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事写来任天真(精)/启真文史丛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包立民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包立民老师关于艺苑画家、美术史以及绘画与文学的结合等方面的随笔集结。其随笔有跨文学、艺术史以及艺术家传记的跨界写作风格,追求生动性和可信性的结合,有美育的效能,一直为业内推崇。
本书的取材,并不以画家的知名度和“粉丝”的多寡为标准,而重在画家的品位及艺术特色,理性地探讨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作者简介
包立民,别署云海、云海楼主。1941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常州横山桥镇。1965年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职于中央电视台社教部(编导)、《文艺报》副刊(编审)。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编著有《张大干的艺术》《张大干艺术圈》《张大干诗文集编年》《百美图》《云海楼随笔》《张大干的艺术道路》《张大干家书》《漫话叶浅予》等。
目录
林纾其人其文其译其诗其画
林纾的七十寿辰
林纾的家教
徐、林首次会面考异——悼念林风眠先生
徐悲鸿信中的孙多慈
亚明缅怀傅抱石
是谁把傅抱石推向世界
苦禅画传述异(上)
苦禅画传述异(中)
苦禅画传述异(下):潘李之交
画工·画家·教授——记著名人物画家刘凌沧
工笔重彩五十年(上)——著名画家潘絮兹
工笔重彩五十年(下)——著名画家潘絮兹
陆俨少与杜甫诗意百开册
决澜社与庞薰琹
合浦珠还万里归
何海霞的艺术道路
学艺学识更学人——孙家勤大风堂学艺记
刘金涛遥念黄永玉
吴冠中东京画展的前前后后
一对画家的痴情
漫话张大干画集
七十学书老顽童
读熊秉明《静夜思变调》
左乎?右乎?——理论家杨成寅素描
魂兮归来——熊秉明先生周年祭
序言
此中有真意——包立民《
艺事写来任天真》序
吴中杰
包立民是复旦大学中文
系一九六五届毕业生,读的
是文学专业,但他同时对美
术很感兴趣,这种兴趣,为
他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方便。
他后来长期在《文艺报》工
作,这家报刊(有时为刊,
有时为报)兼顾文学与艺术
,涉及面很广,立民在此工
作,正是适得其所。因报道
和组稿的需要,他与文学界
和美术界都有接触,对中国
作家和画家均有了解,所写
文章,所出图书,也是文学
与美术兼而有之,成为两界
双栖作家——其实这两界本
来是相通的,有着共同的规
律。而这本《艺事写来任天
真》,则是专写中国现代美
术家的著作。
时下描写和评说名画家
的文章和著作很多,大抵取
的是仰视态度,把这些名家
吹得神乎其神,很有点名人
崇拜的味道。这种作品,对
于宣传名家、扩大其影响,
自然是有用的,但对于艺术
鉴赏和学术研究却无甚价值
。本书的取材,并不以画家
的知名度和“粉丝”的多寡为
标准,而重在画家的品位及
艺术特色,理性地探讨其成
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这里有画坛史料的开掘
,如《徐、林首次会面考异
》,考证徐悲鸿与林风眠的
相识时间和相互关系,因为
对于这两位在中国现代美术
史上“卓有成就、独树一帜
的艺术大师”和“桃李满天下
、自成体系的卓越美术教育
家”,有必要梳理一下他们
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的
异同”,而“要弄清楚这两方
面的异同,就有必要了解他
俩的艺术交往或彼此不同的
艺术见解”;有对于画家性
格的刻画,如《亚明缅怀傅
抱石》写傅抱石的率真,《
刘金涛遥念黄永玉》写黄永
玉的侠气;有对于某种伦理
道德的赞扬,如《是谁把傅
抱石推向世界》写徐悲鸿、
郭沫若对傅抱石的提携;有
写夫妇画家的理解与合作,
如《一对画家的痴情》写裘
沙、王伟君夫妇青年时政治
风雷中闪电结合,老来又以
“笔富安贫不卖钱”的痴迷精
神,共同完成四百多幅鲁迅
文学作品插图,出版《鲁迅
之世界》,他们不肯将作品
卖给外国人来换钱改善生活
,而要将它们留给祖国的读
者;还有阐释继承与创新之
关系,如《苦禅画传述异(
中)》中论说李苦禅向齐白
石拜师学习,但又不模仿乃
师笔墨,具有独创精神,深
得白石赞赏:“论说新奇足
起余,吾门中有李生殊。”“
苦禅学吾不似吾,一钱不值
胡为乎?”“余门下弟子数百
人,人也学吾手,英(按:
即苦禅)也夺吾心,英也过
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
享大名,天地间是无鬼神矣
!”
