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古希腊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形成的作品,史诗中的贵族化倾向异常突出。在当时,贵族与平民日益分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个人财富不容侵犯逐渐被当作一种社会准则。贵族们为集团既得利益而奋勇作战更被看作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史诗所着力刻画的一个个英雄形象也正是这些部落贵族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仅代表着一种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更代表着与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相匹配的社会道德规范。
荷马史诗是一部非常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它不遗余力的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英雄和英雄的画面,并且他对人物的刻画也不只是简单的赞美,而是全方位的去刻画英雄人物,所以荷马史诗也具有其批判现实的一面,这一点对我影响深远。
《奥德修纪》是古希腊英雄史诗代表作,约形成于公元前九、十世纪,相传为荷马所作。
史诗以古希腊英雄人物奥德修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伊利昂城攻下之后在海上艰苦飘流十年返回故乡,以及他回乡后如何复仇的故事。
作为古代西方文化中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奥德修纪》在文学、艺术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并且在历史、地理或民俗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价值。
卷一
女神啊,给我说那足智多谋的英雄怎样,
在攻下特罗神京后,又飘游到许多地方,
看到不少种族的城国,了解到他们心肠;
他心中忍受很多痛苦,在那汪洋大海上,
争取自己和同伴能保全性命,返回家乡;
他终于救不了他的同伴,虽然这样希望;
他们由于自己的愚蠢,结果遭遇到死亡;
那些人真胡涂,他们拿日神的牛来饱飨,
因此天神就剥夺了他们返回家乡的时光。
天帝的女儿缪刹,请你随便从哪里开讲。
且说所有其他英雄这时都已离开战争和海洋,逃脱凶险的死亡命运,回到了自己家乡;只有奥德修一个,苦苦怀念着归程和他的妻子,却被那有魔力的女神卡吕蒲索洞主留在她的山洞里,要他同她成亲;但是岁月流转,上天注定奥德修回到伊大嘉岛的一年终于到来,只是他回到亲人中间的时候,还免不了要受些艰难考验。天神们都对奥德修表示同情,只有波塞顿还是不停地对这位英雄发泄怒气,一直到他到达陆地上才肯罢休。可是这时候波塞顿到远方的埃塞俄比亚人那里去了;那个种族居住在人类最远的地区,分为两部,一部在日落之地,另一部在日出之地。波塞顿去到那里接受牛羊牺牲。就当他在席上享受盛宴的时候,其他天神都在奥仑波山上,在天帝宙斯宫中聚会。这时世人和众神之父在群神当中首先讲了话;他心里想起那才力非凡的埃吉斯陀被阿加曼农的儿子,威名远扬的奥瑞斯提杀掉的故事,就对大家说道:“唉,世人总喜欢埋怨天神,说什么灾祸都是我们降下的;实际上他们总是由于自己胡涂,才遭到注定命运之外的灾祸的。当前一个例子就是埃吉斯陀。他违反天命,霸占了阿特留之子的妻子;阿加曼农回家时,埃吉斯陀又把他杀掉;埃吉斯陀很清楚他要遭到凶死;这是我们事先警告过他的;我们派遣了眼观千里的斩魔神赫尔墨去警告他,不要谋害阿加曼农,也不要霸占阿加曼农的妻子,因为奥瑞斯提一旦长大成人,怀念乡土,就会去给阿特留之子报仇。赫尔墨曾经这样警告过他,可是我们一番好意却说不服埃吉斯陀;他结果还是彻底地付出了代价。”
明眸女神雅典娜回答他说道:“我们的父亲,闶阆之子,至高的尊神,埃吉斯陀死了是罪有应得,旁的人做出这种事也应该遭到毁灭的;可是我却为多智的奥德修悲伤;他真是命运不好,那么多年头离开亲人,留在大海中心、四面是水的一个岛上,受着苦难;那个树木阴森的海岛上住着一位女神;凶暴的阿特拉手擎巨柱,撑着大地和苍穹,所有海洋的深度他都清楚;就是阿特拉的女儿留下了那不幸的忧伤的奥德修,不断用甜言蜜语媚惑他,要他忘掉伊大嘉;可是奥德修渴望能够看见故乡升起的炊烟,觉得不如死掉还好些。你是主管奥仑波山的天帝,对这件事却毫不动心;奥德修在特罗广野,在阿凯人的船边,不是也给你献过牺牲,使你喜悦么?宙斯啊,你为什么对他这样狠毒啊?”
