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一个意志坚强、号令威严、精于治军的军事统帅。他军令如山,指定部队在何时到达阵地,就必须按时赶到,跑不动爬也要爬到战斗岗位上;命令坚守的阵地,哪怕打得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他提挈百万大军如一人,令则行,禁则止,静如山,动如虎,攻必克,守必固,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不愧为德威并重、勇谋兼备的杰出将帅!
彭德怀的兵法与谋略,他在作战指挥中所表现出的高超驾驭艺术及其所阐述的理论原则,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和世界的兵法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于指导新中国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彭德怀的兵法与谋略充满着军事辩证法思想,充满着讲机变、重权略的制胜智慧。他精通毛泽东军事思想,熟悉我军作战原则,从不拘泥于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每次下定重大战役战斗决心之前,都坚持运用实事求是的军事辩证方法,研究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详察敌情和战场,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战争环境里,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妥善地部署,实施有力的措施。他善于运筹帷幄,总是以战略家的眼光详尽地考察战场,准确地判断态势,巧妙地创造战机,果断地指挥行动,牢牢地把握主动,由此做到了“兵贵神速,先机制敌”,战而胜之。他善于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发挥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的特长,造成主观上、心理上对敌人的优势,在灵活多变,出敌意料中,求生存、求主动、求胜利。他熟谙兵法,精通谋略,智计殊绝于人;他不但善于灵活指挥,避实就虚,以少胜多,而且善于抓住“形势”、“奇正”、“虚实”做文章,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多谋善断,以察利害,审时度势,诱敌就范。对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创立、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红军中第一号善战的湖南人”
1930年6月6日,红五军军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上海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全国红军代表大会精神。根据中央决定,由红五、红八军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成立第三军团党的前敌委员会,彭德怀为总指挥和前委书记,滕代远为政治委员。会议讨论了李立三“左”倾中央下达的进攻武昌,配合红一军团、红二军团夺取汉口、汉阳的任务。彭德怀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攻武汉将腹背受敌,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决定先扫清鄂南,攻取岳阳。
随后,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攻打鄂城、嘉鱼、通山、通城,歼灭了大量国民党的地方武装,乘胜南下占领岳阳,歼敌2个营,缴获众多物资装备,特别是有4门野炮和12门山炮,从此红三军团有了自己的炮兵。
红军所向披靡,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闻风而逃。
这时,彭德怀得知,何键奉蒋介石令率主力攻打地方军阀桂军,长沙只留少量部队守城,遂率部在瓮江、金井连破敌军,乘胜追击,强渡捞刀河,攻下柴梨市。7月27日,彭德怀和滕代远经过周密谋划,采取两面夹击、重点突破的战略战术,突破长沙城外敌人的阵地,攻克湖南省会长沙市,何健只身逃往湘江西岸。这一仗缴获甚众,并以缴获的大炮成立了炮兵团。此战创造了红军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也是我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攻克一省首府的唯一战例。
红三军团攻下长沙,中外震惊,反动派惶恐不安。8月4日,何键指挥十几个团在帝国主义军舰的掩护下渡过湘江,从南北夹攻长沙。为避免与敌军决战,损失革命力量,彭德怀下令撤出长沙,向浏阳方向撤退。
8月23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与红一军团会合。两个军团的党的前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全军达到3万余人。
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再次攻打长沙。彭德怀和滕代远率红三军团任中路,沿浏阳普亦市、伯仙桥一线向龙头铺攻击前进,并于9月1日奉命向敌发起猛烈进攻。由于国民党军已在长沙外围筑成坚固工事,红军围攻12天不下,于9月12日从长沙撤退。
10月中旬,蒋介石结束中原大战调转枪口人赣,向江西苏区扑来,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面对强敌进攻,有的人仍然主张红一方面军要按照中央的指示,攻打南昌、九江等大城市。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新余的罗坊镇开会。为打退敌人的进攻,同时避免红军遭受重大伤亡,毛泽东提出红军不打南昌、九江,而是东渡赣江,诱敌深入,巧妙歼敌。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但红三军团官兵多为平江、浏阳人,不愿远离本土,要求再打长沙,反对渡江,要与一军团沿赣江发展。彭德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和中共长江局代表周以栗一起,说服了三军团中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接受了总前委罗坊会议的决定,率部东渡赣江。
