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茱迪丝·耶特林德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本书是以她个人经历写就的。这本书甫一面世,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卖出22国版权,全球上百万人在你之前读到这本书。由于事件真实、节奏明快、书中大胆揭露许多关于身体的细节,更不讳言事件当中,作者与亲人、朋友、爱侣及医病关系间种种难言的情感冲突,使得这本书在读者间引起很大的共鸣和回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想要个孩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荷兰)茱迪丝·耶特林德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茱迪丝·耶特林德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本书是以她个人经历写就的。这本书甫一面世,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卖出22国版权,全球上百万人在你之前读到这本书。由于事件真实、节奏明快、书中大胆揭露许多关于身体的细节,更不讳言事件当中,作者与亲人、朋友、爱侣及医病关系间种种难言的情感冲突,使得这本书在读者间引起很大的共鸣和回响。 内容推荐 我是一个成熟的女人,我想拥有全世界:热烈的爱情、亲密的朋友、有挑战性的工作、充满异文化的旅行,还有,我想要有小孩。但这没我想象中的容易。一开始,我没怀孕,然后我怀孕了,但两个胚胎相继流掉。我试着倒立让受精卵着床;但没有用。最后我接受做试管婴儿,当身边所有女人的肚子都吹气般地鼓起来时,唯独我的还是没有动静。我废接受不孕?还是要再接再励?我的失败已经接管了一切,我所拥有的好像慢慢从指缝中流失,直到一个奇异的事件发生,扭转了我整个向下况坠的命运…… 目录 充满“生机”的这一代 1.话说从头 2.从渴望孩子到噩梦一场 3.婚姻与家庭 4.伊莎贝尔怀孕了 5.试管婴儿马戏团 6.绝望的勇气 7.结束 后记 专业术语 致谢 试读章节 第二天,母亲陪我到王子运河医院接受超声波检查。我决定无论如何还是要去,哪怕确认一下也好。我不能相信,好不容易才怀上了,却一下子说没就没了。检查前我按要求喝了一肚子水,以致在候诊室的时候,膀胱涨得几近爆裂。当我终于躺上检查台,膀胱的压力也暂时消失了。在监视器上,我确信自己看见了一个胚胎:初具人形,有头、身躯,还有小手和小脚。还好!我流掉的只是血液和黏膜!孩子还怀着呢!我的心跳急剧加速,但医生下了判断:“已经没有任何心跳活动了。这是一个大约十二周大的胚胎,妊娠一两周前就已停止。可能是一对异卵双胞胎,你昨天流掉了一个胚胎组织。” “胚胎组织”四个字让我震惊。隐约中我听到自己礼貌地向医生致谢,然后一手抓起衣服,向洗手间飞奔而去。先是小便,接着呕吐,最后放声大哭。 母亲搂着我一起走出医院。她宽慰我说:“说实话,双胞胎其实挺麻烦的。你会忙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我也不想帮你照顾双胞胎的,你知道。”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她安慰我的另一次情景。那时我轰轰烈烈的初恋刚无疾而终。我对那个男人极度迷恋,即便在公众场合,我们的手也无法离开对方身体半步。这一度让周围的人厌烦不已,但我们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长辈认为他粗鲁,但我觉得他独立、真诚、特立独行。原则上他从不和人握手,认为那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社交礼节。曾经我也希望自己跟他一样“左”,但终究难以为继。他跑去尼加拉瓜,说是为了支持那里的革命。我则周游世界,艳遇连绵不断。在信里我事无巨细向他汇报,彼此心胸坦荡,从不互相嫉妒——那是布尔乔亚的玩意。但是当我回国后,他却和别人搞上了。忠与不忠这么急速转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泪如雨下,淅淅沥沥落在匹萨上。母亲只是咬了一口自己的匹萨,不咸不淡地说:“嗯,这样最好。我早知道他不适应这个社会。” 安慰人堪称一门艺术,只有极少数人技艺娴熟,这和良好用心完全是两码事。不幸的是,人们通常认为,安慰一个人这么说说就够了:“别垂头丧气的,事情还不算太糟”,“很快你就会忘了这事”,或者“其实这样也不错”。但对寻求慰藉的人,这些是他们最不愿听到的。在他们心里,事情已经糟糕透顶,坏到不能再坏了。 我弟弟中学毕业时,一度陷入某种人生危机。他不知道如何指引自己人生的方向,对未来心怀恐惧。无论现实还是比喻,他深陷泥淖,不能动弹。有一段时间,他的情绪非常低落,甚至都无法表达自己了。我父母当时正在闹离婚,也不知道怎么帮他。父亲不停跟他唠叨些“睿智的规劝”,但这对他毫无用处,反而让情势更为恶化。有一天晚上,在一阵长篇累牍、用心良苦的“独自”后,父亲终于忍无可忍,眼泪夺眶而出。“我是真想帮你,孩子。”他抽泣着,“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很内疚。” 听到这话,我弟弟也泪流满面。