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光环闪烁下的德国人对于汽车的情有独钟,恐怕当今世界无人能及。在德国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可能会有不爱妻子的丈夫,绝不会有不爱汽车的男人”。
只有真正挚爱汽车的民族才能够造出最好的汽车,起码,也要流淌着爱车的血液。爱车爱到骨子里的德国人是这样认为的。
这个国家的人,对于汽车的爱,已经深入骨髓。本书从多种视角介绍了德国汽车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德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科技以及风土人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恒的经典(德国汽车文化掠影)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作者 | 蔡玳燕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汽车光环闪烁下的德国人对于汽车的情有独钟,恐怕当今世界无人能及。在德国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可能会有不爱妻子的丈夫,绝不会有不爱汽车的男人”。 只有真正挚爱汽车的民族才能够造出最好的汽车,起码,也要流淌着爱车的血液。爱车爱到骨子里的德国人是这样认为的。 这个国家的人,对于汽车的爱,已经深入骨髓。本书从多种视角介绍了德国汽车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德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科技以及风土人情。 内容推荐 最能凸现一个民族传统与智慧的,莫过于文化;而最能凸现德国传统与智慧的文化,莫过于汽车文化。百年打造的德国汽车工业无比辉煌;百年积累的德国汽车文化独具魅力。德国汽车文化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人一丝不苟、追求每一个螺钉都完美的认真性格,以及德国人对品质、对性能永无止境的执著追求造就了德国汽车,使其成为高品质、高技术的代名词。本书从多种视角介绍了德国汽车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德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科技以及风土人情。书中百余幅图片还为读者阅读本书提供了有关德国汽车文化的背景材料。本书对有兴趣了解德国汽车文化和德国社会风情的读者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德国汽车百年发展史 奔驰汽车公司——德国最老牌的汽车公司 宝马汽车公司——以生产飞机发动机起家的德国汽车公司 大众汽车公司——车如其名的德国最大汽车公司 奥迪汽车公司——真正四位一体的汽车联盟 保时捷汽车公司——德国最特殊的一家汽车公司 欧宝汽车公司——德国最早的汽车公司之一 曼公司——德国商用车辆制造公司 德国汽车业的“战后重生” “特拉班特”今何在——原东德的汽车工业 德国的汽车城——斯图加特 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城 德国其他著名汽车城——吕塞尔斯海姆与英戈尔施塔特等 第二章 德国的汽车名人与名车 卡尔·本茨——德国的“汽车之父” 戈特利布·戴姆勒——德国另一位“汽车之父” 奥托——内燃机的发明人 狄塞尔——柴油发动机的发明人 费迪南德·波尔舍——大众公司的创始人 迈巴赫——甘居幕后的“汽车设计之父” 霍希——奥迪公司的创始人 巴恩伊——德国“汽车安全设计之父” “奔驰1号”——第一辆获得专利的汽车 “梅赛德斯·奔驰”——体坛明星与政界名人最喜爱的车 大众“甲壳虫”——风靡世界的经典车型 保时捷“911”——最负盛名的跑车 “迈巴赫”——被遗忘的“贵族” 大众Vw82型“桶车”——德国二战中的军用车 “高尔夫”——大众公司的又一汽车神话 奔驰“770K”防弹车——希特勒的座驾 “斯玛特”——奔驰的“精灵” 第三章 德国汽车的车名及车标 奔驰车标——月桂枝加三极星 宝马车标——蓝天白云上的螺旋桨 保时捷车标——斯图加特的一匹骏马 大众车标——“必胜一必胜一必胜” 奥迪车标——赫赫有名的四连环 欧宝车标——闪电把圆一分为二 迈巴赫车标——经典的双M标志 斯玛特车标——完美结合的艺术 曼车标——昂首向天的雄狮 第四章 德国汽车工业独特的企业文化 世人眼里的德国车 德国汽车公司的品牌意识 德国人眼里的汽车 重视企业文化的德国汽车公司 注重科技创新的德国汽车业 德国几则经典的汽车广告 德国现代汽车服务业叫S店 第五章 德国社会与德国汽车 德国人与汽车 德国人喜欢选什么样的车 从如何购车看德国人的办事效率 利人又利己的德国汽车保险 在德国学开车 德国发达的二手车交易 买车容易养车难 德国的公交车驾驶员是遵守时间的模范 德国人也讲“和为贵” 德国驾驶员的“车德” 德国也堵车 德国人的汽车礼仪 在德国“搭便车” “走遍德国都不怕”——德国的交通标志牌 愚人节的“经典玩笑”——德国的汽车交通安全 严谨的秩序创造世界最快的车速 “左耳大、右耳小”的德国汽车 人性化的汽车交通法规 德国城市中的“公交优先” 德国汽车与环保 德国也有“停车难”的问题 德国的“无汽车城” 流动的风景——在德国驾车游 德国现代车模的收藏 德国的“汽车俱乐部” 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 “梅赛德斯·奔驰世界”——最具时代感的德国汽车博物馆 德国的赛车运动 德国的车贴文化 第六章 有关德国汽车的奇闻轶事 梅赛德斯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女驾驶员 “奥迪总理”——施罗德 “医生的车”——欧宝汽车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 “红色男爵”——宝马公司的飞机发动机 大众与宝马的“劳斯莱斯之争” “欢乐创造力量”——德国人的大众汽车梦 真正占领德国的人 汽车与“柏林墙”的故事 汽车车身的演变 德国人“左驾右行”来历趣谈 汽车转向盘探源 谁是大众公司的老板 德国的“汽车之最” 跪着开车的皇家驾驶员 德国汽车的中文译名 第七章 德国汽车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汽车文化包含的内容 探索当代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德国汽车工业的文化特点 汽车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德国汽车文化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宝马汽车公司也是德国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1913年,德国四冲程内燃机的发明人奥托的儿子古斯塔夫·奥托与他的合伙人佛瑞德雷·瑞浦和马克斯·弗里兹在慕尼黑北郊一个机场附近成立了瑞浦发动机公司,专门从事飞机发动机的制造。