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原《世界悬案100年》基础上,增选了“波士顿杀人狂”、“十二宫杀手”、“毒蜘蛛”三个大案。其他案件也根据案件调查最新进展补充了新内容,使案件更加完整翔实。本书遴选的案件都是世界顶级大案,有恶性连环谋杀案,也有皇室谋杀案;有众多国家领导人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遇刺的实录,也有曾经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的追溯。这些著名案件,有的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有的至今仍众说纷纭。本书不单是对这些重大案件的简单记录,更收集各种观点说法,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力图让读者们对这些案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书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最新披露的二十世纪世界大案资料撰写,详细介绍了发生在近一百年来的著名悬案。这些案件大多发生在重要政治人物、社会精英、经济大亨、影视巨星和社会名流身上,案发时曾经在世界上引起过巨大轰动。如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讲述的是发生在飞越大西洋第一人的美国航空英雄身上的绑架案,此案不仅常被媒体炒作,还被拍成了电影。本书收入此案,增加了新的内容,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叙述;“‘道森曙人’大骗局”是古人类学领域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疑案;“黑色大丽花”讲述的是美国加州历史上最耸人听闻的谋杀悬案;“十二宫杀手”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最搅动人心、最恐怖的连环杀手案。因凶手作案目标不确定,手段凶残,当时在美国曾引起轩然大波,造成极大恐慌。虽然凶手每次作案后都故意留下标记,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此案至今尚未侦破。此案还被拍成电影,并制作成其他传媒方式,在各种媒介广泛播出。此案在本书中又有了新的内容,叙述了美国警方对此案的最新跟进。值得提及的还有范思哲之死,不仅讲述了范思哲的遇害,还讲述了范思哲最后的人生轨迹和他的服装帝国摇摇欲坠的境况……书中所有案例都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大案悬案,作者以资料的权威性,旁征博引,使文章材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读性强,流畅的文笔和伴随真实的的图片,使读者可以了解案发时的相关历史、时代背景,以及政治风云、社会变革、绯闻轶事等。
本书是一部珍贵的世纪悬案全纪录,同时也是非常适宜消遣的读物。
在1900年,《蒙娜丽莎》还远不如现在有名,只有不多的精英分子才对“她”有所了解。《蒙娜丽莎》怎样才能使千百万不知道她神秘的微笑、几乎没有听说过文艺复兴,甚至不知道列昂纳多·达·芬奇的人认识她呢?这需要有一件惊人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1911年8月21日清晨,一位30岁的意大利人,卢浮宫油漆匠温琴佐·佩鲁贾为这幅油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天是星期一闭馆日。佩鲁贾把《蒙娜丽莎》从画框中取下来,卷起来藏在衣服下面,逃之夭夭。
卢浮宫上下对《蒙娜丽莎》失窃倍感震惊,决定闭馆一周。政府解雇了卢浮宫馆长狄奥菲尔·奥莫勒和警卫长,惩罚了所有警卫。一位干过保安和警察的行政官员取代了奥莫勒的位置。
新闻界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题材。在意大利,对失窃案的报道铺天盖地,正如一些爱国人士所言,“它毕竟是我们的画”。《星期日邮报》在9月3日至10日那期头版上登了一幅画,占据整页版面,画上有两个梁上君子正在盗窃《蒙娜丽莎》,上面写着“如何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
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巴黎人报》在8月23日那期登了《蒙娜丽莎》的巨大画像,上面印着大标题“佐贡达夫人(即《蒙娜丽莎》原型)逃离卢浮宫”,标题下是讽刺性的评论“……我们还有画框”。这篇文章连同第二页的特写告诉人们,《蒙娜丽莎》的失窃是个悲剧性的损失:“事实是,历史上再没有比《蒙娜丽莎》更完美的画了。”
各家报纸大肆鼓吹画的重要地位,又纷纷猜测起来:这个神秘的窃贼是有着强烈占有欲的艺术爱好者呢,还是迷恋《蒙娜丽莎》的狂热分子?抑或是位遁世而又古怪的百万富翁?当然我们还要谴责一些人,卢浮宫及其不完善的安全措施也是难辞其咎的。诗人纪尧姆·阿波里奈也加入到谴责者的行列中,他带着侮辱性的口吻说道:“卢浮宫比任何一家西班牙博物馆都不安全。”
