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思成谈建筑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梁思成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它反映时代的步伐。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建筑除物质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它是艺术。建筑师不是把一些东西堆砌起来,画出来。建筑师得有想法,有立意,创作在其中,有激情在里面才能满怀热情地去做。

内容推荐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代表着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集大成。他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展示出其深度与广度。他指出的途径,随着中西文化的冲击、融汇而得以证实,并由表及里不断发展。他所积累的经验和阐述的见解是中国建筑理论的瑰宝,拂去历史尘埃更加光彩夺目。在改革开放、建筑创作空前活跃的今天,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征途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

目录

序言: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建筑史

建筑是什么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汉代的建筑式样与装饰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

中国的佛教建筑 

华北古建调查报告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隋、唐之建筑特征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 

建筑论述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 

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国唐代的建筑 

从“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谈到传统与革新”

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设计

致彭真信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经过

建筑教育

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

致梅贻琦信

设立艺术史研究室计划书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现称建筑工程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建筑随笔

曲阜孔庙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谈“博”而“精”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后记: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学习笔记

试读章节

建筑是什么

在讲为什么我们要保存过去时代里所创造的一些建筑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筑是什么?

最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那就是:解决他们安全食宿的地方,生产工作的地方,和娱乐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并论的,因为他们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为了这需要,人类才不断和自然作斗争。自古以来,为了安定的起居,为了便利的生产,在劳动创造中人们就也创造了房子。在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或加强国防,我们仍然都要先建筑很多为那些建设使用的房屋,然后才能进行其他工作。我们今天称它为“基本建设”,这个名称就恰当的表示房屋的性质是一切建设的最基本的部分。

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成果,由文明曙光时代开始在建筑方面的努力和其他生产的技术的发展总是平行并进的,和互相影响的。人们积累了数千年建造的经验,不断地在实践中,把建筑的技能和艺术提高,例如:了解木材的性能,泥土沙石在化学方面的变化,在思想方面的丰富.和对造形艺术方面的熟练,因而形成一种最高度综合性的创造。古文献记载:“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从穴居到木构的建筑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增加了经验,丰富了知识而来。所以:

(1)建筑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克服自然,改变自然的斗争的记录。这个建筑活动就必定包括人类掌握自然规律,发展自然科学的过程。在建造各种类型的房屋的实践中,人类认识了各种木材、石头、泥沙的性能,那就是这些材料在一定的结构情形下的物理规律,这样就掌握了最原始的材料力学。知道在什么位置上使用多大或多小的材料,怎样去处理它们间的互相联系。就掌握了最简单的土木工程学。其次,人们又发现了某一些天然材料——特别是泥土与石沙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化学规律,如经过水搅、火烧等,因此很早就发明了最基本的人工的建筑材料,如砖,如石灰,如灰浆等。发展到了近代,便包括了今天的玻璃、五金、洋灰、钢筋、和人造木等等,发展了化工的建筑材料工业。所以建筑工程学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门。

(2)建筑又是艺术创造。人类对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从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些实用器物的实用要求之外,总要有某种加工,以满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样。从古至今。人类在住屋上总是或多或少地下过工夫,以求造形上的美观。例如:自有史以来无数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同时在建筑艺术上,是继续不断地各自努力,从没有停止过的。

(3)建筑活动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宫殿、庙宇、民居、仓库、城墙、堡垒、作坊、农舍、有的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有的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巩固政权,有的被他们独占享受。如古代的奴隶主可以奴役数万人为他建筑高大的建筑物,以显示他的威权,坚固的防御建筑,以保护他的财产,古代的高坛、大台、陵墓都属于这种性质。在早期封建社会时代。如:吴王夫差“高其台榭以鸣得意”,或晋平公“铜辊之宫数里”,汉初刘邦做了皇帝,萧何营未央宫,就明明白白地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从这些例子就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封建霸主剥削人民的财富,奴役人民的劳力,以增加他的威风的情形。在封建时代建筑的精华是集中在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等上,它是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作为压迫人民的工具的:而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民政权时代,建筑就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美好的生活而服务了。P3-4

