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湾少数民族--达悟/台湾原住民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高鹏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89 第一章 认识兰屿与达悟人/7 第一节 兰屿简介/9 第二节 兰屿的历史沿革/10 第三节 兰屿的自然环境/11 第四节 兰屿岛民——达悟人/17 第二章 历史传说/23 第一节 达悟人的起源/25 第二节 食物、器物的起源/29 第三节 飞鱼教导达悟人建立礼俗制度/31 第四节 金、银、铁的起源/34 第五节 部落特异人事传说/37 第六节 大灾难/47 第七节 部落争斗/51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与经济/63 第一节 饮食习惯/68 第二节 食用鱼类的规范/67 第三节 生产活动与性别分工/70 第四节 礼物交换/79 第五节 货币与市场经济/81 第四章 社会结构/83 第一节 社会组织/85 第二节 社会阶级/87 第三节 家庭结构/89 第四节 生产方式/93 第五节 政治组织/95 第五章 住居与建筑/99 第一节 部落建筑/101 第二节 部落设施/101 第三节 传统家屋形式/103 第四节 家屋形式的变迁/104 第五节 空间布局/105 第六节 主屋营建过程/110 第六章 信仰与祭仪/113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观念/115 第二节 信仰文化与宗教/118 第三节 岁时祭仪与节庆/120 第七章 风俗习惯/127 第一节 生育与命名/129 第二节 婚礼/129 第三节 丧葬/130 第四节 落成礼/132 第五节 禁忌/134 第八章 文化与艺术/137 第一节 技艺与工艺/139 第二节 饮食/145 第三节 衣饰/147 第四节 造船/149 第五节 音乐舞蹈/152 第九章 达悟语言/157 第一节 语言使用现况/159 第二节 达悟语参考语法/160 第十章 旅游观光/171 第一节 旅游概况/173 第二节 主要景点/173 第三节 注意事项/186 主要参考资料/192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兰屿简介 兰屿是台湾东南方的一个岛屿,位于东经121度3分至121度7分,北纬22度至22度6分之间。北距绿岛,西邻台东,距离台湾本岛约40海里,南望菲律宾巴丹群岛。兰屿岛全面积约45.74平方公里,岛的周长有38.54公里,环岛公路长45公里。全岛有9座山峰,由于本岛最高峰为红头山,旭日东升,大地映红,景色绚丽,故称“红头屿”。红头屿盛产稀有蝴蝶兰,于1947年元月更名为“兰屿”。 兰屿岛是座古老火山小岛,安山集块岩为主要地质。岛上地形以山丘为主,海拔超过400米的山丘有10座,超过500米的山丘有2座,其中红头山主峰高达548米。兰屿岛平地面积不多,多山且山势陡峻,山中多溪流,往往在山麓沿溪之处形成一处处的冲积扇缓坡地带,山溪出口处则形成沙滩。此类冲积扇地带因为水源丰富且靠近便于渔船出入的弧湾及狭长的礁石海岸,再加上缓坡地形适合聚落定居,因此岛上的聚落都建立于此。 兰屿属于高温高湿的热带气候,年降雨量一般达2600厘米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数达250日,年平均湿度90%以上。岛上风力较强,全年每秒10米以上的强风日数达275天,平均风速每秒7.3米。 兰屿山地地形复杂,受强风影响,岛上植被形成近似热带雨林,特称为山地雨林,与典型的热带雨林不同。山区与海岸地带因高度的差异在气温上相差3~4℃,海岸年均摄氏26℃,山区平均22.6℃。岛上7月份最热,平均温度超过32℃,最冷的1月平均温度不到20℃。 每年的10月至翌年2月是东北季风盛行期,经常是风雨交加的阴天,风疾浪大的冬日不仅阻碍岛民下海捕鱼,有时风势强劲还会将海水盐雾吹送上陆,损伤薯芋等农作物。2月至5月是岛上气候较稳定的时期,这时东北季风逐渐减弱,气温转暖,北赤道洋流(黑潮)带来大群的飞鱼及猎食飞鱼的大型洄游鱼类(鬼头刀、鲔鱼等),此时对岛民而言是忙碌季节的开始。6月到9月是台风季节,在台风来临前的天气十分晴朗炎热,所以岛民更为忙碌,利用天气好的时候建造或修补房屋、船及灌溉、开辟新的耕地,收获成熟的水果。每天岛上的男人都在海中捕鱼。