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庚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嘶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庚先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新诗创作及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中国文学史、楚辞、唐诗及古典小说等领域,有深刻、系统、独到的见述。

本书是对其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的评述专著。

内容推荐

林庚先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新诗创作及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中国文学史、楚辞、唐诗及古典小说等领域,有深刻、系统、独到的见述。本书对林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作了公允而客观的评说。作者曾亲炙林先生门下,与他有着几十年的交谊,因而能亲身感受并领悟其道德文章,所著文笔生动、内容充实,融学术性与可读性子一体,是关于林庚先生的第一部有较高水平的传记著作。

目录

是为序

序言   

第一章 早期教育:家学与文化环境的濡染 

 一、家学与文化环境  

 二、童年、少年和早期教育

第二章 清华园里萌发青春诗情

 一、由物理系转到中国文学系

 二、水木清华 青春诗情

 (一)名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及人格魅力的影响

 (二)清华园的毓秀钟灵之气润育出无尽诗情

 (三)清华大图书馆是林庚人生道路的一座桥梁 

 (四)清华的校园文化召唤他跃上文坛

 (五)林庚在清华园里的早期诗作:从旧体诗到新诗 

 三、第一部诗集《夜》   

第三章 在路上:从自由诗到格律诗

 一、走出清华园  

 二、探索之路:从自由诗到格律诗 

 三、《北平情歌》和《冬眠曲及其他》

 四、林庚的诗探索引起的反响 

第四章 厦大十年 

 一、离平前五年间  

 二、在厦大研治中国文学史 

 (一)讲课的魅力源于对文学史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二)倾注诗心诗情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三)厦大版《中国文学史》  

 (四)林著《中国文学史》的特色  

 三、抗战期间的诗文   

第五章 燕大五年  

 一、幽居燕南园购藏旧图籍  

 二、“一场愁梦酒醒时”——治学与创作 

 (一)新诗创作

 (二)探讨诗艺的几篇论文 

第六章 北大名师  

 一、在院系调整后的北大中文系 

 二、“传道、授业、解惑”的高超艺术和独特魅力 

 三、几部学术论著 

 (一)《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二)《诗人李白》  

 (三)《中国文学简史》上卷  

 四、五六十年代的诗文  

第七章 沉默与爆发  

 一、在大批判的湍流中艰难泅渡   

 二、从沉默到爆发   

第八章 “埋葬”与“突破” 

 一、“生命从来就不怕埋葬” 

 二、“一切新生的正在突破”

 三、最后一课   

第九章 晚年辉煌 

 一、博大精深的《唐诗综论》 

 二、《<西游记)漫话》——古代小说研究的一枝奇葩

 三、难能可贵的《中国文学简史》全壁  

 四、诗论集《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

 五、《空间的驰想》——“原始的陌生的思维”“若有所思的短语”   

 六、并非全集的《林庚诗文集》

 七、无言之美——晚年生活点滴  

第十章 结语:林庚的意义

试读章节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清宣统二年正月十三(1910年2月22日)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家中。

作为现代新诗坛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独特风格并且终生不懈地探索诗艺的诗人,林庚曾不止一次地表白“我写新诗,恐怕还真不是家学”。但考察林庚的深厚学养和创新精神时,我们却自然要把探寻的目光射向他的家学和他生长其间的文化环境。否则,就如我们在观赏一株根粗叶茂、繁花盛放的高大植物时,却忘掉了它是由深厚的土壤、充足的水分、阳光照射以及园丁的辛勤培育才长得这样鲜美的。具体的说,父亲林宰平的博学多才和学术活动的影响以及有清一代宣南文化的浸染,是林庚的深厚学.养和创造才华的根基。

一、家学与文化环境

林庚的父亲林志钧字宰平(1879—1960),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政、经济学,与沈钧儒、陈宗蕃(莼衷)同科,并常住同屋。光绪三十三年(1907)来到北京,长期在宣南一带居住。二三十年代,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经济系讲师,讲授“民法要论”等课程,1927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授“人生哲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课程,193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讲师,讲授“中国哲学问题”等课。

林宰平学养深湛,多才多艺,他不仅精通他所学的法律学,也精于国学、哲学、佛学、诗词、书画。但他并非囿于书斋里的学者,而是对社会、对诸多文化领域都有广泛的接触。在思想和政治立场上,他接近于梁启超、蔡锷一路。他与清末民初的文化名流王阍运、林琴南、陈三立、梁启超、姚茫父、樊增祥、余绍宋、陈宗蕃等人相友善,经常诗酒相酬。他主持过设在和平门内化石桥的尚志学会。尚志学会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以谋学术及社会事业之改进为主旨,历办法政、职业、普通各类学校、医院及文化事业,编译出版了40多种各类科学书籍。他参与筹办过为纪念蔡锷而设立的松坡图书馆。梁启超病逝后,他还应梁氏家族之请,1932年主持编《饮冰室合集》,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合集分为文集与专集,各自编年,共40册,搜罗梁启超著作极为完备。

