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冲天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庆贵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主要通过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50年发展历史。

本书作者刘庆贵少将,是高级工程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中国宇航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副主任,从事航天发射四十余载。

内容推荐

50年前,正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的某兵团突然受命,秘密回国,接受新的任务。美军情报部门惊呼:该兵团神秘失踪,不知去向……50年后,一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天港屹立在荒无人迹的戈壁滩,把六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本书作者刘庆贵曾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副主任,扎根戈壁四十余载,笔耕四年有余,创作了这部《冲天记》。作者通过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件,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感受,描绘了航天人用青春、热血、生命创造了辉煌的中国航天史诗。颂扬了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展现了他们百折不挠、克难制胜的人格魅力,透视了他们敢爱敢恨、催人泪下的纯真爱情。本书是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的精品力作。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1.彭总点将

 2.兵团整编

 3.政委到任

 4.兵团回国

 5.卧虎誓言

 6.略施小计

 7.“人太少了”

第二章

 8.群英荟萃

 9.意外相逢

 10.领袖教诲

 11.组建中队

 12.奔赴戈壁

 13.建场先锋

 14.风沙怒吼

 15.恋人失踪

第三章

 16.“黑熊”来场

 17.节外生枝

 18.特殊任务

 19.同仇敌忾

 20.欢送酒会

第四章

 21.辗转千里

 22.丢失资料

 23.舌战“黑熊”

 24.同病相怜

 25.歧路迷途

 26.严厉处分

 27.司令儿子

第五章

 28.挥戈上阵

 29.旗开得胜

 30.住院反思

 31.聂帅剪彩

 32.连战连捷

第六章

 33.军粮告罄

 34.沙枣充饥

 35.饕餮饱餐

 36.救命粮秣

 37.垦荒种地

 38.红柳情结

 39.身怀六甲

 40.喜获丰收

第七章

 41.下厂学习

 42.周末风波

 43.路上奇缘

 44.任务受挫

 45.远见卓识

 46.科技之春

 47.操场巧遇

第八章

 48.重大事故

 49.乐极生悲

 50.当头棒喝

 51.集体婚礼

 52.瞬息万变

第九章

 53.勇挑重担

 54.久别重逢

 55.一举成功

 56.月下定情

 57.壮烈牺牲

 58.重于泰山

第十章

 59.绝密任务

 60.誓师大会

 61.七名勇士

 62.心旌摇曳

 63.特殊考核

 64.“空爆”试验

 65.一根白毛

第十一章

 66.聂帅出征

 67.义无反顾

 68.一言九鼎

 69.艰难转运

 70.临危不惧

 71.不期而遇

 72.四次激动

试读章节

1.彭总点将

1957年12月21日上午,朝鲜安平南道青石里。中国人民志愿军101兵团指挥所的作战室内,正在召开作战分析例会。只见正中墙上挂着大幅作战地图,上面标着各种红蓝箭头及各种攻防符号;房子中央摆着大沙盘。上面清楚地显示出敌我双方阵地的地形地貌、武器装备配备及兵力布署。

兵团指挥官们坐在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作战处长分析近来的敌我态势。自从朝鲜战场停战以来,交战双方虽仍有零星交火,但毕竟和大规模作战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进入1957年后,兵团已经基本无仗可打。

突然,桌上一部红色电话铃声大作,急促而紧张。机要参谋拿起电话,“喂”了两声,走到坐在正中的一位军官旁边,弯下腰低声说:“司令,志愿军总部杨司令电话。”

“听好了,马上动身回国,找总政叶副主任报到。”电话里传来了杨司令员坚定而不容置疑的声音,接着就是挂断电话的“嘟嘟”声。

这几句话。让接电话的兵团司令员齐啸天一愣,许久才放下电话。

“散会。”说完,齐啸天急匆匆走出作战室。回到办公桌前,他习惯地用左手托住腮帮,目光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对面墙上的中国地图,静静地思索着杨司令打来的电话。现在回国,既不是述职,也不像参加什么军事会议。有新任务?什么新任务呢?

1957年12月,正是北京最冷的季节。中国人民志愿军101兵团司令员齐啸天带着政治部主任李震虎、作战处处长孙浩成、直属特务连连长王来喜,走出北京站。齐啸天紧了紧呢子大衣,深深地吸了一口首都清晨新鲜而冰冷的空气。他顾不上欣赏古都的美景,更顾不上休息,便匆匆赶到总政叶副主任办公室。齐啸天曾在叶副主任手下工作多年,两人见面自然少了些繁文缛节。齐啸天敬礼后,直奔主题:“老首长,是不是又有新任务?”

