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1世纪的大使(从全权到首席执行)/外交学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印度)基尚·拉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然而,近代中国却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十分清楚,中国的衰落是在外交方面表现出来的。外交是反映一个国家实力地位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会通过外交体现出来。

这是一本有过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专著,其中许多有关“变革”的原创性观点均对当今国际关系以及国际法的实践与适用有着补充和完善。书中记录着基尚·拉纳先生的观点和思想,可读性强,分析透彻,是其学术研究和深入思考的结晶。

内容推荐

在国际形势变化的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国外交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积极、成功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目前我们和世界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从来没有这么大,在世界上的影响也从来没有这么深。

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深入,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已然成了热门学科,大量的国际关系学名著得以翻译出版,相比之下,对外交业务与技术的翻译工作明显滞后。

本书是有关外交学领域的最好著述,作者在印度外交机构的长期工作经历以及对专业领域书籍的大量阅读使得该书成为一本全面、准确、实用的专业著作。在当今迅速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大多数国家均致力于更为有效地发挥其海外常驻机构的功用这样一种前提下,阅读该书将对相关领域从业者大有裨益。同时,该书的出版亦对外交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目录

导言

发展演变

外交过程与发展中国家

背景

性别问题

注释

第一章 变化了的全权大使

谁是大使

理论和实践

经验证据

新的职责

双边和多边大使

注释

第二章 外交礼仪与形式

礼节与礼仪

非职业任命

外交使团

外交特权和豁免权

行动模式:任期、渠道和离任

个人安全

注释

第三章 伙伴与技巧

官方对话者

非国家伙伴

主要功能:谈判、促进与联络

反馈

管理

服务

注释

第四章 多边大使

多边和双边工作

形式和本质

方法与目标

工作程序

地区外交

国内基地

下降趋势?

注释

第五章 国内层面

国内背景

行为管

外交部的衔接

官方合作伙伴

政治领导人

非国家机构和公共外交

自由度与创新

注释

第六章 使馆的领导关系

一船之长

大使馆团队

情报、防务和其他专家

职业领事与名誉领事

国家队

使团的规模和管理

配偶和家庭

驻所和娱乐活动

注释

第七章 人力资源

培训与集会

个人品质

专业技能

语言与其他专业技能

职业管理

道德层面

肆意妄为的大使

奖励与惩罚

退休

注释

第八章 大使的未来

欧盟的经验

企业家大使

权力和影响力

全球化外交

注释

部分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外交礼仪与形式

在外交活动中,礼仪形象也发挥重要作用。公众形象也是大使用来达到外交目的的工具之一。大使的职业影响力,不仅来自于他的外交技巧,也同样依赖于其招待会和晚宴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一些首都城市,像伦敦、巴黎和华盛顿,都驻有许多随员多达150到170人的外交使团,并且彼此之间互相攀比外交影响力。在这些地方,有格调的社交氛围,能够产生相应的正面效果。总而言之,成功孕育第二次的成功。同样,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配合恰当的外交策略,大使精心设计的公众形象是其影响力的一个来源。 礼节与礼仪

外交礼节(protocol)的定义是“外交程序的规则”。它是在发展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系列的行为惯例。任何派往国外的大使,无论是派往大国还是小国,作为本国君主或总统的个人代表,都要遵守这些行为准则。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确立了大小国家大使一律平等的原则。外国大使享有的特权始于其递交国书的日子——只有互惠原则是例外情况。互惠原则是外交礼仪和任何特权和豁免权的基础——好好对待我,我也会同样回报你。

