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是感恩,大概暗合了当下的气氛,读来总让人不免心有戚戚焉,其中有几篇学生作品,似乎更吸引人一些。书的读者群定位于青少年。然而本书也适合成人来看,因为我们的世界里太缺少这样小而细密的爱与感动了。类目的标题分别是:为你开出一朵花,站立成一棵树,捉住月亮的网,藏在指尖的彩虹。每一辑用一首诗歌作为开篇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描绘着唯美的意境,增添着阅读的快感。第一辑是冰心的“母爱”,第二辑是“牵手”,第三辑是韦娅的“蒲公英不说一句话”,第四辑是汪国真的“感谢”,都是非常唯美的句子,值得我们阅读和记忆,同样也增加了阅读的节奏感。
这是一本满怀感恩之情的书。拥有万物莫如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此书让我们懂得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因此感恩不仅是美德,更是为人的基本条件,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哲学。
此书教我们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让原本平淡的生活发出迷人的光彩!
诀别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成长
那是多年前的故事了:一名叫辛嘉·艾文林的挪威妇女为了拯救身患肝癌的女儿玛花,为她捐献自己的肝脏,竟从容开枪自杀。那瞬间划亮欧罗巴夜空的一声沉闷的枪响,足以震撼世界上许多善良的心灵和麻木的神经。
也许她有太多的话要和女儿说,反而无从下笔,最后竟只留下一句话:“宝贝,诀别是为了你更好地成长……”我知道,一支笔根本无法承担那份母爱的重量,但我依然要顺着爱的轨迹,梳理出人世间最美丽的一封信——
宝贝,妈妈要和你变成一个人了。只能这样,否则我们谁也无法在这个世间存活下去。如果你不在了,妈妈的生命将毫无意义。所以,妈妈要把健康的肝脏留给你,让你好好地活着,而妈妈的爱,永在。
宝贝,妈妈爱你。但妈妈只有这样才能救你,这是唯一的办法。妈妈既然让你诞生,就会让你健康地成长,可以给你眼泪,可以给你鲜血,也可以用我的生命再次将你诞生。所以,你不要为妈妈难过。不管怎么样,妈妈还有一样活着的东西在你身体里,而且会一直跟随着你生老病死。
宝贝,妈妈在你身体里,你不知道那样多好:可以在早晨叫醒你,免得你这个小懒虫总是喜欢赖在床上不起;可以提醒你吃早点,我早就知道,你有不愿意吃早点的习惯,总是偷偷地倒掉你的牛奶,偷偷地把面包塞进“芭比”狗的嘴里,“芭比”狗被你喂得臃肿不堪,难看死了,你该想办法让它减减肥了。
宝贝,你在课堂上学习,妈妈就在你的身体里为你加油;你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妈妈就在你身体里跟着你跑,跟着你疯。那样多好!你要坚信:你比别的孩子都幸福,别人的妈妈只有放学的时候才能来接他们,而你的妈妈是随身携带着的。
宝贝,妈妈会在每个夜里提醒你早点休息;妈妈会看着你睡觉,用我不息的博动做你的催眠曲,做你的钟声。等你睡着了,妈妈就到你的梦里去。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我们拥抱的方式不同以往,妈妈再也吻不到你的头了,你不知道,你头发的味道有多好闻,清清的馨香就像我们后花园里的那些草叶和花瓣。