在自己的工作之余,他还关注着社会上发生的事。1925年,他在《晨报副刊》上看到了一篇休芸芸的散文《遥夜一五》,文中叙述自己乘公共汽车,同有钱的人对比,倾诉他的窘迫处境和人生的痛苦、孤独。这是刚流浪到北京不久的沈从文写的,他虽然已经开始发表一些作品,但仍是过着极其贫寒的生活。当时在北大兼课的林宰平看了文章,很是赞赏。他以为作者是一位贫苦的大学生,便托人从小公寓里找来沈从文,邀来家中谈话。此后,经林宰平和梁启超的推荐,沈从文到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做办事员,算是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以后,林宰平还常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致使沈从文对林宰平感激终生,他们的友谊也持续了终生。

林宰平有《帖考》、《林宰平先生书画集》和诗集《北云集》等行世。沈从文为《北云集》写了跋。

林庚在1994年9月7曰接受龙清涛的采访,谈到家学时,说:“我父亲通佛学,写旧诗,走的是宋诗一路,我却作新诗、好唐诗,说不上多少家学。我的《四书》是他教的。上小学时每周要写一篇《本星期之感想》给他阅改,到中学后也不管了,真正的学术交流不多。他早年留学日本学法律,和蔡锷都是梁任公一派的人,后来办“松坡图书馆”、编《饮冰室文集》,都由于这深厚的交谊。 (《诗探索》1995年第一辑)1993年9月,他在回答林清晖采访提出的问题时,也说到“我出身书香门第,幼年时就在文学的氛围中濡染”。 (《群言》1993年11期)

林宰平于1907年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外老墙根,与他的同乡、同学和好友陈宗蕃住同院,后迁居米市胡同果子巷,再迁居南半截胡同内大井胡同5号,这里距鲁迅和周作人住过的绍兴会馆近在咫尺。他住过的这几处皆属宣南,当时属外四区。林宰平在这里住了二十年之久。

宣南即宣武门以南,这是老北京的一个文人聚居之地,因而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宣南的人文荟萃或曰“宣南文化”起于清初。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十一日,多尔衮下令将居住在北京的汉族居民驱逐出城,只许他们在南城居住,内城为满族和八旗官员居住之地。这样,许多文人便都迁到南城,尤其是宣武地区,而此时,琉璃厂的书业也渐渐发展起来。到了康熙年间,朝廷组织力量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之时,参加编纂、抄写的人员有许多就住在这一带。与此同时,各省的会馆也多建在这一带,成为进京应试的士子和客商的聚集之地。据《宸垣识略》一书记载,这里的会馆有:“廷寿寺街日潮州、长元,吴柴元胡同曰鄱阳,杨梅竹斜街曰和含,李铁拐斜街曰襄陵、三延、肇庆,韩家潭曰广东,章家桥曰渭南、朝邑,梁家园曰惜字,孙公园曰泉郡,铁老鹳庙曰大荔、蒲城,南柳巷日巷宁、华州,北柳巷曰南丰,青厂曰广西、凤翔、汉中,潘家河沿曰齐鲁,横街曰全浙、淮安……”这些地方也常为文人积聚之地。P1-4

序言

丁亥岁杪,马嘶学长以其新著《林庚评传》见示,并嘱佘为序。披览之余,感既良多。佘随侍林先生凡五十佘载,未得窥其学问之精要与夫诗歌之奥妙,亦未能撰写行状以弘之扬之。马嘶兄毕业后即离母校,却能以翔实之资料、高超之见解、生动之语言,为林先生立传。惭愧之余深为敬佩,此一也。林先生既是学者又是诗人,作为学者桃李满天下,自然不会感到寂寞;作为倡导新格律诗之诗人,和之者寡,不免有孤军奋战之感。马嘶兄本长于新诗,其于先生之诗歌主张与创作别有会心,故所撰《评传》特多精辟独到之处,诚先生之知音。敬佩之余甚感欣喜,此其二也。

林先生一向宠辱不惊,有无《评传》问世,在先生或无所谓,而在诸弟子及读者,当藉此对先生增加几分理解、几分思念,此乃大有所谓也。先生去世前常口诵庾信诗:“千年水未清,一代人先改。”斗转星移,世事无常,一位九旬老人,自然会有此感慨。然而先生一向寄希望于青年,歌颂新生,赞美创造,直欲“奔驰在宇宙广漠之乡”。吾等后辈倘能领会先生之用心,拂去贪欲之灰烬,留住春天之脚步,则先生在天之灵自当深感欣慰。

马嘶兄于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佘有幸与之同窗四载。其为人也忠厚,其吐言也率真,其行文也渊雅。《诗品》评刘桢曰“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借以评论其人其文,可乎?《林庚评传》即将付梓,遵嘱为此短章,以表达对老师之思念以及对学长之景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6: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