更有意思的是,文章在
赞扬画家品德或艺术成就的
同时,有时笔锋一转,插上
一段对时下画坛陋习的讽刺
。比如,在《苦禅画传述异
(下):潘李之交》中考索
谁最早提出“南潘(天寿)
北李(苦禅)”的说法时,
却插议道:“一般说来,南
某北某的称谓大多出自古玩
字画商之口,他们有意把历
代和当代南北两地的画家联
姻,一来是为了抬高画家的
地位,二来是醒目,引起收
藏家和顾客的注意,便于善
价出售其画。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画坛上确实盛传过南
某北某之说,但不是南潘北
李,而是南张北溥。张是张
大干,溥是溥心畲。这个口
号最早提出的正是琉璃厂集
萃山房的字画商周殿侯,后
经工笔花鸟画家于非闇在《
北平晨报》上以《南张北溥
》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于是
就广为流传了。至于潘天寿
和李苦禅,当时他们主要都
在从事美术教育”,或者很
少作画,或者仅出过一本画
册,但也还没有形成气候,
“三十年代的字画古玩商根
本不会提出‘南潘北李’的”。
这些话,都说得有理有据,
真是参透世情之言,让读者
可以看到吹捧者的真实意图

……
熊秉明的经历很奇特,
他是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生
,到巴黎大学留学后,原来
也主修哲学,而一年后又转
学雕塑,经过几年的努力,
已经成为法国雕塑界中三位
著名东方雕塑家之一,但又
因生活问题而转到巴黎大学
东方语言系任教汉语。因为
其时他已有老婆孩子,需要
养家糊口,而要养家糊口,
就必须不断地生产作品,这
种不断重复生产的方式,使
他很不愉快。“他觉得艺术
家要真正的创造,必须是精
心酝酿出来的东西,不能今
天这样,明天那样,像订货
一样照着生产。”所以,他
的改行教书,意在以教养家
,同时也是以教养艺。在教
汉语的同时,他不但继续雕
塑,而且又研究书法,并写
了重要学术著作《中国书法
理论体系》。正因为有这样
的经历和学养,并且少一些
名利之心,所以他能够对艺
术进行哲理思考。继“哲学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提法
之后,又提出了一个名论:
“中国书法则是中国文化核
心的核心。”在熊秉明看来
,书法是从抽象思维回归到
形象世界的第一境,它是抽
象思维运用的符号。当我们
欣赏书法作品时,就会沉浸
于一种生命的格调韵味,我
们在低吟玩味的同时,是哲
学,是诗,也是书法。所以
,他认为,书法代表中国人
的哲学活动从思维世界回到
实际世界的第一境,它还代
表摆脱此实际世界的最后一
境。
这个理论,是否能
导语
现代美术评论家包立民带您走近徐悲鸿、傅抱石、李苦禅、黄永玉、吴冠三、张大千、溥心畲、熊秉明的艺术生活与内心世界。
本书文章所配的绘画以及艺术家自画像也别具一格,读者可以在其中搜奇寻轶。书中所涉著名画家跨越民国以及新中国时期,为该书的特色之一。
后记
庚子岁末,阅完书稿校
样,一身轻松,终于了却了
数十年来的一桩心事。这部
书稿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以来刊载在国内报刊上的部
分文稿的结集。当时的报刊
尚无电子排版,所以无法留
存电子文本,更无法直接制
版出书,需要有人把纸本文
字转换成电子版。无奈之下
,特请南京友人康馨、世凡
在电脑上敲字过录。两位友
人费时费力过录了拙稿,才
编选了这部书稿,特此致谢
。还要感谢老友刘昌祺先生
扫描了书封上的作者素描头
像。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复旦
导师吴中杰先生,他不顾年
迈,执笔为我的书稿撰写了
五千言长序。
书评(媒体评论)
立民与文学界和美术界
都有接触,对中国作家和画
家均有了解,所写文章,所
出书籍,也是文学与美术兼
而有之,成为两界双栖作家
。而这本《艺事写来任天真
》则是专写中国现代美术家
的著作。该书的取材……重
在画家的品味及艺术特色,
有画坛史料的开掘,有对于
画家性格的刻画,有阐释继
承与创新之关系……
——吴中杰(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
授)
精彩页
林纾其人其文其译其诗其画
清末民初,北京城里住着一位名扬海内的文坛巨子。这位巨子不仅为桐城派的嫡传,以古文写随笔小品,长、短篇小说,而且开创了用改良了的古文翻译世界名著的先河。他翻译过的名著有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大仲马的《玉楼花劫》《蟹莲郡主传》,英国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记)》《滑稽外史》,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十字军英雄记》《剑底鸳鸯》,哈葛德的《迦茵小传》《埃司兰情侠传》《埃及金塔剖尸记》,美国斯土活(史拖洛)夫人的《黑奴吁天录》(又名《汤姆家事》),希腊《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俄国托尔斯泰的七部小说,还译过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数种。据不完全的统计,他一生所译小说170余部。这位文坛巨子就是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当时林译小说配套成箱,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风靡全国。他是一个地道的畅销书作家,其书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不亚于今之金庸。难怪胡适要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如此高度地评道:“古文不曾做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成百余种长篇小说,并使许多学之人,亦用古文译长篇小说。古文中本少滑稽之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欧洲狄更斯之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茶花女》和《迦茵小传》等书。古文之应用,自司马迁以来,未有如此之伟大成绩也!”