除此之外,外交礼节包括国家交往层次上的礼仪、官员和其他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及恰当的行为规范指南等。部分礼节确实没有价值,但是其大部分都出于礼貌和良好印象的考虑。比如,每个国家都只履行本国的“外交特权承诺”或特权条款。由各国自主宣布享有外交特权官员的等级,这也反映一国的传统。按照惯例,大使的级别低于驻在国的内阁部长和其他高级别官员。但是,也有一些国家视其内阁部长与外国大使平级。在局外人看来,外交礼节可能是无聊的(美国人称其为“教条主义和溜须拍马”),但是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大使来说,遵守外交礼节是很自然的事情。外交礼节中也包括很多人所共知的普通常识。比如,在一次正式晚宴上,客人按照级别高低就座,但是好的主人还会有现实性的考虑——怎样才能使客人在谈话中感到更舒服,外国客人彼此语言是否能够沟通,哪些人想要在一起谈话,等等。

任命大使需要得到接受国的认可,这种认可一般通过被称为“同意”(agrSment)的文件传达。按照1961年维也纳会议中规定的内容,派遣国要将新任命大使的名字和任命日期交给接受国。一般在几周内,接受国经过及时处理后(通常是在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首肯后),向派遣国传达认可或同意。拒绝提名的情况很少,只有在接受国认为被任命的大使背景不适合的时候,比如曾经发表敌视接受国的言论等,才会出现拒绝的情况。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10年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美国共有三次派遣大使在征求同意时遭到失败。但是,接受国的拒绝提名很少公开,通常以拖延时间的形式出现。例如,如果派遣国在提名上交后,几个月都没有接到接受国的同意,而且对于派遣国的提醒置若罔闻,派遣国就明白这是接受国不接受提名人的暗示。这种方法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拒绝的纪录。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一般是双边关系紧张的时候,拒绝提名会公开化,两国的立场将随着拒绝的公开变得更强硬。2001年英国和伊朗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德黑兰拒绝了英国的大使任命,并且公开了这一拒绝,伦敦坚持不再任命任何人。这种争端通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平息。

在启程赴任之前,新任命的大使通常要做一番准备。他要拜访很多国内政府领导人、官员和其他相关人士,并从中得到一系列的指导。其中最重要的议程是与国家领导人(包括总统和总理)和外交部长的会面。一些国家对新任大使有一套正式的“制度”程序,用来向其传达任务。即使没有正式的制度体系的国家,这类会议上的忠告和指导也会使新任大使获益匪浅。新任的大使还会拜会一系列与接受国有关的政府部门、政府和非官方机构。大多数国家的外交部都要求,新任的大使出发前在国内先做一次旅游,参观与接受国有联系的地区、省份和主要城市,以熟悉情况。同样,大使也要访问与其未来工作相关的商会、学术研究机构和重要的私人企业,并且会见相关的个人。例如,如果接受国的主要特色贸易是渔业出口,那么新任大使就要参观本国的渔业加工厂,并与相关产业的人员进行讨论。有了这样的准备,如果将来该国渔业出口的限制成为主要问题,或是要开拓新市场的话,大使在谈到这些问题时就会言之有物。所以,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说,这种本国游历对大使很重要。

大使启程前的最后一道手续是什么呢?有些国家会在大使赴任前为其举行“任命仪式”(commissioning ceremony)。在泰国,按照古老的习惯,赴任的大使要接受国王的“涂油礼”(anointed),通常分批举行,电视新闻一般将其当做头条报道。在马来西亚,国家最高元首由马来半岛九个州的世袭苏丹轮流担任,大使要从国王(国家最高元首)处接受国书和外交任务的指导文件。在英国,大使出任要到白金汉宫“亲吻”女王的手背,体现其作为女王个人代表的观念,尽管实际上他只是和女王喝杯茶而已。在一些非洲国家,大使要参加为其举办的盛大的“任命仪式”,同时从总统手中接受国书。总统、外交部长和大使分别进行演讲,然后这三人签订重要的登记名册作为最后的仪式。大使的亲朋好友以及外交部的官员,也一同分享他的荣耀。在美国,国书由国务卿亲手交给大使,这一般在大使全家出席的招待会上进行,也有可能是大使在白宫拜见总统的时候进行。有一些国家在大使未到接受国之前,就由礼宾司将大使的国书邮寄到大使馆;或是在外交部交给大使,让其自行携带。