几家报纸对失窃案连续报道了将近三周,几乎每天都会在头版刊登佐贡达夫人的画像。社会各阶层都被报道所吸引,也很快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了一定了解。跟此画有关的趣闻轶事不断见诸报端,包括列昂纳多作画时,艺人或弹或唱,努力让她笑起来的故事。《巴黎人报》编造故事,比如说卢浮宫破例允许著名诗人、剧作家缪塞单独与《蒙娜丽莎》呆了一夜,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8月30日,卢浮宫重新开馆,人们拥人卢浮宫,注视着那面空荡荡的墙壁和曾挂着《蒙娜丽莎》的钩子,表达自己的悲哀,仿佛一位备受爱戴的名人死了。参观人数大大超过以前。小贩们脸上挂着并不神秘的微笑,叫卖《蒙娜丽莎》的明信片和复制品,生意兴隆。
记者们着实忙活了好一阵子。人们发现,著名诗人阿波里奈曾试图通过一家报社归还1911年5月从卢浮宫偷出的两尊腓尼基雕塑。《蒙娜丽莎》会不会也是他偷的呢?后来人们得知那两尊雕塑是他的一个朋友偷的。这位朋友把雕塑偷出来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胆量,后来他把雕塑送给了阿波里奈。诗人开始并不同意,甚至有些恼怒,但最终还是收下了雕塑。当《蒙娜丽莎》被窃时,诗人心里惴惴不安,还曾考虑过把雕塑扔进塞纳河里;后来在毕加索的劝告下,他决定归还雕塑。警察为此把他逮了起来,在监狱里拘留了几天,后来就放了。出狱后在去参加庆祝会的路上,他顺便探访了《巴黎日报》社,交给他们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牢狱生活》。
大众文化对失窃案的炒作到了极点。卢浮宫的保安系统经常在歌曲、明信片、卡巴莱歌舞表演(即酒店里的歌舞表演)和杂耍表演中受到嘲弄。在巴黎最受欢迎的奥林匹亚剧院里,喜剧演员向观众表演一出讽刺剧:卢浮宫一名警卫正在给一尊价值连城的雕塑清扫灰尘。他一不小心把雕塑碰到了地上,雕塑被摔得粉碎。他却若无其事地把碎片清理掉,结果又笨手笨脚地碰落了更多雕塑和画像。警卫的一些朋友纷纷找他“借用”卢浮宫里的艺术品装饰自己的家。警卫还向游客兜售宫里的艺术品:“牟利罗的画怎么样?你喜欢伦勃朗的作品呢,还是拉斐尔的作品?”
讽刺性明信片也很快出现在市场上。在一张明信片上,一名窃贼带着画像逃之天天,警卫却酣然入睡。还有一张明信片,蒙娜丽莎咧着嘴笑,旁边写着:“我真高兴,400年后我终于自由了。”米兰的一张明信片上,蒙娜丽莎翘着鼻子以示嘲弄,飞快跑掉了。
失窃案后不到两个星期,一部关于失窃案的幽默短片被搬上奥姆涅佩兹电影院的大银幕。9月10日那天看电影的观众中有弗朗克·卡夫卡和马克斯·布罗,他俩在前一天参观了卢浮宫那面空墙。影片名字是《尼克·温特与(佐贡达夫人)被盗》,只有5分钟,但卡夫卡觉得影片很有趣。他们描述了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卢浮宫里。里面的一切东西都仿造得惟妙惟肖,包括其中的画和雕塑,还有画廊中间悬挂《蒙娜丽莎》的三个钩子。一个滑稽的侦探被请去侦破此案;一个鞋扣提供了错误的线索,把他给误导了;侦探假装成擦鞋匠,强迫来往路人到他那里擦鞋。结果克鲁莫勒被警察逮了起来(克鲁莫勒当然就是卢浮宫馆长奥莫勒),因为那个鞋扣是他掉的。接着故事发展到高潮:当人们在卢浮宫里跑来跑去的时候,窃贼却夹着《佐贡达夫人》回来了,他把它放回原处,接着取走了一幅委拉斯开兹的画,他的一举一动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最后,人们在《蒙娜丽莎》上发现了窃贼留下的笔迹:“对不起,都怪我视力不好。我想要的是旁边那幅画。”
人们很快就听到了讽刺盗窃案的卡巴莱歌曲。这些歌曲通常以旧曲谱新词,大多数轻快诙谐,充满讽刺意味。歌里的蒙娜丽莎通常是个爱玩的女孩,她在卢浮宫里有些烦闷。在一首歌中,她出现在一个下等酒吧间里,满口巴黎黑话,意思大致是:“嗨,伙计,亲我一口吧,我不会反感。我已经对那个宫殿厌烦透顶。有一天晚上,警卫喊道‘要关门了’,我说‘去你的’,然后就跑出来了。”
并非所有对失窃案的反应都充满喜剧色彩。8月23日,极端民主主义者和反犹太人的法兰西运动党一开始就把怒火发泄到卢浮宫馆长奥莫勒身上,说他是德雷福斯的支持者——言外之意说他亲犹太人,还抨击他的助手贝内迪特说:“凑巧的是,他是犹太人。”第二天,要求奥莫勒辞职的大字标题更咄咄逼人:“他是所有国家博物馆里的犹太化组织的头子。”一天后,编辑列奥·都德在题为《犹太化了的卢浮宫》的评论中,叫嚣道:整个艺术界都被控制在犹太人手中。到第四天,“法兰西运动”中的艺术评论家路易·迪米耶声称:松懈的保安措施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民主价值观作用的结果,对此他表示强烈的不满。如果卢浮宫向所有人都开放的话,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发生呢?如果让犹太人来管理卢浮宫,就像犹太人管理我们国家一样,那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这时候,《蒙娜丽莎》正放在佩鲁贾住处炉子下面的箱子里。1912年,佩鲁贾去伦敦找艺术品商人约瑟夫·杜维恩,商量把画卖给他,而他并没带《蒙娜丽莎》。杜维恩觉得他是骗子,把他轰走了。P1-4
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却是一个既漫长又阵痛的世纪。
