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中心)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付红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为出发点,运用有关制度失衡、制度变迁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围绕着中国农民银行系统与合作金融系统的形成过程,分析探讨了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问题。本书在研究中,力图达到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与历史实证分析的密切联系,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内容推荐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经济学家尤其希望弄清楚,中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制度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从而找到并设计出一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模式。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村金融制度设计,是中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确立的开始和基础。对这一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理应成为研究农村金融制度的逻辑起点。

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为出发点,运用有关制度失衡、制度变迁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围绕着中国农民银行系统与合作金融系统的形成过程,分析探讨了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问题。本书在研究中,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图达到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与历史实证分析的密切联系。

全书内容共分九章。导言部分,阐述本书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作者从经济史的研究需要出发,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民国时期的农村金融实践,提出了一个关于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历史实证部分,首先,通过分析民国时期的农村金融枯竭现象和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阐述了农村金融制度的失衡状况,展现了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宏观背景;其次,详细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及其实施的构想,分析了国民政府意愿的制度供给的特点,然而,意愿的制度供给与实际的制度供给之间,并不尽一致;最后,作者分别从中国农民银行系统和合作金融系统两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各种农村金融供给机构和制度安排的研究,探讨了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实际变迁历程。本书最后一部分,除了对前面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外,还对个别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对当代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启示。

本书的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对当时农村金融制度失衡的一种反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及其实现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制度变迁。国民政府的制度设计,奠定了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与方向,是中国农村金融现代化的标志。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也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这一制度的演进及确立过程中,中国农民银行逐渐取得了农民银行金融领域内的核心与垄断地位,而中央合作金库的建立使得独立的“自有、自营、自享”的合作金融系统也逐渐形成。这样,民国时期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实际上最终确立了一种二元的组织结构体系,即由银行金融和合作金融组成的一种混合型农村金融制度。

不过,这种二元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只是初具雏形,没有实现制度设计者的最初构想,属于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形式,也还远远不够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争议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比如:中央农村金融机构是应该实行一元制还是多元制、中国农民银行与中央合作金库如何分工定位、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联系与配合等。本书通过分析探讨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点,认为由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所衍生出的固化的农村金融垄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上述各种问题的产生。除了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不足还表现在效率的低下上。这种低效性不仅体现在现代农村金融机构的农贷业务的低效方面,也体现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上。关于低效性的原因,本书认为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自身适应性缺陷及其激励客体的相容性缺陷是两个重要决定因素。

目录

1 导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1.2.1 关于民国时期农村金融的整体性研究

1.2.2 关于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

1.2.3 关于民国时期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3.1 基本术语界定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3 分析框架及内容安排

2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2.1 农村金融制度失衡——制度变迁的需求

2.1.1 农村金融制度的含义

2.1.2 农村金融制度失衡的类型

2.1.3 制度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模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

2.2.2 强制性制度变迁

2.2.3 两种制度变迁模式的比较

3 民国时期的农村金融制度失衡

3.1 民国时期的农村金融枯竭

3.1.1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3.1.2 农村高利贷猖獗

3.1.3 农村现金匮乏、土票盛行

3.2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

3.2.1 典当业的衰落

3.2.2 合会的难邀集

3.2.3 私人放贷者的惜贷

3.3 兼业式农工银行体系的供给不足(1912—1927)

3.3.1 全国性农村金融机构的缺位——劝业银行的议而未行

3.3.2 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的缺乏——农工银行的供给不足

4 南京政府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设计与推行措施

4.1 南京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

4.1.1 影响政府供给农村金融制度的因素分析

4.1.2 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

4.1.3 设计中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特点

4.2 南京政府推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措施

4.2.1 南京政府对农村金融法规的制定

4.2.2 南京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

4.2.3 南京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协助

5 民国时期农民银行金融系统的变迁

5.1 省县地方性农民银行的出现

5.1.1 江苏农民银行的成立及发展

5.1.2 浙江省农民银行的成立

5.1.3 全国地方性农民银行的成立

5.2 中国农民银行的成立及其核心地位的形成

5.2.1 中国农民银行的成立及其实力的壮大

5.2.2 中国农民银行全国网络系统的构建

5.2.3 中国农民银行业务功能的拓展

5.3 商业性银行的农贷业务及其管理

5.3.1 私人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进入与退出

5.3.2 农本局的设立及其业务

5.3.3 国家行局的农贷业务及银行专业化

5.3.4 全国性银行农贷业务的扩展

6 民国时期合作金融系统的变迁

6.1 信用合作运动的发轫与发展

6.1.1 合作思想的传人与合作运动的兴起

6.1.2 合作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

6.1.3 信用合作法律规制

6.1.4 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6.1.5 信用合作资金状况

6.1.6 合作社的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6.2 合作金库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6.2.1 建立合作金库系统的准备

6.2.2 省、县合作金库的建立

6.2.3 中央合作金库的筹设

6.3 民国合作金融系统的特点与论争

6.3.1 民国合作金融系统的特点

6.3.2 合作金库与合作社联合社之异同

6.3.3 关于合作金库组设程序与层级的论争

7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问题

7.1 中央农村金融机构的一元制与多元制问题

7.1.1 一元制

7.1.2 多元制

7.2 中国农民银行与中央合作金库的分工定位问题

7.2.1 行库业务划分的困难及原因

7.2.2 合并统一论

7.2.3 独立分离论

7.3 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联系与配合问题

7.3.1 战时县银行的成立

7.3.2 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状况与问题

7.3.3 县银行与农村金融系统的关系问题

8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与绩效

8.1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

8.1.1 忽视微观金融主体的需求

8.1.2 政府的过度干涉

8.1.3 自上而下的逆向运作

8.2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效率分析

8.2.1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效率

8.2.2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低效性的原因

9 结论与有待深入的问题

9.1 基本结论

9.2 有待继续深入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