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对女性在城市中的空间体验进行验证、分析和阐释。以南京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域,从女性的日常生活需求、日常行为特征出发,分析了女性就业、居住、休闲三个方面的空间分布、空间选择、空间需求等问题,对不同性别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经历进行对比,从而能够得出在我国当前的城市中关于性别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平等状况的基本结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都市社会空间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黄春晓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对女性在城市中的空间体验进行验证、分析和阐释。以南京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域,从女性的日常生活需求、日常行为特征出发,分析了女性就业、居住、休闲三个方面的空间分布、空间选择、空间需求等问题,对不同性别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经历进行对比,从而能够得出在我国当前的城市中关于性别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平等状况的基本结论。 内容推荐 本书是基于女性主义角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也是对空间性别问题的探索性研究。本书从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空间研究出发,深入阐释了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可能,并在总结和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试图构建我国的女性空间研究框架。本书首次对我国女性社会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中国古代、近现代、现代和当代四个历史时期女性空间发展的重要特点。 同时,本书还以南京作为实证地区,运用大量的人口普查数据、居民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数据,对当前女性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和休闲空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一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女性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为城市规划、空间设计和空间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和社会学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城市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师生学习。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学空间研究传统的转变 1.1.2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地位 1.1.3 我国女性发展的现状 1.2 相关概念及其阐释 1.2.1 性别与女性 1.2.2 女性主义(Feminism) 1.2.3 女性主义地理学(Feminist Geography) 1.2.4 社会空间 1.3 相关理论选择 1.3.1 性别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1.3.2 平等关系是一种差异关系 1.3.3 以女性为主体的社会关系 1.4 研究数据资料获取 1.4.1 研究地区——南京 1.4.2 主要调查数据说明 1.5 小结 2 女性空间研究综述 2.1 西方国家的女性空间研究 2.1.1 发展阶段和理论进展 2.1.2 研究内容与实践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国内女性研究的主要特点 2.2.2 国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小结 3 中国女性社会空间的历史变迁 3.1 古代社会(1840年以前) 3.1.1 社会背景:宗族家长制社会 3.1.2 家庭妇女与封闭的女性空间 3.1.3 城市的高度男权制 3.2 近现代社会(1840—1949年) 3.2.1 社会背景:妇女解放和女权运动 3.2.2 新女性与扩张的女性空间 3.2.3 城市二元社会空间形成 3.3 现代社会(1949—1990年) 3.3.1 社会背景:男女“平权”社会 3.3.2 劳动妇女与两性空间融合 3.3.3 “单位制”与二元社会空间的碎化 3.4 当代社会(1990年以后) 3.4.1 社会背景:全球化和多元化社会 3.4.2 自由女性与开放的女性空间 3.4.3 城市的同化和多元化 3.5 小结 4 城市女性的就业空间 4.1 女性就业的理论阐释:争论的开始 4.1.1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4.1.2 马克思主义理论 4.1.3 新经济与新技术理论 4.2 城市女性就业的空间分布 4.2.1 女性就业水平及其空间分布 4.2.2 制造业的女性就业空间分布 4.2.3 服务业的女性就业空间分布 4.2.4 行政管理业的女性就业空间分布 4.3 城市女性就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 4.3.1 在城市中高度的中心集聚趋势 4.3.2 在行业间的极化趋势 4.3.3 在部门内的边缘化趋势 4.3.4 在非正规领域中的扩大趋势 4.3.5 在社区和家庭中的隐性扩展趋势 4.4 新经济与女性就业的未来:无休止的争论 4.4.1 新经济对女性就业的正面影响 4.4.2 新经济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 4.5 小结 5 城市女性的生活空间 5.1 调查数据的说明 5.1.1 调查地点 5.1.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5.2 家庭的消费性倾向与女性 5.2.1 家庭职能的多元化 5.2.2 家庭成为消费社会的核心 5.2.3 家庭模式是两性关系的实验场:何去何从? 5.3 家务劳动的社会性发展与女性 5.3.1 家务劳动是社会再生产的主要形式 5.3.2 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女性就业发展的新途径 5.3.3 城市家庭的家务劳动分配 5.3.4 揭开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面纱 5.4 城市住区与女性 5.4.1 西方女性主义对城市住区的理论探讨 5.4.2 城市女性的居住需求分析 5.4.3 住宅市场开发与女性需求的错位 5.5 新的城市家居“乌托邦” 5.5.1 女性主义家居模式的内涵 5.5.2 基于女性主义的居住社区重构 5.6 小结 6 城市女性的休闲空间 6.1 女性日常休闲行为特征 6.1.1 调查样本的社会特征 6.1.2 女性的休闲特征 6.2 南京市湖南路女性休闲空间调查 6.2.1 调查区概况 6.2.2 女性休闲的空间分布与影响 6.2.3 基于女性休闲空间看城市商业区的发展 6.3 女性休闲空间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6.3.1 城市女性较高的就业率与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 6.3.2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家务劳动的社会化 6.3.3 性别分工的传统和生活习惯 6.4 女性休闲空间解构 6.4.1 对身体的集体主义标准化生产 6.4.2 相互的服务和娱乐 6.5 小结 7 女性社会空间动力学研究 7.1 女性社会空间特征 7.1.1 中心性 7.1.2 混合性 7.1.3 分异性 7.1.4 从属性 7.1.5 表征性 7.2 女性社会空间形成要素 7.2.1 自然因素:生理特征 7.2.2 经济因素 7.2.3 社会文化因素 7.2.4 制度因素 7.3 女性社会空间动力机制 7.3.1 社会经济结构是女性社会空间构建的基础条件 7.3.2 文化多元化是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动力源泉 7.3.3 日常生活行为是女性社会空间演化的外部驱动力 7.3.4 女性群体自我服务和调节是女性社会空间演化的内部驱动力 7.4 小结 8 结论和讨论 8.1 主要结论 8.1.1 女性社会空间是女性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8.1.2 “差异”和“平等”是女性社会空间研究的核心 8.1.3 中国城市女性社会空间演化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时期 8.1.4 女性就业空间具有中心性和边缘化并存的趋势 8.1.5 女性生活空间与女性主义的家居理想背道而驰 8.1.6 女性休闲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重大影响 8.1.7 女性社会空间依然处于男权制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从属地位 8.1.8 女性社会空间发展迅速,但内部的分异和极化不断增强 8.1.9 女性社会空间研究为城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 8.2 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8.2.1 女性主义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8.2.2 女性日常空间行为的全覆盖研究 附件 附件一:南京市居民居住意向与家务劳动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二:对湖南路人流的休闲生活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