除国书之外,大使还会收到国家元首签署的“任命书”。信中往往以正式而奢华的文字高度赞扬该大使过人的能力,作为一个值得特别信任的人,他负责在驻在国代表派遣国。如果日后大使陷入自我怀疑或是对自己的责任产生焦虑情绪时,重新朗读一遍这封充满溢美之词的任命书,便能够重获信心,从而完成其使命。

无论从惯例或是逻辑上讲,一国不允许有两个来自同一国家的大使,即使其中一个还没有递交国书。在新大使到来之前,该国大使的位置一定要空缺出来。与企业不同,在这个领域不存在面对面的交接。这影响到大使离任前的行为。前任大使都会为其继任者撰写“移交笔记”(handing over note),作为新任大使行为的第一指导原则(最起码是在上任后的最初几个月内)。这个“笔记”不仅是大使个人的智慧和结晶经验积累,而且还有一些对当地人物和机构的总结,包括对在当地大使馆或外交机构任职的官员的谈话和描述,以及对未完成的任务的叙述和对任务优先顺序的建议。每一个尽责的官员,都会将这些经验留给继任者。当新大使翻阅历代前任的笔记资料时,他就可以勾画出接受国的发展历程和两国双边关系的进程。实际上,在现实情况中,这种资料往往很简略,只是用几页纸勾勒出几个要点而已,有时候即将离任的大使甚至省略了这个步骤。但是无论如何,这种信息的传承被人们看做是判断外交机构是否专业的标准。

新任大使的头等大事就是递交国书,这也是外交礼仪方面的大事,是大使唱主角的重头戏。(例如:在欧洲,这也许是大使唯一以国家的名义豪华出行的机会:坐在国家元首的豪华轿车里,彩旗飞舞,摩托护卫队在两边护卫!)各个国家的风俗决定了大使在各国的礼节;按照标准,大使最基本的要求是递交国书。而其他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正式欢迎大使,则是在新任大使与该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首次接洽后才开始的。他将受到正式的欢迎并简要复述国书。通常,大使会收到一份详细的典礼顺序公文,有时还附有一份平面示意图,标明本国政要的住处,大使还会收到一份活动顺序指南。礼宾司司长会告知新任大使典礼举行的日期,以及大使在等待的使节“行列”中的位置。新任大使同时也会收到官员的电话指示,根据上面提供的信息,大使要逐一和各官员联系,有些甚至要在递交国书之前进行。

新任大使的下一步工作,就是递交国书第一副本(也称作“应用文本”),它主要是用来对大使的身份进行确认。在大多数国家,国书副本都是交给副总理或是常任秘书。大使可以通过这个高级别的首次会面,争取到简短而又有实质内容的谈话机会。按照旧的规则,新任大使在过渡期应当耐心等待,只有递交国书后,才能够进入官方交际。新任大使必须等到国家元首有空,才能完成国书仪式,这会耗时几周,甚至几个月。随着外交程序的简化,现在大使只要递交了国书副本,就基本可以在接受国开始正常工作了。但是,在一些讲究礼节的国家,未进行国书陈述的大使,仍然无法与该国部长或政治界人物联系。大使可以利用这段时期,更好地熟悉环境,也可以拜访外交机构的同僚。