宝贝,从今以后,妈妈就住进你的身体里了,那里就是妈妈的后花园。妈妈会帮你打扫里面的灰尘;帮你赶走害你疼痛的病菌,再也不让你生病,那该死的肝癌折磨了你那么久,妈妈也跟着痛不欲生啊。
宝贝,妈妈并没有远离你,妈妈把所有的爱都融进那颗肝脏里,会因你的存在而存在;会陪着你,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你要好好地活着,为了妈妈。只有你幸福地活在人间,妈妈才会在天堂做个快乐的天使。
宝贝,妈妈短暂的离开,是为了以最好的方式靠近你。一会儿我们就会融合到一起了。阳光真耀眼啊!枪响了,但没有疼痛。世界一下子就黑了。
宝贝,等着我,妈妈来了,一会儿就是光明……
亲你的左脸颊
我的事在学校早不是什么秘密了,几乎每进一个班级都要被当成传奇故事流传一遍。两岁时我被人贩子卖到四川一个山沟沟,六岁时才回到家,家里有个小我三岁的弟弟。这时的我说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所以在家里从不张口。回来后我跟弟弟一起从幼儿园小班开始上。跟弟弟一个班是妈妈坚决要求的,妈妈说这样我可以照顾弟弟。说实话,实际上一直都是弟弟在照顾我。弟弟替我解释兄弟一个班的原因,弟弟帮我澄清奇特的身世,弟弟还为我勇敢地遮挡流言飞语。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会有自己是弟弟的错觉。 尽管我已经完全褪掉了四川口音,我还是不肯说话。外人觉得是我的身世造成的,性格上有点自闭。
现在我和弟弟在遥远的一个城市学计算机。妈妈用家里的老电脑跟我们用QQ聊天,说是可以练练打字,也能省些电话费。为此弟弟孙浩诞生出一个经典来,每次跟妈妈聊完了,他都会来上一句:晚安妈妈,亲你的左脸颊。因为我自闭,所以电脑就老被弟弟用着。
这晚,宿舍里的人都睡了,我却睡不着,最后爬起来,准备对着电脑消磨时间。一碰键盘,发现屏幕一亮,弟弟没关电脑,QQ里,妈妈的头像一闪一闪的甚是焦急。鬼使神差,我抖着手以弟弟的名义跟妈妈聊了起来。
妈妈很健谈,特别是跟弟弟。我们聊了天气、学习、老师和同学,还有女朋友。直到妈妈发了一句:太晚了,明天你还要上课呢,早点睡吧。我这才意识到已经是深夜了。为了掩饰自己的冒充,我用了弟弟最经典的结尾:好的,晚安妈妈,亲你的左脸颊。
话发了出去,一种叫嫉妒的感觉在身体里蛇样地游走,带出一种难以言状的酸楚。叹了口气,我黯然地要关对话框时,妈妈的最后一句话来了:晚安涵儿,要照顾好弟弟啊。
瞬间,热泪爬满了脸,我的眼前一片迷蒙。
预定60年的花
那天,太阳很好,没有顾客,我便坐在花店门口,闭上眼睛,懒懒地晒着太阳。
“阿姨,我要订60年的花,每年9月22日都要一束,可以吗?”一个清瘦的小男孩问,略显苍白的脸上带着微笑。
“你为什么要这样订花呢?从来没有人这样订过。”我带着好奇问他。
“是送给我妈妈的,9月22日是她的生日。我妈妈今年40岁,她能活100岁,所以,我要订60年。你给我算算,要多少钱?”小男孩认真地说。
我想,小男孩只是一时兴起吧。想到这,我说:“好吧,30块钱。对了,你家离这多远?”
“我家就在马路对面,很近的。我给你100元,也许将来花会涨介的。”
小男孩把钱交给我,然后写下一个地址给我:“这是我家的地址,一定要送到我家。我妈妈叫凯丝琳,我叫卢比。”
9月22日那天,我精心挑选了几枝康乃馨,按照小卢比留下的地址找到他家,按响门铃,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女士,一脸的憔悴。“您是凯丝琳女士吧?”我问,“这是您儿子为您订的花,祝您生日快乐!”