所以说,我弟弟的无力感不是好言好语能劝走的,但能被分担。两个平素绝不在人前掉一滴眼泪的大老爷们,现在却差点相拥而泣,也开启了我弟弟复原的第一步。 医生说,我应该等待另一个“胚胎组织”从我体内自行脱落。“人体有排除坏死组织的自然倾向。”他还说,女人第一次流产一般不用做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原因。所以,我保存在冰箱里的那个“东西”,可以扔掉了。 “胚胎组织”、“东西”——这些字眼离我那么远,似乎从未与我发生过任何关系。既然这样,好吧!我就把“东西”扔进垃圾箱,连同那件太可爱的婴儿棉外套。当初就不应该买它。一开始就这么期待,真是愚不可及! 为了去掉另一个“胚胎组织”,我用热水和冷水交替洗澡,骑自行车也专拣坑坑洼洼的地方去。我让保罗狠狠地做,深深地插入。我想用这种方式惩罚我的身体,好好吓吓它。可怕的是,我的肚子依旧平静。对所谓人体的“自然倾向”,我也丧失了信心。那个胚胎就是不愿自己从我体内脱落。我不断意识到,自己肚子里躺了一个死掉的生命。我记得从书上看到过,一个老女人死后验尸,医生在她子宫内找到了一个已成化石的胚胎。这位老女人就这样带着它走来走去,走了半个多世纪,自己浑然不知。我想都不敢想了,坚持要求做手术将另一个胚胎拿掉,但医院碰巧没有病床。我们联系了一位妇产科医生朋友,他说可以在一星期后安排一次紧急子宫刮除术。也就是十三日星期五。管它呢?错不了就行。 总算熬过了这个礼拜。我住进了医学院医疗中心。母亲在病房里陪我玩拼字游戏,好打发时间。我们谁都不爱玩游戏,但它能转移注意力。此前我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住院的经历,大概是在我三岁的时候,现在什么都记不得了。但我长这么大,还都没做过一次手术。“这不是手术,只是一个小程序。”护士安慰我说。我不得不换上一次性内裤,穿上一件很硬的棉布病服,还要戴上一顶干净的浴帽。“只是卫生起见。”护士解释。我还要把戒指、项链和手表脱下来。没有一件私人物品可以跟着我进入手术室。看起来像是麻醉前的预演:他们想让我的一部分先消失。所以虽然我完全可以走着进去,他们非得用病床把我推进手术室。麻醉师和我握握手,做了自我介绍。在冰冷荒凉的手术室里还有这么人性的表示,我对他心怀感激。 P15-18 序言 生,或不生?——是当代妇女版哈姆雷特式提问。除了工作压力大、对未来缺乏信心、渴望轻松生活这些浅层原因外,当今适龄生育的夫妇恰是全球“婴儿潮”(约指1946-1970)那代人的儿孙辈,背叛、抑或回归父母因循的家庭生活——成为他们选择是否生育的潜在驱动力。 在和平时代,今年刮婴儿潮(baby boom)风还是丁克(DINK)风?对任何国家的公共行为研究者来说,都有如谜题。欧洲各国被低人口出生率困绕了二十年后,2007年的《今日美国报》终于传来“喜讯”,称:从欧洲北部的冰岛到南部的意大利,超过16个国家在2004年至2006年间人口出生率持续上升。而美国研究资料也显示,近年来,随着好莱坞“孕”事连连,许多美国家庭也喜添新丁。不管怎么说,那些被丁克族们搞得神经兮兮,成天哀叹劳动力匮乏的社会学者们终于可以在喧嚣的婴儿啼哭中松了口气了。 然而,我们为何/如何拥有一个孩子?——这依然是无数适“育”夫妇(特别是妇女本身)不断自问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说,这个问题的谜底恰似一场“集体无意识”的游戏。人们可以轻易为了某一年份(如“千禧年”、“奥运年”),或一场台风(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市在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几个月后,出现了大量的孕妇)甚至其他更微小的原因集体蹲产房。但具体到某一个体、某一家庭,我们为何需要一个孩子?我们如何拥有一个孩子?依然是1975-1985年出生那代,几乎每一个人,急需解答的问题。 2001年,朱迪丝·耶特林德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我想要个孩子》,就是以她个人经历写就的,对以上问题的解答。这本书甫一面世,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卖出22国版权,全球上百万人在你之前读到这本书。这些人,和你一样,也和我一样,对生育和养育下一代充满了疑惑、恐惧、羞涩与期待。 2008年,这本书抵达中国。就我看来,这是个适宜的年份。高唱过反叛、性开放——因此在社会上掀起风潮的那代人,我们,开始面临“后青春时代”种种问题。爱情已不再是首要关键词;许多人还在寻找他们最终落脚的家园;有的人安家立业了,开始寻思传宗接代……医学资料显示,每六对夫妇中,就有一对遭遇不育的生理困绕。然而,抛开医理问题,我们是否准备好迎接新的生命?我们是否深刻意识到因此自己将经受的重重苦难与快乐?——这样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与我们的爱人、朋友、家人一起面对。 与新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我们另一层面的成长过程。和1975-1985年人玩过的摇滚的歌曲、“下半身”式诗歌乃至所有“超级女声”式的自吟自唱不同,我们开始要接受一种时而低沉、时而欢快的合唱形式,要通过子宫(而不是头脑、容貌甚至阴道)向未来的命运祈祷。