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勃勃大王历史散文巅峰之作!
洪秀全、杨秀清以及他们身后那些幢幢地念着“天国”咒语的幽灵,在国人心中徘徊了一个多世纪。我们现在不需要僵硬意识形态的招魂,不需要砸偶像派与敬偶像派之间的争辩,不需要武断肯定与简单否定地轻下结论,我们恰恰需要发自历史良心深处的冷静的审视,从昔日的破坏中寻找建设的起源,重新寻找逝去年代的精神体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梅毅 |
出版社 | 华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赫连勃勃大王历史散文巅峰之作! 洪秀全、杨秀清以及他们身后那些幢幢地念着“天国”咒语的幽灵,在国人心中徘徊了一个多世纪。我们现在不需要僵硬意识形态的招魂,不需要砸偶像派与敬偶像派之间的争辩,不需要武断肯定与简单否定地轻下结论,我们恰恰需要发自历史良心深处的冷静的审视,从昔日的破坏中寻找建设的起源,重新寻找逝去年代的精神体验。 内容推荐 发生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国,不断被人们改写和重塑。曾经热极一时的太平天国研究,目的往往不那么纯粹,所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也未必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各种出于不同目的的涂抹,非但无助于人们廓清和理解那段沧桑的历史,反而让这段迷雾重重的历史更加混乱难辨。 如今,著名历史写作狂人赫连勃勃大王以发自历史良心深处 的冷静审视,广泛搜罗中西文献、深入细致分析人物事件,重新 梳理太平天国运动十几年中清廷、洋人、农民起义军各种势力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博弈的过程,带我们重新认识那段内外交困中人们的无奈与挣扎。 …… 目录 总序言 自序:刺痛帝国生命的夜晚——“金田起义”点燃的劫火 “上帝”到广西 ——洪秀全的勃然而兴 潜“龙”在渊 ——落第穷酸的人生选择 革故鼎新 ——“金田起义”前后时机与运气 力争上游 ——东乡称王与永安建制 好男好女坏下场 ——“洪大全”夫妇的严肃笑话 红龙狂试云雨情 ——长沙之战:挫折与机遇 南京!南京!新耶路撒冷! ——太平天国“都城”的困惑 空幻的帝京之旅 ——太平军偏师冒进的北伐 渡河!渡河! ——“北伐军”的初试锋芒 坚守!坚守! ——静海、独流的鏖战待援 突围!突围! ——太平军残部的垂死挣扎 “个人英雄主义”的绝佳表演 ——“西征”战役中的石达开 开头就碰硬钉子 ——南昌城下费踟蹰 中途又遇新障碍 ——长沙城下遭败绩 山重水复疑无路 ——石达开的转败为胜 卧榻之侧难容鼾睡 ——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的首次崩溃 妇女解放,一个冬天的童话 ——“天王”眼中的女人们 上帝死了!天王万岁! ——血雨腥风天京城 “太平天国”奠基人 ‘也想尝试当“万岁” “替罪羊”韦昌辉 船到江心补漏迟 “东王”生前身后事 大渡河水尽血流 ——“负气出走”的石达开 勇悍出柙红虎 ——石达开的极盛时期 拨乱反正统帅 ——石达开1857年上半年的“辅政” 负气出走不返 ——石达开与太平天国的决绝 大渡河畔悲歌 ——石达开的英雄末路 回光返照的胜利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及占领苏常地区的“复兴” 新人新面貌 ——浦口之战与三河之战的大胜 从胜利走向胜利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及东征苏常 那个香港来的胖子 ——洪仁歼与《资政新篇》 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 ——太平军二次“西征”的失败与陈玉成之死 自古英雄出少年 二次西征的苦涩 安庆重镇的丢失 虎落平阳被犬欺 美丽而残酷的东方“新世界” ——为“大清国”个人奋斗的洋人:华尔(附戈登) 天荒地老出奇人 ——天京陷落与李秀成的被俘 腹背受敌的窘境 ——安庆失守后的天京危局 “进北攻南”的老套 ——故伎重施的战略 可怜白骨天京城 ——“太平天国”的覆灭 千古凄凉英雄路 ——李秀成的下场 沙上余波难成浪 ——“太平天国”的余韵 侍王李世贤致美英法各国公使书 兔死狐狗竟未烹 ——湘军系的“好”结局 电光飞火走游龙 ——捻军的极盛与衰亡 零星分散的乌合之众 ——早期“捻子”的活动 有组织有编号的队伍 ——由捻党到捻军 并行猛虎逞威风 ——捻军与太平军在淮南的携手 绝地逢生最后狂 倏忽驰奔战法奇 试读章节 公元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春天某日。 