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著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分为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本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从原著琐碎的叙述中撷取百余个完整的故事,用白话文予以叙述。然后,再逐一配以生动绚丽的历史画面,用具有当代气息的新观念加以审视,从有利于形成读者大智慧格局的角度加以评论。在评论中,力求能够使数千年前成功者所运用的智慧、失败者所提供的教训一一跃然纸上,力求使我们从浸润着司马光十九载心血的《资治通鉴》中听到、看到那些震撼千古的历史声响和画面,能够给读者朋友以有益的影响和启迪。
《换个角度读资洽通鉴》一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从原著浩繁的叙述中抽取200多个完整的故事,用准确生动的白话文予以叙述。然后,再逐一配以生动绚丽的历史画面,用具有当代气息的新观念加以审视,从有利于启发读者大智慧的角度加以评论。力求能够便数千年前成功者的智慧、失败者的教训一一跃然纸上,使我们从浸润着司马光十九载心血的《资治通鉴》中听到、看到那些震撼千古的历史声响和景象,能够给读者以有益的影响和启迪。
司马氏专权弑帝
魏国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但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司马师死了以后,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专横。那么,对于司马氏的专权,魏帝是怎么处理的呢?
公元254年9月,司马昭领兵入京进见魏帝曹芳,魏帝到平乐观检阅他的军队。左右亲信劝魏帝借司马昭觐见辞行的机会杀掉他,再带领军队击退大将军司马师。需要的诏书都已写好放在面前,魏帝却突然害怕了,不敢实施这一计划。后来司马昭领兵入城,大将军司马师就阴谋废掉魏帝。他假传皇太后的命令召集群臣商议,以魏帝荒淫无度宠幸亲近歌舞艺人为由,认为他不能再承担帝王的重任了。群臣都不敢反对。于是,司马师上奏章要没收魏帝的玉玺,将其贬为齐王。又让郭芝入宫告诉太后。太后正在与魏帝对坐闲谈,郭芝就对魏帝说:“大将军想要废掉陛下!”魏帝站起来就走了。太后很不高兴。郭芝说:“太后有儿子却不能教育,现在大将军主意已定,又领兵在外以防备非常事变,只能顺着他的旨意,还有什么可说的!”太后说:“我要见大将军,对他有话说。”郭芝说:“有什么可见的!现在只应该快点取来玉玺!”太后无奈,就让身边的侍从取来玉玺放在座位旁。数日之后,司马师召集群臣,决定到元城迎立高贵乡公曹髦。曹髦是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当时年仅十四岁。10月初五,曹髦进入洛阳,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公元260年,魏帝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5月初七,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王经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而您一旦这样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更厉害了吗?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魏帝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决定这样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魏帝随即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在东止车门遇到魏帝,魏帝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兵士被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魏帝战于南面宫阙之下,魏帝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骑督成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趁机抽出长戈上前刺杀魏帝,把他杀死于车下。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痛哭道:“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
司马昭进入殿中,召集群臣议论。尚书左仆射陈泰不应,但家人都逼着陈泰去,这才不得已而入宫。见到司马昭,陈泰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对着他流泪,说:“玄伯,你将怎样对待我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能说的只有这些,不知其他。”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后来太后下令,列举高贵乡公的罪状,把他废为庶人,以百姓的丧礼安葬。另外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十五岁的曹奂接替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司马氏身为人臣,权倾天下,威逼魏主,发生交战,结果以司马氏篡国,魏主身亡失国而结局。这段历史告诉世人,在矛盾双方力量差距悬殊时,较弱的一方一定不要轻举妄动,以卵击石,而应灵活应变,等待和创造时机,审势以后动。