以下对于国书仪式的陈述,也许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此类仪式的风貌。在英国,仪式由戴假发的法警开始,他们穿上精致的金边蕾丝制服,护送坐在皇家马车中的大使,一路来到白金汉宫,这不知不觉为附近的游客提供了又一道风景。一个微妙但奇特的区别是,高级专员乘坐四匹马的马车,而大使则乘坐两匹马的马车。大使现在仍是未上任的身份,他觐见女王,进入宫殿时按照要求鞠躬,然后停在适当的距离,背诵简短的“客套语”,大意就是很荣幸递交对前任的总结信和自己的委任信(对高级专员,则是“介绍信”)之类。大使将这些文件交给女王,他就此得到正式认可并不需要演讲。在伦敦,高级使馆随员或是高级专员进行陈述(世界通行的规则)后,是一个简短的仪式。最后,大使单独会见女王。身着英式外交制服的外交常务次官,是唯一的陪同。他安静地站在一边,按要求答话。会见结束后,新任大使被护送至其住所,开启香槟酬谢护送他的英国官员。维也纳也给予大使同等的礼遇,哈布斯堡宫殿也有富丽堂皇的安排。而澳大利亚风格的礼仪典礼也内容丰富。

在华盛顿,尽管总统非常繁忙,双方仍然会交换简短的演讲文本,但不当众读出。仪式之前,只有一小队护卫做简单的欢迎。短暂的典礼是大使在总统办公室展示其独特荣耀的时刻,也是直接接近总统的机会。在此之前是由卫队组成的简单的欢迎仪式。

前大使M.R.拜格(M.R.A.Baig)记录了新德里的国书仪式,他在1956年至1963年担任礼宾司司长。他写道:

任命的那天,我乘坐总统车队专车到达有关大使馆。在那里,大使和其他高级官员全都身着正式服装,偕同夫人一起等待着。接着,高官与夫人们乘坐汽车驶向印度总统府,以便在仪式开始之前落座等待,大使和我最后离开。从总统府的门口到真正的仪式地点,有很远的车程。在门口,车辆汇集并由总统的护卫陪同。这部分活动丰富多彩,而且值得观赏。虽然我已经因公出席这种场合不下五十次,但是仍然被我们的护卫们所吸引。每一个小伙子都是六英尺高,头戴穆斯林头巾,身着华丽的制服,长矛的短穗在风中飘扬。

到达总统府之前,我们先与总统的军事武官和阁僚会面。大使由两名武官陪同,走向行礼台,面对仪仗队。乐队首先奏响大使国家的国歌,然后才是我们本国国歌,接着护卫队长要求大使检阅卫队。然后大使馆的人员和相同数量的本国外交部官员一起列队。由大使和外交部长领队,两个两个地在场地内行进至主楼。护卫队小心翼翼地行进,身着漂亮红色制服的喇叭手站在楼梯顶部,吹奏出嘹亮的号曲,直到我们进入主楼。

进入主楼是一间小的会客室,通向举行典礼的大厅,我们在那里等待直到总统进入并就座。中间的帘布这时候打开了。我们列队进入,面向总统站成一列’向他鞠躬。外交部长向总统引见大使,大使也相应地作简短演讲。总统往往作恰当的回答,并让大使馆的成员一一介绍自己。过后我们所有人会照一张合影,并与总统及出席仪式的夫人们一起喝咖啡然后离开。有几个大使对我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国书仪式如此丰富多彩,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仪式越来越简化了。仪仗队和国歌部分都没有了。但是前院的楼梯处,通向总统府的莫卧儿大厅这个豪华通道,仍然有隆重盛装的总统护卫列队。号曲在大使迈上台阶的时候奏响。与以往只在任命的当天举行典礼不同,现在的典礼分批进行,一次三到四个大使。新德里准许配偶在一旁观看,它是世界上很少的保有此类礼遇的国家之一。也有一些其他亚洲国家准许配偶参加,但是都不如印度典型。

在所有国家的仪式中,大使与国家首脑的会面是重要一环,虽然现在很多国家的总理和首相行使实质的行政权,国家首脑只是名义上最高领导人,这导致这种仪式的重要性减弱。这是大使第一次实现自己外交使命的机会,并且也能通过总统的暗示了解两国双边关系的走向,讨论一下重要的问题。按照惯例,大使单独赴会,而总统则由高官或外交部的官员陪同。

