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喻静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这本书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宽容和热爱。生活相当于波涛汹涌的大海,活着不易。与自己无关的人,究竟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委屈,别人完全无法知晓和理解。作者喻静能有今天的事业和人生境界,非经一番彻骨寒不能达到。然而,她在书中没有抱怨,没有像那样诉苦,而是反复感谢生活的赐予,她对生活的爱始终如一。在书中,她无论写与张老师一起散步的见闻,还是写布置和装修新房的故事,抑或写那些挂满房间的饰物,又抑或她对每次岁末年终的依依惜别,都可以看出,作者是个酷爱生活的人。

内容推荐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从文字里,都强烈感受到喻静的善良。这个世风日下的社会,满目是冷漠、麻木和贪婪,善良无处藏身,却仍在“负隅顽抗”。喻静的善良是骨子里的。看着她的文字,总有一种冲动,想去通县拜见她的父亲和母亲,问问两位老人,他们是如何成功地养育出智力如此出色而心地又如此善良的姐弟俩的。看这本书中,她写与张老师救助一只被猫咬伤的小喜鹊的故事,写那些可爱的动物们,写请装修工人吃饭,写对小时工周昌平的关心,写小时工老赵因某种原因被辞退后内心的歉疚,写街头偶遇的泉州流浪汉,写在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皮埃尔的故事,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关于善良与爱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

目录

 拿什么来纪念自己

自序

 拿什么来平复自己

壹·聚散

 梦回江南

 蜥

 越

 想起他们,我心旌摇荡

 葬礼

 和张老师一起散步

 绿菠菜和红玫瑰

 庆生

 喜鹊的故事

 猫皮大衣和织锦缎枷锁

 入定的大脸猫

 亲爱的动物们

 民工盛筵和素食馆

 请老汪吃饭

 周昌平的红包

 极品小时工

 记两个被撞的农民

 通县

 记忆的碎片

 二十年前的《红衣少女》

 罗红阿奇麻黄细辛

 再来一块钱的

 为崔老师祛魅

 韩雷的故事

 徐良和海迪

 一个人的五十年

 唐达成点滴

 奇遇皮埃尔

贰·远近

 刹那问的光芒

 流星划过天际

 神意笼罩的大地;

 小程村之旅:传统能否再造

 泉州的流浪汉

 邂逅临夏

 阳谷

 新农村

叁·来去

 不为师不知老之将至

 装修零碎

 到医院去到医院去

 不夸张不苟且

 饭局是凝固的岁月

 谁请我们吃树根

 老外

 何去何从,给我一个理由先

 举头望明月刚丝与胡戈

 我们的敌人麦当劳

 七年之痒

 被河水招安

 常人和常识

 流苏

 曲终人散

 最后的浑汤面

 浩荡而去

肆·有别

 逝者如斯

 依稀仿佛

 身怀利器

 回望四

 乡村的善治和草民的慰藉

 坚冰初破:三十年前的中国文坛

 孙中山和中国道路

代跋

 有什么本钱打发得生死

试读章节

去年此时,我正编着《中华文化画报》。我和编辑们说,特别希望三月号推出“梦回江南”专辑一一梦回江南,这就是常年客居北方的我在这个季节暗中萌动的“春心”,时时沉迷的“春梦”。

我的小学班级里有一半孩子是驻扎在家乡的空军部队的子弟。去机场,要过一条小河、翻过一座堤坝。所谓春水,就是小河水啊,缠缠绵绵,丁丁冬冬,水草毕现,蝌蚪聚拢又散开。河面没有桥,只有三个不相连的大桥墩。如何跨过桥墩到达对岸,需要勇气。盯着潺潺流水,估量桥墩间的距离,犹豫着是跨还是不跨,河水的生腥味就扑鼻而来了。

堤坝上,青草转绿。矮小的野生毛桃树上,间或还挂着青红的果实。打开果子,里面一团毛绒,果肉只有薄薄一层。抠出的毛绒,风一吹就沾满一身,又痒又粘,果肉也是苦涩难咽,就这样,小孩子们也愿意一只一只抠啊。最高兴的是挖到农民收获剩下的番薯,很小,但很甜,比妈妈专门买来煮熟的大个番薯甜多了。

我家一直住在近城的郊区,出城一直往北,住宅周围都是农场的田。再往北,是我上了六年中学的二中。二中学生住校,我是少数例外,因为近。有一段时间,从我家平房的北窗可以看见。二中校门,中间是块块相连的大田畈,俯瞰就是巨大的“田”字。冬天,麦子收割后,田里种油菜,或苜蓿。天一转暖,眼看着油菜就长高、抽芯、结串串小花苞,最后铺天盖地盛开。椭圆小叶的苜蓿,饱满水灵,次第开出桃红的温柔小花,托着小花的草茎,和野雏菊一样,空心无骨,在风中轻摆。我们叫它“草籽花”。就是这个季节,巨大的“田”里,一格奔腾的艳黄,一格柔媚的桃红,又一格艳黄,又_格桃红,孩子们的心中绚烂而明朗。下午放学,我喜欢走“大田”的“横”和“竖”,闻着菜花的浓香,摘一把紫云英回家。

