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斯奋评传/广东当代文艺名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谭运长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在写一个人的传记,同时也在书写一个年代的思想记忆,书写人的存在的某种理想状态,书写社会转型期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作者与传主在进行心领神会的对话,而读者呢?在阅读中大可进行一番颇为酣畅的思想的旅行。

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人物事实的考证,他的笔触伸向了文化的深层,伸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积淀,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儒道同构。这需要作者凭着自身的生命态度,与传主的生命态度进行对话、交流、碰撞:两个人文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领域里真正相遇了。

内容推荐

“蝠堂”是刘斯奋对自己居所的命名,“快活的蝙蝠”是刘斯奋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自况。作者在对刘斯奋人生状态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堪可称叹的生命力量。作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存在状态有着深沉的思索,在对传主的人生状态的观照中,发现了可贵的“蝙蝠”精神,这是一种真正挣脱了自在本能的自由精神。这在全书的运思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表面看来,结构本书的线索是时间,是传主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展开,这当然便于叙述历史,便于对传主的人生状态进行清晰的展示。但是,本书的肌理却另有深层结构,即对人的生命状态的探讨,这是潜伏在传主个人历史之下的一个隐性的结构。正文13章,几乎每一章的开头都从不同的侧面展开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分析探讨,而且这种探讨一直伴随着对传主的个人历史的叙述。这样一种“双重结构”,就使《刘斯奋评传》读起来既是传主的人生之旅、灵魂之旅,也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之旅。历史和当下之米,在这里悄悄酿成了酒,用以浇注自由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蝠堂论个性

 文人的名号学

 分工和文学艺术的个性价值

 岭南个案

第二章 所谓家学

 刘门三杰

 附庸风雅

 急躁脾气

 巾帼门风

第三章 童年记忆

 集体记忆

 这孩子很古怪

 调皮的小学生

 玩司令

 文化公园

第四章 人生“八字”

 性格和命运

 青春期

 大学时代

 “再教育”

 怀人意茫茫

第五章 慧福双修

 儒道同构

 写文章

 著作“等身”

 特殊的“作品”

第六章《白门柳》(一)

 事业之焦虑

 破天荒的建议

 《夕阳芳草》

 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界

第七章 陈寅恪

 陈寅恪

 余英时

 冯衣北

 意图谬误和情感谬误

第八章 《白门柳》(二)

 “深悔少作”

 出版危机

 《秋露危城》

 结构艺术

第九章 九十年代

 蝠堂人生艺术

 思想型领导

 为官之道

 九十年代中国思想界

 “朝阳文化”

第十章 《白门柳》(三)

 茅盾文学奖

 《鸡鸣风雨》

  史学和史诗

  现实主义

  知识分子

第十一章 文人画(一)

 挥霍余生

 绘画与写画

 现代文人画

第十二章 文人画(二)

 传统意蕴

 现代突破

 专业画家

第十三章 蝠堂个性

 妥协的艺术

 躁急和持重

 聪明和勤奋

 狂妄和谦和

 自由和法度

附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蝠堂论个性

文人的“名号学”

刘斯奋给自己的居所起了一个名号:蝠堂。是蝙蝠的蝠。

中国文人向来就有起名号的传统。例如,一个人的命名有三个:名,字,号。文人雅集,相互之间很少直呼其名,而是称呼对方的表字或雅号。如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人朋友就称子瞻或东坡先生,而轼这个名,一般只是他自己自称的时候用。有时候,你会觉得古代这些文人士大夫的名字实在是太复杂了,以至于看他们的文章时,觉得眼花缭乱,不知道说的是谁。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当年读钱钟书的《谈艺录》,很长时间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评论的诗词名家究竟是谁。看到后来才明白过来,原来鲁直说的就是黄庭坚啊。

文化这个东西,说到底也许就是语言。有了语言就可以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命名,于是这些事物就有了文化,有了风雅。原本平淡无奇的东西,有了一个风雅的命名,就变得不同凡响了。比如到黄山去旅游,看到悬崖上的一块石头,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再一看命名,叫“猴子观海”,立刻就觉得这石头的确很不一般。直立的石头上长着一棵孤零零的树,叫着“梦笔生花”,也就有了风雅。据说当年苏东坡流放到海南岛,在三亚的一处海滩有过两个命名,一个叫天涯,一个叫海角,如今天涯海角就成了永恒的文化表达。

中国文人为什么这么喜好命名呢?不但把名字弄得那么复杂,而且对于自己的居所、书斋,或者凡是自己特别珍爱的某处风景、某种事物,总要处心积虑地寻找一个特别的名字。有一些文人、学者,对于命名简直就是乐此不疲。刘斯奋的长篇小说《白门柳》写到一个钱谦益,此人就似乎对命名特别热衷。他的住处叫着半野堂,书斋叫匪斋,他和柳如是的卧室叫我闻室。“如是我闻”是佛经开头惯常的一个句式,所以将柳如是的卧房命名为“我闻室”,的确巧妙而别致。而且,“我闻”是一个双声字,和“卧室”的“卧”字同声。文人的命名,常常就是这么暗含用典,隐藏着主人奇特的个性、高妙的志趣和精巧的构思,有时简短的一个名字,里面的内涵却极其复杂,分析起来需要写一篇长长的论文。命名也许可以说是所有文化表达的实质,你就某种现象发表论文、专著、艺术作品,说到底不就是一种熔铸了你自己个性的命名吗?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名号学”了。