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需要,公司扩大,1916年3月7日改名为Bayerische Flugzeug Werke AG(巴伐利亚飞机公司),缩写为BFW。这一天也就是宝马公司的创始日。 古斯塔夫·奥托退休后,BFW公司开始重组,于1917年7月21日登记注册为Bayer4sche Motoren Werke GmbH(巴伐利亚发动机有限公司)。公司有了两位新老板,一位是杰克·莎柏奴,另一位是甘美路·卡斯丁哥尼,这两个人都是日后宝马公司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8年,公司改制为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巴伐利亚发动机股份公司),缩写为BMW,从此宝马公司的正式名称诞生了。 在公司第一次发行股票时,1/3的股份属于甘美路·卡斯丁哥尼,他当时任奥地利皇帝的御用投资顾问。而杰克这位大商业家更是当年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东之一。公司的首席工程师杰生,帕伯,也就是当时的公司经理,担任技术委员会的主席。 宝马公司初建时只生产飞机发动机,它的发动机性能优越,曾在1919年6月创下过当时双翼飞机飞行高度的世界纪录——9760米。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航空工业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人生产战争武器,包括飞机发动机。 为了生存,宝马公司于1923年开始生产摩托车,并很快取得了成功。1925年宝马公司开始研制汽车,并于1928年收购了当时在德国很有名的迪克森汽车公司,该公司是从爱森纳赫车辆制造厂演变而来,他们早在1898年就开始生产“瓦特堡”汽车,在当时的德国极负盛名,同时还生产电车和公共汽车。1929年,宝马公司的“BMW”标志开始挂在迪克森汽车上。从此,宝马公司开始了汽车生产。不久以后,宝马汽车的销售情况也和它的摩托车一样好。但直到1933年2月,在德国柏林汽车展上,第一辆“真正的宝马”才出现,这就是BMW“303”。 “303”是公认的宝马公司自己制造的第一辆车,它的身上有很多的“第一”:从“303”开始,宝马使用3位数字的编号方式,并延续至今。车头的“肾形”进气栅格也成为以后宝马车的标志性结构。从“303”到“335”,十多个系列的车型使宝马汽车站稳了脚跟,在德国汽车行业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宝马逐渐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名字。 二战期间,宝马公司转而为纳粹生产军工产品,它生产的1万台发动机全部被用在飞机和坦克上,生产的汽车也变成了军用车。宝马的“326”以及它的前身“325”,全部被征用,配备给德军中级军官。 二战后,生产军火的企业被关闭,设备被拆走,BMW这个品牌也差一点儿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宝马公司在慕尼黑的厂房设施毁坏殆尽,所幸的是位于前东德的埃森纳赫汽车厂虎口余生,居然未遭多大破坏。 宝马公司在全面复兴之前,在1945~1947年期间,曾为一家美国公司做了3年飞机发动机研究和开发工作。1946年,占领军当局允许宝马公司重新生产汽车配件。1948年,当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后,宝马开始重建摩托车工厂。在不断的努力下,宝马的摩托车厂在短短5年间便生产了10万辆摩托车。宝马公司再次可以向他们的汽车之梦狂奔了。 1951年宝马公司重新开始生产轿车,但是开始并没有什么大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宝马公司曾出现财务危机,差点被戴姆勒·奔驰公司兼并。当时银行停止了对宝马的支持,宝马公司的管理层开始动摇,一些人对宝马这个品牌也失去了信心。这时候,宝马的股东之一赫伯特·匡特(也译为赫尔伯特·克万特)在经过仔细的分析和对账面进行核对后,认为问题主要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宝马公司的技术实力,只要开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宝马的未来之路将是光明的。于是他决定对宝马公司追加投资,增加自己所持有的股份,从而成为宝马公司最大的东家,保住了宝马公司的独立性。 赫伯特·匡特确立了宝马的成功模式:生产买得起、高质量的休闲汽车。1961年秋,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推出宝马新款车型,从那以后,宝马公司走上了顺利发展的坦途,在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宝马作为国际汽车市场上的重要成员相当活跃,其业务遍及全世界120个国家,1997年生产各种车辆120万辆。现在,匡特家族拥有宝马公司48%的股份。 宝马汽车主要有3、5、6、7、8五个系列汽车及双座篷顶跑车等。3、5系列是标准型也是其主要的车系,6系列为双门运动车,7系列是豪华型高级轿车,而8系列则同时揉进了赛车的高超性能和豪华轿车的舒适安全,是BMw的旗舰车。宝马公司汽车型号的三位数字编号中,第一位数字就是表示车系;第二、三位数字则表示发动机的排量;后面的字母,A表示自动变速器,C表示双座,S表示豪华型。跑车以Z打头,越野车以X打头。i代表的是燃料喷射。但是因为现在所有发动机都采用了这一技术,所以它只是一个历史名词。 1994年宝马集团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公司,但是并不成功,宝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不得不再次转让。1998年,宝马集团却从一项不成功的收购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购得了劳斯莱斯汽车品牌。宝马在美国南卡罗来那州的新厂也落成投产,这是设在美国的第一家外国高档汽车生产厂。 进入21世纪后,宝马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年产量达100万辆以上,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6+3”格局中的一个成员,属于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 现在,在宝马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德国和美国,宝马公司都有大的汽车厂。