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寿彝讲历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白至德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丛书共分四册,本书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书中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在白寿彝教授的讲解中,从三国到隋唐的曹操、孙权、司马炎、王羲之、杨坚、武则天等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内容推荐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共四册,包括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五代宋元卷、明清卷,本书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在这套书的体例结构上,我们试图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

目录

引 言

第一篇 三国时期

 第一节 曹操袁绍

 第二节 刘备诸葛亮

 第三节 孙权

 第四节 司马懿

 第五节 王弼

第二篇 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司马炎

 第二节 王导

 第三节 谢安

 第四节 裴颁

 第五节 王羲之顾恺之

 第六节 范哗

 第七节 范缜

 第八节 北魏孝文帝 

第三篇 隋唐时期

 第一节 隋文帝杨坚

 第二节 隋炀帝杨广

 第三节 唐太宗李世民

 第四节 长孙无忌房玄龄

 第五节 玄奘

 第六节 女皇武则天

 第七节 王勃骆宾王

 第八节 唐玄宗李隆基

 第九节 李白杜甫

 第十节 安禄山

 第十一节 韩愈柳宗元白居易

后记

试读章节

袁绍(?-202年),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世家,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袁绍生得英俊威武,深得父亲袁逢、叔父袁隗的喜爱,又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不久,袁绍因六年之内母故,父丧,悲痛之下,拒绝辟召,隐居洛阳。

当时,东汉政治日趋黑暗,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袁绍虽隐居不通宾客,却暗中结交党人,为侠义之士。如大有名气的党人张邈、何颐,党人领袖陈蕃、李膺,关系都比较密切。他们曾在党锢之祸中,多次潜人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袁绍的密友中也包括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组织。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袁隗听到风声,于是斥责袁绍:“你这是准备败我们袁家!”

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辟召。汉灵帝刘宏皇后的异母兄何进,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袁绍便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何进也因袁氏门第显赫,更是信任袁绍。从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虽然如此,当时宦官的势力仍很强大,赵忠、张让等并封侯爵,郎中张钧上疏痛斥宦官专政之害,竞被捕杀狱中。

当年,汉灵帝为了巩固统治,另组西园新军,中平五年(188年),任命曹操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任命袁绍为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

二、各自的征战

在朝廷的纷争中,曹操和袁绍通过各自的征战,不断壮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

1.袁绍谋诛宦官

东汉末年,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就连外戚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调遣。中平六年(189年)四月,灵帝病重,皇位由谁继承便成为敏感大事,蹇硕与何进代表的宦官与外戚的矛盾也就此更加激化。

灵帝有两个儿子,一名辩,何皇后所生;另一名协,王美人所生。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浅薄,很不中意。但废嫡立庶,举棋不定,担心群臣反对。果真,蹇硕等宦官不愿大权落人何进之手,便以韩遂作乱为由,提议让何进领兵西上。何进洞悉蹇硕等宦官的诡计,以黄巾军复起为由,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便是一计还一计。不料,几天后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诛何进,后立刘协。于是又设计请何进人宫议事而诛之。此时,何进却在宫外集结军队,严阵以待,并称病不能人宫。蹇硕迫于陈兵压力,不得不立刘辩为帝。刘辩即帝位,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这是外戚取得的一大胜利。此时,袁绍便对何进道出一席话,说:“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专干坏事,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天下除害。”何进为此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何颗为北军中侯、许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同时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们都成了何进的心腹。

蹇硕此刻好不自安,计计败北,仍再度谋诛何进,何进得知后,便下令捕杀了蹇硕,宦官们便蠢蠢欲动,何进也怕发生意外,只是称病,不参加灵帝丧事。袁绍见此况,决心杀掉所有宦官,以免后患。袁绍便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露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氏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垂名后世!”何进将此报告太后,太后不许,何进动摇不定。袁绍进而催促道:“宦官亲近至尊,传达诏令,如不一网打尽,必将遗患无穷。况且现在计划已经外露,将军为何不早下决断?事久生变,后下手会遭祸殃的。”由于太后母亲与何进弟屡受宦官贿赂,便从中作梗阻挠,何进也就毫无决断,便无结果。

P4-5

序言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共四册,包括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五代宋元卷、明清卷,是为纪念我的父亲白寿彝诞辰1一百周年而作。

原任我国的教育部部长,现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的父亲白寿彝:

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长期以来,在教育战线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白寿彝教授功业卓著,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深受教育界人士的崇敬和爱戴。

父亲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如何将这二十二卷本的《中国通史》巨著和他的《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等历史学术著作编辑成一套广大读者喜欢看的历史科学普及丛书,是我一直思索,也是我希望做好的一件事。但真的是不太容易,目前这套书的出版,是我们的一次初步尝试。

父亲的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在史学界的研究者甚多,研究专著也不少,但是将其“溶解”成历史科学普及书籍的还不多见。其主要原因是对史学“大师”的东西,大家都敬而远之,谁也不“敢”去碰;即使“敢”碰,弄不好又受到“抨击”。难!那么,作为他的儿子,我今天开个头。如果能将父亲的中国历史研究成果科普化,让广大读者品评,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些启迪和收获,那不是件大好事吗?

