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这本书把先进的学习理论转化成一个有趣的、情节发展迅速的故事。肯·布兰佳和他的战友保罗·梅耶、迪克·卢赫一起,通过布兰佳著作中广为人知的寓言形式,描述了一种直接、实用的方法,使人们能够切实地将所拥有的Know-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这个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教会读者:
怎样避免知识过量。
怎样通过适量的学习掌握最多的信息。
怎样调整大脑的过滤系统,使自己能够获得比之前多100倍的知识。
怎样用已被大家接受的思想来点燃创造力与智慧之光。
令人欢欣鼓舞的发展怎样引发知识的增长与行动的加快。
人们怎样通过不间断的知识重温与坚持不懈的探索,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知道做到》教会了处于各个水平的人们怎样应用生命改变的技巧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知到做到》旨在改进人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人们的学习技能、帮助人们改正错误的学习习惯。
《知到做到》是肯·布兰佳商务畅销书籍中一则传统的教学寓言。一位著名作家被人们所拥有的Know-How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所困扰,他发现每当人们应用Know-How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这里说的Know-How,包括从书籍、研究和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以及所有好的建议与忠告,等等。
书中指出人们无法完成从Know-How到行动的飞跃主要有三个原因:
1.所拥有的Know-How过多——知识量超负荷
2.消极性过重——不恰当的过滤系统
3.坏习惯——不适当的学习方法
第1章 问题
有一位成功的作家,写了一些简单的真理。他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和其他人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激励身边的人。
所有读过他的书的人都喜欢他的故事和他所传达的信息。他的书大受欢迎,卖了成百上千万本。但有个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他。
每当有人告诉他“我读过你所有的书,真的非常喜欢它们”时,这个问题便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多年来,这位作家的学习经历让他懂得,真正的学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在他看来,学习本身就是一段从“知道”到“做到”的旅程。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表扬他的作品,并大谈自己最喜欢的某个理念时,他通常会问:“这些知识和理念到底对你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大多数人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们最终常常会转而谈论另外一个理念,或是作家创作的其他书,以此来转换话题。
这种类型的沟通最终让作家得出结论,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从书本、录音、录像、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与他们的实际做法(他们是如何应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条非常巨大的鸿沟。作家意识到,时至今日,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这就让这种鸿沟变得尤为巨大了。他发现,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他的研讨班上,作家想尽办法让人们变成真正的学习者,能够将自己想要教会他们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读研究生时,作家曾经从一位多年研究“学习问题”的教授那里学到了三样东西,在他的研讨班里,作家督促所有人学会这三样东西。
第一样是:坚持记笔记。除非一个人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耳朵(这种人只占人口总数的0.0001%),否则他根本不可能仅靠听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事实上,研讨班结束30小时之后,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就能记得不到50%的内容。24小时之后,他们会忘记一半自己学过的东西。而1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5%了。
每次受邀在公司的年度会议上发表演讲时,作家都会强调这一点。他总是问大家:“去年是谁为你们做的演讲?”这时大家就会大挠头皮。
“那位演说家都说了什么呢?”接着他又会问,这时听众就会绞尽脑汁去回忆,可他们真的记不起自己到底听过了什么。所以作家总是强调前来参加研讨班的学员一定要记笔记。
作家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督促学员们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即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译者注)的东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议他们将之清楚、整洁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把它们储存在计算机里。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整洁地记录呢?因为他发现,在参加完研讨班之后,大多数做了笔记的学员都会立刻把笔记归档,而不是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当有人问:“你去参加过那个研讨班了——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这时他们就会打开自己的文件,左看右看,可他们甚至认不清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笔记毫无意义。
最后,作家督促学员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他建议,在结束培训回到家里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最好能预定一间会议室,邀请自己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伙伴来待上半天时间,和他们分享自己从研讨班上学到的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作家知道,要想开始应用新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它传授给别人。
但只有很少的学员能够真正听从这些建议。只要一回到办公室,他们似乎就重新忙碌起来。这就凸现了一个问题:让人们应用自己刚学到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有些失望,但作家似乎并没有因此灰心,他开始寻找填补这一鸿沟的方法。他前往大学校园,向教授请教;拜访公司,向培训主管请教;他还拜访了基金会,向那些学习专家们请教。结果他发现,大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找到有效的答案。一段时间后,作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了。