广州街道上,因昨宵一夜风雨,地上飘满了摧落的枯叶。岭南的气候正是如此怪异。四季常青,深秋不见枯黄飞叶,春天却往往两三天内落叶满地,但枝梢之间,同时即有迅速冒出的嫩叶,生长速度快得惊人。地面深绿发干的叶子还未腐烂,各种树木间已经燃烧般腾满了鲜绿。 一位在岭南人群中很显高大虚胖的男人(约1.78米,80公斤重),蜡黄的脸上满是阴郁,他揪了揪自己已经多半花白的胡须,望着国子监外张贴的榜文,狠狠地往上吐了口唾沫,用广府话骂了句“丢佢老母黑!”接着,他又急速地用旁人难解的客家话骂了几句什么,愤然转身离开那面贴有中第举子名字的黑墙。 这位看上去极有凸颧凹目马来人种特征的中年样貌男子,其实刚刚30岁。这个看似样貌平平、浊肥、再普通不过的广东男子,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 自道光八年(1828年)开始,16岁的洪秀全就开始应试,很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现实极其“残酷”,经历了道光十六年、道光十七年的连续失败,一直到道光二十三年,他前前后后应试了四次,15年间,终日头悬梁锥刺股地苦读,屡败屡试,屡试屡败。一股无名怨毒之火,蹿腾于这位岭南士子的松垮鸡胸之中。 洪秀全生于嘉庆十八年阴历十二月十日(1814年1月1日),当时出生地是广东花县一个名叫“福源水”的地方,后迁至官禄埗村。此地距广州几十公里。现在的花县称为“花都”,已经并入广州市。洪秀全原先的名字叫洪火秀,依排行又名洪仁坤,后来的“秀全”是他为自己起的“号”。这位“洪秀全”,出身绝非苦大仇深的贫雇农,乃是富裕中农的家庭条件。其父洪镜杨,老实巴交的本分种田汉,客家人,其祖籍是梅州(清时称嘉应州)石坑镇。洪秀全有兄弟姐妹五人,其排行第四。由于儿时聪颖好学,小火秀深得父亲喜爱,七岁时即被送入私塾念书。老洪对这个儿子很有溺纵之情。16岁时,洪秀全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考试就失败。名落孙山之余,家境也中落,估计是因为兄弟姐妹吃饭嘴多,老洪头年高力衰,生活每况愈下。 第四次落第后,洪秀全怒火攻心,咬牙切齿,似得狂疾。回到家里,他终日困兽般在院子里疾行狂走,口中念叨不停:“再不考清朝试,再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怒狂之下,他手持锄头,把家中所供的孔圣人牌位砸得稀烂。 谁也没料到,这么一个花县落第青年,日后成为开挖清朝第一锨墓土的人。 潜“龙”在渊——落第穷酸的人生选择 多次落第,洪秀全胸中的怒火绝对不比杀人前的马加爵会少一些。闷憋之余,他恨和尚憎及袈裟,对满清政府怨毒满胸,常常向族弟洪仁玕表示说:“我们以五万万兆汉人受制于数百万鞑妖,天下哪有如此之大耻!(洪秀全文科脑子,当时汉人连五万万也没有)如今,中国每年几千万金银又化为烟土,汉人膏血,皆成为百万满人之花粉钱,年复一年,至今二百余年,中国之民,富者安能不贫,贫者安能规矩忍耐!思此虎狼之世,真真让人拍案愤叹!”(有关内容见于洪仁玕所著《英杰归真》) 科举对旧时代读书人的影响真是巨大!屡考不中,落第连连,竟最终促成一个人思想上发生“质”的转变,由自身的“不遇”上升为民族情感方面二百多年的积怨宣泄。确实,历史的许多大事,究其因由总是源于某个个人的一些“细节”和“小事”,冥冥之中,个人际遇有时候必定成为一个时代的临界点。但一定要讲明的是,洪秀全第四次落第后,并非当时就变成一个“革命者”,他当时不是,即使在“金田起义”打响第一枪后也不是,一直到永安建制后,这位落第举子的“革命”目标才明晰起来。先前的种种事情,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如果没有“来土争杀”的大形势,根本也不会发生“金田起义”。所以,时势造英雄,非常重要。 洪秀全所处时代,决定了“太平天国”日后能以星星之火遍烧燎原的“机遇”。当时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内忧外患,满目疮痍,各种社会矛盾都处于极其尖锐的状态,无法调和。抛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国内“大形势”不讲,仅就国内局势看,已经在当时就使有识者终日有岌岌可危之叹。 自嘉庆、道光以来,中国的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地租最高者甚至占佃农收成的80%,农民形同奴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两极分化触目惊心。