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千秋耀黄埔(代序言)
一、多谋善战的徐向前(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在平原开展游击战,就必须把广大人民造成‘人山’。”——创建平原根据地
2.“积小胜为大胜,绝不可死打硬拼!”——创游击战经典
3.“这是一个理想的设伏地域。”——响堂铺伏击战
4.“我们现在是轻装,行军速度要比日军快得多。”——长乐村追击战
二、军政兼通的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要从战略着眼,不能让敌建起割裂根据地的据点。”——夜战大龙华镇
2.“一定要抓住战机,争取全歼一路敌人!”——雁宿崖伏击战
3.“诱敌东进,等他们到黄土岭后,集中兵力歼灭它。”——黄土岭伏击战
三、一仗惊天下的林彪(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这正是打伏击的天赐好地方啊!——平型关伏击战
四、运筹帷幄的左权(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八路军高级将领)
1.“敌我力量悬殊,与敌交锋困难不小,但避而不战不是办法,此仗必须要打!”——府城阻敌
2.“我们必须猛烈地开展交通战,击破敌寇的‘囚笼政策’。”——运筹百团大战
3.“一定要建立我们八路军自己的兵工厂,准备反攻实力。”——躬身筹建军工厂
4.“为免遭日军破坏,必须在黄崖洞构筑防御工事。”——呕心黄崖洞防御
5.“黄崖洞保卫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血战黄崖洞
6.“与敌人作武装斗争,必须研究敌人的军事政策,从中产生自己的作战对策和战略战术。”——潜心研究抗日战争理论
7.“你是副总司令,你安全突围出去就是胜利,我直接指挥机关突围就行了。”——十字岭突围战
五、出师必胜的陈赓(黄埔第一期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1.“我们就是要以‘用兵不复’的兵法创造战机,出奇制胜。——七亘村叠伏出奇兵
2.“我看这一仗还是在神头岭打好。”——神头岭伏击战
3.“没有一天没有战斗,我那时简直打起劲了!”
4.“诱其出扰,主力设伏,消灭来犯之敌。”——香城固诱伏战
5.“有几天不打仗,我就坐卧不安,烦闷得难受。”——破击正太西段
6.“在这一次攻击中,一定要顽强地完全占领榆社城!——榆社攻坚战
7.“我们一定要给凶残的敌人以强有力的回击。”——关家垴歼灭战
六、足智多谋的张宗逊(黄埔第五期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1.“我们三五八旅是能咬铁啃钢的队伍,此仗我们一定能给敌人一击!”——五寨打援
2.“在这里伏击,击其惰归,歼灭这股敌人是有把握的。”——滑石片伏击战
3.“改变以往在敌来路上伏击的战法,此次在运动中将敌包围全歼。”——陈庄围歼战
4.“无机不恋,有机不放,组织设伏,全歼该敌于运动中。”——米峪镇伏击战
七、威震敌胆的宋时轮(黄埔第五期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1.“天造地设这样一个有利地形,鬼子的坟墓就设在这里了!——南辛庄伏击战
2.“我们深入敌后,灵活作战是第一要术。”——雁北游击战
八、享誉中外的陈明仁(黄埔第一期毕业,原国民党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1.“每个官兵都要在战斗中杀敌立功,日寇不除,何以家还?!”
2.“不消灭侵略者,收复国土,无以对炎黄先圣和后世儿孙!”——腾冲攻坚战
3.“你必须给我守住,绝不可后退,这关系整个战役大局。”——围攻松山
4.“日本法西斯主义者,其野蛮残酷,真是人世间所罕见,我们誓与他血战到底!”——龙陵攻坚战
5.“拿不下回龙山,我就死在山头上,与回龙山共存亡。”——回龙山攻坚战
九、临危受命的张治中(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武汉分校教育长,国民党中将加上将衔)
1.“如果现在没有别人可以去,治中愿意前往!”——上海一二八抗战
2.“决以当年喋血淞沪、长城之精神,扫荡敌军出境!”——淞沪会战
十、虎步桂缅的杜聿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党中将)
1.“一定胜利完成这次攻坚任务,痛歼日寇,收复昆仑关!”——率部出征
2.“郑师正面主攻,邱师迂回敌后,戴师为总预备队。”——激战昆仑关
3.“集中兵力,利用同古有利地形,予以击破日军攻势!”——同占战役
4.“对不起将军,我得对我的部队负责。”——决策争锋
十一、横戈远征的郑洞国(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党中将)
1.“所有的武器一起向敌人开火!”