刘斯奋的“蝠堂”,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平常的住处罢了。

说起广州的东山,也算是大大的有名。广州人有一句话,说“西关的小姐,东山的少爷”。西关以前是以十三行为代表的广州商业和物流的繁华地带,那里靠近珠江码头,水运交通便利,所以做生意发财的人都在那里聚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最具广州特色的建筑:骑楼和西关大屋。从西关大屋,也就是做生意的人家出来的太太小姐,自然也是最具风采。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有钱,家境殷实,所以她们衣着入时,打扮讲究,举手投足都透着时尚女性的风姿。她们走过的地方,环佩叮珰,连空气都飘着脂粉的香味。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里写到的陈文婷,就是西关小姐的典型人物,凡是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对陈文婷的女人味大为称道。相对地说,西关一带的男人并不突出,如《三家巷》中的周炳,码头工人出生,当然不会有公子哥儿的作派,要找出色的少爷,那得去东山一带。民国时代的东山,是军政要员的聚居之地,形成了广州特有的“东山少爷”文化。如果说,钱财是滋养女人味的营养的话,权势就是形成男人味的温床。所以有钱人家出西关小姐,有权人家出的是东山少爷。

今天的东山口,也许是广州这个城市交通最为拥挤的地段之一。好几条道路在这里汇聚,不要说塞车,就是平常等待红绿灯的时候,也要很长的时间。也是奇怪,广州的其它一些城市繁忙地带,大抵都在后来建起了立交桥,使交通拥塞现象有所舒缓,而东山口却一直没有立交桥。广州人常常喜欢以交通的拥塞程度来见证城市的繁华,难道是城市规划部门有意要使这个地方保留一丝老广州的繁华旧梦吗?

事实上,今天的广州人说起“西关小姐”来,还主要是一种怀旧。而说“东山少爷”,却依然还有很强的现实性。这里以前住着很多军官,解放后则成了省委机关的办公中心,是干部和他们的家属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所以依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权势地带。这里甚至也还是军队的家属院,当年南下解放广州的部队要员,留在广州工作的,大抵也是在这一带安居。在广州日常的聊天生活中,你常常会突然结识一些看上去有些奇怪的人。他们一般是朋友的朋友介绍来的,面容清廋,举止高雅,初次见面的时候不太爱说话,熟悉起来却是谈笑风生,给你带来很多的惊喜。一问,原来就是部队的干部子弟,家住东山,平常基本上无所事事,象奥勃罗莫夫一样,除了睡觉就是看书,所以总有说不完的有趣话题,性格也是特别的温文尔雅。老广州东山少爷的影子,今日依稀可辩。

就在东山口的旁边,相距地铁一站之遥,有一个名叫梅花村的地方。这里过去远离市区,被民国时代的一些军政要员选中用来建别墅。梅花是国民党军官的标志,所以这地方叫着梅花村。刚解放的时候,这里成了华南分局的机关办公之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成一个有名的住宅小区,是省委机关干部的聚居之所。和一般的家属院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住宅区,实行的是现代物业管理。有趣的是,现在广州的房地产业已经高度发达,住宅小区越来越多,越来越华丽、高档,梅花村由于开发得早,相对说来就显得很朴素了。然而,就算到了现在,梅花村在业界的地位还是异常稳固,原因也许很简单,因为里面住的绝大多数都是国家干部。

刘斯奋的住处,就在梅花村小区里面,一幢9层的楼房,第6层的一个单位。他当时是省委宣传部的副部长,所以在这个小区里分到一套住房,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房子的面积、规格等等,和一般的官员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不寻常的地方在哪里呢?也许只在于个人的感受不同吧,他小时候在设在这里的华南分局干部子弟学校上过学,所以可能会觉得与梅花村有某种特殊的缘分。还有,他在八十年  老梅树的隐喻,这是否也算是和梅花村的某种缘分呢?当然,缘分云云的说法,有点神秘和虚无,真正看得见、实打实的不同,其实只在于在进门玄关的地方,挂了一块木匾,大概有2尺见方大小,褐色的底子,红色的隶草,那是上海名家钱君匋八十九岁时的书法,两个字:蝠堂。P2-5

序言

“广东当代文艺名人丛书”是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党组的领导和指导下,由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策划、组织、编辑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丛书选取广东文艺界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目前依然活跃在创作第一线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为对象,用“传”和“评传”的形式,全面总结和评价其创作经验,揭示其生活和创作的渊源和历程,具体而生动、全面而立体地树立其形象。旨在从时代、环境、个性气质等方面探索在广东实现宏大艺术抱负的独特心得,给在“建设文化大省”旗帜下奋进的我省文艺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借鉴和鼓舞,同时也为喜爱文学的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榜样。

本丛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同志为主任,方健宏、刘斯奋、陈中秋同志为副主任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的主要任务是,从总体导向上把握丛书的编辑指导思想,研究和确定入选对象。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负责组织作者队伍,进行具体的编辑工作。经过前期的酝酿、选题策划和论证,决定丛书第一期选取林墉、刘斯奋为对象,创作、出版《林墉传》、《刘斯奋评传》。同时,我们正在进行第二期、第三期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工作,本丛书将在几年内陆续出齐。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的体例,除了作者创作的文本之外,还用了一定的篇幅,将传主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或能突出反映其思想和生活历程的图片、文章、言论,一并附录在后。这样的处理,相信是会得到热爱这些艺术家的广大读者欢迎的。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

2005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