王敦阴谋夺位
公元318年,琅琅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和拥护下,建立东晋政权。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来,由于晋元帝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王敦打算起兵反抗朝廷。东晋明帝刚刚继位三个多月,一直体虚多病的王敦也有日暮途穷之感,便加紧了篡位的准备步伐。
公元323年,王敦阴谋篡夺皇位,暗示朝廷征召自己。晋明帝司马绍亲手写诏书征召他。4月,明帝加授王敦黄钺和班剑,允许他奏事可以不通报姓名,人朝可以不趋行,还可以佩剑着履上殿。王敦迁移驻镇姑孰,屯兵于湖。让司空王导任司徒,王敦自任扬州牧。王敦想叛逆篡位,王彬极力苦谏。王敦发怒变脸,用目光示意左右侍从,欲逮捕王彬。王彬正气凛然地说:“您过去杀害兄长,现在又要杀害兄弟吗?”王敦这才罢手,让王彬出任豫章太守。
王敦的侄子王允之正当童年,王敦因他聪明机警,异常宠爱,经常让他跟随自己。王敦有次在夜晚饮酒,王允之以醉酒为由告辞先睡,王敦便和钱凤一起商讨叛乱之事,被王允之原原本本听到。王允之随即在睡卧的地方大吐,衣物、脸上都沾上了污秽。钱凤走后,王敦果然持灯前来察看,见王允之睡卧在呕吐的污物中,便不再有疑心。不久,适逢王允之的父亲王舒升任廷尉,王允之请求归省父亲,随后便将王敦、钱凤密谋的内容全部告诉了王舒。王舒与王导一同禀报皇帝,私下为应付突变做准备。
王敦让钱凤和冠军将军邓岳、前将军周抚等人率领军队向京师进发。王敦之兄王含对王敦说:“这本是我们王家的事,我应当亲自前往。”王敦于是任命王含为元帅。钱凤等人问他说:“事成之日,天子该怎么处置?”王敦说:“还没有去南郊祭天,怎么能称天子?出动你们的全部兵力,保护东海王和裴妃就是了。”于是,王敦以诛杀奸臣温峤等人为理由,向司马绍上书。
7月初,王含等人率领水军、步兵共五万人,到达江宁秦淮河南岸,京城的人都惶恐不安。温峤把部队转移到屯河北岸驻扎,烧掉朱雀桥来挫伤敌方的锐气,使王含等人无法渡河。司马绍还想亲自率领军队出击,听说桥已经被烧断,勃然大怒。温峤说:“现在宿卫的士兵人少体弱,征召的援军还没到,如果让敌人冲进来,就会危及朝廷,连祖先的宗庙恐怕都保不住,何必吝惜一座桥呢?”
司马绍统领各军出城屯驻南皇堂。当夜,司马绍招募勇士,派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等率领甲士千人渡秦淮河,攻其不备。清晨,在越城与敌交战,大胜,斩杀其前锋将领何康。王敦听说王含战败,勃然大怒说:“我这个兄长只是个老奴婢,门户衰落,大事完了!”回头对参军吕宝说:“我要尽力起行。”随即用力起来,却因气力困乏,只好又躺下。于是,对自己的舅父、少府羊鉴和王应说:“我死后王应立即即帝位,先设立朝廷百官,然后再安排葬事。”王敦不久即死,王应隐瞒死讯,只用席子包裹尸身,外面涂蜡,埋在议事厅中,然后日夜纵酒淫乐。
王敦死后,叛军如同一盘散沙,很快就被打败了。王含、王应父子投奔荆州的王舒。王舒带着军队前来迎接,把他们二人沉入长江淹死。钱凤逃到阖庐洲,被先前投奔王敦的寻阳太守周光斩杀。
P20-23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著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刘恕、范祖禹、刘敫分撰,共花了十九年的时间编写而成。全书分为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宋神宗听司马光讲读了该书部分内容之后,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欣然改书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许多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
为人君而不知《资治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资治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资治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资治通鉴》流传至今,虽过千年,仍经久不衰,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呢?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经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部《资治通鉴》,既包括社会的进退得失之道、政治的兴衰治乱之道,又包括个人品德的善恶美丑之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宝贵的阅历。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想要顺畅地通读《资治通鉴》,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司马光是按历史编年的写法将其撰写成书的,许多历史事件被分割成琐碎的条块散落在不同的章节中,同时原著又是文言文,更使广大读者无法一亲其芳泽,领略其神韵。
有鉴于此,我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从原著琐碎的叙述中撷取百余个完整的故事,用白话文予以叙述。然后,再逐一配以生动绚丽的历史画面,用具有当代气息的新观念加以审视,从有利于形成读者大智慧格局的角度加以评论。在评论中,力求能够使数千年前成功者所运用的智慧、失败者所提供的教训一一跃然纸上,力求使我们从浸润着司马光十九载心血的《资治通鉴》中听到、看到那些震撼千古的历史声响和画面,能够给读者朋友以有益的影响和启迪。
刘烨
2008年秋于北京读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