位于原东德莱比锡的宝马汽车新厂,将这一顶级汽车产品实现了现代化制造,工厂里的机器每周运转时间达到近140小时。目前,宝马集团通过其全球范围内的24家公司来销售它生产的汽车,而且拥有120个进口公司和6000个贸易企业。现公司的业务分为四大领域:即汽车、摩托车、金融服务和其他业务。 众所周知,一辆汽车的品质如何,关键在于发动机。宝马公司高品质的汽车发动机可谓独步汽车制造业领域,今天的宝马成了汽车领域速度和性能的代名词。车界所谓的“坐奔驰、开宝马”,非常形象地指出了奔驰、宝马这两种名车的特点。前者给人以豪华、舒适之感,有一种王者之气;后者则具有卓越的性能和速度,使人感觉到一种十足的霸气。 在德国南部的慕尼黑,宝马汽车公司总部的大厦是非常醒目的。它位于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附近,是一个奇特的银灰色的建筑群。22层高的办公大楼像一个银白色的圆柱形气缸,旁边一座碗状的建筑物就是宝马汽车博物馆。主楼的顶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圆管组成,那儿镶嵌着宝马汽车十分醒目的蓝天白云标志。整个建筑群看上去就像一座神秘的太空城。 看来,这个以生产飞机发动机起家的德国汽车公司,至今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品牌特色。P13-17 序言 一百多年前,当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时,他一定不会想到这个被人们称之为“汽车”的东西,会对整个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汽车自诞生至今,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它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灵活性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一百多年来,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和由此形成的汽车产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整个20世纪,没有任何一种工业产品,能像汽车这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汽车诞生与发展的过程是和20世纪工业文明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用“改变世界的机器”来形容汽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汽车的出现和普及,不但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而且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乃至生活的理念,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空间,改变着这个社会的形态,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汽车文化。 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本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人文遗迹、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抽象地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汽车文化就是在汽车发明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汽车文化以汽车为载体并与文化结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汽车的设计、生产和使用中,从汽车外表到内部装饰,从风格到品质,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不同文化背景下生产出来的汽车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汽车文化的内涵,是产品文化的发展,是交通方式的革命,是人们观念的改变。它的核心是汽车广泛地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进入一种与汽车出现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类在制造和使用汽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法律法规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构成了汽车文化。因此,汽车文化应该包括一切与汽车相关的社会文化。 现在,“汽车文化”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汽车产品的文化特性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著名汽车生产厂商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每个汽车品牌包含的汽车企业所倡导的文化和人文理念,人们对不同汽车的偏好,以及在汽车博览会上所看到的“香车美女”这样的文化现象,都是当代汽车文化的具体表现。 由于汽车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汽车文化也是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汽车设计理念,让人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汽车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环保、能源、交通安全等诸多问题,人们正在不断努力探索和进取,通过发明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来解决这些问题。汽车文化还将继续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影响着21世纪人们的生活。 记得有人说过,“汽车改变不了人,但文化可以改变人”,这真是至理名言。 德国人对汽车的感情,当今世界恐怕无人能及。