聚云者宙斯回答她说道:“我的孩子,你嘴里说出了什么话?我怎么会忘记英雄奥德修呢?他比一切凡人都更聪明,他向主掌广天的永生神祗献上的祭礼也比旁人更丰盛。问题在于环绕大地的寰海之神波塞顿,为了独目巨人的事一直怀着怨恨;奥德修弄瞎了大圣波吕菲谟的眼睛;波吕菲谟是威力最大的巨人,是主宰荒茫海水之神伏尔鸠的女儿托欧沙的儿子;托欧沙在中空的岩洞里同波塞顿交合,生了波吕菲谟。摇撼大地之神波塞顿虽然没有杀死奥德修,但是让他远离乡土到处飘游,就是为了这件事。现在我们大家可以计划一下怎么让他回到家乡;波塞顿总要停止发怒的;他总不能单独违抗全体永生天神的意旨。”
明眸女神雅典娜回答说道:“好吧,我们的父亲,闶阆之子,至高的尊神,既然现在极乐的天神都愿意让多智的奥德修还乡,我们可以派遣天神的使者斩魔神赫尔墨到奥鸠吉岛去,让他立刻把我们的决定告诉那华矍女神,放那意志坚定的奥德修回家。我自己也要到伊大嘉岛,去激励他的儿子,在他心里增加勇气,要他召集长发的阿凯人去到会场,要他对那些每天杀食他的羊群和肥牛的求婚子弟们讲话。我还要派奥德修的儿子到斯巴达和蒲罗沙滩去,打听一下关于他父亲还乡的消息;那样他就会得到众人称赞了。”
她说完话,就把她的华履在脚上系好,那是一双具有神奇力量的,金光闪耀的鞋子,可以带着她像一阵风似的渡过海洋和无边陆地;她又拿起她的巨矛,矛头有青铜的尖锋,那矛非常粗大,又长又重;当这位威严的天帝女发怒的时候,她曾经用这支矛摧毁英雄们的队伍。她离开众神,从奥仑波山上飞下,降落到伊大嘉岛上,来到奥德修的家门,外院的门口;她手里拿着青铜矛,外表像一个外乡人,扮作达菲人的首领曼提的模样。
P1-3
相传为荷马所作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旧译常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代西方文化中最著名的述事长诗。这两部史诗每篇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昂纪》有一万五千六百九十三行,《奥德修纪》有一万二千一百一十行;这两部史诗大约是公元前九、十世纪前后开始形成的;从公元前七、八世纪起,就已经有许多希腊诗人摹仿它,公认它是文学的楷范;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马克思也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说它
“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这段话可能使一些人产生误解,认为在古代文学中荷马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水平达到了这样高度,即使在今天,它还是“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样理解当然是错误的;我们知道马克思所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马克思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马克思在这段话里指出希腊史诗(和希腊艺术)是人类社会的童年的产物;从那时起,人类社会已经从早期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产生荷马史诗的时代已经是“永不复返”了;“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史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是与当时社会的某些形态相。关联的;我们今天的思想意识与荷马时代的人大不相同,当然不能产生同样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比荷马时代在人类历史上高得多的阶段;社会主义时代的人的精神世界当然比荷马时代人的精神世界要丰富得多,深广得多;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总的来说,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是在艺术技巧上,比起荷马时代的作品当然应该是高明得多。但是马克思也指出,像荷马史诗那样的伟大古典作品,即使在今天也“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是因为荷马史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登峰造极的艺术作品,它的内容和技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从艺术方面来说,虽然当时人所掌握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没有我们今天那样丰富,但是一位古代有才能的作家完全可能利用有限的技巧,比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当时现实,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使得后世作家感到望尘莫及,所以它能有“永久的魅力”;同时,由于它的时代已经是永不复返了,我们今天看荷马史诗,也可以感到有如一个大人看到小孩的天真时那样的喜悦。很明显,我们今天从荷马史诗里也还是可以汲取许多有益的东西,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创造更伟大的,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的。
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都有过长篇的史诗。我们通常所谓史诗,是指一个民族在它的幼年阶段,即从野蛮进入文明阶段,用诗歌体裁所记录下来的古代神话传说的长篇创作;有些古老民族的史诗是在早期奴隶社会阶段开始形成的,荷马的史诗就是这样;也有些民族形成较晚,日耳曼民族的《尼泊龙之歌》,法兰西民族的《罗兰之歌》,英国的《裴欧沃夫》等就是这样。这些都是著名的欧洲古代史诗作品。在亚洲,古代著名的史诗作品也很多,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就是很重要的史诗。印度的两部史诗开始形成很早,可以同荷马的两部史诗产生情况相比,但是被写成定稿却是在较晚时代。此外,世界各个民族还有不少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这些严格说起来,不能算是史诗,因为它们的内容不是叙述古代的英雄事迹,只是人世间一些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史诗一般都是以古代神话传说和部族所崇拜的英雄事迹为题材的。