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人和朱迪丝·耶特林德一样,在迎接或者拒绝新生命的过程中,才写下各自对生命的答案。 但我相信,在这茫茫苍穹中,无论最后,你得到的答案是什么,通过选择、付出和层层苦难与快乐,你对生命的理解一定与之前迥然不同。 当你看完这本书,当你得到自己对生育的答案,你又加入了这代人新的步伐——我们这一代,现在充满“生机”的这一代。 后记 这是一个个人的故事,当然它并非独一无二。根据荷兰患者组织“芙蕾雅”(Freya,北欧女神,掌管爱与美。译注)公布的数据,每六对男女中,就有一对遭遇过不孕不育的困扰。不孕不育——或称之为“亚生育”(subfertility)——通常的定义是,无避孕措施正常性生活一年,仍然不能怀孕。 荷兰妇产科医学会(NVOG,The Dutch Association for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使用其他数据,也对不孕不育问题的普遍性描绘出类似图景。NVOG发布的“不孕不育调查导论”开宗明义即说:“大约25%的荷兰夫妇或伴侣在他们生育年龄的某一阶段都会拜访家庭医生,抱怨他们不能(或不再能够)生小孩。其中,大约15%会被建议寻找专科医生的帮助。而在拜访专科医生的夫妇中,三分之二(亦即总数的10%)似乎符合亚生育的定义。”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你可以说在这些夫妇的经验中,每四对即有一对有不孕不育的问题,而在医生的经验中,每十对才有一对有这个问题。 一般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生育能力最近几年一直在衰退。就女性而言,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她们越来越晚才决定当母亲。在荷兰,女性通常到29岁才生下头一胎,比利时则是介于27到28岁之间。而女性生育能力最强的年龄却是23岁。另外一个事实是,可能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男性精子质量下降,也日益引起联合国的注意。 根据上述援引的NVOG指南,粗略的估计是:在所有案例中,约有30%的问题出在女性身上;同样,也有30%的问题出在男性身上;另有30%则双方多多少少都有问题;最后10%则无因可查。 对男性来说,只要检查他们精子的质量就可以了。如果精子只有些微异常,人工授精(IUI或AIH)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精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游向卵子。但如果精子有严重的瑕疵,医生可能会推荐试管授精(IVF)。其方式是让精子和卵子在实验室中结合,不过精子还是能自行穿透卵子的。 如果异常程度更为严重,ICSI是试管授精(IVF)的另一种可能形式。区别在于,在ICSI中,精子是在实验室里依靠外力植入卵子的。还有两项新技术——MESA和TESA,精子通过手术从睾丸中取出,目前该技术在荷兰还没有得到使用,但比利时和德国已经有了。如果精子完全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以考虑用其他男人的精子进行授精。利用捐赠者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AID或IUD),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对女性来说,由于生殖器官和荷尔蒙的多样性,想确定原因就困难得多。首先是长期无法怀孕,或是(一再地)流产和子宫外孕。除了荷尔蒙的刺激之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医学进步也提供了其他新机会。在荷兰,每年大概有12000到13000次试管授精治疗;比利时大约在7000到8000次之间。这些新技术让成功的希望更为长久,但无论对精神还是肉体都有很大的损耗,而且成功率说实话并不高。有半数的案例在进行了三次试管授精后,仍然没有怀孕。 据统计,在英国每七对夫妇中就有一对受不孕不育问题的影响,相当于350万人。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多囊性卵巢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降低受孕率,据估计影响了全英5%的女性——在内,导致每年超过27800对夫妇选择接受试管授精治疗。实际上,每年全英的新生儿中约有1%是试管授精或捐赠者人工授精的“杰作”。 然而,不孕不育不仅仅是无法受孕那么简单。子宫外孕患者的数目在许多国家中都在增加,包括英国。BBC健康新闻报道说,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位至少在一生中经历过一次流产,一百位中有一位则遭遇多次流产。许多女性很早就流产,以至于根本不知道自己怀孕了。这意味着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每六次怀孕就有一次胎死腹中”,只统计到了被感知的怀孕而已。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统计数字和其他令人忧心的说法,数据显示,英国遭遇不育问题的夫妻数目并没有多大变化。