序言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istorJcal 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or),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近如去年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便是一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这现象有三个明显的原因:一、在经济力量之凋敝,许多寺观衙署,己归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倾圮,无力保护;二、在艺术标准之一时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楼,自西艺浸入后忽被轻视,拆毁剧烈;三、缺乏视建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官民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于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这个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情形相似。这些无名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因此一个时代过去,另一时代继起,多因主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创加以摧毁,或同于摧毁之改造。亦因此,我国各代素无客观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在隋唐建设之际,没有对秦汉旧物加以重视或保护。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元遗构,亦并未知爱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时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内容,不为古物原来面目着想。寺观均在名义上,保留其创始时代,其中殿宇实物,则多任意改观。这倾向与书画仿古之风大不相同,实足注意。自清末以后突来西式建筑之风,不但古物寿命更无保障,连整个城市,都受打击了。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在欧美,古建实行的保存是比较晚近的进步。十九世纪以前,古代艺术的破坏,也是常事。幸存的多赖偶然的命运或工料之坚固。十九世纪中,艺术考古之风大炽,对任何时代及民族的艺术才有客观价值的研讨。保存古物之觉悟即由此而生。即如此次大战,盟国前线部队多附有专家.随军担任保护沦陷区或敌国古建筑之责。我国现时尚在毁弃旧物动态中。自然还未到他们冷静回顾的阶段。保护国内建筑及其附艺,如雕刻壁画均须萌芽于社会人士客观的鉴赏,所以艺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他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欧美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别”的约束,现在因科学结构,又成新的姿态,但它们都是西洋系统的嫡裔。这种种建筑同各国多数城市环境毫不抵触。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这问题可以设法解决,亦可以逃避。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断的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由有学识,有专门技术的建筑师,担任指导.则在科学结构上有若干属于艺术范围的处置必有一种特殊的表现。为着中国精神的复兴,他们会作美感同智力参合的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因为最近建筑工程的进步,在最清醒的建筑理论立场上看来,“宫殿式”的结构已不合于近代科学及艺术的理想。“宫殿式”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建筑师想保留壮丽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术将中国大殿轮廓约略模仿出来。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在细项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属于西洋系统.大门栏杆又多模仿国粹。它是东西制度勉强的凑合,这两制度又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它最像欧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筑(Period architecture)。因为糜费侈大,它不常适用于中国一般经济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宫殿式”的尝试,在艺术上的失败可拿文章作比喻。它们犯的是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息,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字,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在这样的期待中,我们所应作的准备当然是尽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参考的资料。

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记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可以作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学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的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后记

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事业的贡献是开创性的,是多方面的。他在建筑教育、建筑史学、城市规划、历史古城和古建筑保护诸方面的造诣和成就,已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所公认。但是,对于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知其全貌和精神实质者,也只在他周围的同事和弟子之中。由于我国5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批判”,梁思成先生的形象至今还笼罩在“复古主义”的阴影之中。不论是历史产生的分歧,还是无知产生的误会,对梁先生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的忽视,都是不利于我国建筑创作的健康发展的。

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反映在他的建筑作品和理论著述之中,这是他毕生成就中光彩夺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系统地、认真地学习梁先生的论述时,那拳拳爱国之心,那勃勃创造之意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五年前,笔者曾将梁先生有关这方面的著述进行分类摘抄,用心领会,收益匪浅。现在梁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在即,重又整理这些笔记,温故而知新,尤其面对当前国内外建筑创作的发展,感慨良多。现奉上这份笔记以志纪念。

一 建筑创作的目标与方向

我们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我希望他们认清目标,共同努力的为中创造新建筑,不宜再走外国人模仿中国式样的路。

1935年《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

由历史的眼光看来,这是个应当复兴的时代,若不然,这个系统的建筑便已到了他的末日了。我们虔诚地希望今日的建筑师不要徒然对古建筑作形式上的模仿,他们不应该做一座座唐代或宋代或清代的建筑。……我们今日的建筑如何能最适合于今日之用,乃是建筑师们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1936年《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五集·斗拱简说》