“你……是不是弄错了……我儿子?”她略带惊讶。
“两个月前有个叫卢比的小男孩在我们店里订的花。”我解释说,“您儿子真可爱,他一下子为您订了60年的花,让我每年都要在您生日这天送来。”
“什么?60年?我明白了。”她说。我看见她的眼里蓄满泪水,
“您孩子真可爱,他还为我画像呢。”
“是的,他很可爱……可是……”她泣不成声,“他……两个月前就死了……”
我不知道,我是怎样和卢比的妈妈道别的,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把花店开60年,但是,只要我活着,一定会在每年的9月22日送一束康乃馨给卢比的妈妈。
P2-7
无论你在哪里
◎尹秉礼 孟讲儒
妈妈给孩子讲故事:一只八哥因为模仿人说话特别像,被一个家境富裕的主人带回家,从此八哥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的工作就是学说人话取悦主人家的来客。后来,主人让他在露台透气,一只布谷鸟说:“我提醒农民伯伯该春播了!”一只啄木鸟说:“我忙着给树看病呢!”他们的话使八哥警醒,他毅然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冲破鸟笼,给一位盲人爷爷带路。故事讲完了,妈妈问孩子,你更希望八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孩子回答道,我最希望八哥先生住在我们家,这样,我就可以教他说话了,然后让他陪我聊天。
有一家人带着孩子去商场,大人觉得他们终于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了,商场里这么多好东西,孩子一定喜欢,可是孩子却委屈地哭起来,大人蹲下来给孩子擦眼泪,这个时候大人的视角和孩子一样了,大人看到了满目熙来攘往的腿,像一簇一簇移动的荆棘丛林,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场景,完全和大人眼睛里的商场是两回事。这个时候大人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了,所谓逛商场只是大人一己的想法,孩子面对的却像是在到处都是礁石的海面,随时都面临着危险。
八哥的功用在孩子看来没有那么复杂,没有必要让孩子把它上升到一个我们以为的高度,也许解除个人的孤独,就是对社会最大的意义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比我们更像哲学家,也更靠近真实。孩子的世界是纯真自然的,成人的视觉有时候与他们偏差太大,这需要我们蹲下来去看他们,和他们同样的视觉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一个朋友非常反感花儿乐队,觉得他们的音乐非常吵杂,她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地读书,听点儿她认为好的音乐,看点儿她认为好的电影,上些她认为好的网站,再去学点儿她认为好的知识或者技艺,结果是,孩子和她的冲突越来越大,最后离家出走了,即使这样,她还把罪责怪到孩子身上,甚至怪到这个社会所有的孩子身上。这对已为人父母的成人来说,是可悲的。
关于青少年的话题,每一天都会成为我们谈论的主题,这些祖国未来的花骨朵儿似乎让我们这些大人万分担心,不知道这样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成长过程会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带给这个国家和社会什么样的新一代。
人为的界定、分析和研究也越来越多。80后,90后,泛90一代,还有新世纪的孩子,儿童、青少年、未成年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空前复杂的群体,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对这些孩子的认识十分有限,提起他们,就是一些标识性的概念,比如网络、电动游戏、花儿乐队等等,大人提起这些,都感到头疼,甚至对这些嘈杂的、喧嚣的、跋扈的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偏见,可是听到前面的两个故事后,我们对他们的认识应该有一个大的改变。
常年的少儿出版工作,让我们有机会面对不同的家长和孩子。家长大多殷殷期盼,孩子大多懵懂天真。每一次家长带着孩子来,从一个简易的包里拿出厚厚的稿件,我们都替这些孩子揪心,非常害怕伤害到他们,同样也害怕伤害到那些家长。所以与他们交流我总是拿出百倍的耐心,希望把我知道的信息都告诉他们,甚至想暗示他们我认为正确的一条道路,事实上没有什么完全正确的道路,孩子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想法和孩子的视角还并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全部。一直觉得有很多我们费尽心思编辑的出版物实际上是给大人看的,真正需要教育的似乎是大人。孩子天性中需要的营养成分其实非常丰富,但却被我们成人世界不断地选择着、规定着。所以在少年金故事系列丛书中,讲故事,尤其是讲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成了最好的选择,甚至还让孩子出来讲故事,让一个心灵去用同样的境界碰撞另外一个心灵。这大概是我们编这套丛书最大的特色了。目前提供给孩子的是成长的、感恩的和幻想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来选择,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去感动、去想像、去成长、去面对一天一天在变化的世界,这种方式提供给阅读一个更大的空间。