相反,向医疗机构寻求帮助的夫妻数目却增加了。一个典型的地区健康管理机构每年大约会接到230例转诊而来的患者,而尽管所有的诊所都应遵循“英国人类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制定的指导方针,每个医疗中心提供的服务品质却参差不齐。因此在患者满意度的记录上也显示出很大差异。目前而言,英国大约有25%的试管授精治疗接受了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NHS)的资助,其中,估计有8800例成功生下了婴儿。 对身在其中的人——在医院他们被称为患者——而言,最迫切紧要的问题是,他们究竟应该在这条道上走多远,或者说,何时应该接受此路不通尽早放弃的苦果。因为当你的付出越来越多,放弃也将变得越来越难,你会更倾向于忍痛一路走到黑。对那些受惠于不孕治疗的人而言,事后回想他们花费的每一分钱都绝对有所值。而对那些两手空空的人,他们完全是在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在所有遭遇不孕问题的人当中,5%到10%的人最后还是没有孩子。而每十对自己无法生小孩的夫妻中,只有一对会选择收养孩子。 非自愿性的没有孩子,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生育有问题的异性伴侣。在另外一些关系中,也有其他原因导致不能生孩子。同性恋伴侣或单身人士,也有可能因为无法生孩子而深感苦恼。对他们而言,他们生孩子的欲望不能被社会所接纳,又造成了另一种困局。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自愿选择没有孩子在法律上完全合法,但对那些非自愿性选择没有孩子的人却是个问题。许多人保持沉默,因为害怕不被其他人认真对待、或者不想让别人尴尬,也因为这对他们而言是个痛苦而麻烦的话题。对于“你有没有孩子”这个经常被别人问到的可怕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没有(还没),而不用说你自己无法生育。但是不能公开讨论某个影响你生活的话题,又会让人极其孤独和难熬。 这是个两难选择。那些心态开放、大大咧咧的人经常受到冷落。周围人蹩脚的玩笑,甚至善意的话语,都会对人造成伤害。而对那些还无法接受现实的人,生孩子的欲望像是脆弱的神经,更是碰都碰不得。要与这种无能妥协,一个人会遭遇到愤怒、失望、自卑和嫉妒等种种不良情绪。这些不仅你自己不愿承受,也会引起别人的不解和不满。失去一个不曾“真正”存在过的孩子,这种悲伤不仅很难与他人分享,对那些不曾亲历过的人,更是难以理解。 这种经验无疑让人紧张难受。你与伴侣的关系面临考验。男人和女人化解忧伤的方式很不一样。与亲人或者有了孩子的朋友的关系也遭受挑战。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任何分娩生子的喜讯对你却是无休止的折磨,探访新妈妈和新宝宝也成为一种痛苦。连你自己的身体都不争气,你的自信心会备受打击。年复一年到医院检查、手术和试管授精治疗,耗尽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你的工作、休闲和社交活动。对那些想生孩子的人,生儿育女让生活更加圆满。而对那些没有或不能有孩子的人,不孕不育将是他们遭遇到的最大的人生危机。 当我沮丧难受时,一位朋友送我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关于非自愿性没有孩子的经历和故事。我狼吞虎咽一口气读完。我发现跟我处境类似的人的反应几乎和我一模一样,这是个莫大的启示。所有在我身上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都是完全正常的反应。我的几位好朋友也读了这本书,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知道,他们理解我的痛苦。这让我坚强,也给我安慰。 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或许会对我的书深有同感。对于有生育问题的熟人、朋友、家人或者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本书可能会对不孕不育的情绪反应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对其他人,它可能只是一种资讯、一种体验,我希望它能富有娱乐性。泛泛而言,这本书最终只关乎人生。你为了什么而努力,但却屡遭挫折。这让人沮丧,有时候甚至让你忘记:人生很美好,赶紧享受吧! 书评(媒体评论) “虽然写的是不孕不育,读来却像一本惊悚书” Dag Allemaal “耶特林德没有流水账似地记述她的遭遇,相反,她用一种现实生动的笔触,详细描述了不孕中的不同阶段。简洁明快,苦中有乐。有时她妒意满怀,而其他人却羞于如此表现。无疑,本书将对那些有类似经历的人大有裨益。他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将学会如何应对此事。即便是医疗界也能从中获益,让他们更好地解读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 Knark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