周日,只要有艳阳,小孩子会相约去采马兰头,挎一只小竹雕篮,篮子里放一把尖头剪刀。我家对面的村庄叫“书院村”,我们会沿着书院村的田塍路一路找去。马兰头这种野菜,像具体而微的小油菜,几场春雨下来,太阳一晒,田头路边到处是。有的发得早,老了,叶子乌绿,小茎乌红。要找到鲜嫩成片的,还得深入田间地头,或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经常是蹲着剪半天,站起来眼冒金星,篮子里才一点。我常和小燕同去,一次竟意外结识两个村里的小姑娘。她们技术娴熟,挎的是卖菜才用的大篮子,篮子里已有厚厚一层。我们打乱重组,由一个乡村孩子带着,各自寻找根据地,有了互相比较的意思。我的“组长”趁她们不注意,把自己大篮子里的马兰头抓了一大把给我。后来又在坟地附近找到一大片硕大肥嫩的马兰头,分别的时候,我把剪刀送给了她。那个时候,对于鬼神我们是多么无所畏惧啊;那个时候,我不会想到,那一小篮子马兰头也许是这辈子我曾拥有过最多的一次春天的马兰头。

水牛会把苜蓿地犁几遍,有苜蓿滋养的春泥干净肥沃,田里灌了水就可以种稻子了。水牛黝黑健壮,牛角弯成非常完美的曲线,长睫毛遮盖着的大眼睛柔情似春水荡漾。“鞭春牛”是人们春天劳作的象征,水牛忙碌一春,夏天半卧水里,露出脊梁晒太阳。

我也会把大院墙边的碎石地翻一遍,种上蓖麻。到了夏天蓖麻长得比玉米杆还高,叶子手掌一样招摇,果实像刺猬。夏天快结束时,蓖麻果变黄,剥出花衣裳的一堆小粒,晒干了就可以换钱。我用种蓖麻的钱买火花,像邮票一样夹在本子里。

春天小绒鸡也被妈妈带回家了。读大学的时候,我很详细地写了养鸡的过程,叫《鸡的故事》。堪称代表作啊,暗自认为工作后我写过的所有文字都无法与之相比。我要在一个专门的题目下再写鸡的故事。说起鸡我真是有满腔“爱情”要抒发。我有一个古怪的想法,想养一只灿烂的大公鸡或敦实的大母鸡,就算宠物Ⅱ巴,让它们跟着我散步逛街——多让人心动!  大一下半年,离开家乡的第一个春天。有人写信给我:“油菜花又开了。不知不觉间,你离开家乡半年了二中放学的时候,路上满是学生,我感到不习惯,这些人中已经没有你了。我以为你还背着书包穿过开满油菜花的小路回家来。”我之所以至今还记得字句,是因为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看起来像情书的信。是不是情书我一直无法确认,但看起来真的很美。P3-5

序言

拿什么来纪念自己

温立三

那天傍晚,在万圣书园门口,我从喻静手里接过这部沉甸甸的书稿。.回家之后,我顾不得吃晚饭,一头钻进书房,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我马上被深深吸引住了:怀念故乡、追忆往昔、记录生活、感悟社会、慨叹人事,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一行行文字,向我纷至沓来。夜阑人静,屋外八达岭高速路上的噪声已然时有时无,我却毫无睡意,靠在床头,台灯照着,看完了大半部书稿。翌日早上六点多起来继续阅读,不到中午已把全部书稿读完。合上稿子,喝一口清茶,脑海中的喻静顿时变得从未有过的生动、亲切、感人。

此前,我与喻静面对面的交往就那么有限的几回。我们初次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三秋,当时我刚进北大。初秋的一个周末,夜凉如水,班上几位女生来男生宿舍串门,后面跟着一位从未谋面的女生,盛夏跟我们介绍说,她叫喻静,是她们本科班的同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周末回母校看老同学来了。喻静听着,微笑、沉默,—双清澈的大眼睛看着我们,文静中透着几分腼腆。我问在哪里工作,有人替喻静答道,在北京东郊通县当小记者。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时并没有现在的京通快速路。这意味着,从通县回.北大,坐公交车得两三个小时。于是我揣度,刚刚离开母校的喻静,初至陌生的小县城,该是有一些不适罢。后来,在北大我还偶尔见她,但间隔似乎越来越长。我时时想,她在新单位大概还好罢?