2.“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你一定要死死顶住,没有命令决不准放弃阵地!”——昆仑关战役
3.“我决定总攻日期定在7月7日,要把这个日子的意义对每个士兵讲清楚。”——缅北反击
十二、创歼敌纪录的宋希濂(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党中将)
1.“要不惜牺牲生命,与倭寇决一死战!”——汇山码头攻坚战
2.“对土肥原部队作战一定要狠、要猛、要快。”——激战兰封
3.“武汉已经没有退路了,给我狠狠地打!”——富金山阻击战
4.“先让三十六师顶上去,遏制住日军的进攻!”——激战惠通桥
5.“我部已占领龙陵,残敌即将肃清。”——滇西反攻
十三、铁军将领王耀武(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党中将)
1.“为了打击侵略者,宁死沙场也不能丢失一寸土地!”——罗店争夺战
2.“我们要比敌人能坚持,胜利就是我们的!”——血战万家岭
3.“狠狠地打,让园部和一郎知道七十四军的厉害!”——上高会战
4.“一定要咬住‘狼’尾巴,莫让他跑了!”——雪峰山战役
十四、创丛林战典范的廖耀湘(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国民党中将)
1.“为我民族五千年来之大难,男身受国恩,成仁赴义,此份内事。”——东安整训
2.“狄青元夜夺昆仑。”——昆仑关战役
3.“华军以少敌众,英勇果敢,将使华军益增光辉。”——平满纳阻击战
4.“采用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法,再次发动猛烈攻势!”——孟拱河谷攻坚战
5.“眼下的恶劣环境,只要我们利用好,会给我们增加更多的战机。”——卡盟决战
6.“廖耀湘不仅打出了善打硬仗的战斗风格,也体现出较高的军事水平。——八莫之战
十五、马革裹尸的戴安澜(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党追赠中将)
1.“尽竭全力,练成劲旅,为国驰驱,歼灭倭寇。”——全州整训
2.“中国古时有上元三鼓夺昆仑之佳话,吾拟元旦夺取昆仑关。”——昆仑关战役
3.“要学习诸葛亮为国家安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挥师缅北
4.“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同古保卫战
5.“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棠吉攻坚战
6.“反攻!反攻!祖国万岁!”——缅北撤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1.创建平原根据地
1938年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趁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之机,从华北抽调大批兵力南下,准备攻占徐州,进窥武汉。我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使敌后游击战争进入到一个不仅向着山地,而且向着平原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时,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于4月21日对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下达了发展河北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
(一)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当深入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泛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
(二)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斗争,秘密的抗日战争,只有在敌人统治的城市与铁道附近,才成为主要形式。
(三)根据上述的方针,应即在河北、山东划分若干游击分区,并在军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并广泛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根据这一战略方针,朱德、彭德怀命令第一二九师主力与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一部,迅速由太行山区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铁路沿线实施战略展开,除向平原地区发展以外,还要大力加强根据地建设,有计划地在太行山上与敌人持久作战。
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4月下旬在辽县西河头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具体的行动部署。会议决定全师主力以平汉铁路为分界线编为左右两路纵队,左纵队为“路东纵队”,以第七六九团和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九团及曾国华支队组成,由副师长徐向前指挥,向冀南挺进;右纵队为“路西纵队”,以第三八六旅主力组成,由旅长陈赓指挥。向邢台、沙河一带展开,配合“路东纵队”的作战行动。这一部署,以发展冀南平原游击战争为重点,由此直接威胁平汉、津浦两大铁路干线并有利于形成东接鲁西北,南进豫北的有利态势,因而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
各部队迅速做好了开进准备。4月26日,徐向前就要率部出发了,刘伯承、邓小平到路口送行。
刘伯承握着徐向前的手,亲切地说:“我在响堂铺战斗时说过,我们一分手,你就会打胜仗。现在我们又分手了,我等着你们的捷报。”
“是部队打得好。”徐向前谦虚地说,他的话总是不多。
“你先走一步了。”邓小平对徐向前说,“我也很想到冀南打几仗,好吧,祝你们旗开得胜,我们一定能在冀南见面。”
“好,冀南见!”徐向前说罢,跃身上马,又回过头来,向送行的战友们挥了挥手:“同志们,冀南见!”