1930年初冬,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朱德、毛泽东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待机歼敌的方针,指挥红一方面军在宁都县北部之黄陂、小布地区隐蔽待敌。12月30日,敌张辉瓒率师部及两个旅由龙冈进至小布附近。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从右翼截断对方的退路,配合红一军团取得龙冈大捷,活捉敌师长张辉瓒,歼敌近1万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初战胜利。红军乘敌阵势混乱,挥戈向东,三军团会同红十二军于东韶追上国民党谭道源五十师,歼敌一半,缴获甚多。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首战东固山,彭德怀指挥三军团在红一军团的配合下,全歼公秉藩师1万余人;二战中村,打垮孙连仲部1个旅,俘敌千余人;三克建宁,将敌刘和鼎师大部歼灭,缴获大批武器装备,三战三捷,真是“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三次反“围剿”,彭德怀指挥2--军团,先是8月5日在兴国县东部的莲塘全歼敌第四十七师1个多旅;继在永丰县南部的良村,配合红一军团再歼敌第五十四师大部。此后,彭德怀指挥3个师在兴国县西部的高兴圩截击敌人。战斗异常激烈,敌人两个团占据有利地势把我军一个连压在山腰。在危难之际,彭德怀挥刀杀出,冲锋在前,士气大振,一个猛冲,重创并击溃了敌人,为受压制的连队解了围,乘胜在方石岭全歼韩德勤第五十二师和1个炮兵团。至此,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
这年11月,彭德怀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与王稼祥一起协助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统辖全军。
这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中共临时中央,又提出让红军集中主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主张,指示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1932年1月,中革军委据此下达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以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的第四军组成主作战军,主攻赣州。彭德怀任主作战军总指挥,于2月初率部进攻赣州。
赣州城三面环水,城墙高厚,素有“铁赣州”之称,国民党军守军计8000余人,附城背水,固守待援。红军缺少攻城武器,以坑道爆破攻城。由于准备不充分,对守敌人数估计不足,直到第4次爆破,才攻入城内。可是敌已做了充分准备,预筑工事组织强大火力进行阻击,又学红军挖坑道偷袭城外红军,使红一师遭到重大损失,伤亡过半,形势十分危机。3月7日,敌在增援部队协助下,向城外红军反扑,红军因地势不利,又过度疲劳,终被敌军冲破阵地,攻城部队在红五军团掩护下撤出战斗。彭德怀后来回忆认为,这次打赣州在战略方针上是错误的。
1933年2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彭德怀根据方面军的命令,乘各路敌军尚未完成集中时,指挥三军团围攻位于抚河西岸的南丰城,调动敌人增援,在黄陂激战两天,消灭敌两个精锐师,活捉敌两位师长,取得首战的重大胜利。随后又在草台岗激战一天,歼敌第十一师大部、第九师小部,击毙敌第十一师师长。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闽浙赣根据地连成一片,红一方面军发展到10余万人,“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被这一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客观实际,错误决定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实行分离作战,用“两个拳头打人”,把红一方面军主力分割为二。7月,中革军委下令组成东方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率军入闽。彭德怀根据敌情,指挥部队围城打援,在运动中巧妙歼敌,先后攻占泉上、朋口,发展了泉(上)、清(流)、归(化)纵横数百里的新苏区。继而发起追击战,攻占连城。8月中旬,又指挥东方军奉命北上,战胜酷暑、疾病、缺粮、疲劳等困难,挺进闽中、闽北,攻占洋口、峡阳,围困南平、顺昌、延平等地。
1933年9月底,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很快攻占黎川。“左”倾的中共临时中央震惊于一城之失,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东方军北返江西就敌,首先收复黎川。10月初,彭德怀和滕代远回师黎川之洵口,集中主力3个师向敌发起猛攻,全歼敌1个旅,取得初战胜利。P8-10
彭德怀从1916年不满18岁投入湘军当兵,到1928年在平江率部起义,再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乎大半生都是在为国家为人民戎马征战,在烈火硝烟的战场上度过的,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他是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是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部的核心成员,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政治品质,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受到全军将士的爱戴。