毕业后离开北大的十多年里,我几乎把喻静给忘了,她一定也如此。生活就是这样,路上的偶然相遇和匆匆告别后的音书两隔,本来就是人生之常态。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我与喻静在大都市北京互不相干的两个角落里各忙各的,说它是奋斗也罢,说它是挣扎也罢,反正彼此都在以每天的早出晚归,来填充各自充满酸甜苦辣的人生履历。然而,缘分却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又接上了头。那是去年初冬,我因为自己的一点私事而到处找人帮忙,一位朋友说,找找咱们一位北大系友试试,也许她能够帮上。见面的结果,彼此都大吃一惊。我说,原来是你啊!喻静说,原来是你啊!看着曾经熟悉的笑容,十几年前站在北大四十七楼宿舍的那个文静而灵秀的南方女孩,又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样的重逢,再加上手头的这本集子,让我对喻静得以进行全方位的阅读。

有人说,如果诗歌是青年的专利,那么散文则属于中年的年纪。我觉得这话有道理。随着自己年岁的日渐增加,我对那些纯虚构作品的兴趣与日俱减,开始喜欢阅读类似《如是》这样的散文随笔。我一向认为,散文随笔是最有“我”的文学体裁,读者能够从中真切感受作者对生活的喜怒哀乐,窥见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性情和与心灵一致的真面目,同时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罢此书,一个心灵世界异常丰富的喻静站在了我的面前。

在这本书中,我处处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宽容和热爱。生活相当于波涛汹涌的大海,活着不易。与自己无关的人,究竟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委屈,别人完全无法知晓和理解。此前我对喻静的了解甚少,但是我想,她能有今天的事业和人生境界,非经一番彻骨寒不能达到。然而,她在书中没有抱怨,没有像我那样诉苦,而是反复感谢生活的赐予,她对生活的爱始终如一。在书中,她无论写与张老师一起散步的见闻,还是写布置和装修新房的故事,抑或写那些挂满房间的饰物,又抑或她对每次岁末年终的依依惜别,都可以看出,作者是个酷爱生活的人。在这一点上,我要拜她为师。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从文字里,我都强烈感受到喻静的善良。这个世风日下的社会,满目是冷漠、麻木和贪婪,善良无处藏身,却仍在“负隅顽抗”。喻静的善良是骨子里的。看着她的文字,我总有一种冲动,想去通县拜见她的父亲和母亲,问问两位老人,他们是如何成功地养育出智力如此出色而心地又如此善良的姐弟俩的。看这本书中,她写与张老师救助一只被猫咬伤的小喜鹊的故事,写那些可爱的动物们,写请装修工人吃饭,写对小时工周昌平的关心,写小时工老赵因某种原因被辞退后内心的歉疚,写街头偶遇的泉州流浪汉,写在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皮埃尔的故事,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关于善良与爱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

喻静嗜书如命,在她的家中和办公室里,到处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我曾亲耳听到,在读书方面,她用“贪婪”二字来形容自己。当今时世,多少人的“贪婪”表现在对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追逐上;眼下的中国,读学位的人越来越多,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一直以为,读书、思考和写作是驱除内心罪恶感和卑琐感的最好方式。也许因为受过良好的家教并得益于北大的影响,读书之于喻静,可谓一日不可或缺也。面对作者,我承认自己在读书方面任重而道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少年来,喻静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古人的箴言。这本书中有不少属于旅行随笔,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关于西藏之行的文章和那篇考察印度的长文。与其说喻静在记录她的见闻,不如说她在以旅行的方式思考人生,证悟生命的真谛。

喻静文笔之优美自不待言,我很欣赏她对风物描绘的细腻感觉和精彩笔法。如写新德里街头那铺天盖地扑而来的“乱象”,让人惊叹于作者眼中摄入物象的能力和高超的言语表达技巧。我特别喜欢那几篇写景言情文,如因思念家乡而写的《梦回江南》,去郊外农庄看流星雨后写的《流星划过天际》,在清华园散步体会到《曲终人散》后的寂寥与悠远——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些篇章,每读一次就触动我内心深处那难以言说的忧伤。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我写不出这样的妙文。

每个人都在无形的时间裹挟下往前走去。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应该留下点什么作为对一段逝去岁月的纪念?我认为,这样一本集子,应该是作者献给自己的最合适的礼物。

后记

“凭什么相信临命终时,自己的表现就会比别人潇洒一些?凭什么相信美妙的奇迹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凭什么相信特别折磨人的病痛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凭什么?凭自己比别人聪明?凭自己身居高位?凭自己比别人有钱?……凭自己身体比别人健康?凭自己比别人能干、更有人缘?凭自己捐的款比别人多?……”

“愿我们在静夜更深之时,多多扪心自问:我有什么本钱打发得生死?”

摘了几句新一期《禅》杂志“编者小语”中的话。

凭什么,被埋的不是你,而是别人?

如果人类注定有这场灾难,那么是他们替我们去担当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