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他在教育改革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大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全国的师生。
本书从“自强的启示”、“育人的启示”、“教书的启示”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教育家魏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本书有关魏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理念、策略和操作方法,值得我们实验老师借鉴、应用和推广。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他在教育改革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大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全国的师生。
本书作者蒋光宇,《读者》杂志100名签约作家、作者之一,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文学专家,有300多万字的作品在报刊上发表、转载、选编入书或入选教材,有《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一事一机缘》《一人一菩萨》《灵犀顿悟》《心态禅机》《把木梳卖给和尚》《厄运打不垮信念》和《品格高于战绩》等著作出版。
本书从“自强的启示”、“育人的启示”、“教书的启示”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教育家魏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本书有关魏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理念、策略和操作方法,值得我们实验老师借鉴、应用和推广,也是我们课题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书是本课题的科研成果之一,得到了魏书生先生的大力支持,凝聚了蒋光宇先生辛勤的汗水。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对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课题实验的老师和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从1971年11月至1978年2月,魏书生在盘锦地区电机厂工作。在这6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以每半月一次的频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向领导提出了150多次申请,请求批准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做一名普通教师。
经过不懈地努力,1978年2月20日,魏书生被调入盘山县第三中学当教师。
当时盘山县第三中学的环境比较差:只有两栋平房,房顶还没有扣瓦。上课时抬头,透过木板缝可以看到蓝天,看到白云。冬天下雪,有的雪花可以直接飘进教室内。一位教师讲课的声音能穿过屋顶的人字架,到达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个教室,就这样互相干扰着上课。除了教室,没有一个实验室。两栋平房之间是一个低洼的大操场,四周连围墙都没有。
到校报到后,领导分配魏书生做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学生的素质也不尽如人意,初二·六班还可以;初二·八班可就难了,53位同学全是男生,都是各个班级挑出来的后进生。他们爱玩儿,怕上课。有几位同学填学生登记表,连父母的名字都写不对。他们不仅不接受劝告,反而怨天尤人:“都怪我爸的名字太难写!”
面对这样的环境,魏书生也埋怨过,犹豫过,灰心过,等待过。盼望着等办学条件标准化了,自己再搞教学改革;盼望着等教师地位提高了,自己再安心教育工作;盼望着等社会上厌学之风改变了之后,自己再认真教书;盼望着等所有的人都努力工作之后,自己再努力。一事当前,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这样坐等空想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是自己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糟糕。
但魏书生很快就认识到: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比较有效和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魏书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面对现实,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长时间,班级的班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个男生班的学生们都成了他的朋友,争先恐后地帮着他搞教学改革,帮他设计公开课,学习热情出人意料地高。
魏书生教书不到半年,组织上非要他做教导处副主任不可。他推辞不掉,只好负责1500多名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兼教语文课的班主任。
1986年3月14日,盘锦市委组织部任命魏书生做学校的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被特殊批准为辽宁省重点中学,并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
在这8年的时间里,年仅36岁的魏书生已经成长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教育专家了。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在教育战线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被中共辽宁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这8年的时间里,在国家教委及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美育楼等三座楼房。有了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体音美专用教室,设备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操作室,语音实验室;有了四通打字机、摄像机、复印机等设备。校园内还有了假山、喷泉、植物园……
当然,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尽管昔日简陋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历史的回忆,昔日不尽如人意的办学条件改善了,但前进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仍然需要去解决。
魏书生说得好:“人总要面对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与其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只有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方向改变。”P5-8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他在教育改革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大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全国的师生。
本书作者蒋光宇,《读者》杂志100名签约作家、作者之一,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文学专家,有300多万字的作品在报刊上发表、转载、选编入书或入选教材,有《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一事一机缘》《一人一菩萨》《灵犀顿悟》《心态禅机》《把木梳卖给和尚》《厄运打不垮信念》和《品格高于战绩》等著作出版。
本书从“自强的启示”、“育人的启示”、“教书的启示”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教育家魏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本书有关魏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理念、策略和操作方法,值得我们实验老师借鉴、应用和推广,也是我们课题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书是本课题的科研成果之一,得到了魏书生先生的大力支持,凝聚了蒋光宇先生辛勤的汗水。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对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课题实验的老师和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