彭德怀的兵法与谋略,源于他丰富的战争实践。他善打硬仗,身先士卒,作风勇猛,敢于面对气势汹汹的万千敌军横刀立马;指挥过上百次重大战役、战斗,具有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的对手最早是国民党的军阀,后来是侵略中国的日本将军,最后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但无不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是赫赫有名的红三军团总指挥,他的威名使国民党的追剿军闻风丧胆,被誉为“红军中第一号善战的湖南人”。在保卫串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指挥部队打了许多大仗、硬仗、恶仗,多次在关键时刻使党中央和红军摆脱危险境地。毛泽东称赞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为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他领兵一举击溃了追敌马家骠骑,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他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日军在华北的野蛮统治受到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他经历了最为艰苦的西北大战。面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20余万人对延安的大举围攻,彭德怀临危不惧,主动请缨,担负西北野战军的军事指挥重任,指挥留守的、装备极差的部队两万多人,进行了延安保卫战,最后撤离延安。此后,彭德怀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劣势兵力战胜优势兵力,使西北野战军连战皆胜,捷报频传。为中国革命战争史写下了极其光辉的历史篇章。
抗美援朝战争,双方投入的都是久经沙场考验的部队,派出的都是最优秀的指挥官,其激烈程度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彭德怀以超人的胆略和自信心,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不仅敢于而且善于同强敌作战,创造了我军以弱胜强、打败强大美军的骄人成绩,以致战场上的对手美国将军也不能不叹服他的指挥才能与胆略。
彭德怀的兵法与谋略充满着军事辩证法思想,充满着讲机变、重权略的制胜智慧。他精通毛泽东军事思想,熟悉我军作战原则,从不拘泥于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每次下定重大战役战斗决心之前,都坚持运用实事求是的军事辩证方法,研究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详察敌情和战场,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战争环境里,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妥善地部署,实施有力的措施。他善于运筹帷幄,总是以战略家的眼光详尽地考察战场,准确地判断态势,巧妙地创造战机,果断地指挥行动,牢牢地把握主动,由此做到了“兵贵神速,先机制敌”,战而胜之。他善于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发挥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的特长,造成主观上、心理上对敌人的优势,在灵活多变,出敌意料中,求生存、求主动、求胜利。他熟谙兵法,精通谋略,智计殊绝于人;他不但善于灵活指挥,避实就虚,以少胜多,而且善于抓住“形势”、“奇正”、“虚实”做文章,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多谋善断,以察利害,审时度势,诱敌就范。对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创立、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彭德怀的兵法与谋略是惊人胆识与卓越智慧的有机结合。他指挥作战勇猛顽强,豪气冲天,智勇双全,刚柔相济。他深谙战争的文武之道,既重斗力斗勇,更重斗智巧取制胜。他生性刚毅,处变不惊,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指挥作战从不怯于斗勇斗力,从不知恐惧为何物,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血气之勇,领兵打仗讲究“秘密、迅速、坚决、干脆”,其指挥风格堪称勇猛顽强,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行人之所不敢行,敢与敌人斗勇斗狠。越是在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危急关头,他越是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拯救全军于败亡之际,扶大厦于将倾之时,表现出革命者的大智大勇和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长时期内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重在斗智,而不能单靠斗力。彭德怀的“勇”又非一蹴即跳的匹夫之勇。他的“勇”与他的“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勇有谋,两者交相辉映、互为表里。
彭德怀是一个意志坚强、号令威严、精于治军的军事统帅。他军令如山,指定部队在何时到达阵地,就必须按时赶到,跑不动爬也要爬到战斗岗位上;命令坚守的阵地,哪怕打得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他提挈百万大军如一人,令则行,禁则止,静如山,动如虎,攻必克,守必固,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不愧为德威并重、勇谋兼备的杰出将帅!
彭德怀的兵法与谋略,他在作战指挥中所表现出的高超驾驭艺术及其所阐述的理论原则,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和世界的兵法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于指导新中国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面系统阐述彭德怀兵法与谋略,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于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
2008年9目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