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息,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布置,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在传统的血液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1946年《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今后中国的建筑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建筑;而“民族的”则必须发扬我们数千年传统的优点。……二十余年来,我在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中,同若干位建筑师曾经在国内作过普遍的调查。……其目的就在寻求实现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建筑的途径。

1950年《致朱总司令信——关于中南海新建宿舍问题》

我们中国本来有我们中国体系的建筑。……现在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建筑也要走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路,那就是走“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的路,而扬弃那些世界主义的光秃秃的玻璃盒子。

1954年《祖国的建筑》

“新而中,中而古,西而新,西而古”是我在讨论国庆工程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我所谓“新”就是社会主义的,所谓“中”就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新而中”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民族风格。”

1959年《在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上关于建筑艺术部分的发言》

笔者体会

在学习梁先生这些论述之后,我理解到梁先生早在1935年就明确提出了“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主张。30多年风云变幻,尽管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不同时期梁先生的具体提法有所不同,但创造合乎今日之用的中国新建筑这一核心思想则始终明确无异。

梁先生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潮流中的地位和去向;同时,不仅把建筑作为工程技术,还把它摆在文化的层面上来观察分析。因而,强调了保持中国特色的必要性。

作为在海外得以深造并目睹了西方建筑新发展的建筑学家,他深知中国固有的传统建筑面对现代之局限性,甚至有不图新则末日将临之感。可见先生求新之切。

二 建筑上的传统与革新

关于传统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1946年《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

四 创造中国新建筑的途径

创造新的即须要对于旧的有认识;他们需要参考资料,犹如航海人需要地图一样。而近几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搜集的建筑照片已有数千,我觉得我们这许多材料,好比是测量好的海道地图,可以帮助创造的建筑师们,走他们的航线,可以帮助他们对于中国古建筑得一个较真切较亲密的认识。

1935年《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

本图集并不是供给建筑师们以蓝本(尤其是在斗棋方面),只是供给他们一些参考资料,希望他们对于中国古代结构法上有了了解,由那上面发挥中国新建筑的精神。

1936年《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五集斗棋简说》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之后……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他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因为最近建筑工程的进步,在最清醒的建筑理论立场上看来,“宫殿式”的结构,已不合于近代科学及艺术的理想。……它是东西制度的勉强的凑合,这两种制度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因为糜费侈大,它不常适用于中国一般经济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

1944年《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在现阶段中,我们每一次的尝试可能都不很成熟.有很多缺点.但这条我们总要开始走的路,方向是对的。现在就有许多建筑师们在战战兢兢的希望向着这条路努力进行。中南海中这几座建筑无疑的将成为中国建筑史中重要的一页,它们在目前更有示范作用。在中国建筑系统中多层楼即是一种新的创造,所以特别需要慎重地在式样上有个原则的决定。并且在北京的故宫、三海建筑群中,它们将成为不可分离的构成分子,我们对它的设计更要努力,使它同旧传统接近。

1950年《致朱总司令信——关于中南海新建宿舍问题》

现在我们只须将木材改用新的材料与技术,应用于我们的传统结构方法,便可取得技术上更大的自由,再加上我们艺术传统的处理建筑物各部分的方法,适应现代工作和生活之需要,适应我们民族传统美感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创造我们的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我们不唯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

1950年《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  位置的建议附件说明二进制形体》

新中国的新建筑必须从实际创作中产生出来,而且必须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探索时期。这时期的长短,决定于我们对于建筑艺术——一种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水平……其次,这时期的长短决定于我们对于民族建筑传统和规律的掌握的迟速。不掌握规律,不精通,不熟悉,只是得到皮相,或生吞活剥地临时抄袭和硬搬,就难有成就。所以努力向祖国建筑遗产学习是创作的一个先决条件。

