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末期一位大思想家、哲学家,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荀子》是其代表作,也是儒学中的代表作之一。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本书对《荀子》作了全面透彻的解释。
本书以《古逸丛书》影刻宋台州本为底本,重点参考、比较了王先谦《荀子集解》、刘师培《荀子补释》、梁启雄《荀子简释》、方孝博《荀子选》、王天海《荀子校释》等有代表性的几家荀书整理性著作,其中在原文释义上重点吸纳了王天海《荀子校释》的许多观点或从中得到启示。全书体例,每篇题目下有简短的题解性文字,扼要说明《荀子》该篇的主旨、结构和写法特点。其下是全篇白话译文。译文后附原文,每篇原文按内容或逻辑关系划分为大的段落,每段原文下以点睛之笔作段意归纳,并对疑难字句作适当注释。最后有总评文字一篇。
本书以《古逸丛书》影刻宋台州本为底本,重点参考、比较了王先谦《荀子集解》、刘师培《荀子补释》、梁启雄《荀子简释》、方孝博《荀子选》、王天海《荀子校释》等有代表性的几家荀书整理性著作,其中在原文释义上重点吸纳了王天海《荀子校释》的许多观点或从中得到启示。全书体例,每篇题目下有简短的题解性文字,扼要说明《荀子》该篇的主旨、结构和写法特点。其下是全篇白话译文。译文后附原文,每篇原文按内容或逻辑关系划分为大的段落,每段原文下以点睛之笔作段意归纳,并对疑难字句作适当注释。最后有总评文字一篇。本书所有注释、译文务求忠实荀子本意,力避长期流行的错讹,并尽可能使文字简明、洗练、流畅。总评文字对全篇核心问题做文本正解、确解,而不做自由发挥。采用此种诠释方式,主要是为了突出本书立意“通读”,而能使读者真正读懂《荀子》,以理清荀子的思想脉络及其特色。但是,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不当乃至错误之处恐为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强国篇第十六
本篇论述强国之道,指出强盛的关键不在“处胜人之势”,而在“行胜人之道”,故申明“隆礼尊贤,重法爱民”是使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运用形象明理与抽象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将观点阐述得格外生动、深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首先是用比喻阐述道理,例如以剑须砥砺论证强国之初也必用礼义教诲、调一;以伏地舔天、救自缢而引足,论证治国荒谬悖理却求汤武功名,必然行不通;以想长寿却自杀,论证“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的愚蠢无比;以大车陷入坑中而求通畅便利,论证为臣行为无德只求利益是仁人羞而不为的事;以猝炸惊雷、墙垣骤塌,论证暴虐苛察的威势。其次,如用“县”状巨楚雄踞眼前,用“鳅”状大燕胁迫背后,用“钩”状劲魏藏右偷袭,用“绳”状西境纷扰不绝。用“临”状楚以两地东面压境,这些拟人、比喻与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综合运用,使强齐沉迷用“势”而不知用“道”的道理变得明晓易懂。论述楚令尹子发为将有功而不谙尊贤罚罪的治国之本,强秦四世有胜而缺乏儒道治国。用的都是先扬后抑的方法,颇可发人深省。围绕“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这一全篇主旨,或假设问答,或反诘揭旨,或正反对比,逐层推进,反复剥笋,将下列思想发明以尽: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隆在信矣;隆在修政矣;力术止,义术行。
铸剑的模具端正,铸剑用的铜、锡精良,铸剑工匠的技术高超,冶炼的火候与铸造的工艺配合得当,打开模具宝剑莫邪就铸成了。但是,如果不剥离模具,不把剑打磨锋利,那就连绳子也不可能割断;如果剥离模具,把剑打磨锋利了,那么割盘盂,宰牛羊,也只是一挥而就的事。一个强国之初,如同刚从模具里剥离出来的剑,也就是只具备了强国的基础,假若不对人民进行教诲引导,不协调一致,那么对内就不能保卫国土,对外就不能作战御敌;如果对人民进行教诲引导,协调一致,那么就会兵力强大、城邑坚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一个国家也像铸剑一样需要磨砺,这就是要推行礼义制度。所以人的命运决定于天意,而国家的命运决定于礼义。君主如能推崇礼义尊重贤能,就能够称王天下;如能重视法制爱护人民,就能够称霸诸侯;如果贪图利益诡诈多端,国家就会危险;如果玩弄权术阴谋,反复无常,阴险难测,国家就会灭亡。