夏日的辛勤工作所获除供应日常所需之外,多余的部分常作储备,应付冬日的到来。 第二节 兰屿的历史沿革 早在17世纪上叶,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日志中即记载有关中国商人以兰屿为其前往菲律宾航程中的标志。同时兰屿也以Botol Tabaco等名称开始出现在一些16、17世纪绘制的航海图中。但汉人对兰屿的认识并不多。黄叔■的《台海使槎录》是最早有关兰屿及其居民有较明确描述的文献,但也不过寥寥数百言。一般而言,特别是在海、空交通发达之前,兰屿是比较孤立的。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晚清,许多人对兰屿及其居民的刻板印象,仍然是“原始、孤立、未开发”的一个岛屿。 恒春县志上记载,兰屿于清光绪3年(1877),清廷特派抚垦官周有基、汪乔年等一行20余人来此岛勘察报告后,正式收入中国版图,隶属当时之恒春县。中日战争之后,光绪21年(1898)6月2日,依据《马关条约》中“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划归日本版图;同年7月8日,日本外务大臣与驻日的西班牙公使协议有关太平洋西部两国版图境界的结果,才确定兰屿为日本所侵占。1899年日本拓务大臣高岛,下令台湾总督府调查此岛。1918年美国商轮Banjamin Seal号,在鹅鸾鼻遭遇船难漂到兰屿,引发国际争端,日警加强控制及专家学者来岛从事各项考察。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再次划归中国版图。1946年1月19日,依照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设立红头屿乡,属台东县,乡公所在南岸之红头村。1946年11月24日,台湾省政府以该岛盛产蝴蝶兰始改名为“兰屿”。 第三节 兰屿的自然环境 一、兰屿的地质 在台湾岛的东南外海,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绿岛和兰屿。如果将海平面下降一两百米,我们将发现这两个岛是与菲律宾的巴丹群岛、巴布烟群岛、吕宋岛相连在一起的海底山脉,我们称之为“兰屿海脊”。兰屿海脊为一火山岛弧,往南可以一直延伸至菲律宾东北的巴浦耶火山弧。兰屿海脊露出海面即为绿岛、兰屿和小兰屿等岛屿。绿岛和兰屿之间并不连贯,突然下沉到3000米深。显然,这两个岛是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紧邻“兰屿海脊”的西侧则是“花东海脊”,为台湾东部海岸山脉的南延。在这两条相互平行的海脊中间,低洼下去的弧间盆地我们称之为“台东海槽”,深度达2500米。 兰屿是约在1600万年前到4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岛屿。主要的地质为第三纪中海底火山及其喷发的物质所构成,其后由于板块运动地壳隆起,遂成为今日的兰屿。兰屿地质为台湾与吕宋岛间一系列火山岛之一,主要岩体以安山岩及安山集块岩为主。山岭陡峻,坡度均在30%以上(山腰地区更有高达50%)。除了有陡峭的山坡外,山顶由于海水面多次的沉降之故,形成方山地形,这些地区通常有很厚的红土层堆积。其他包括隆起珊瑚礁和全新世的冲积层、崩积层及海岸裙礁。 兰屿的集块岩构造可分为火山碎屑物质喷发后直接堆积之非层状集块岩和火山碎屑掉落于水中,经流水搬运后再堆积而成之层状集块岩两类。前者主要分布于五孔洞、双狮岩和狮子角海岬附近;后者则分布于红头岩附近。东南区集块岩亦属层状集块岩,惟其层理不甚明显。集块岩有玄武岩质及安山岩质,其中的砾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其他尚包括安山岩、辉长岩、闪长岩及蛇纹岩的岩块。由于这两种岩石的质地坚实、节理发达,再加上旺盛的海水侵蚀力量和地块快速的隆起作用,使得兰屿四周的海岸林立着造型奇特的奇岩怪石。 位于兰屿东南方的小兰屿,熔岩分布于岛屿的四个角落。全岛较高的地区,东南角高175米的小红头屿山,为小兰屿的最高峰,其熔岩是黑云母角闪石安山岩。岛屿中央为火山喷发口形成的洼地,此洼地与岛屿四周均属集块岩区。根据1915年日本学者出口氏研究,小兰屿火山最初喷出的是厚150米的熔岩,其次喷出150米厚的集块岩,最后再喷出厚50米的熔岩。 P9-12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