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疆臣回忆录)/王朝绝密档案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唐博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大清名将的荣耀与遗憾。

作者唐博为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长期从事清史、中国近代史研究,师从戴逸本书通过对清代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名将人生的梳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其戎马生涯,与官场争斗娓娓道来,是一部普及、通俗易于人理解的关于清代权力与战争的历史读本。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的九个人物,都是清代具有杰出政治、军事才能的将军。他们不仅为清王朝的统一、疆域的开拓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清代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卓有成就。某些人的经历,对清代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不同,社会阅历各异,官场结局也有差别。其中部分人物的形象已经在电视荧屏前亮相,比如吴三桂、洪承畴、福康安、林则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还有一些人的知名度很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等,已经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但还有一些人物,知名度小,但他们的业绩和影响同样巨大。正是他们风格各异的精彩演出,为17~19世纪的中国社会贡献了一出出回味无穷的大戏。

目录

序言

卷一 吴三桂回忆录

 舍身救父一身胆

 山海关大战:明清历史的转折点

 我与陈圆圆(上):相识之恋

 我与陈圆圆(下):富贵之恋

 我与清朝(上):合作的岁月

 我与清朝(下):从合作到反目

卷二 洪承畴回忆录

 逐鹿中原

 松锦惨败

 总督府的尴尬

 收降孙可望

卷三 鄂尔泰回忆录

 能攻心反侧自消:改土归流

 我与雍正皇帝(上):知遇之恩

 我与雍正皇帝(下):举贤任能

 乾隆时代:我与张廷玉的明争暗斗

卷四 阿桂回忆录

 西北:征战与治理

 金川鏖兵

 大清头号全省贪污案

 与和中堂斗法

卷五 福康安回忆录

 解围诸罗:统一与治理的交响曲

 跨越雪山:保家与卫国的进行曲

 名门之后:荣耀与遗憾的沉思曲

 传言与真相的狂想曲

 品味遗憾:西洋与大清的对照图

 尾声

卷六 林则徐回忆录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卷七 叶名琛回忆录

 力挽狂澜,苦撑危局

 经营广东,名利双收

 亚罗事件,与敌周旋

 势单力孤,成阶下囚

 替我皇上,身背黑锅

卷八 曾国藩回忆录

 投笔从戎的成长烦恼:草创湘军

 统筹全局的成功战略:鏖兵安庆

 旧瓶装新酒:跟洋人打交道

 刺马案的主谋:是为了投名状,还是为了军权

卷九 左宗棠回忆录

 血染的红顶子:镇压太平天国

 海防塞防之争:明确国防战略

 十年焦愁苦恨:抬棺椁收复西北

 中国不败而败:奇怪的中法战争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崇祯元年(1628年)的一天。锦州城。黄沙蔽日。

探马来报:辽东团练镇总兵吴襄所部五百人,奉命出城执行侦察任务,在城外数百里处遭遇数量众多的后金骑兵围攻,情况不明!

城内,中军大帐里气氛凝重,谁都不敢吭声。主帅祖大寿更是一言不发,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而站在众将队列里的我早已耐不住性子,连忙出班跪倒,请求祖大帅发救兵。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冷冷的拒绝。

吴襄是我的父亲,每次出征,我都与他同行,唯独这次例外。

事到如今,我的肠子都悔青了。如果能和父亲一道并肩战斗,我就是战死也心甘情愿!

中军帐里的沉寂被探马的最新奏报打断:父亲且战且退,已经回到城外几里,仍未摆脱八旗军的包围。

众将获悉最新战报,纷纷登上城楼张望。肉眼可见的远方,尘土蔽日,可以听得到令人胆战心惊的喊杀声。黑压压的八旗军将几百名明军士兵团团围住。不过仔细观察,我却发现八旗骑兵在摆弄虚招式,围而不打,似乎在等着父亲请降。父亲当然不会束手待毙,更不会屈膝投降。然而,他率部“急奔”,敌人就“急围”;他率部“缓奔”,敌人就“缓围”。这样的战斗态势,让我颇为奇怪。

我偷眼看了看祖大帅,渴望他在看到父亲浴血奋战的悲壮场景后,能够当机立断,发兵增援。可是祖大帅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坚毅的神情,留下的只是为难与恐惧。我一下子失望了。

祖大帅在辽东与后金交手多次,深谙用兵之道。后金军围着父亲而不打,不仅是要将父亲逼降,更是要拿父亲做钓饵,想把城里的明军诱引出来,聚而歼之,而后乘虚夺取锦州城。祖大帅手下只有三千人马,兵力单薄,且秉承辽东明军最高统帅袁崇焕的命令,坚守不出。无论是从力量对比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遵守上司命令的角度考虑,坚守不出,在战略上都是对头的,至少是丢卒保车,不会犯错误。然而,父亲是祖大帅的妹夫,从亲情的角度考虑,哪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战况渐趋激烈,我似乎感到父亲已难支撑。他需要我,我必须挺身而出,不能眼巴巴地看着父亲陷入绝境。情急之下,我便跪下来哭诉:“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死之!”祖大帅下意识地“嗯”了乎声。反应敏捷的我当即高喊:“得令!”而后起身大喝:“吴家家丁,随我来!”二十名家丁随我冲向城外。