奇怪的是,这位古文翻译小说家并不懂外文,他翻译小说,请人口授,他笔述,两人合作,其笔译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据说他每小时能译千字,每天译四小时,翻译进程比职业翻译家还要快。当然因不通外文,误译漏译也不少,也遭到了不少讥评,但他的译笔之美,着实令人倾倒,连鲁迅和周作人也不得不佩服赞叹!不少文学后辈,也因读林译小说而走上创作翻译之路。
关于林纾在翻译和古文创作方面的成就,已有诸多评述,这里从略。本文着重写一点他从文之余的诗和画,谈一点他在诗画方面的逸闻掌故。
林琴南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画家,还不是文人雅集上的即兴挥笔的风雅画家,而是名头不小在琉璃厂挂笔单的职业画家。据文史掌故家郑逸梅在《林琴南卖画》一文中记载:“偶检敝笈,犹存有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林琴南更定润格一纸,如五尺堂幅二十八元,五尺开大琴条四幅五十六元,三尺开四幅小琴条二十八元,斗方及纨折扇均五元,单条加倍,手卷点景均面议。限期不画,磨墨费加一成,件交北京永光寺街林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北京琉璃厂定有如此高润格的画家还确实不多。就拿齐白石来说,他五十五岁(一九一九年)定居北京,卖画为生,在琉璃厂定的润格仍用一九一〇年吴昌硕为他定的,为“四尺十二元,五尺十八元,六尺二十四元,八尺三十元,册页折扇每六元”。若以同期润格相比,林琴南的似乎还要高于齐白石。齐白石初来乍到,京城人对这位声名不显的湖南老画师还不认,对他的小写意花鸟山水还不赏识,若以著名度来比,更是比不上林琴南了。
辛亥革命后,鲁迅初到京城,随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供职教育部。他沉浸在搜集汉画像,抄写古碑帖上,因此,经常光顾琉璃厂古玩铺及冷摊,偶尔也买几幅画。从鲁迅博物馆的画库中,发现他藏有林琴南的一幅画。这幅画的来历,据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九日《鲁迅日记》载:“赴留黎厂(即琉璃厂)买纸,并托清秘阁买林琴南画册页一叶。付银四元四角,约半月后取。”事实上鲁迅不到一周时间,就拿到了这帧山水,在同月十四日的日记中又载:“午后清秘阁(伙计)持林琴南画来,亦不甚佳。”鲁迅早在南京求学时期就读过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后在日本留学时期,不满于林琴南因不懂外文,误译甚多,而与周作人一起学章太炎古文笔法、译小说,译成了《域外小说集》。他刚到北京,就慕其文名,到琉璃厂清秘阁,花了四元四角钱预定了一幅山水,取来一看,感觉不太好,大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不过,这幅画还是珍藏保存了下来,保存在鲁迅博物馆里。鲁博研究员李允经在《鲁迅藏画欣赏》一书中收了这幅山水。
林琴南旅居京城,一身三任。既有按时取北京大学教习的固定俸薪,又有丰厚的小说翻译版税收入,更有高润格的卖画所得,真所谓财源滚滚。陈石遗戏称林寓成了“造币厂”(制造银币的工厂)。但是林琴南还是唉穷,郑逸梅提到的民国十年笔单上曾附诗题道:“故旧孤孀待哺多,山人无计奈他何。不增画润增何润?坐待饥寒作甚么?”当年被人讥为作伪。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