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战场》一书详尽描述了这一壮观的战争画面,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陆战。本书具体描述了1941年德国和苏联部队的状况以及德国进攻前双方的战略和准备情况。这本书中囊括的战役包括:“巴巴罗萨”行动德军直逼莫斯科;1941年至1942年苏联的冬季攻势;夺取高加索油田的“蓝色”计划;德军的二次攻势;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第6集团军的覆灭;苏军1943年初的大捷和德军在卡尔科夫的反击。同时还详述了希特勒的最后一次主要攻势:库尔斯克战役——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及苏军在其后的全面胜利,以及1944年俘虏大批德国士兵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本书最后记述了苏军攻入德国本土、攻陷柏林以及阿道夫·希特勒的自杀。
《东线战场》翔实纪录了苏德之间的残酷战斗,书中附有大量战争中用到的车辆、武器装备和士兵制服的图片,以及展示各方部队进攻方向的地图。正文由各研究领域权威专家撰写,并为所涉及的战役和事件配上了超过250幅的珍贵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线战场的战斗不仅规模罕见而且极其惨烈。1941年6月,希特勒下达开始 “巴巴罗萨”行动的命令后,138个师的德军侵入苏联,开始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侵略战争。四年后,大约200万德国士兵和1100万苏联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如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库尔斯克战役等字眼深深地烙入了人们的记忆。本书翔实记录了苏德之间的残酷战斗,书中附有大量战争中用到的车辆、武器装备和士兵制服的图片,以及展示各方部队进攻方向的地图,并为所涉及的战役和事件配上了超过250 幅的珍贵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这一影响至今在世界各地仍随时处可见。因而回顾历史是我们不可推透的责任——它虽然不会使我们人人感到内疚和羞辱,却会使我们深思进而使我们能采取某些行动来改变现状。
斯大林过于乐观
当红军开始准备新的进攻时,许多指挥官都发现,斯大林对他的部队所能取得的成就显得过于乐观。仅仅6个月之前,苏联军事机器的软弱是众人皆知的:那时他们丧失了成千上万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和数以千计的坦克、飞机。红军在12月初的反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进攻的出奇制胜,而且德军面临严重的后勤供应困难。突然袭击在短期内不可能再次得手,况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回到了它的供应线,供给困难得以缓解。此外,红军的作战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精炼。实际上,苏军自身的许多缺点使他们无法对包克的部队实施有效的打击,即便是苏联最优秀的将军也不可能彻底打垮中央集团军群。尽管如此,斯大林仍在12月20日声称,只要再向前进攻,就能彻底打垮东线的德军,他决定在新的一年开始后发动全面的反攻。
那时,苏军大本营已经开始为新的反攻拟订计划,而希特勒也正竭尽全力地确保战线的稳固。10月16日,他曾发布了臭名昭著的禁止撤退的命令。希特勒坚信,如果部队可以坚持到春天,一场大规模的反攻将最终取得胜利,所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撤退变成溃败。但他的战地指挥官却对元首的指令感到不舒服,他们十分珍惜自己的自主灵活性,认为希特勒的干预是不必要的,因为那时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并且他们的交通线已经伸展到了极限。
紧随元首指令之后,国防军内部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人事调整。12月17日,冯·克鲁格元帅代替包克担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原因是包克将军的健康问题。两天后,希特勒任命勃劳希契为陆军总司令。以后几周又有进一步的调整:古德里安被调离第2装甲集团军,赫普纳被调离第4装甲集团军,施特劳斯被调离第9军。这些人事变化清楚地反映出希特勒的意图:国防军中的高级将领应当完全服从元首的意愿。
斯大林也认为只要坚持下来,苏联就能取胜。挫败德军后,他的“不许后退半步”的命令与希特勒的元首指令如出一辙。他希望能在必要的时候用强制力贯彻这条命令。红军的处罚大队已经作好逮捕任何一名从规定线逃走的士兵的准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支部队的人数达40万人)。在红军部队里,政委都是共产党的代表,他们对于部队的作战效率非常重要。一般都认为,只有部队的指挥官才有权处理诸如监督作战纪律和掌管部队福利之类的军务,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在处理这些事情中,政委在各方面都处于领导地位。他们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通常也是工作狂。他们制定的规矩士兵们都必须遵守。但劳斯将军后来却说,政委在某些情况下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总的来说,德国人在1941年底对苏联士兵的素质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许多士兵的个人素质如胆量、耐力都十分出色,他们应用伪装的技巧,在长时间的潜伏中一动不动的能力更是让人称奇。拥有如此优秀的士兵,使斯大林确信1942年初的大规模反攻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胜利。
朱可夫的反对
在斯大林大规模反攻计划的制订阶段,朱可夫就强烈反对:如果把部队分散在整条战线上发动反攻,就会重蹈1941年德军分三个集团军群发起进攻的覆辙。他认为,如果把苏联的资源过分分散在一个广大的区域当中,进攻很可能会受到限制;集中兵力歼灭一整个集团军群的办法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大本营决心已定。正如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一样,斯大林忽视了持续歼灭战的实用性,固执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这一方案在1942年1月5日付诸实施,目标是消灭德军的三大集团军群。首先要解放列宁格勒,突破德军的阵地,使苏军可以包围并最终消灭北方集团军群。其次,加强对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然后再通过对奥廖尔、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的攻击突破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在随后三个月的时间里,苏联为实现这些目标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最终却并未取得斯大林所希望的决定性的胜利。事实上,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在这一时期看起来很脆弱,因此斯大林在列宁格勒和乌兰克对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给德国人提供了喘息之机。最终,冬天结束时双方在维亚兹马陷入了僵局。苏联原以为1941年的反击会令德军难以承受,但是对中央集团军群进攻中出现的问题在其他战场也暴露出来,这是因为希特勒的部队已经开始恢复元气。
在苏军实施反攻时,列宁格勒受到了围攻,这场战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野蛮和惨烈的一幕。在成为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关键人物之前,朱可夫上将这位极富才华的统帅9月中旬以来一直在为保卫列宁格勒而殚精竭虑。朱可夫一接替这个职务就立即对可用的物资进行了统计,发现部队组织涣散、装备缺乏。尽管苏军加强了防御,游击队不断进行袭扰,苏军又通过在通往列宁格勒的途中对德军实施打击以阻止其前进,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未能阻止德军向列宁格勒进军的步伐。P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