城门大开,十八名家丁分成左右两翼,两名家丁随我左右。后金军大概觉得出城的明军人数太少,可能有诈,便闪开一个阵口。将我以及麾下的这二十名家丁囊入阵中。

就在敌军还未将包围圈重新闭合上的时候,我率轻骑兵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冲向敌人,连续放箭,敌兵应弦而倒。此时,一名敌将挥刀冲了冲了过来。我迅即搭弓放箭用尽气力,将他射倒。敌将中箭落马之后,我迅速拍马赶到跟前,下马准备取他首级。不料此人重伤未死,在我举刀之际,突然抄起随身的短刀,奋力跃起,冲着我的面门刺来。霎时间,我的鼻梁被刺中,鲜血直流。杀红了眼的我已经不顾一切,手起刀落,将他首级砍下,并扯起他身上别着的红旗,撕下一角,胡乱把鼻梁上的伤口一裹,而后飞身上马,继续厮杀。

冲至重围中心,见到父亲,喜极而泣的我大喊一声:“随我来!”

父亲和他麾下的骑兵似乎受到了这突如其来的鼓舞,获得了无穷的力量,纷纷向包围圈外拼命冲杀。后金军似乎有点不知所措,又担心是诱兵之计,纷纷避开我的刀锋,也不敢追赶。就在他们犹豫不决的那一刻,我和父亲已经冲出重围,回到了锦州城。当城门重新关上的时候,我长出了一口气,对着父亲傻笑。而父亲早已泪流满面,不知是激动,还是感动。

祖大帅先是被我的孤注一掷惊呆,接着,又被我舍身救父的行动感染。我出城之后,他一直在擂鼓助阵,我回到城中,见他就拜,他也无比欣慰。从此,我的孝勇之名达于关内外,“夷夏震慑”,连后金君主皇太极都赞我为“好汉子”,且不无遗憾地称:“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这一年,我十七岁。

这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我出奇制胜的智慧和以少敌多的胆识,在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鼻梁上的伤痕见证了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也见证了我对父亲真挚的爱。

这是一部我的“成名大作”。从此,“吴三桂”的名字在辽东战场如雷贯耳。在舅舅祖大寿的栽培下,我的战功越来越多,官职也节节攀升,终于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就任宁远团练总兵。由于宁远是明朝在山海关外硕果仅存的几个军事据点之一,因此担任这里的总兵,自然成为大明王朝的封疆大吏。这一年,我二十八岁,仕途一片光明。

P3-5

序言

清代重要高级将领的众生相,在国内首次以“回忆录”的形式书写,在诸多形式的历史叙述中,这是我们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一条新途径。

在作者笔下,清代将军在战场上的智慧与力量,在官场上无休止的尔虞我诈,在生活中的表表里里,以及清代大臣与皇帝的磕磕碰碰,都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节奏不一的情节和亲切可人的第一人称写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想象中,清代的战争似乎是刀光剑影,血肉翻飞,但事实却不仅仅如此。当仔细读过这些大臣的“回忆录”之后,我们会从更生动、更具体的历史图景中,了解清代将军的军事指挥艺术、军事斗争思维,以及他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生存之道。他们有的贵为藩王,有的贵为督抚,权势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然而,在不可逆转走向衰亡的清廷官场上,他们也往往表现为做官难,做大官更难,做一个爱民如子又能不遭人妒忌,权大又不招皇帝猜疑的大官难上加难。在文字狱泛滥、秘密政治盛行的年代里,他们无缘书写自己的历史,无法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这一切,让我们通过“回忆录”尝试着揭开这个中的难言之隐吧。

不过,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在“戏说”历史。作者好学深思,专攻清史多年,并参加清史纂修工程课题,有一定的史学功底,表现出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潜力。作者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写作的基础是建立在详实文献基础上的历史素材,写作时广泛地汲取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不是抽象地、孤立地描述作为历史“个体”的将军,而是把将军们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行为感受放置到清朝将近三百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不同类型将军的不同遭遇、不同经历和不同表现,来展现落日辉煌中的清帝国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步步走向衰亡。当然,这不仅仅是清王朝的衰亡,更是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主义的衰亡。

从书中,读者所了解的清代将军,是多棱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他们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这些大臣的“回忆录”使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复活”,并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讲述着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不断地给人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于 沛

后记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跨越古代和近代的一个重要王朝。

本书选取的九个人物,都是清代具有杰出政治、军事才能的将军。他们不仅为清王朝的统一、疆域的开拓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清代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卓有成就。某些人的经历,对清代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不同,社会阅历各异,官场结局也有差别。其中部分人物的形象已经在电视荧屏前亮相,比如吴三桂、洪承畴、福康安、林则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还有一些人的知名度很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等,已经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但还有一些人物,知名度小,但他们的业绩和影响同样巨大。正是他们风格各异的精彩演出,为17~19世纪的中国社会贡献了一出出回味无穷的大戏。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恐怕很难体会和理解他们当时的生活和思想,也很难把握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因此。本书希望通过回忆录的方式,给这些将领搭建一个展示个性与是非的最佳舞台。

本书用第一人称的笔法,以清代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采取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九位具有代表性的将军做一个宏观勾勒。用第一人称的笔法写人物,有助于刻画和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把握人物与其身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拉近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沧桑以及战争的智慧与血腥。希望能通过他们,向读者呈现一幅清代波澜壮阔的战争史画卷。

作者谨识

2008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