我们的想法可能比较简单一些,但“实践出真知”嘛。我们尝试之中肯定会有不足,甚至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目标已定,我们会不断地听取广大读者的意见,修正不足,并坚定地将“尝试”继续下去,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普及中国历史知识,让广大读者喜欢。

父亲历来十分重视史学著作走近大众、便于大众接受。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就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他曾经讲道:所谓“通俗”,第一,一般读者能够看得懂,容易理解;第二,历史专业工作者也可以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收获。但是,撰写通俗的历史读物,不是仅仅把现成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复述就行了,也不是可以随意下笔、信手写来,而是应当下很大的工夫的。我们应该这样去想,也应该这样去做。父亲的一席话为我们编写这套《白寿彝讲历史》丛书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

父亲尤其重视中国历史人物的编写,他说:

历史的发展,毕竞是人们活动的结果。在史书里,看见了历史人物的群像,就愈益感到历史的丰富性。离开了人,也就谈不上历史。旧史大量地写人物传记,其所持的观点是有错误的,但对写人物传记的重视,却是可取的。

 他又补充说: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研究,通常先由人物开始。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主持编写的《中国通史》,人物传记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描写他们的历史伟绩,反映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规律,通过他们的思想、行为、性格来表现时代的特点。

五千载悠悠岁月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丰厚的历史宝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莫不受益于历史的智慧,历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做人、经邦济世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焕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套书的体例结构上,我们试图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如此处理和安排本书内容,应是更为简明和全面的。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父亲的老友、同人、学子和弟子们热情、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本书是普通历史读物,我们对于材料来源和吸收别人的成果都没有注明。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我来讲,尤其特别感动的是他们对父亲白寿彝的高度崇敬和深情怀念!在此,我再次深表谢意,并鞠躬致敬!

我们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l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后记

一、农业大发展.重心开始南移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是从封建割据到全国再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南方生产力有了提高。从全中国生产发展的形势看,这一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比南方还是先进些。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北方农业生产,具体地反映了这种情况。书中论述的范围,包含栽培、耕作技术、农具、种树、畜牧、兽医、蚕桑、养鱼、农产品的加工和贮藏等好多方面。书中特别强调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和不误农时,指出这是用力少而成功多的重要诀窍。它还主张农业生产“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就是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从《齐民要术》看,南北朝时,北方的农业生产在几经破坏之后,仍是在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秦汉时期的有所改进,并且种类增多。三国时,曹操令韩暨推广以水排鼓风冶铁,为铁制农具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南北朝时,使用牲畜拉犁耕田比秦汉时普遍了。隋唐时,农民耕田已较广泛地采用便于转弯回头,并能控制犁地深浅的曲辕犁。这种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有铁制的犁镜和犁壁,能把犁起的大土块翻向两侧,便于深耕。播种用的农具,北魏时,制作了二脚耧、一脚耧,比过去的三脚耧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播种后用一种农具覆盖土壤,使种子跟土密切结合,容易萌发生长。农耕除草的农具,也有多种。收割用的镰刀,到唐代已改进为两头窄中间宽的弯月形,比以前的前窄后宽的镰刀,更便于收割。

这一时期水利事业也有发展。三国时所修复和兴建的灌溉陂渠,如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的芍陂,萧县(今属安徽省)的郑陂,蓟县(今属河北省)的戾陵渠,都是有名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兴建了“溉田八百余顷”的新丰塘,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南)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今河南省邓县修复了灌溉“良田数千顷”的六门堰,在今安徽省寿县一带的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隋唐时,水利工程的修复兴建多于前代,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据粗略统计约有二百六十七处。唐朝在建立之初,就在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开渠,自龙门引水,灌田六千多顷。玄宗时在蔡州新息县(今河南省息县)修浚玉梁渠,溉田三千余顷。唐朝设有专门管理水利工程的机关,并颁布了《水部式》,规定了河渠、灌溉、舟楫、桥梁、水运的法令。这一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也表现在灌溉工具的改进上。东汉末年毕岚做翻车和渴乌。翻车就是灌水用的龙骨车,渴乌是引水唧筒。三国时魏的马钧改良翻车,运转起来轻快省力,连儿童也能操作。唐代北方出现了用木桶相连,汲井水的水车。长江流域出现了形似纺车的筒车。筒车的轮子周围缚有竹桶,由水流推动而旋转,把水由低处送到高处。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强调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和良种的选择。耕作按季节不同而分为春耕、夏耕、秋耕和冬耕,按先后顺序而分为初耕和转耕(第二遍耕),按深浅而分为纵耕和横耕,各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土质的燥湿和水旱的不调,都受到注意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进行多次中耕除草,被认为是防旱保墒,使作物能得到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使产量增加。对于施肥、轮作和复种等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这一时期已积累了不少经验。良种的选择已受到注意。北魏时作为北方主要谷类作物的粟,已有86个品种,水稻有24个品种,有经验的农民能把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一一做出说明。隋唐时,良种选择更为农民所重视,当时农业生产连年丰收,跟良种选择有密切关系。

二、手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三国时马钧对织绫机作了改进,把五十蹑六十蹑的织绫机改成十二蹑,操作起来简易方便而又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蜀汉的丝织业比较发达,生产的蜀锦行销甚远。唐代,波斯锦纬线起花的技术传人中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