有三种威势:道德的威势,暴虐苛察的威势,狂乱妄行的威势。这三种威势,君主不可不仔细考察。礼乐制度完备,等级职分明确,各种举措顺应时节,爱人利民之心表现在行动上,如果这样,百姓就会像尊敬古代圣明帝王一样尊敬君主,像崇拜上天一样崇拜君主,像亲近父母一样亲近君主,像敬畏神灵一样敬畏君主。所以,不用奖赏而人民就会勤奋努力,不用刑罚而威势就能流行天下,这叫做道德的威势。礼乐制度不完备,等级职分不明确,各种举措不能顺应时节,爱人利民之心没有表现在行动上,但是禁止暴行却能明察,诛杀不顺服的人也很审慎。刑罚重而有令必行,诛杀死罪犯人猛烈而果断,就像猝然而来的雷电轰击,像墙垣突然倒塌,如果这样,百姓受胁迫时就会畏惧,宽松时就会傲视君主,被拘管时就会抱团,得到空隙时就会逃散,用持中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们又会失去威势。所以,不用权势来胁迫,不用诛杀来威慑,那么就无法统治人民,这叫做暴虐苛察的威势。没有爱人之心,没有做利人之事,却整天干些扰民的勾当,百姓叫呼,君主就把他们抓起来,以严厉的刑罚对待他们,而不能协调民心,如果这样。人们就会愤而群起逃散以背离君主,国家的倾覆灭亡马上就会到来了,这叫做狂乱妄行的威势。这三种威势,君主不可不仔细考察。道德的威势成就国家的强盛,暴虐苛察的威势导致国家的危险衰弱,狂乱妄行的威势以国家灭亡为终结。
公孙子说:“楚国令尹子发率领军队西征讨伐高蔡国,攻克了高蔡,俘虏了蔡圣侯,回国向楚王复命说:‘蔡侯奉献其社稷给我楚国。我已经托付同行的几个人留在那里治理蔡国。’然后,楚王给子发颁奖,子发辞谢说:‘发布告示、命令而使敌人退却。这是君主您的威望所致;调动军队发兵攻打而使敌人退却,这是将帅的威风所致:全力交战而使敌人退却,这是广大士兵的威力所致。我不能凭借广大士兵的威力而受赏。’有人评论这件事说:‘子发复命的态度谦恭,而辞谢奖赏的态度却矫情不恭。推崇贤良,任用能人,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并非只是君主一个人需要做的事情。这是古代圣王治国的原则,是统一人民的根本,是善有其善、恶有其恶的报应,治理国家必须遵行这一点。古往今来是一样的。古代贤明的君主兴办大事业、建立大功绩,当大事业已经完成,大功绩已经建立时,君主就享受其成果,群臣享受其功名,士大夫晋升爵位,各级官吏增加俸禄,士兵增加军饷。因此做好事的人就得到勉励,没有做好事的人就感到沮丧,上下一心,三军协力,因而一切事业都能成功并且功名显赫。现在子发却偏偏不是这样,他违反古代圣王治国的原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制,挫伤了立功的臣子,使领受奖赏的人感到羞愧,这不仅侮辱了他们的亲族,也压抑了他们的后裔,然而子发却独独认为这只是他个人的廉洁,岂不是太过分了吗?’所以说:子发复命的态度谦恭,而辞谢奖赏的态度却矫情不恭。”
荀卿劝齐相说:“拥有制服别人的权势,讲究制服别人的方法,天下人都没有怨恨。商汤王、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拥有制服别人的权势,不讲究制服别人的方法,虽然拥有雄厚的统治天下的权势,但最后连想做一个普通百姓都办不到,夏桀、殷纣就是这样的人。由此看来,虽然得到制服别人的权势,却远不如讲究制服别人的方法。君主和宰相都是用权势制服别人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有才能就是有才能,没才能就是没才能,抛却个人的私欲,做任何事情都一定遵行公道正义可以兼容的原则,这就是讲究制服别人的方法。现在相国您上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下得以专擅国家的权力,对于制服别人的权势来说,您确实拥有了。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制服别人的权势,讲究制服别人的方法,寻求仁德宽厚、通晓事理的君子,把称王天下的事业托付给他们,和他们一起参与国家大政、判定是非呢?像这样,那么国家又有谁敢不遵行礼义?君臣上下,贵贱长少,直到普通百姓,没有人不遵行礼义。那么天下又有谁不想使行为合于礼义呢?“贤良的人都想到相国的朝廷里做事,有才能的人都想在相国的手下做官,喜好利益的人民没有不愿意归顺齐国的,这就可以一统天下了。可是相国却不讲究制服别人的方法,只是喜好世俗制服别人的权势,那么君主的后妃就会作乱于宫廷,奸诈的臣子就会作乱于朝廷,贪官污吏就会作乱于官府,民众百姓都会以贪图私利、争斗掠夺为习俗,难道像这样能够治理好国家吗?现在巨大的楚国雄踞在我们面前,强大的燕国箝制在我们背后,劲敌魏国钩连在我们右面,西境和魏国接壤的地带就像是有一根欲断未断的绳子一样悬着,而楚国还有襄贲、开阳两城窥伺在我们东面。这其中有一国图谋,那么这三个国家就必然一起兴兵侵犯我们。如果这样,那么齐国就必定四分五裂,国家就如同别国的寄城了,这肯定会被天下人大大地耻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讲究和不讲究制服别人的方法这两者哪一种可行呢?