而且,随着人口过剩现象的出现,人多地少,道光中期(1833年,道光十三年)每人平均亩数只有1.86亩,比例严重失调,进而造成米价飞升。中国老百姓老实,无田农民为了活命,不少人自平原举家迁入蛮荒山区,开山布种,烧野种田,垦山刨食,江南、福建一带称这些人“棚民”,广东称“寮民”。“太平天国”大名鼎鼎的杨秀清、李秀成两人即是这种人出身,贫寒到骨,糊口而已。同时,由于鸦片战争后二千多万巨额赔款以及五大港口的“开放”,白银外泄,鸦片蜂拥入内,国内的银价高涨,钱价暴跌。清朝一直是银钱并行的双本位币制,但实际生活中都是以钱折银来计数,法定折率是一千文钱折一两银子。由于钱贱银贵,无形中使得乡村农民和小地主阶层的负担一下子加重了三倍多,更多的人破产破家。政府从来不体恤民情,更加如狼似虎催逼赋税,相互之间的关系形同水火。 农民如此,东南一带许多市镇从业者也因“五口通商”丢掉饭碗,挑茶工、运输工、船工等等“苦力”,人数达上百万人,纷纷失业。由于陆路交通都转为水港出口,原先的国内船商经受不住洋资本的冲击,纷纷歇业。加上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棉布、棉纱,成百倍的进口增长下,江南纺织业基本垮掉,断绝了无数从业工人及家庭作坊的生路。“资本主义”总是占便宜,从前一亿码土布抵不上一千万码洋布,今天几亿条裤子抵不上一架波音飞机,似乎吃亏的总是我们。 人祸有此,天灾并行。每个王朝发展到晚期,宿命般都会持续遭受天灾。1846年始的五年间,黄河、长江流域各省水灾旱灾连年不断,特别是1849年,长江大水灾覆盖六省,皆为百年罕见特大洪水,淹没人命无数,损失极其惨重。1851年,黄河在江苏溃堤,千里汪洋。而在“金田起义”的母省广西,更是旱、涝、蝗、雹不断,饥民遍野,僵尸满路。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官府仍旧敲骨吸髓般进行压榨,“仇恨的怒火”到处燃烧。 洪秀全创制“拜上帝会”,并非第四次落第后才忽然“皈依”的举措。早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二次赴广州赶考时,一日闲逛,在龙藏街的贡院门前得到一份免费派发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作者乃中国的基督教徒梁发(梁发乃苏格兰长老会员马礼逊的信徒,他在道光十二年出版了《劝世良言》九本小册子,每册有50页厚,皆是他引摘《圣经》章句然后自己发挥“释义”)。当时,对其中奇特的“教名”,洪秀全深感兴趣,很是当“奇门小说”猛读了一把。当然,过瘾之后,“教义”当不得功名,洪秀全又努力钻入经史子集之中,转年复来广州考试。结果,不出所料,他仍旧落第不果。大刺激之下,洪秀全回家后病倒,高烧四十多度,连续四天,烧得他五迷三道,眼前出现了不少“幻象”,估计把不少正常的大脑细胞均烧死,头脑中窜乱筋搭错线,开始“自命不凡”起来。 高烧甫退,先前一向温文尔雅的洪秀全提笔濡墨,作诗一首: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此诗之中,已有“反意”森然。至于诗格,四五流而已。 P1-4 序言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是近几年来成长起来的历史作家。他的本职是金融事业,写作全在业余时间。每当一天劳累之后,他便浸沉在浩汗的史书堆里,勾稽爬梳,探秘索隐。久而久之,积掖成裘,悟性得道,便敲击键盘,一字字地打出他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朝代更迭、人亡政息的叹谓,于是,一部部著作便在网络中出现。 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的ID行走网络江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出版商,一时间洛阳纸贵,争相出版纸质文本,不几年就成为令人瞩目的大众历史作家。我对他的作品,按出版时序排列了一下,从2005年到现在,短短的四年内,他埋头创作,出书十种,总字数超过500万,确实算得上是个高产作家了。一个年轻人,有此成绩,值得赞许。他的成功,当然与改革开放、时代进步有关。梅毅赶上了好时代,他是幸运的。但是,再好的时代,若不勤奋努力,也难以脱颖而出。“天道酬勤”!时代,总是拥抱那些勤奋者,成功的大门,专为不懈追求的人敞开着。梅毅的经历,印证了这个人所熟知却往往被人忽视的天理。 梅毅写的都是历史。