东是“平民天子”的校长——毛泽东与易培基先生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毛泽东与石润山先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毛泽东与张干先生

兴会飙举,后生楷模——毛泽东与罗元鲲先生二三事

给毛泽东“四十分”的图画老师——毛泽东与谭柄锷先生

“他是一位教育改革家”——毛泽东与孔昭绶先生

“其奈长沙后进何?”——毛泽东与易白沙先生

“您是当代真正的庄子”——毛泽东与刘策成先生

“为我问候你的孩子们”——毛泽东与王立庵先生的儿孙

“共产党就是需要你老这样的诤友”——毛泽东与仇鳌先生

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毛泽东与邵飘萍先生

“你的好意,永远记在心里”——毛泽东与孙俍工先生

试读章节

难忘的启蒙老师——毛泽东与邹春培先生

1901年,毛泽东8岁,父母就送他到附近的南岸私塾读书。

启蒙老师是邹春培先生。他当时已有50多岁了,从事私塾教育多年,远近颇有名气。

当时,私塾是沿袭孔子私人办学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是一个先生执教,所教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的“圣贤书”,大部分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先生靠死记硬背,记住其中的句段,至于内容大都是半懂不懂。所以,老师一般不讲解,只告诉学生断句、认字,再带学生读一两遍。这叫做点书。然后,叫学生自己读,最后就到老师那里背诵。私塾先生每人有一根“戒尺”,有的用木板,有的用竹片,是专门用来’责打背不出书或不守塾规的学生,理论根据是“不打不成才”。毛泽东所受的正规教育,就是从这种“不打不成才”的封建专制教育开始的。

毛泽东进私塾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舅父文正莹在家开馆授徒。毛泽东就在舅父私塾中出出进进,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打好了一些底子,产生了读书的兴趣。所以,他一进南岸私塾读书,就非常认真,注意力集中,加上聪颖,不久就显露出出类拔萃的特点。邹先生每次点课的内容,他都很快读熟,并能背诵如流。这样,他很快地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等课业。教了几十年“子日诗云”的邹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逢人就夸,还经常到上屋场给毛泽东父母报喜:“你家润之,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我教了几十年书,才碰上他这个最会读书的学生,将来会大有出息。”

邹春培先生这些夸奖,作为启蒙老师,对于刚踏入学校大门的少年毛泽东读书的兴趣,自信心的培养和形成,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导向和鼓舞作用。这种学习心理的优良品质,使毛泽东迈出了他读书生活坚定的第一步,影响了毛泽东一生。

邹春培先生这些夸奖,当然更使毛泽东的父母非常高兴。但是,由于当时封建专制教育的弊端,又使毛泽东与邹春培先生的关系复杂起来,使毛泽东父母不高兴的消息,也跟着慢慢传来。

毛泽东读书,从小就特别肯动脑筋,喜欢提问题,随着所读的书多些,问题也跟着多起来。在读到《论语》以后,他提的问题,有的使邹先生也无法回答。邹先生有一本《康熙字典》,就叫毛泽东自己翻这本工具书。这实际上,是为毛泽东另外请来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后来,邹先生发现毛泽东读书,不读出声音来,就马上叫他背书,为他加码点书。毛泽东对先生说:“春培阿公,你老人家不要点,少得费累。”

邹先生以为他不想读书了,马上说:“你是来读书的,不点书如何要得?”

毛泽东告诉先生:“你不要点,我都背得了。”

邹先生听了不相信,就点了几段没有教的书,给毛泽东背。结果,毛泽东居然也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了。于是,邹先生每天只布置他背诵内容,教毛泽东自己读一遍,纠正读错的字词,然后叫他熟读,放学时背诵。这在通常情况下,邹先生应该轻松多了。但是,毛泽东没完没了的问题,越来越叫邹先生头痛,不得不更要认真准备。有一次,点到“子日:暴虎冯河(其中“暴虎”:空着两手和猛虎搏斗;“冯河”无船而水过河,笔者按),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毛泽东接着就问:“春培阿公,人怎么能‘暴虎’呢?”

邹先生解释:“人是不能‘暴虎’的,这是打比方。”

毛泽东接着又问:“世上没有人能‘暴虎’,这个比方,不是放空炮?”

邹先生解释不清楚了,只好马上制止:“不许这样说‘圣人书’!”这下虽然暂时封了毛泽东的嘴,但是问题仍然没解决,师生双方都不快。

又一次,是炎夏的大热天。邹先生有事外出,先给学生点了书,嘱咐学生好好熟读背诵。由于天热,加上教室低矮,汗水势不可挡。学生们读了一阵书后,不约而同地跑到门口的池塘里戏水。邹先生回来,一看这种情景,非常生气,跑到池塘边一吼。这些学生刹时像老鼠见了猫,从水里爬上岸,连衣裤也不敢穿,一窝蜂地拥进教室里。邹先生用戒尺狠狠地拍打着讲台,指着这一二十个光屁股的小朋友问:“我是怎么教你们的?”

