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肖锦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对老鼠接触甚多,深有研究心得。作者在介绍鼠趣、鼠文化的基础上,围绕人—鼠—环境(自然)问题,探讨人与老鼠关系的现实和未来。书中详细介绍老鼠的生物进化成功特性,阐明老鼠具有“适者生存”的进化特点和优点;通过具体的动物形态学等方面的分析对比,提出老鼠是“万物之亚灵”的观点;评述老鼠在人类社会中的益处与害处,倡导正确对待老鼠的“利弊”;回顾古往今来人们对老鼠的评价及其相处关系,指出我们人类对老鼠还存在一些传统偏见和片面认识;质疑毒杀为主的灭鼠技术,探讨人鼠“斗争”共处的方法;展望人鼠共处关系的明天,人类与鼠类“和谐共处”,人类帮助鼠类实现控制鼠疫。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见解独特。
本书共分8章,包括:老鼠的生物进化特性;老鼠智商高、本领大;老鼠的益与害;古往今来话老鼠;中华民族的鼠文化;人鼠之间的“斗争”;学会与老鼠“斗争”共处;人鼠“斗争”共处的明天。全书各章的中心内容是:介绍老鼠的生物进化成功特性,阐明老鼠具有“适者生存”的进化特点和优点;通过具体的动物形态学等方面的分析对比,提出老鼠是“万物之亚灵”的观点;评述老鼠在人类社会中的益处与害处,倡导正确对待老鼠的“利弊”;回顾古往今来人们对老鼠的评价及其相处关系,指出我们人类对老鼠还存在一些传统偏见和片面认识;介绍戊子鼠年新春的“鼠”气息,展示中华民族的鼠文化;质疑毒杀为主的灭鼠技术,探讨人鼠“斗争”共处的方法;展望人鼠共处关系的明天,人类与鼠类“和谐共处”,人类帮助鼠类实现控制鼠口。
2.5.4 老鼠有行为准则
(1)幼鼠列队为母“奔丧”
据安徽消息(《参考消息》1997年11月9日):一只母鼠被人打死,一窝刚出生学步的小老鼠竞相互咬着尾巴,把被打死的母鼠拖回巢穴“奔丧”。
10月23日中午,安徽淮南市商业村居民王某在家收拾整理堆放杂物的小房子时,发现了一个鼠窝,一只硕大的母鼠正在给几只小鼠喂奶。王某打死了母鼠,尸体扔到了垃圾堆上,一群小鼠四散离去。过了十几分钟,刚才四散的几只小鼠竞齐齐回到母鼠身边,一个咬着另一个的尾巴,排成一长串,拉着死老鼠的长尾巴,往王某家堆放杂物的屋内拖。几只小鼠毫不顾忌周围有这么多人,在把母鼠拖到小屋门前时,被几个看热闹的小孩全部消灭了。
一窝小老鼠竞相互咬着尾巴,在众人面前无所畏惧地把被打死的母鼠拖回巢穴“奔丧”,这在哺乳动物中实属罕见,这不大可能用动物的本能来解释,更像是有教养的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操!?它们不惧众人,不怕死,冒死“奔丧”的行为准则,一改“胆小如鼠”的人类旧观念。老鼠相互咬着尾巴,把被打死的母鼠拖着走,很可能是小老鼠团结合作的表现,因为一个刚学步的小老鼠无力拖动母鼠,而一个咬着另一个的尾巴的合力作用,可能要比人类的拔河运动更实用更合理!
(2)小鼠为病鼠“按摩”除病?