除了几部历史大视野的作品,如《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等等之外,最受世人注目的是一批类似历史演义体的断代史作品,起始于两晋南北朝,中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包括南明小朝廷)下迄太平天国,几乎代代赓续,组合成一个中国历史的系列。虽然梅毅的这套历史文集首缺秦汉,尾阙清史,但从中仍可清晰地体察出兴亡继绝、人事代谢的历史脉络。 在近代中国,写历史演义最出名的,是浙人蔡东藩先生。蔡先生于光绪初年,幼而笃学。少长,精于治史。辛亥以后,他侨寓上海,为会文堂书局编写历代通俗演义,自前汉迄于清代,共11部,于1916年起陆续出书。蔡东藩先生的历史演义,虽难称洛阳纸贵,但可说名噪一时。1945年蔡先生走后,时至今日,久不见有此壮举,不免令人惆帐。现在,欣喜地发现,大陆学界出了个梅毅,他以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的业余历史作家,用七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断代史,前后赓续地组成一套中国历史大系。如此,使我惊讶之外,感佩良多。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梅毅称得上是能接续蔡东藩先生而在民间涌现出来的一个写史奇才了。 与蔡东藩先生的历史演义以事件史为结构主线的写作方法不同,梅毅的断代史,每一部都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能够全方位展示历史的纵深发展。两种不同的结体和写法,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史的物质明显;后者,文学性、可读性更强。正如评论者指出:梅毅给笔下的历史人物赋予鲜活的个性而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多变,从而使历史事件的进程跌宕起伏和充满激情,这样一来,历史也就好看起来。 梅毅的历史著作,游走于文学与历史之间,既摆脱了以事件史描述为主体的历史著作那种沉闷枯燥的格调,又不同于小说家的虚构与臆造,也与散文家抒发情感的恣肆与叹谓有别。他的书,史料扎实,旁征博引,有学者深沉的气度,有作家恣肆的文笔,加之其年轻人特有的敏锐,使得他诠释史事的视角卓尔不群,富有独识灼见。 历史,本来就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往事。人是历史的主体。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写活了人而传之不朽。可惜,这一传统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从班固的《汉书》开始,一部部的所谓“正史”,都少了对历史人物的人文关注。后来的历史著作,尤其出现了“非人化”的倾向,变得呆板沉闷。于是,充满人性、生动活泼的历史,也就与现实的受众渐行渐远。梅毅的断代史所组合的历史大系,能以历史人物大起大落的开合描写,来承载史事的开张演化,能以作者的激情赋予历史的生命,尽管其间可能有若干观察上的失当和诠释上的瑕疵,但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欣慰、值得赞赏的。 要写活历史,除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睿知的识见外,生动的文笔当不可少。我详读了梅毅的《亡天下——南明痛史》、《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的另类史》,并浏览了其它几种断代史,感到梅毅的文笔确实生动,具有亦庄亦谐的感人魅力。我曾在一篇评论梅毅作品的短文中说:“他一系列历史纪实体作品,似乎有着共同的写作风格:他力图继承太史公开创的历史文学的余绪和评判史事的精神,努力效法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作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试图融会于一炉。”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对?我也希望梅毅作品的爱好者一起来讨论。 梅毅出版历史文集,不仅是出版界对年轻作家的人文关怀,而且也是社会正在形成史学热的需要,这,恰恰是接续我们的时代延续文脉、推陈出新的好事。我之所以拉杂写了这些,聊充序言,理正在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