学生们勾着头回答:“要好好温习功课!”

“这次是哪个带头?”

当时,同学们看见先生手里的戒尺,早就吓得全身发抖,魂不附体了,连气也不敢出。这时,毛泽东向前一步说:“春培阿公,是我喊他们去的,与他们无关,要打要罚,就打我罚我吧!”

邹先生拿起戒尺,就要打这个“罪魁祸首”。

毛泽东说:“春培阿公,你莫生气,让我把话讲完,再打行啵?”

邹先生没好气地说:“好,你说!”

毛泽东从容不迫地说:“是你教我们,言行要遵照孔子说的去做。可是,孔子是最赞成游泳的呢!”

邹先生更生气,用戒尺指着毛泽东说:“这是胡说八道,孔子教诲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恭俭让’,谁教你们戏水,谁要你们学猫叫狗跳的?”

这时,毛泽东很快跑到自己座位,从书包里抽出那本《论语》,翻到《先进第十一》章,递给邹先生,说:“你看,这是你以前点的课文,这里说到孔子问他的学生的志愿,曾皙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曾皙的回答很高兴,就说:‘吾与点也。’这不是孔子也很赞成我们少年儿童,到河塘里去游泳吗?而且,他还赞同先生带我们童子一起游呢!”

同学们听了,禁不住笑了。这一笑,对邹先生来说,心里无疑是不大好想的,是有点儿丢脸的。于是,邹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大发脾气,用戒尺在桌上狠狠打了几下:“大家听着!”学生们听着先生手里的戒尺响,又吓得全身起鸡皮疙瘩了,笑声也就戛然而止,教室里刹时安静下来。邹先生接着说:“即使是这样,曾皙的弟子也是由先生带着去游泳的,不是像你们不听话,背着先生去戏水。”

毛泽东又天真地说:“那就请先生带我们去游吧,行啵!”  P1-4

序言

《毛泽东尊师风范》这次出版,应该说是第二版了。

因为,十多年前的1997年,我曾建议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领导,办出“毛泽东母校”的特色,发掘学校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隐形教育资源。该书经学校党委审查,报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作为学校选修教材出版,受到师生好评,并流传于社会,不少人来电索书。应当时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求,还重印了一次。但是,由于打印中打错了一些字;还有些所记与事实有出入等,对此我深感内疚。于是,我利用当时受聘于省教育厅,参与《湖南教育史》编写和参与学校校史主编的工作机会,出入各档案馆和图书馆,与有关部门和人士广泛联系,又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毛泽东尊师风范》的内容,对原书进行修改、补充。这样,经过十多年努力,将原先所记述的十八位老师,增加到现在的三十三位老师;将原先十八万字,充实为现在的三十多万字。

我为写好这本著作,由黑发的中青年人变为了白发老人,为什么花如此精力?其原因有三:

第一,我从小学读到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与毛泽东尊师风范方面,还很有缘分。如:1961年我曾有缘受教毛泽东“书法之师”的孙俍工先生,多次聆听有关毛泽东的尊师感人故事;1963年,我在湖南师范学院附中实习,有幸担任过杨树达先生女儿的实习班主任,家访中结识杨夫人,聆听了有关毛泽东与杨树达先生之间师生情谊的事迹;1969年,我借调在湖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工作三年,曾多次到毛泽东故乡韶山学习调查,拜韶山老人为师,了解了不少毛泽东少年时期尊师的感人事迹;还有,当时担任我们教材编写的业务领导,是第一师范学校的副校长罗三德先生,他又是毛泽东就读第一师范时期同班同学、时任第一师范学校名誉校长、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先生的诗友,我经常同罗三德先生一起请教周先生,聆听他很多有关毛泽东尊师的感人事迹等等。后来,我在教学中,一边学习实践毛泽东老师“欲栽大木拄长天”的精神,一边介绍毛泽东尊师的事迹,感动许多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尝到了介绍毛泽东尊师风范的甜头,于是一些朋友劝我将这些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1993年,为了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我主编《红太阳颂》,致信毛泽东生前好友臧克家先生,得到臧老热情指导和鼓励,于是我动手写《毛泽东尊师风范》一书,其中部分文章在各种报刊先后发表。这就是1998年出版的第一版的经过和原因。