刘伯承望着徐向前渐渐消失的身影,说:“冀南情况复杂,又是大平原,打游击可比不了山地,向前同志的这副担子可不轻哪!”
徐向前率“路东纵队”由辽县出发,翻越太行山,横穿平汉路,经4昼夜行军抵达南宫,与率先在冀南开辟工作的同志会合。
冀南平原地势坦荡,人口稠密,资源丰富,为河北的主要产粮、产棉区,包括邯郸,邢台、巨鹿、南宫等34个县市人口650多万,有着雄厚的战争资源。其实,对于冀南平原,深谋远虑的徐向前早有所图。徐向前曾向朱德、彭德怀和刘伯承提出过:“我们重要的是发动人民,使地方武装与敌对峙持久。现敌人不只很注意铁路(平汉路)西,路东亦然。”“我们在路西已可站住脚,目前应迅速将路东的基础建立起来。”
在徐向前的建议下,第一二九师选派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领步骑兵6个连队组成了东进纵队去冀南。在南宫地区消灭了一些土匪、伪军等反动势力,站住了脚跟,并且力量在不断扩大。
3月中旬,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又率骑兵团、重机枪连和马玉堂的地方独立支队开赴冀南,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
徐向前初到冀南,了解到冀南的情况还是很复杂的。
自从国民党军队向南溃退以后,冀南的残兵败将和土匪游杂,乘机招兵买马,拉起了各色各样的队伍。他们大部分打着抗日的旗号,实则是各霸一方,鱼肉百姓。有的则暗中同日伪勾结,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群众苦不堪言。
一些土豪劣绅利用封建迷信,纷纷组织了会道门和民团。这些会道门千奇百怪,约计有120多种,其中活动最猖狂的有一贯道、和平会、六离会、大刀会、红枪会等。他们提出许多欺骗、麻痹群众的口号,笼络人心。也有的利用拜把子,认干妈等办法,打进我游击队进行破坏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会道门一般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
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用各种办法收买土豪劣绅,成立了许多“治安维持会”。他们对土匪和会道门,通过各种渠道暗中操纵,挑拨其互相争斗,以坐收渔利。他们还用收编的办法,把土匪编成“皇协军”。在临清,日军头子高桥组织了“高桥剿匪皇协军”,它的头目之一——第二军军长崔培德,曾在两北军中当过师长,通过北平伪组织的关系,投靠了口军。国民党军高德林部500多人,投降日军后,被收编为特务旅;土匪王来贤部5000多人投靠日军后被编为第一旅;馆陶土匪王金嘉部2000余人被编为第二旅;威县、曲周的土匪3000余人,被编为第三旅,以威县为中心的日军清水部队,则把威县的民团编为伪清水警备第一旅,大约有2000余人。在文宗、南宫、宁晋、任县、南和、鸡泽、永年等县,也有这类武装。
还有一些以抗日为名的土匪,如赵云祥的民军二路,有近万人;郑家口的胡和道部有1000余人。这类武装,都是国民党二十九军残部吸收一些土匪而膨胀起来的。在赵县、枣强、钜鹿一带,还有地方武装“青年抗日义勇军团”约6000人。
国民党军队南逃,国民党冀南地区的专署、县署也都跟着逃散了。于是,各县的政府机关,都被上述伪军、土匪及士绅所把持,变成了伪政权、土匪政权。
在徐向前到冀南之前的1月中旬,由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领的东进纵队(由七六九团的四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骑兵连组成)已经在冀南建立了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
P2-4
自鸦片战争之后,陷于积贫积弱境地的中华民族饱受外来侵略和压迫欺凌,爱国志士仁人逐步增强了对武装斗争在中华民族求解放和中国社会谋变革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也更加激发了国人整军经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到1927年的短短三年里,学校开办六期,招收了120000多名学员,相继毕业了五期以及因时局动荡延时毕业了一期。该校创建的最初阶段,不仅因其为两党培养造就了众多驰骋疆场、能征善战的将帅和治国、治党、治军的精英而闻名天下,并且为驱除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侵略,加快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黄埔军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卓著与辉煌,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中外军界誉为“中国西点”。
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卓尔不群的优秀政治、军事人才,主要是因为国共两党历史上许多革命领袖和著名人士共同参加了学校的筹建工作、校务领导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使黄埔军校成了国共两党精英际会的教育殿堂。使革命的理论、先进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在黄埔军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引领和主导作用,充分显示了国共合作的伟大力量和历史功绩。孙中山亲自动员和部署在全国各地的代表为黄埔军校招生;毛泽东、廖仲恺、何叔衡均参与了黄埔军校的招生和推荐工作;蒋介石、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直接参加了军校的领导工作;前苏联共产党派出军事教育专家帮助指导筹建军校和人才培养工作。而报考军校的学生则多数为具有爱国革命热情、胸怀远大抱负和经历不凡的有志青年,使得许多志存高远的进步学生和优秀青年能够集中于该校。这就决定了黄埔军校的学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其中有十分之一是共产党从各省秘密活动来的进步青年,仅第一期就有100多人,先后入校学习的有800人,其中有名可查的就有430多人。共产党在校内还建立了“火星社”、“黄埔直属党部”、“黄埔特别支部”、“黄埔党团”等党的组织,用以团结进步力量,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争取进步力量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黄埔军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的教学方针,首先是确立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为国为民,勇于牺牲、勇敢战斗”的革命军队骨干。