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回望几千年来中国科学的发展历史,我们惊叹无数普通人创造出来的科学文明史,更敬佩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本书以生动独特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批判反思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几千年的科学发展历程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并以时间为线、人物为索,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讲述了一部除秦皇汉武之外的中国科学文化史。此外,作者还亲手绘制了精彩插图,直触心底地传达了科学的乐趣、玩的智慧。 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益于培养科学思维、丰富学习方式、挖掘内在潜能,非常适合对科学和历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老多,本名李建荣,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原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著有《贪玩的人类1:那些把我们带进科学的人》,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获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贪玩的人类:写给孩子的科学史》获第八届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2017年度湘版好书、2017年桂冠童书奖、第四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等。 目录 再版序 原序 引子 第一章 从头说起 第二章 玩家墨子 第三章 古书浩如烟海 第四章 几本奇书 第五章 被遗忘的玩家 第六章 献给世界的四大发明 第七章 曾经鼎盛的时代 第八章 玩礼乐的中国人 第九章 几个洋和尚 第十章 星星的秘密 第十一章 晨光乍现 第十二章 拿来的洋务运动 第十三章 中国没有死 主要参考资料 序言 《贪玩的人类3:改变世 界的中国智慧》,原名是《 贪玩的中国人》,2011年 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非常荣 幸如今要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了。书要再版,老多心里自 然非常高兴,但是高兴过后 觉得,不能只是把2011年 的稿子交给科学出版社了事 ,那样就太不像话了,必须 重新整理一下才可。于是, 老多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这 本书重新梳理了—遍,几乎 是重写了一遍。 记得读胡适先生的《中 国哲学史大纲》,他在再版 序中是这样写的:“这部书 的稿本是去年九月寄出付印 的,到今年二月出版时,我 自己的见解有几处和这书不 同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由胡适先生1919年在 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 课程的讲义编辑而成的。他 在几个月之后,对其中的见 解就有了不同,那么老多今 天的见解与五年前写的《贪 玩的中国人》有所不同就更 不足为怪了。不过,重写一 遍也不是推倒重来,大结构 还是原来的,只是每一章的 内容更加丰富、更加严谨了 。现在为各位呈现的《贪玩 的人类3:改变世界的中国 智慧》是五年前的《贪玩的 中国人》,也不是五年前的 《贪玩的中国人》,希望大 家喜欢。 老多 2016年12月19日 导语 中国有哪些了不起的发明和创造?古人看星星都看出了啥名堂呢?玩家流传下来的古籍里都有哪些内容和价值?孔夫子也有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吗?“原始震旦”文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和西方有啥不一样?近代的玩家又是怎样一层层突破传统的藩篱,让科学之光重新照耀中国大地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追随古老中国的那些奇人、奇书、奇事,进入一个灵动、鲜活又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我们会发现,在这部“玩”出来的历史中,对中国文化深入骨髓的追溯格外引人思索,在这里,能拆掉你思维里的墙。 书评(媒体评论) 天才有两个特征,一个 是说话结结巴巴,一个是做 什么事情都是玩,并且将之 玩成自己的命。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 “科学就是被一群对大自 然充满好奇的人玩出来的” ,一语道破了天机。在21世 纪的今天,科学被政治家看 成富国强兵的第一生产力, 被失业的大学生看成挣口饭 吃的手段,也被商家看成推 销保健产品的道具。但透过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现 象来看,科学之本意不过是 “知识”而已。这本书没有 丝毫忽悠成分,作者是读了 大量原始资料的。 “贪玩的中国人比西方人 要艰难得多”,希望此书能 让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松绑, 还他们一些玩的自由。也希 望刚刚挣脱“虎妈”束缚的青 年能从此书中领略出一丝清 新的空气。 ——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 吴建永 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 好作品,这本书里的“玩”让 读者得到了更多关于科学和 科学思维的启迪。 作为普通读者中的一员 ,我从书中看到现代科学虽 然产生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 洲,但是在更久远的时代与 中国古老文化中也包含着丰 富多彩的科学元素。浓墨重 彩地书写中国的这些历史, 而不仅仅是秦皇汉武,我们 也许会发现中国文化中更令 人心动、更让人着迷的风景 ! ——读者刘宁 精彩页 五千年前 中国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一拨创造出文明的人。中国历史虽然不是全世界最长的,但也有5000年以上的漫长时光。在这条流淌了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人曾经玩出过很牛很棒的古代科学技术。 那么古代的科学和现在的一样吗?那时候一没计算机、二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条件上说,确实不具备现代科学搞科研的条件,但从根本上说古代和现在都一样。因为科学是被一群充满好奇心的人玩出来的,玩的条件啥时代都有,而且啥时代的人都会。那古老时代的科学是个啥样子呢?现在我们把科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科学,或者叫实用科学;另一部分是理论科学,也有人叫纯科学。古代也差不多,科学基本也分为这两部分。 所谓技术科学其实就是关系大家衣食住行的那些事儿,尤其是在遥远的古代,柴米油盐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人只有吃饱喝足穿暖了才有精神去研究文学艺术,一边喝着武夷山的大红袍,一边吟诗作画、写意泼墨。所以邓小平同志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远古时代的人玩的基本是技术科学,因为那时候吃饭穿衣是头等大事。远古时代,中国农业、陶器、铜器、纺织等许多方面的科学技术都曾经非常牛。玩技术科学一方面需要玩家有好奇心,另一方面还需要心灵手巧,有点耐心。大家都种庄稼,但爱玩的人却因为心里的好奇总是试着用一些新的办法,当然可能失败,但只要他手足够巧,并且有足够的耐心,最后就能玩成功。种庄稼的新技术就产生了。 理论科学离吃饭问题就比较远了,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和广义相对论啥的。这些和衣食住行、油盐酱醋差了十万八千里,而且看上去啥用处都没有。所以纯科学和大家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 可古时候也有人在玩和日常生活没啥关系的纯科学。比如看星星,其实就是天文学。玩这些是因为玩家心中对夜空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是对浩渺夜空的观察。当然古人的观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理论,古代的天文学理论最早出现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叫盖天说,外国叫地心说。而科学的天文学理论,也就是日心说则出现在16世纪。不过远古时代古人的观察和原始积累,也就是李约瑟说的“经验阶段”和“原始型的理论”,都为后来公元1世纪甚至16世纪建立的天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玩技术科学的人,一般总会得到大家的赞扬。比如第一个烤出香喷喷蛋糕的人,肯定会得到老婆的赞许和孩子们沾着蛋糕渣儿的小嘴的一顿狂亲;可是第一个发现火星“会在天上行走”的人,基本不会得到这样的待遇。不但得不到,可能朋友们对他玩这些还表示极大的不理解。这些玩理论科学的人,很可能属于不受人待见的边缘人物,可是很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就是这些不受人待见的边缘玩家玩出来的。 在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古人的故事都是靠神话故事和传说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虽然大多数讲的都是神仙和英雄,俊男和靓女的故事,不过也掺和了一些和科学有关的故事,比如远古时代让大家从树上下来,教大家在地上盖房子的有巢氏、发明用火的燧人氏、发明文字的仓颉。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传说里,虽然讲了不少和科学有关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是说不清楚的,不知是真是假。 那在没有文字的古代,就一点关于科学的靠谱信息都没有吗?神话故事和传说不靠谱,有个地方有靠谱的信息,啥地方呢?那就是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古代遗迹。考古学家的发现,为我们了解遥远的古代中国人玩过什么和科学有关的故事,提供了很多非常有趣的而且是千真万确的靠谱信息。 在大量的考古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古代工匠制作的各种器具,有生活用的,也有祭祀用的。这些器具包括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青铜器、纺织品等。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些价值连城的大宝贝,从科学的角度看,基本都属于和生活有关的技术科学。那和生活不怎么沾边的纯科学,是不是也有考古发现呢?还真有,咋回事儿呢?P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