第二,毛泽东生前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开辟了振兴中华民族火热的英雄时代,并唤醒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改变世界政治版图,从而成为世界人民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国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书法家。1976年他逝世后,又成为世界的思想、政治、军事、国学、教育、文学、书法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重要对象,从而掀起方兴未艾的研究热潮,雨后春笋般的有关专著、学术论文、回忆录,层出不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门崭新的学术领域,被誉为“毛泽东学”。特别是近年,我国掀起“国学”研究之风,许多中外有识学者,又将毛泽东视为中国“国学”集大成者,最伟大的“国学”大师,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毛泽东生前不许宣传他个人等原因,所以对毛泽东学生时代的研究,相对来说还很不够。他于1918年6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当时只有24岁,在此之前,就已具有“倚马可待,立书万言”的才华,练就“横扫千军笔一支”。如1917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著名《体育之研究》,堪称现代我国《体育学》的奠基之作;1917年10月,他主持“工人夜学”,成为我国工人运动史上一座里程碑;1918年4月,他创建新民学会,成为我国青年运动的丰碑等等,这些充分说明,当时毛泽东就已经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新思想、新文化的代表。如果将毛泽东人生比作万里长江,他青少年的学生时代就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已汇集和积累了冲破山峡的力量和智慧。这种力量和智慧,当然首先来自他生活的时代,还有他个人勤奋和他老师的教育。老师是学校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文化、智慧的火炬手,是他们点燃了毛泽东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和智慧的火花。如1906年,毛泽东12岁时,作《天井》诗: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1911年,他在老师教育和帮助下,17岁第一次冲出韶山,就读湘乡东山学堂时,作《呈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就读第一师范的听课笔记《讲堂录》载:“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他为了实现“学不成名誓不还”和“才学”超越“今人”、“古人”的远大理想,深刻理解老师的“主导”作用。他在总结自己“治学之道”时,明确提出“亲师”口号。1915年6月《致湘生信》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禾足言救济……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1917年8月’《致黎锦熙信》说:“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盖举世昏昏,皆是斫我心灵,丧我志气,无一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自恸幼年失学,而又日愁父师。人谁不思上进?当其求涂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胜言者。”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深情回忆他学生时代几十位老师对他教育和“很大帮助”;新中国成立后,他给母校第一师范题写的校训是:“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不仅是他对第一师范师生的殷切期望,也是他本人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总结,更是对教育他的老师的赞扬。当前,我国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全国掀起学习研究“国学”之风。我作为毛泽东母校的一个退休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领域,选择毛泽东尊师风范的角度,研究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学法”、“治学之道”,也就是他怎样从老师手中接过人类文明、文化和智慧的火炬而发扬光大,再创辉煌的。我相信,这对我国当前教育行政领导、广大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处于与毛泽东学生时代年龄相同的学生及其家长,无疑是有所补益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第三,我长期从事屈原和楚文化的学习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研究之道,朋友们戏称为“考证癖”,在阅读有关毛泽东研究著作时,对各种说法喜欢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考证”,也发现了不少的误说。例如,毛泽东1910年秋,离开韶山去报考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前夜,写了一首《呈父》诗。过去有人根据日本维新时期西乡隆盛所写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有些形似,便断定是毛泽东改写西乡的诗。这种说法几乎成了“公论”。其实此说很值得研究。首先是,毛泽东当时还生活在闭塞的韶山农村,遥隔日本海峡的西乡诗,是怎么传入韶山来的?其次,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注:西乡诗曾载《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那是1915年后之事,更说明毛泽东写《呈父》诗时,根本没法看到西乡诗,又怎么去“改写”?再有,毛泽东诗中的词语典故,均出自毛泽东当时已阅读过的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该诗中画龙点睛之笔:“人生无处不青山”,就出自杭州岳飞墓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诗是站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其中“学”是指救国救民真理,“人生无处不青山”表现他以身许国的献身精神,而西乡出身日本“武士”,开口“男儿”,表示继承当时日本封建贵族“武士”特权的决心;“死不还”表现其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者卖命的“武士道”。因此,在意境上两者有天壤之别,而我们一些专家却根据两者之间有些“形似”,不分青红皂白而混为一谈,以讹传讹,久之而成为“公论”。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为此,笔者对毛泽东学生时代的诗文,特别是出现在《毛泽东尊师风范》中的诗文,均作了必要考证,并在书中大量引用毛泽东老师诗文,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明他们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深厚情谊,力图使该书内容建立在可靠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力排由于市场经济对历史研究带来的冲击,所出现的哗众取宠,猎奇、包装之风的干扰。这不仅丰富了其内容,扩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对毛泽东本人的尊重,对培养毛泽东的老师们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和尊重。还有,我从事屈原和楚文化研究多年,深知对历史上伟大人物的研究永无终结,加上自己才疏学浅,毛泽东又是位“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超越古今的“国学大师”,在记述中,很可能有不少错误。这次出版,我只是出于1915年7月毛泽东《致友人信》中所说的:“互质参观,所以张知,强聒不舍,可以振国,排搅神废日之说,所以益神而修业。”我的“强聒”之说,只是抛砖引玉,其中错误之处,望有识同仁,批评指正,将不甚感谢!

《毛泽东尊师风范》这次重版,得到了第一师范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党委书记詹小平题辞:“学习主席尊师风范,发扬一校优良传统。”院长彭小奇题辞:“厚德博学主席为范,教书育人臻于至善。”予以勉力和指导,并拟定为学院的自修教材;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优其是黄海同志,他长期为本书收集资料、协助修改书稿,承担打印校对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本书出版之际深表感谢;还有,它的出版更是对过去曾指导鼓励我的臧克家先生、罗三德先生、周世制先生等前辈,深表感谢和怀念。

黄露生

2008年6月1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