正如创始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成立暨开学典礼上所讲道的:“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都要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学校拟订和开设了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其中以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所占地位最为重要,《国民革命论》、《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各国革命史》、《农民运动史》、《社会进化史》、《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等课程均列为教学计划。军校的训令中还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除了政治理论教育之外,学校还突出了政治思想教育,要求学员养成“爱国爱民的思想.发扬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的精神,提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还要求学员“要用先烈做标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权利,专心去救国。像这个样子,才能够变成一个不怕死的革命军人”。另外,学校还十分重视以军人道德品格和勇敢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的塑造。经常教育学员“诸君要革命,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气.此时有了革命的志气,将来便可以当革命军的将领。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为了营造校园文化和氛围,学员入校就见到在校门上有一块横匾,上面写着“革命者”三个大字,横匾两侧的门柱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入校后,学员都要学唱校歌,要背诵训词,要宣誓,以陶冶“黄埔精神”。学校的校歌中唱到“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总理的训词中讲道:“军校权舆,国命所系。觥觥诸君,忠义勇起。”学员毕业的誓词中讲到:“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即便在校园内也随处可见醒目的标语:“亲爱精诚,和衷共济;精诚团结,卧薪尝胆;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勇往直前,破釜沉舟;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艰苦卓绝,共赴国难”等、这些教育和熏陶,更加强化了黄埔军校学员的军人道德品格和献身精神。据史学家统计,抗战时期,尽管国民党军降兵如潮,但由黄埔军校将帅所统领的国民党嫡系部队,却鲜有投敌卖国者,却不乏骁勇战将和喋血殉国者!这足以说明,黄埔将帅在国家、民族大义之下,不愧是顸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而这些英雄的崇高气节,皆来自于“黄埔军校那段刻骨铭心的政治教育和亲力亲为的实践。”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黄埔军校严格正规的培养,学员们相继毕业离校,开赴战场,去接受战争的检验,去为国为民而战。绝大多数学员在当时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和北伐战争中,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冲锋陷阵、前赴后继、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并肩突击,使学员们在熊熊的战火中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一支新型军队的顽强战斗作风和强大战斗力。
尤其是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铁蹄踏上中国的大地,国土遭践踏、民族受涂炭、资源被掠夺的时候,当国家到了最危险的境地.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当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拿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进发驱逐强寇力量的时候,当最需要用民族的传统和自尊来感召世人的时候,久历戎行的黄埔将帅们勇敢地站在了对日作战的最前线,他们无不夙秉忠勇,壮烈激怀,披坚执锐,横刀立马,率部征战,大勇摧敌,大仁卫国.坚定地承担起捍卫国家于沦陷,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历史重任。相继发起了震惊中外、气势恢宏、空前惨烈的淞沪抗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平型关之战、神头岭之战、响堂铺之战、“百团大战”、台儿庄之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滇缅之战等著名战役、战斗,给恶贯满盈的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吹嘘和狂妄骄横的炫耀。在黄埔军校学员的方阵中,涌现出徐向前、聂荣臻、林彪、陈赓、张宗逊、陈明仁、张治中、杜聿明、郑洞国、宋希濂、王耀武等一大批举世称颂的抗日名将。然而,在那无法历数的战争惊险与残酷,无以表述搏杀的英勇与悲怆,无可比拟的以身殉国的雄浑与壮烈中,叉有左权、戴安澜、谢晋元、黄梅兴、郑作民、梁希贤、高士亮、高致嵩等黄埔将帅永远地倒在了抗日战场上。他们留下了“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豪迈,寄托着“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的壮志,传颂着“仗剑乃因图血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忠勇,彰显着“头可断而身不可辱,命可绝而气不可失”的骨气,铭刻着“此死心期殊未了,我头须向东海填”的壮烈。正如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对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将士做出历史性评价后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黄埔将帅的血战和英勇,正是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自尊心和正义心!真可谓是一勇超历史,一抗昭后人,一战显魂魄。一死惊世界!