回首过去,上个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迅猛增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迁的百年。期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与苏联之间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殊性,众多令人难忘、触目惊心的悬案都发生于此,正如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最耸人听闻的大案榜中所公布的,这100年发生了历史上最多的名人要人遇刺暗害事件。这些案件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激烈矛盾的真实写照。书中收录的这些案件之所以是“著名案件”,因为它们的发生可能影响了一个国家,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抑或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影响了一种文化走向。
众所周知,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可是又有谁能想到,曾几何时,《蒙娜丽莎》在卢浮宫备受冷落,只是当它被偷走之后,人们才重新认识它的重要性。
希特勒一生经历了42场谋杀,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就是1944年7月20日由他自己的亲信施陶芬贝格上校亲自实施的爆炸计划。希特勒有幸逃过此劫,但是,直到面对行刑队的时候,施陶芬贝格依然不明白,他的行刺计划到底哪里出了纰漏。
好莱坞著名女星嫁给了一个黑社会混混,媒体把此事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在她不堪忍受黑社会丈夫的蹂躏、担心会死于他的淫威时,这个黑社会丈夫却死在了女影星14岁女儿的刀下。本案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庭审判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长期以来,对于肯尼迪的被刺,美国官方一直沿用沃伦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凶手奥斯瓦尔德是独自一人行动,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然而,这个结论并不能让美国民众满意。许多迹象表明,刺杀发生的时候还有另一个凶手开了枪。刺杀肯尼迪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谁?是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还是美国黑手党?是希望将越战继续进行下去的美国军方,还是企图早日继任总统的约翰逊?
1983年,所谓的“希特勒日记”的出现使全世界舆论哗然。经过调查,日记是假的。始作俑者记者海德曼锒铛入狱。伪造日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为了钱吗?这一事件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纳粹的幽灵依然在世界上游荡。
“十二宫杀手”则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最搅动人心、最恐怖的的连环杀手案。凶手作案目标不确定,手段极其凶残,当时在美国曾引起轩然大波,造成民众极大恐慌。虽然凶手每次作案后都故意留下记号,和警方展开猫鼠游戏,但是此案至今仍未侦破。该案还被拍成电影,并制作成其他传媒方式。在各种媒介上广泛传播。此案在本书中又有了新的内容。叙述了美国警方对此案的最新跟进。
意大利天才服装设计师范思哲在佛罗里达自己的家门前遭到枪击身亡,引起了世人与舆论的一片哗然,但是最终的调查结果并没有给范思哲的崇拜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只是在“同性恋”与“同性恋杀手”的猜测中结束。
本书在原《世界悬案100年》基础上,增选了“波士顿杀人狂”、“十二宫杀手”、“毒蜘蛛”三个大案。其他案件也根据案件调查最新进展补充了新内容,使案件更加完整翔实。本书遴选的案件都是世界顶级大案,有恶性连环谋杀案,也有皇室谋杀案;有众多国家领导人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遇刺的实录,也有曾经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的追溯。这些著名案件,有的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有的至今仍众说纷纭。本书不单是对这些重大案件的简单记录,更收集各种观点说法,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力图让读者们对这些案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