每个民族在它的幼年时代都有不少瑰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在原始部落时代,由于人们还不能认识和控制自然,他们必然要对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作种种想象的解释,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这些神话传说最初总是零星杂乱的;我们古代就有过许多瑰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如巨人夸父追赶太阳,共工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但是可惜在古代典籍里,这些故事只有极简略的记录,半隐半现,若存若亡,因此我们只能在想象中追求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或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丰富内容。在我国的汉族文学里,如《诗经》的雅颂部分,虽然也有一些根据神话传说写成的叙事诗,歌颂古代英雄的事迹,但那些只是短篇创作,不是长篇巨制,不能算作史诗;我国少数民族中倒有一些长篇的史诗作品,可惜还没有经过加工整理。总之,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写成的长篇史诗,这些史诗一般都是把古代神话传说加以整理制成的,不少原来都是口头文学,后来才被记录下来的,所以它们还保存着许多原始人的想象,带着一种“儿童的天真”气息。还有一些后世著名诗人也仿效古代史诗体裁写成歌颂英雄事迹的长诗,如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尼阿纪》,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葡萄牙诗人加慕恩的《卢西阿纪》等等;这些我们可以叫作“拟史诗”;虽然这些作品也利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但读起来总有一些人为的痕迹,缺少那种古代社会的真实感。荷马史诗一方面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累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真实气氛,有一种蓬勃的朝气,一种孩子式的天真;另一方面,它又是在远古地中海东部早期奴隶社会的高度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它开始用文字流传下来之后,曾经过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现在的定本;这与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史诗作品产生于文化不大发达的前期封建社会,文字比较简陋的情况又不同;希腊史诗的这种特殊优越条件是与古代爱琴海文明以及雅典和亚历山大帝国时代几百年间奴隶制文化繁荣分不开的;它既是真正的古代史诗,又是达到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享有崇高地位并非偶然。
《奥德修纪》旧译常作《奥德赛》;这种译法并不很恰当;首先,这部作品的希腊原名完全用音译应作《奥德赛亚》;《奥德赛》的音译大概是根据英文转译的;其次,这个字的意思是“关于奥德修的故事”。奥德修在古希腊英雄故事中显然是一个箭垛式的英雄;许多古代神话传说都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其中有很古老的传说,也有后来加上的故事。古代希腊还有过好几部业已失逸的史诗,里面都提到奥德修的故事;希腊悲剧和诗歌里也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从这些记载看来,关于奥德修的传说大致如下:奥德修是伊大嘉岛的王;他是一个善用计谋的人;在他青年时期,曾在一次赛跑中获胜,赢得了他的贤慧妻子潘奈洛佩,生了一个儿子帖雷马科;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戈人或达脑人;阿凯人以迈锡尼的王阿加曼农为首;他们的劲敌是特罗人,那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特罗人的都城是伊利昂。特罗人和阿凯人之间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场战争延续了十年之久;最后阿凯人才攻下了伊利昂城;关于阿凯英雄攻打伊利昂城的故事,见荷马另一部史诗《伊利昂纪》,这里不详细介绍。当阿凯人在大王阿加曼农的率领下远征伊利昂的时候,奥德修曾想用计摆脱这个任务;他假装疯狂,用盐播种,但是终于被人猜破,不得不参加远征军;在伊利昂战争期间,他曾多次献计,屡建奇功;例如有一位英雄菲洛克提谛患了恶疮,根据奥德修的建议,把他丢在一个荒岛上;到了战争的第十年,上天示意要用菲洛克提谛的神箭,才能战胜特罗人,奥德修又去到岛上,把菲洛克提谛接回来,用他的神箭射死了特罗的一些大将。另外一位阿凯人的著名英雄阿戏留(他同阿凯人主帅阿加曼农的争吵构成《伊利昂纪》那部史诗的主题)本来也想逃避这次远征;他假装成一个少女;但是奥德修扮成商贩,到他家去卖杂货,阿戏留对小贩带来的兵器表示了兴趣,因而被多智的奥德修辨认出来,不得不参加了远征军。阿戏留在特罗城前战死之后,奥德修同另一英雄埃亚争夺阿戏留的盔甲;他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亚,使得后者气愤自杀。后来奥德修又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罗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人里应外合,才把伊利昂城攻下。在十年特罗战争后,奥德修在还乡途中经历了许多艰险;最后回到伊大嘉,杀了向他妻子求婚的当地王侯,又成为伊大嘉的王。最后这一部分关于奥德修还乡的故事都在本书中,这里不必重复。
……这样作法也许还可以使它更像诗一些;这一部分所以用诗体翻译是因为荷马史诗开头几句是古代说书人的惯例,在说到本文之前都要先请诗歌女神赐给他灵感;实际上,开头来个引子也是为了让大家安静下来,好好听他讲故事;这同我们古代平话小说开头的几句诗的作用是一样的。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翻译人名时,我把末尾的“斯”都去掉了;古希腊男子名字往往都以“斯”收尾,这同俄文里的“斯基”是一个道理;希腊名字的译音在中文里往往要四五个字或更多,去掉末尾的“斯”似乎要好记一些;这也不是由我作俑,过去人译“希罗多德斯”,“亚里士多德利斯”,“阿理斯多芬尼斯”等等也是习惯把尾音去掉的。这部史诗的翻译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工作时断时续,加以自己的希腊文也不够好,中文表达能力也很差;译文是不够理想的;将来希望会有人拿出更好的译本。在翻译这部史诗的过程中曾得到许多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如周扬同志,冯至同志,罗念生同志等,我想在这里向他们表示一下我的感谢。
译者
一九六四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