大使任期结束,一般就没有典礼了。那时的大使要拜访各级官员,感谢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帮助,也为继任者的到来打好基础。他同时要去各省份、地区和城市向地方政府告别。大使拜访的高官人数要视当地的风俗而定。如果接受国是君主制国家,大使将会遇到比较繁琐的告别程序,包括与国王和王后告别。在一些繁华的首都城市,担任行政公职的总统,极少有时间会见即将离任的大使,但是在德国还保有总统会见离任大使的传统。在肯尼亚,大使或高级专员离任前访问总统的习俗很是特殊:大使与总统短暂的会面后,仪式在总统办公室外的走廊内举行,外交部长、国内高官和各个媒体都要出席。前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Daniel Arap Moi)经常利用这个时机,公开评价两国双边关系和离任大使的表现。

这些仪式礼节的某些方面有时非常离奇、有趣,但是它们形成了外交的职业风尚。除了传承历史,礼节也同样具有实用意义。礼节提供了全球通用的外交框架,同时强调了大使作为派遣国国家元首代表的身份,他的豁免权和特权都源自这一概念。实体性和象征性结合,才能在潮流中生存发展。

P41-47

序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然而,近代中国却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十分清楚,中国的衰落是在外交方面表现出来的。外交是反映一个国家实力地位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会通过外交体现出来。

当代世界全球化日益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增加,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国际关系借以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受到了很大挑战。这必然要求各国对外交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原则作出调整。实践中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总结。

在国际形势变化的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国外交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积极、成功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目前我们和世界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从来没有这么大,在世界上的影响也从来没有这么深。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时而出现,试图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外交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此外,随着我们的公民、商品、资本走向世界,领事保护的工作也变得十分紧迫。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对当代外交的研究,培养越来越多既了解中国又了解世界的外交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

我国的现代外交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杨振先的《外交学原理》、刘达人的《外交科学概论》等都是早期的著名作品。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外交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对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十分重视,在1949年11月8日外交部成立大会上,他就明确提出要“把外交学中国化”。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新设外交学二级学科的要求,并委托外交学院编写《外交学概论》一书,1997年该书正式出版,这标志着中国外交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加强外交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不可否认,中国在几千年的对外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现代的外交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特色,但是毕竟近代以来世界通行的外交规则肇始于西欧。从17世纪开始,以法国外交家卡利埃、威克福(荷兰人)等人为代表就开始了对外交业务与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20世纪英国外交家萨道义、尼科尔森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研究。近年来,以英国莱斯特大学外交研究中心贝里奇教授为代表,世界各国也出版了许多外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外交学发展的最新状况、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外交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深入,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已然成了热门学科,大量的国际关系学名著得以翻译出版,相比之下,对外交业务与技术的翻译工作明显滞后。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也为国内外交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方便,我们选择翻译了这套丛书,希望能够对读者和中国的外交学研究有所裨益。

高 飞

2005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正如在世界范围内向越来越多的感兴趣者介绍和普及外交学知识一样,该书的出版同样会使基尚·拉纳先生感到欣慰。流畅的语言、生动的选例、丰富的内容以及其中原创性的观点均使得该书成为同类著作中的佼佼者,因此值得一读。

——贝里奇,英国莱斯特大学国际政治学荣誉退休教授

《21世纪的大使》或许是基尚·拉纳先生有关外交学领域的最好著述。作者在印度外交机构的长期工作经历以及对专业领域书籍的大量阅读使得该书成为一本全面、准确、实用的专业著作。在当今迅速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大多数国家均致力于更为有效地发挥其海外常驻机构的功用这样一种前提下,阅读该书将对相关领域从业者大有裨益。同时,该书的出版亦对外交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简·梅利森,荷兰国际问题研究所培训与教育部主任

这是一本有过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专著,其中许多有关“变革”的原创性观点均对当今国际关系以及国际法的实践与适用有着补充和完善。书中记录着基尚·拉纳先生的观点和思想,可读性强,分析透彻,是其学术研究和深入思考的结晶。

——辛格,印度前外交部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