在收集和研究此书的素材时,我发现最能体现黄埔将帅剑履俱奋、强师劲旅之雄风的战事,恐怕要属淞沪会战那一幕了。大战在即,蒋介石可以说是拿出了全部家底,要求他的精锐之师:“我中央军要为全国军队做出表率,在上海滩打出模样来!”一时间,陈诚、张治中、顾祝同、胡宗南等黄埔精英全都集于淞沪。淞沪警备司令官张治中率领黄埔一期生王敬久的八十七师、黄埔一期生孙元良的八十八师以及黄埔一期生宋希濂的三十六师先处战地,拉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黄埔一期生的二六四旅旅长黄梅兴,在指挥攻击持志大学时,竞将自己编入敢死队,举枪冲阵,壮烈牺牲。前线将士的骁勇和忠烈,连蒋介石也频频拭泪,感动涕零。
随着会战的蔓延和激烈,黄埔一期生李树森的六十七师调上来了,不幸负伤,接替他的是大名鼎鼎的悍将黄埔一期生黄维,在罗店与日军决死鏖战,贴身肉搏,持刃相交,罗店血流成河。而与六十七师的英勇交相辉映的是黄埔一期生夏楚中的九十八师,保山城守卫战打得尤为壮烈。这一仗,整整打了七昼夜,残阳如血,无数生命消逝在了惨淡的夕照中。
黄埔一期生李延年的第九师调上来了。上阵伊始,就是一阵猛打猛冲,给突出于杨泾河一线之日军来了个迎头棒喝。
黄埔一期生霍揆彰的第十四师调上来了。
黄埔一期生彭善的第十一师调上来了。
黄埔三期生王耀武的第五十一师调上来了。
黄埔一期生李玉堂的第三师调上来了。
黄埔一期生俞济时的第五十八师调上来了。
黄埔一期生吴继光、黄埔三期生朱赤、黄埔四期生宫惠民、黄埔六期生雷忠等将军都随所属部队调上来了。
黄埔一期生胡宗南的第一军也调上来了。神勇的第一军几番冲杀,寸土必争,苦战一周,阵地依然稳如山岳。但第一军几乎打残了,营以下军官和士兵伤亡达80%。胡宗南慷慨地说:“革命军人当马革裹尸,第一军是全军表率,理当是战场楷模。”
黄埔一期生李文的七十八师伤亡更为惨重。
最后,黄埔一期生黄杰的第八军也悉数杀到。因作战的残酷和大量的消耗,整个会战中几乎所有部队都经过几次的兵员补充或调整。整个上海滩成了黄埔将帅纵横厮杀的疆场,被心惊胆颤的日军称之为“血肉磨坊。”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下,在国共两党独立领导的两个战场上所展开的互为依存、互为支持的民族战争,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多年以来第一次彻底打败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解放战争。在中国战场上,国共两党军队共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60%以上的作战力量和大量的海空军力量。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争的胜利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为夺取这样一场意义非凡的战争的伟大胜利,国共两党黄埔军校的将帅们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历览战史,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得出这样结论:当年的黄埔学员都因自己师从黄埔而无尚自豪,黄埔军校也因培养了无数战功卓著的将帅而光耀千秋!
时光流逝,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抗战的黄埔将帅形象不会被湮没,因为那些形象经历了悲壮与沧桑,自然会亘古流芳,更加鲜亮。
历史远去,不会淡漠为国家利益而浴血驱逐外敌的黄埔将帅的卓越功绩,因为卓越功绩已经成为一首惊天动地的史诗,自然会世代传送,丰碑永驻!
黄埔惊世界,万代留英名!
作者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