叶副主任看到齐啸天迫不及待的样子,笑着说:“看把你急的。一路辛苦了,先坐下喝口水。”说完,起身为他沏上一杯上好的龙井茶。

“不会是让我回国喝茶吧!”齐啸天接过茶杯,笑着问,“又有仗打?”戎马一生的齐啸天还是首先想到打仗。

叶副主任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笑着说:“仗有的打,你我这辈子也打不完,儿子孙子可能还得接着打下去。但这个仗,跟过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同,跟抗美援朝也不同。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搞导弹原子弹,现在要打的是研制‘两弹’这个仗,打国防尖端武器试验这个仗。”说到这,叶副主任望着眼前这位清瘦干练、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名将,加重语气说,“中央决定组建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搞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空空导弹、舰岸导弹的发射试验。军委决定由你筹建。”他把“你”字说得特别重。

齐啸天眼睛一亮,心底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是回国筹建导弹试验靶场啊!回国路上,他做过三种猜测:一是打澎湖金(门)马(祖)。他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曾经做过实战推演,还以此为题写了一篇论文,获得学院学术成果一等奖。二是到多事的中印边界。印度近来对我国的领土虎视眈眈,为了维护祖国疆土的完整,他认为应该对印度狠狠教训一番。三是搞国防尖端。他最愿意这种情况出现,能在有生之年再干一件从未涉足的事业,这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

叶副主任看见齐啸天沉思不语,还以为他一时转不过弯来呢,便笑着说:“啸天啊,可别小瞧这个任务。这个任务,是永载史册的重大任务,决不亚于赶走老蒋解放全中国。你是彭总亲自点将、主席批准的。明天,彭老总要亲自给你布置任务。”

第二天,齐啸天进见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彭德怀对他说:“中央决定由你筹建导弹试验靶场。你还记得吧,朝鲜战场上,美国那帮战争贩子,总是拿着原子弹导弹在我们面前晃来晃去吓唬人。”说到这,彭老总右拳狠狠往桌子一击,“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能光有山药蛋和手榴弹,也得有导弹和原子弹。有了这两个弹,看谁还敢在中国人面前乱晃。”彭老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凌利峰组织了一个导弹靶场筹备处,你立即接过来。本月底,苏联专家来华,明年一月份组织勘察靶场。二月份定点,三月份施工,1959年底建成。工程兵吕东权负责施工,你就负责组建试验靶场,目标是1960年上半年发射第一枚导弹。”

齐啸天从彭老总办公室出来,马不停蹄,直奔炮兵大院,会见了凌利峰。凌利峰少将原是金天军区参谋长,一个多月前调来组建导弹靶场筹备处。现在手下有许锦川、方力军、白翠冠、赖西清和上官彩真五位成员。

凌利峰是一位传奇式将领,什么样的硬仗恶仗都敢打,什么样的枪炮都敢摸。他出身南方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没上过多少学,但他有聪睿机灵的脑袋,有灵巧的双手,特爱摆弄枪械。凡是缴获来的武器,连长总是先让他摆弄一番,然后再教会其他人使用。一次战斗中,红军缴获了一门从没使用过的火炮,他围着火炮转了大半天,摸摸这儿,动动那儿,不一会儿就把它玩转了。抗战时期,团里缴获了日本人的一辆坦克,推不动,拉不走、正在于瞪眼时,团长把他叫来,凌利峰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钻进去摆弄了一个小时,竟然轰隆隆地把坦克开走,朝敌人碉堡冲了过去。随着凌利蜂这类故事的流传,“凌大胆”的英名也逐渐传开了。

齐啸天紧紧握着凌利峰的手说:“幸会幸会。早闻你‘凌大胆’的大名,今日总算见到了。”

快人快语的凌利峰笑着说:“过奖了。咱那点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咱虽然比你先到筹备处,对导弹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但咱老凌决不捣蛋。今后在你齐司令的领导下,干就是了。”

1957年最后的一天,杜巴耶夫中将率领的苏联5人勘察顾问组到达北京。1958年1月13 日,来自我军各总部各军兵种的高级将领和国防部8105导弹设计院的专家共47人在北京集中,成立了导弹靶场勘察组,由副总长纪盛军上将任组长,齐啸天中将任副组长。齐啸天带回国的李震虎、孙浩成、王来喜和凌利峰领导的导弹靶场筹备处5位成员全部参加,上官彩真担任翻译。勘察组兵分三路,对东北华北的乌拉里、赤克勒、格鲁浩特、前戈库旗和卡查甘特进行了空中勘察,然后集中对西北宁夏西部的马蹄山、甘肃河西走廊北部的鸡冠岭和内蒙古西部美淖尔旗的卧虎山三处进行了空中和地面踏勘。接着勘察组马不停蹄,兵分两路,一路由纪副总长带队,沿甘肃内蒙西部到新疆达喀拉一线勘选地地导弹弹着区。另一路由齐啸天带队,沿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半岛一线,勘察了程苏岛、昌始湾、窝瓜岛、绿绵港、卫台镇等地,以选定海上导弹试验分场。勘察组于2月8日再次集中北京,汇总整理报告,提出了在窝瓜岛建设海上导弹试验分场和在美淖尔旗卧虎山一带建设导弹综合靶场的选址方案。

1958年2月14日,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靶场勘察组的汇报,最后中央军委同意,将导弹综合试验靶场定点于美淖尔旗境内卧虎山一带,海上分场建在窝瓜岛。