一天吃完晚饭后,作家突然在一期《财富》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传奇商人菲尔?莫雷(Phil Murray)的文章。他知道菲尔?莫雷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旗下拥有多家获利丰厚的公司,他也了解了莫雷的创业史,但吸引作家的并不是这一点。真正让他感兴趣的,是他发现莫雷原来早已在个人培训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最让作家感到兴奋的,是莫雷公司学员的评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引用了大量案例,受访者都谈到自己在莫雷的项目中学到的东西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真的!他们真的学以致用了!”作家大叫了起来。
第二天早晨,作家找到了菲尔?莫雷的网站,拨通了他公司的电话。幸运的是,作家发现,菲尔公司的总部距离自己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一位名叫艾弗林(Evelyn)的行政助理告诉作家莫雷不在,“他和妻子正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度假小屋休假”。了解了作家的情况后,艾弗林坚持要他给正在度假的莫雷先生打个电话。
“我不想让工作上的问题打扰他的休假。”作家说。
“不用担心。”艾弗林大笑着说,“菲尔对工作和休假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别人。我相信他会很高兴接到你的电话。”P27-31
在想到要写这本《知道做到》之前,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很长时间了。很多年前,一位好朋友曾经问我:“在你的工作中,最后你感到失望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发人深省,曾经一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最令我困惑的是,我感觉自己的工作似乎并没有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虽然很多人都读过我的书,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将我所谈到的理念付诸实践,没有把它们持之以恒地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让我担心的是,有些管理者似乎只是满足于口头上大谈领导行为,而不是真正地将其付诸实践。
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可能是你的思路不对,因为你只是在尝试从外部改变人们的行为。”接着他谈起了自己的经历——他以前也是采取同样的做法,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总是先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然后才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
听了这话,我立刻感到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么多年来,我的关注点一直集中在领导方法和领导行为上,却始终没有考虑过人们的大脑或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
听完这位朋友的话,我意识到自己的确需要想出办法来消除“知”与“行”之间的鸿沟,从而找到一种能够在关注人们外部行为的同时改变他们内心活动的方法。
就在这时,保罗·梅耶出现了。
近半个世纪以来,保罗一直是行为变革领域的开路先锋。他在1960年创建的成功激励机构主要致力于“激励人们释放自己的全部潜力”。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保罗,他非常兴奋地答应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一旦有人向保罗提出一个挑战,他便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去应对这个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保罗为自己担任董事的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准备了一场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缺失的一环:怎样才能把你从书本、录音带、电视录像或研讨班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就是《知道做到》创作的开始。
跟保罗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先后创办了40多家公司,全球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而我先后出版了40多本书,在某些人看来,我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但是要想组成一个团队,我们还需要一位愿意四处宣讲的演说家。
我立刻就想到了迪克·卢赫。他已经跟我的公司合作了将近20年,一直是我们的头号演说家,经常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迪克自己也写过几本书,但在《知道做到》这个项目上,他的演讲天赋却跟保罗和我是天作之合。
最终,“1+l+1”所得到的结果远远大于3。我们都为这个项目兴奋不已,希望能够通过它,为你和你的组织提供所需要的策略,帮助你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我们知道,真正有效的减肥食谱只有一个,那就是能让你持之以恒的那个;同样,我们相信,只要能够让人持之以恒,哪怕是一些最简单的工具,也可以帮助你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把你所掌握的知识变为实际行动。
希望我们的梦想成真,预祝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肯·布兰佳
学习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企业行为。《知道做到》强调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的学习,从“能够做到”的结果出发,强调好的学习习惯对执行的重要性。文章用字非常浅显易懂,案例生动普遍,阅读轻松,很有示范和启发效用。
——甄荣辉 前程无忧51job首席执行官
《知道做到》这本书从根本上剖析了“知与行”之间存在的鸿沟。我认为可以将书中讲到的三个问题,运用到提高个人和组织执行力的层面上,与其夸夸其谈,不如有效行动。
——段冬新浪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人们通常知道的往往是“道理”,而要真正做到却需要“方法”,所以掌握如何做(How)比知道应该做什么(What)更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在给大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建华中国惠普公司前助理总裁及首席知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