据苏炎辉先生(《羊城晚报》,1995年)报道,一晚10时左右,在广州员村广东罐头厂宿舍内,多名居民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只重约550克的大老鼠因吃了毒饵而昏死在地,这时两只小鼠悄悄地爬过去,齐齐推搡了好一阵子,大老鼠才苏醒过来,并将沾有毒鼠药的食物吐了一地,之后3只老鼠分头而去。
报道虽然简单一些,但多名居民目睹经过的事实,非常清楚。笔者作这样的推理:大老鼠昏迷之前,可能知道中毒了并发出相关信息,两只较小的老鼠就在周边,竟然感知了大老鼠已经中毒病危,它们敢于临危不惧在众人围观下(老鼠听觉极灵敏,可从人的呼吸声、细语声感知有人在现场),悄悄地爬过去,给病鼠推搡。这是一件仅见于老鼠身边的重大发现!这或许是老鼠之间有同情心而伸“手”帮助同类的理性思考和行为表现:而中毒大老鼠经过推搡之后竟能呕吐毒饵,转危为安,这也启迪人类需要对老鼠进行更多深入的医学研究。整个过程能够被细致观察记录,为人类研究老鼠行为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端赖现场观众的冷静和智慧。如果按常规来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场“重头戏”就泡汤了。
(3)母鼠舍生救儿的深情厚意
下面一条感人信息是最近从中新网上看到的往事,太感人了,特收集如下:
澳大利亚医学工作者Maris Gerina在观察小白鼠时,曾留下这样的手记:
我所做医学实验中的一项,是要用成年小白鼠做某种药物的毒性试验。在一群小白鼠中,有一只雌性小白鼠,脑根部长了一个绿豆大的硬块,便被淘汰下来。我想了解一下硬块的性质,就把它放入一个塑料盒中,单独饲养。
十几天过去了,肿块越长越大,小白鼠腹部也逐渐大了起来,活动显得很吃力。我断定,这是肿瘤转移产生腹水的结果。一天,我突然发现,小白鼠不吃不喝,焦躁不安起来。我想,小白鼠大概寿数已尽,就转身去拿手术刀,准备解剖它,取些新鲜肿块组织进行培养观察。正当我打开手术包时,我被一幕景象惊呆了。小白鼠艰难地转过头,死死咬住自己拇指大的一块肿瘤,猛地一扯,皮肤裂开一条口子,鲜血汩汨而流。小白鼠疼得全身颤抖,令人不寒而栗,稍后它一口一口地吞食将要夺去它生命的肿块,每咬一下,都伴着身体的痉挛。就这样,一大半肿块被咬下吞食了。我被小白鼠这种渴望生命的精神和乞求生存的方式深深感动了,收起了手术刀。
第2天一早,我匆匆来到它面前,看看它是否还活着,让我吃惊的是,小白鼠身下,居然卧着一堆粉红色的小鼠仔,正拼命吸吮着乳汁,数了数,整整10只。小白鼠的伤口已经停止了流血,左前肢腋部由于扒掉了肿块,白骨外露,惨不忍睹,不过小白鼠精神明显好转,活动也多了起来。
恶性肿瘤还在无情地折磨着小白鼠。我真担心这些可怜的小东西,母亲一旦离去,要不了几天它们就会饿死的。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来到鼠盒前,看看它们。看着10只渐渐长大的鼠仔没命地吸吮着身患绝症、骨瘦如柴的母鼠的乳汁,心里真不是滋味。我知道,母鼠为什么一直在努力延长自己的生命。但不管怎样,它随时都可能死去。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在生下仔鼠21天后的早晨,小白鼠安然地卧在鼠盒中间,一动不动了,10只仔鼠围满四周。我突然想起,小白鼠的离乳期是21天,也就是说从今天起,仔鼠不需要母鼠的乳汁,可以独立生活了。面对此景,我潸然泪下。
重情的老鼠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换回孩子的健康,为了这10个孩子,它根本没想过自己的生命。
鼠类虽然对人狡猾(生存的需要!——笔者注),但面对亲鼠同类时,却具有如此之高的情操,它的责任、勇气、意志、胆略及至同类之间的爱心,能不引起我们人类的感叹吗?