……

P3-5

后记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在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港之称的东风航天城,“神舟”七号飞船承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一飞冲天。第二天,翟志刚漫步太空,跨出了中国人征服宇宙的一大步。

发射成功后,胡锦涛总书记说:“能够在发射现场和同志们一道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我感到格外高兴。同志们建立的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那几天,“震撼”成了参观“神七”发射的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作家出版社侯秀芬总编动情地说,看了敦煌飞天,感到震撼;看了“神七”发射,感到更大的震撼;参观了航天发射场、历史展览馆和烈士陵园,我的心灵深处又一次被你们的精神所震撼。随后,她笑着对作者说,快拿出你的精品力作吧!要知道,人们在欢呼翟志刚迈步太空之余。更渴望了解航天人的故事。

多年来,每当我向到中心观看发射卫星飞船的贵宾们介绍时,他们无不惊叹东风航天城为祖国航天事业创造的丰功伟绩,更感叹东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于是在繁忙的军务之余,陆续写了几篇反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建、导弹核武器试验、发射“东方红”卫星和发射载人飞船的纪实作品。2004年9月,在接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健率领的19位作家参观时,陈德宏、范小青、李兰妮、陈清棣等作家同声感慨:东风人的创业历史和奉献精神太感人,快把他们写出来,让世人共享吧。

的确,我正在酝酿一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创业奉献史,因为我具备这个条件。196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挑选到了西北导弹综合试验靶场,从此在戈壁深处一干就是43年。最初我分到导弹发射部队二中队。二中队组建于1959年,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地地导弹发射中队之一,有着光荣的历史。我从学员干起,而后技师、副分队长、分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亲自参加了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卫星的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其他卫星的发射,我国第一次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的全程试验,一干就是13年。这13年,是我一生经历最为多姿多彩的13年,是奠定和打牢我人生根基的13年,是积累宝贵经验的13年。之后我调到发射中心机关任参谋、副处长、处长,继而担任试验单位的主官和技术部主任,参与了更大范围的指挥协调。特别是在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总工程师和副主任期间,数十次担任导弹卫星发射任务指挥长,亲自组织大型试验任务,作出是否发射的重大决策。这对我自身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作者一生中极为重大的财富。值得欣慰的是,作为指挥长,所指挥过的航天发射任务,作出的所有的决策,回过头来看,全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顺便说一句,作者从大学开始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在经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用日记的形式把发生的事件和感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厚达半米。每当翻开日记,昔日发生的事件马上映入眼帘,战友的音容笑貌即时显现面前。

我的经历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1989年作者参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展史的编写。一年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有幸采访第一代创业者,拜读了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政委栗在山、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第三任司令员张贻祥和副司令员张志勇等老首长的回忆录和手稿。这些尘封的记录生动地描述了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他们不仅仅是回忆个人的经历,更是告诉后人,中国的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是在怎样的艰难环境中创建起来的,中国的第一枚导弹是在怎样的曲折中发射成功的;更要告诉后人,“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我不能不写,不写对不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战友们。我必须写,要把第一代创业者的丰功伟绩写出来,把他们的工作、生活、爱情写出来。我也一定能写好,因为我也是东风人,身上每一个细胞里都浓浓地渗满了东风精神的一个个元素。

伏案疾书,很长一段时间我忘记了现实、忘记了日夜、忘记了寒暑、忘记了节假日,心中只有书中的人物和活动。每当坐到电脑桌前,两手按着键盘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跳出来和我对话,一个个曲折的故事就突突地涌现到我的面前。写到动情时,我为他们流泪;写到挫折时,我为他们叹息:写到胜利时,我和他们一起欢呼;写到美好的情感时,我为他们祝福。

这是我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58年组建到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这段历史为背景。对于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的我来说着实不易,或者说写得很艰辛。我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前后写了七稿。结构做过五次大的调整,光是书的开头,就写了九遍。

本书从诞生到出版,凝结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领导和战友们的心血,闪烁着作家朋友的情谊,链接着出版社的鼎力相助。第一稿出来后,著名作家李兰妮对我说,写出来就是胜利,鼓励我继续努力。第三稿写完后,作者将文稿送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位领导和几位作家审阅。刘克仁同志给我提出了10条意见,写下了“取舍,升华,展开”六字箴言。崔吉俊、于本城等同志指出,作品要加大弘扬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的力度。董仁海同志提出,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著名作家葛水平谆谆告诫说,作品不必太实,要充分加以虚幻。第五稿寄给作家出版社,侯秀芬总编委托张水舟副总编审阅,很快反馈了修改意见。第六稿送给出版社后,责任编辑胡小萌仔细地审阅后又提出了非常诚恳的修改意见。为了使作品更臻完美,作者又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

在整个写作出版过程中,作者要特别感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张丽杰同志,她当过记者和编辑,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她一字一句地审改了我的每一稿,在文字上作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有的段落还是她动笔写就的。另外还要感谢夫人李品香,她是本书的第一读者,也是第一改稿人,有的情节是她设计的,有的文字还是她写出来的。

2009年1月25日(牛年除夕)作者于燕郊戈柳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