P255-258
荀子是先秦儒家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继孔子、孟子之后被称为儒学大师,和孟子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荀子及荀学在历史上却几经浮沉,引起的争议非常激烈,迄今不息。荀子其人其学,有叙说不完的话语,有值得深入探究的义理,也有为智为仁争讼不已的疑案难题。千百年来,伴随着绌荀、申荀的起落反复,人们对荀子之学不断地推出新的认识,获取新的启示。
一、荀子的生年行历
荀子名况字卿,因荀、孙属上古双声,二字可通假以用,故又称孙卿。战国末季赵国(今山西安泽)人。
古籍记载有关荀子生平行历者,仅见之于《史记》本传及刘向《别录》,然而过于简略,疑案颇多。其他资料只言片语,且与司马迁、刘向所记相柢牾,所以关于荀子生平行历的研究,歧说纷纭,迄无定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宏辩,夷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日:‘谈天衍。雕龙夷,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别录·叙录》说:“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日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人或谓春申君日:‘伊尹去夏人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人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
对上列两古籍所记“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最先由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篇》提出修正之议:“齐威、宣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日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这是因为,齐威王是齐宣王的父亲,故将《叙录》之“方齐宣王、威王之时”,改正为“齐威、宣之时”。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认为,“威王”二字衍,或“威”系“滑”之误,滑王是宣王之子,故又将“方齐宣王、威王之时”,改定为“齐宣、滑王之时”。又,“秀才”当属年少才俊,故宜以“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矫正《叙录》“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之误写。有了这两处的修正,即可使文意、辞气贯通妥帖。重要的是,因将始来游学于齐的年龄界定在十五岁,荀子享年数的过高估算,也就自然得以避免。可以假定,荀子始游学分别在齐威、宣、渭王之末季,当分别不迟于公元前320年、前300年、前283年,则到春申君公元前238年被杀,年五十者便分别年届一百三十二岁、一百一十二岁、九十五岁。然而,若年十五者,便分别年届九十七岁、七十七岁、六十岁。
……
四、结束语
荀子曾以芷兰、君子自况,对自己有所评价,他在《宥坐》中说:“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乎?荀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然而荀子终究未遇其时。未遇其君,只能落得个“德若尧、禹,世上少知;方术不用,为人所疑”的结局。为此他的学生也不无遗憾地感叹:“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尧问》)而荀子以“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性恶》)这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境遇和人生哲学。他凭着自己的德行仁义深厚,完全做到了:天下知己用己而能与天下人共苦乐。天下不知己用己而不荀合于乱世。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荀子是战国末期一位大思想家、哲学家,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荀子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都遵循着孔孟路线,又用科学方法论,对先秦道、墨、名、法各家学派清算总结,刺取其长,摒弃其短,故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无不自成体系,规模宏浩,思理清湛。荀子思想敏锐,富于独创精神,敢发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故其在诸多领域别开生面,有为前人所不及的独特建树。但是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上,荀子和孔孟仍旧一脉相承。他对儒学所做的重大补充和发展。