子曰“仁者爱人”,拿这个去看,老鼠完全够得上“仁”的标准。与蚂蚁等昆虫“教徒式的狂热徇道”不同,鼠类懂得互相帮扶、互相谦让。当今社会,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国人似乎慢慢淡忘了“礼仪道德”、“谦恭忍让”、“孝顺达礼”、“长幼有序”这些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民族品质。到了鼠年,看看老鼠是怎样重情重义,我们会找出更多的社会哲理。
P39-42
老鼠是我人生中接触最多,兴趣最大,感受最深的哺乳动物。几十年来,老鼠给予我许多难以磨灭的印象。它刚硬的胡须,终生生长的门牙,特长的尾巴,锋利的爪子,以及它灵敏的听觉、嗅觉,超强的繁殖力、生命力和破坏力,给人展示出弱者不弱的姿态和某些超能的神秘感。从古老的传说,历史的足迹,到现实的见证,老鼠的聪明、机灵、神秘、狡猾、胆大、心细、顽强、敢斗、善拼等一系列进化特性,以及重情重义、乐于奉献和忧患意识等人性化特点,给予我异乎寻常的感觉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期盼。
老鼠有8000万年的进化历史,是生物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以个体较小,繁殖力强,具有牙齿、爪子、尾巴等作为生活工具和战斗武器的特点和优点,特别是现代人出现(15万年之久)以来,老鼠与人类密切“斗争共处”的经历,使它成为经久不衰、不断加速进化的哺乳动物“大家族”。回顾1万年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老鼠是以野兽的身份进入人类家园并最终取得家鼠、田鼠等称号的哺乳动物。老鼠委实与人类的生活千丝万缕地纠缠在一起。
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人们对老鼠的爱憎也逐渐发生变化。一般而言,其变化的规律是:从远古时代的崇拜,上古时代的敬畏,中古时代以来的讨嫌、讨厌,直到近200年来的憎恶、鄙视。
为什么人们普遍比较憎恶老鼠?一般的解释有三点:盗吃食物,传播疾病,损毁衣物。不过,人类的传统习惯和偏见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成语中有关老鼠的贬义词数量之多居哺乳动物之首,而其中占有一半的贬义词是强加于鼠的不实之词。人类的偏见由此可见一斑。
人类为了自己的片面利益,对老鼠展开了持久而残酷的战斗,但同时也导致老鼠更加疯狂的报复。人类发明的灭鼠药物越多越先进,老鼠的战斗力也相对愈强愈巧妙。
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因遭遇人类为主的劫难而不断从地球上悲壮消失的时候,也让我们感知到唯有老鼠是人类未能战胜也难以战胜的老对手。老鼠抑或是除人类之外,生物进化最成功的适者(生存者)。
其实,从自然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动物的生存都是“适者生存”的结果。自然界中取食鼠类的天敌有几十种之多,包括各种猛禽类动物、爬行类动物和食肉类哺乳动物。众多的老鼠天敌既是维持自然界鼠类生态平衡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维持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柱。或可说,学会与老鼠“斗争”共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的需求。
从现实角度出发,笔者学习总结千百年来人鼠“斗争”共处的经验,通过自己的一些实践,日益认识到:化学药剂“毒杀”为主的灭鼠方法,不能有效解决鼠惠;利用老鼠天敌灭鼠,是实现生态平衡的有益方法;城镇家庭合理“喂养”老鼠,可以减免老鼠入屋扰民;农场、林场、牧场,实施老鼠“计划生育”可较有效地控制“鼠口”,减免鼠患。
笔者有感于老鼠的高智商、低劣处境及其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调查和一些实验研究,在新的鼠年来到之时,谨以《人与老鼠——鼠趣,人鼠“斗争”,生态平衡》为题写这本书稿。全书在介绍鼠趣、鼠文化的基础上,围绕人—鼠—环境(自然)问题,探讨老鼠以及人与老鼠关系的现实和未来。期许能承上启下,为开展对老鼠行为学的研究和人鼠“斗争”共处关系的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正当本书初稿完成、计划出版的时候,适逢戊子鼠年临近。笔者从新华网等网站上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学习中加深认识了中国鼠文化的丰富内涵,乃调整新增“中华民族的鼠文化”一章,与读者共享。
本书共分8章,包括:老鼠的生物进化特性;老鼠智商高、本领大;老鼠的益与害;古往今来话老鼠;中华民族的鼠文化;人鼠之间的“斗争”;学会与老鼠“斗争”共处;人鼠“斗争”共处的明天。全书各章的中心内容是:介绍老鼠的生物进化成功特性,阐明老鼠具有“适者生存”的进化特点和优点;通过具体的动物形态学等方面的分析对比,提出老鼠是“万物之亚灵”的观点;评述老鼠在人类社会中的益处与害处,倡导正确对待老鼠的“利弊”;回顾古往今来人们对老鼠的评价及其相处关系,指出我们人类对老鼠还存在一些传统偏见和片面认识;介绍戊子鼠年新春的“鼠”气息,展示中华民族的鼠文化;质疑毒杀为主的灭鼠技术,探讨人鼠“斗争”共处的方法;展望人鼠共处关系的明天,人类与鼠类“和谐共处”,人类帮助鼠类实现控制鼠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和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张如心、汪晓军、杨戈、王璞、曾品秀、陈家菁等同志,曾为本书稿提供资料或技术咨询。华南理工大学陈家菁教授、汪晓军副教授、周勤副教授,暨南大学肖小敏教授详细地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本书还得到了羊城晚报出版社责任编辑的热情帮助和指导,对本书的编辑和加工做了许多工作。笔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笔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肖锦
2008戊子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