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中国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个经济体。不过,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本书旨在关注以下问题:中国如何深化要素市场等颇具争议的领域的改革;如何改革汇率体制和医疗卫生体系,同时,这些改革需要有强有力且高效的配套政策措施,中国才可能应对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如何应对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如何在减少全球贸易失衡中担当建设性的角色;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归史无前例的移民、城市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以及如何在低碳发展成为唯一路径的条件下,解决能源和金属使用量增长带来的排放问题。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已经深深融入世界市场,并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然而,在改革和发展的议程中,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任务,而新的挑战又会不断出现。未来20年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应对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在减少全球贸易不平衡中担当建设性的角色;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对史无前例的移民、城市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以及在低碳发展成为唯一路径的时代,如何解决能源和钢铁使用量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紧缺和碳排放问题。本书指出,中国应深化诸如国内要素市场、汇率机制和医疗卫生体系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并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唯有这几方面相互整合协调,中国才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并在未来20年中实现一种更为有效的、公平的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第一篇 长远发展:趋势与问题
第一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成就、挑战与未完成的任务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期:一个概念性框架和新的实证证据
第三章 中国模式及其前景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演进: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含义
第五章 从国际比较视角看中国的人均钢铁消费及其预测
第六章 评估中国的能源节约和碳排放强度:如何使未来有别于过去
第七章 缩小中国地区间差距的前景
第二篇 全球化:挑战与机遇
第八章 汇率政策及宏观调控
第九章 实际汇率和人民币
第十章 中国和东亚贸易:脱钩谬误、危机和政策挑战
第十一章 亚洲外国直接投资和“中国效应”
第十二章 亚洲金融危机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第三篇 政策与改革:未完成的任务
第十三章 避免中国在走向繁荣的路上出现经济崩溃
第十四章 成本扭曲与中国的结构失衡
第十五章 从农民工到市民:中国特色的深度城市化
第十六章 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十七章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与未来20年改革
像其他任何模型一样,刘易斯(Lewis)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体模型也具有现实意义。这其中有一些对于分析当今中国经济_的发展有很大意义。本部分将揭示当把这个模型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时候,中国的现实与模型中的典型经济可能存在差异的几个地方。
中国的现实与该模型存在的最重要的一个不同就在于,在广阔的中国经济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地理上的自然分化。在中国,劳动力在各省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是不完全的,因为在各个农村地区和城市问存在着不同的壁垒。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和各种各样的壁垒可以由中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工资水平和不同的物质生活标准体现出来。这一特点的结果就是,当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的时候,某个地区提供的劳动力数量与其他地区所提供的劳动力数量相比可能会不成比例地多或少。农村的某个地区可能会发现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已经完全被现代经济部门所吸收,由该地区迁移的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开始大幅增长,但是在其他地区却又可能还存在着过剩的劳动力和“传统”的低工资现象。在某些城市,相对低技能的劳动力可能会变得相对稀缺,而且实际工资会增长,但是在其他一些城市又可能以低成本找到足够的劳动力。
中国广阔的地域和各地区间差异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一个最主要的结果就是随着实际工资大幅增长,中国经济会出现一个“转折期”而非“转折点”。某些城市的实际工资大幅上涨,迫使收入利润率开始下降,消费开始增加,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技术开始出现结构性变革,但同时,在某些其他地区的城市中低工资依然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继续繁荣和扩张。农村地区也与此类似,某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开始变得相对稀缺,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生产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但与此同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仍然存在富余劳动力。
劳动力过剩模型与中国观实的第二个差异在于,对于那些潜在的农村移民来说,模型假定生活标准是稳定不变的,一直到有足够的移民可以将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提高到这个标准之上为止。而事实上,在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早期,更高的平均的物质生活标准和消费水平都可能通过农村这些潜在移民的生活状况的改善反映出来。结果,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早期,农村劳动力的保留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上升,也就是说城市工人的工资水平会上升。经济进入转折期的标志是工资增长加速,而非实际工资从基本稳定变为大幅增长。
劳动力过剩模型与现实的第三个背离在于,在现实中,由于教育、培训和在现代经济中经历的不同,劳动力在技能方面会存在着高度的差异。模型强调的是相对低技能的劳动力,但是这类劳动力随着教育、培训和各种经历的增加会不断减少。这个因素的变化会影响转折期的到达时间和持续时间,因为正是在转折期内,这类非熟练劳动力变得稀缺而他们的工资也开始上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人均教育水平上的投资不断增加,现代经济中的人们在实际中的技能累积也在增长,这些都在减少低技能劳动力的储备。这也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期提前到来。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的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所带来的人口逐步减少,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中国与其他正走向和已经走出转折点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体相比,会在转折期内和转折期后经历一个更为急剧的实际工资增长的过程。
劳动力过剩模型与现实的第四个背离在于实际经济中不仅仅只存在“传统的”和“现代的”两个部门。因为还存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为经济提供服务并修正各类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同时也会影响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生活标准和水平。政府部门提供了经济增长所需的关键要素。在一个劳动力过剩的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部门对于资源的掌控管理和其提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的作用相对来说可能较小。随着现代部门的发展,政府对于资源的潜在掌控不断扩大,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政府的作用也会在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变得更为重要。
模型与现实的前两个差异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其会把转折点变为转折期。
而模型和现实的第三个差异的主要影响在于,它可能使经济及时到达这个转折期并缩短转折期的长度。
至于第四个差异,它的影响则是多方面的。农村地区政府的改进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保留价格,因此也就提高了城市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而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可以缩小过剩劳动力的来源池,从而使经济加速到达转折点。公共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扩大经济对现代工业部门的各项需求,同样可以使经济加速到达转折点。
政府的政策可能影响人口增长率,随着时间流逝,也会影响农村地区的非熟练劳动力的数量,从而也可能影响现代部门经济增长的劳动密集度。在转折点之前,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否有效地提供各种要素也会影响经济增长率。但是,在转折期和转折期之后,这种影响会变得更大,因为这时候的经济增长会对基础设施、教育、技能、财政服务以及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合理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