在这个系列图书出版的过程中,“5·12”来了,整个中华大地都沉浸在巨大的悲恸中。《天使之城》《成长有痕》《哆啦A梦》等几部书稿摆放在书桌上,非常安静。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都难以入睡,守在电视机前,眼泪流得头疼欲裂,每个中华儿女都被一种精神感动着。尤其是那些孩子,也是我们最关注的群体,他们一遍遍让人热血冲顶。年仅3岁的小郎铮,被从废墟中用担架抬出来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向营救他的解放军战士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他的感恩举动,被人们铭记,并亲切地叫他敬礼娃娃,这一简单的举动带给人们无限的坚强和力量;只有9岁半的林浩,在学校倒塌之后,从倒塌的走廊上背出了两名昏迷的同学,而他在救同学时也受了伤,他在向记者讲述救人经过时显得非常镇定;还有跳下6楼救出多名师生的11岁的康洁;为救同学自己遇难的12岁藏族女孩邹雯;清醒后救出两名同学的10岁女孩董玉培……罗列这些名字的时候,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泪水无法抑制,那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和希望,而我们却只能默默地祈福,为这些孩子,也为我们多难而坚强的国家祈福。这些孩子的故事都值得大书特书。对于普通的文化工作者,我知道我们能尽的微薄之力就是努力地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三本书呈献的正是一些细粮。以《天使之城》为例,它的主题是感恩,大概暗合了当下的气氛,读来总让人不免心有戚戚焉,其中有几篇学生作品,似乎更吸引人一些。书的读者群定位于青少年,然而我更希望成人来看看,因为我们的世界里太缺少这样小而细密的爱与感动了。类目的标题分别是:为你开出一朵花,站立成一棵树,捉住月亮的网,藏在指尖的彩虹。每一辑用一首诗歌作为开篇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描绘着唯美的意境,增添着阅读的快感。第一辑是冰心的“母爱”,第二辑是“牵手”,第三辑是韦娅的“蒲公英不说一句话”,第四辑是汪国真的“感谢”,都是非常唯美的句子,值得我们阅读和记忆,同样也增加了阅读的节奏感。感动也需要升华,从故事到诗歌大概就是一种升华,这本书需要这样的升华,读这本书的人同样也需要这样的升华。私心里来讲,读这样的稿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可以短暂地逃离压力和责任,被升华的生活就是艺术,这本书不能简单地说就是艺术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径找到自己还保有的一点艺术同地,这样就很不错了。地震中的人们,谁又能说我们的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升华呢?在这本书里,同样可以看到孩子给我们成人世界的震撼。
当然,《成长有痕》和《哆啦A梦》与《天使之城》一样,有爱、有奉献、有励志、有友谊、有亲情、有战胜恐惧后的坚强、有不凡经历后的责任,这些都向我们传递着同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对青少年世界的尊重,进入青少年的心理世界,让他们在我们周围健康地成长,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无论是感恩故事、成长故事还是幻想故事,都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寻找真善美,还有爱和感动。“金故事”丛书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阅读理念的改变和升华,当然这些都蕴含在故事的编选和图书意境的营造上,在汇编本上有这样的一个进步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用泪水浇灌希望,在多难中振兴民族,在这个非常时刻,我们很想把这套系列丛书致献给地震中陨灭的小生命,也想致献给那些从灾难、恐慌和痛苦中走出来的英勇的孩子,给予我们无限力量共同重建美好家园。耳边响起成龙在地震后就录制的歌曲: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
彩虹在风雨后坚强地升起
我的努力看到爱的力气
……
著名作家 王蒙
精神食粮,也要丰富多彩,营养充足。调剂口味,也不排斥话梅糖豆,苦茶辣酒,以及药性小吃,比如薄荷与板蓝根。《意林》办得不错,祝愿它办出与众不同的风采来。
著名作家 莫言
《意林》中多嘉树。美文华章,犹如音乐,余音绕梁。奇思妙想,梦笔生花,会意处可浮一大白!
著名作家 刘墉
文章未成,要意在笔先;文章既成,要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乃《意林》之意。
著名演员 范伟
读到《意林》,发现这本杂志很有意味,每篇短小精悍的故事就如一出精彩的小品节目一样吸引人,打动人,温暖人,而且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贴近生活。祝愿《意林》越办越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于丹
《意林》给心灵更多成长的力量,给生命更多感动的理由。
著名作家 苏童
用最美的故事,为读者煨最鲜美的心灵鸡汤。
著名作家 韩少功
意趣、意味、意象、意念、意义……使人们由存活变成了生命,使我们能够有头有脑和有心有肺。我祝《意林》苍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