只是为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为它所接受,为它而生存,使儒学与时俱进,切于实用,流传万世,永盛不衰。所以,荀子是儒家,不是法家,但也不是泥守孔孟的儒家,而是与时俱进的现实主义儒家。明代归有光著《荀子叙录》日:“当战国时,诸子纷纷著书,惑乱天下。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顾其为书者之体,务当于文辞,引物联类,蔓衍夸多,故其间不能无疵。至其精造,则孟子不能过也。”(《震川集》卷二)清代汪中著《荀卿子通论》,以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梁任公在从尊君权、排异说、谨礼义、重考据四个方面归纳荀学的基础上,结论说:“由是观之,二千年政治,既皆出荀子矣;而所谓学术者,不外汉学、宋学两大派,而实皆出于荀子。然则二千年来,只能谓为荀学世界,不能谓之为孔学世界也。”(梁启超《论支那宗教改革》)章太炎更一再撰文,打出“尊荀”旗号,以为“自仲尼而后,孰为后圣?日:水精既绝,制作不绍,浸寻二百年,以踵相接者,惟荀卿足以称是”。并声称:“章炳麟订之日:同乎荀卿者与孔子同,异乎荀卿者与孔子异。”(《章太炎政论选集·后圣》)这番话虽不免矫枉过正,却由此,荡涤了唐宋诸儒、特别是宋明理学人物对荀子荀学的诋毁和株蔓,还给了荀子荀学应有的历史地位。
当代思想家、美学家李泽厚在其流布甚广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对荀子荀学有一些很精辟的论述。李泽厚写道:“荀子或被视为法家,或日儒法过渡人物,或很明显地可以看得出百家的影响。然而按传统说法他是儒家,比较起来,仍然更为准确。但因为传统说法是儒家自己的,便经常突出他与孔孟的歧异和对立。其实,荀与孔孟的共同点,其一脉相承处是更为基本和主要的。荀子可以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他又写道:“荀子是新时代条件下的儒家,他不是法家,也不再是像孔孟那样的儒家。这种‘不像’,也正表现在荀学中的原始民主和人道遗风毕竟大大削减,从而更为明白地呈展出它的阶级统治面目。”“如果说,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么,荀子便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如果说,孟子对孔学的发扬主要在‘内圣’,那么荀子主要是‘外王’。‘外王’比‘内圣’具有更为充分的现实实践品格,也是更为基础的方面。”李泽厚总结说:“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都一贯抨击荀子,表彰孟子,并以朱熹、王阳明直接孟子,认为这才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中国思想史的主流正宗。而三十年来国内的研究则又大都只赞扬表彰荀的唯物论,或则抨击他的尊君尚礼的法家倾向。这些似乎都没抓住荀的要害。孟子固然有其光辉的一面,但如果完全遵循孟子的路线发展下去,儒家很可能早已走进神秘主义和宗教里去了。正是荀子强调人为,并以改造自然的性恶论与孟子追求先验的性善论鲜明对立。才克服和冲淡了这种神秘方向:同时由于尽量吸取了墨家、道家、法家中冷静理智和重实际经验的历史因素,使儒学的重人为、重社会的传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从而把儒家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提到‘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崇高地位。……可以说,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没有汉儒,就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以本书编著者观之,李泽厚先生之见可谓的论,应看作是对荀子及荀学很恰当的总结。当然,关于荀子荀学的评价不可能定于一说,但博大精深的荀子思想和学术,已经受到学术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以浓厚的兴趣研读荀子之文,重新认识荀子荀学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则已是不争的事实。
本书以《古逸丛书》影刻宋台州本为底本,重点参考、比较了王先谦《荀子集解》、刘师培《荀子补释》、梁启雄《荀子简释》、方孝博《荀子选》、王天海《荀子校释》等有代表性的几家荀书整理性著作,其中在原文释义上重点吸纳了王天海《荀子校释》的许多观点或从中得到启示。全书体例,每篇题目下有简短的题解性文字,扼要说明《荀子》该篇的主旨、结构和写法特点。其下是全篇白话译文。译文后附原文,每篇原文按内容或逻辑关系划分为大的段落,每段原文下以点睛之笔作段意归纳,并对疑难字句作适当注释。最后有总评文字一篇。本书所有注释、译文务求忠实荀子本意,力避长期流行的错讹,并尽可能使文字简明、洗练、流畅。总评文字对全篇核心问题做文本正解、确解,而不做自由发挥。采用此种诠释方式,主要是为了突出本书立意“通读”,而能使读者真正读懂《荀子》,以理清荀子的思想脉络及其特色。但是,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不当乃至错误之处恐为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