只要是对汽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奔驰”、“宝马”、“大众”、“奥迪”、“保时捷”等世界级的德国汽车品牌。它们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当今世界名牌和高品质汽车的代名词。德国人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与追求,造就了德国发达的汽车业,时至今日,德国汽车仍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德国的汽车文化涉及当代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出行、交通、能源、运输、环保、旅游、社会生活、政府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和民族精神等,其中有许多方面可以供我们借鉴。难怪有人把当代的西方消费文化称之为“汽车文化”。 德国是第一个进入我国汽车领域并进行合作的西方国家,中国人对德国的汽车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已不陌生。德国汽车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光辉,正是德意志民族文化和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闪光点,也是中德两国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中国人而言,当代德国最知名、最有特色和最值得称道的,除了让人回味无穷的啤酒、香肠和音乐以外,当属德国汽车了。追求品牌和性能的德国汽车如同德国人一样,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那种严谨、传统的风格。德国汽车追求的是那种内在的而非表面的、相对永恒的东西。难怪世人会有“美国的房子、日本的妻子、德国的车子”这样经典的说法。 当前中国正处于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汽车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汽车不光影响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是交通出行、旅游度假、住宅产业、公共设施等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随着中国汽车消费者的不断增加和日渐成熟,中国也正在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汽车文化。 本书不但介绍了德国的汽车工业和德国的汽车,还从德国文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汽车与德国社会、交通、环境,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向读者展现了德国汽车文化的全景,并从促进中德两国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通过介绍德国汽车文化,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当代德国社会的知识平台。中国的读者通过了解中德文化间的异同,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并了解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文化造就了德意志人的性格特征,造就了德国汽车的高品质。 本书融知识性、可读性子一体,面向初中以上文化、对当代德国社会及文化感兴趣的,尤其是对德国的汽车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可谓开卷有益。 编著者虽然在德国生活过两年,目前也正在从事德语教学与德国文化方面的研究,但对德国汽车文化的直接了解毕竟还是有限,书中的不少篇章都是根据编者自己在德国的亲历亲闻所撰写,如有不当或谬误之处,还望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编著者参考并引用了不少书籍、网站上的资料,因有的内容相互交错,故难以——注明原出处,只能一并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敬请见谅,并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编著者 后记 编写一本有关德国汽车文化方面的书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想法,随着2008年新年钟声的敲响,这本书也基本大功告成。 原本打算编写一本以介绍德国汽车文化为主要內容的趣谈性质的普及读物,以保证书的趣味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但是后来在编写过程中,发现德国汽车文化这方面需要介绍的内容实在太多,如果全是以趣谈的形式来讲,则难以介绍全面,篇幅也不宜过多、过长。所以最后在编写本书的时候,还是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德国汽车文化,保证它的知识性与可读性,把“戏说”改成了“正说”。 编写本书所参阅的资料,大都限于2007年上半年为止,由于现在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速度实在太快,许多方面引用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还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明察见谅。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亲朋好友的鼓励和帮助。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的陈巍老师,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提供了不少资料文献;宁波大学的德国籍教师Nicole Kuhn女士还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宁波晚报》的戴斌记者为本书提供了很多精美的照片。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我的深切谢意。 蔡玳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