让我提出两张想象中的建筑图.作为在我们开始学习运用中国古典遗产与民族传统的阶段中所可能采用的一种方式的建议。……只企图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无论房屋大小、层数高低,都可以用我们传统的形式和“文法”处理:第二.民族形式的取得首先在建筑群和建筑物的总轮廓,其次在墙面和门窗等部分的比例和韵律,花纹装饰只是其中次要的因素。……我们在开始的阶段掌握了祖国建筑的规律,将来才有可能创造出更新的东西来。

 1954年《祖国的建筑》

假使我们改得比古人好,当然我们就用我们改变过的形式;但若改得不太满意,那么适当地采用一些古人的形式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

到今天材料结构已有所改变,而美观上又有需要,我们就可以改它。但是,由于目前我们自己思想水平、业务水平的限制,不得已而模仿一些旧东西,也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这样的采用,态度是积极的,是和折衷主义的不假思索的抄袭搬用,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革新的目的就是使古为今用,使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但是,由于我们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尽管我们的主观愿望如此,我们做出的客观效果肯定地还是不够的。不过比起前几年来,我们的确已经有一些进步;特别是去年国庆工程开始以来,我们的进步是很显著的。

1959年《在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

谈会上关于建筑艺术部分的发言》

新的内容必然要求新的形式。但是,新形式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而是随着内容的更新不断地演变成形的。正因为这样的不断演变,今天的新形式明天就可能变成旧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一切旧形式,而且在必要时还要善于利用旧形式,使它为今天的需要服务。但我们绝不应抄袭、搬用,使自己成为旧形式的奴隶。

继承遗产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认识一分析一批判一继承一革新一运用”的过程,而其中最关键的两环就在批判和革新。

按照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可能性去继承、革新、运用。

1961年《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有必要重复一遍:建筑的艺术和其他艺术有所不同,它是不能脱离适用、工程结构和经济的问题而独立存在的。它虽然对于城市的面貌起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它的艺术是从属于适用、工程结构和经济的考虑的,是派生的。

此外,由于每一座个别的建筑都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一个“细胞”,它本身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然有它的左邻右舍,还有它的自然环境或者园林绿化。因此,个别建筑的艺术问题也是不能脱离了它的环境而孤立起来单独考虑的。

1961年《建筑和建筑艺术》

建筑工作就必须根据国家的社会制度,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结合本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等和整个城市人口的社会分析来进行工作。这时候,建筑师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位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家了。

一个建筑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就是他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打个比喻,建筑师的工作就和作战时的参谋本部的工作有点类似。

一座房屋既然建造起来,就是一个有体有形的东西,因而就必然有一个美观的问题。……因此,一个建筑师必须同时是一个美术家。因此建筑创作的过程,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地实现…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外,还必须同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必须明确,这三个问题不是应该分别各个孤立地考虑解决的,而是应该从一开始就综合考虑的。同时也必须明确,适用和坚固、经济的问题是主要的,而美观是从属的、派生的。

1962年《拙匠随笔(一)建筑(社会科学U技术科学U美术)》

他的立意必须受到自然条件……等等的限制。有时他简直是在极其苛刻的羁绊下进行创作。不言而喻,这一切之间必然充满了矛盾。建筑师“立意”的第一步就是掌握这些情况。统一它们之间的矛盾。

一个方案往往是经过若干个不同方案的比较后决定下来的。

1962年《拙匠随笔(二)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笔者体会

梁先生引证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建筑历史及理论的研究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创作的基础.使西方的近代建筑既吸取过去的经验又具有新的思想。因而他多次论述中国建筑创作途径时都谈到新中国的建筑必须从实际创作中产生出来,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摸索过程。每一次的尝试可能都还不成熟,有很多缺点,但这条路是一定要走的,方向是对的。他强调,建筑师努力学习遗产是创作的一个先决条件,开始阶段先掌握旧的规律,将来才能创造出更新的东西。但这绝不是要抄袭、搬用,使自己成为旧形式的奴隶.而是应该按照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去继承、革新、运用。他还对建筑师说,建筑艺术不能脱离工程结构和经济而独立存在,也不能脱离环境、城市而独立存在。建筑是许多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建筑师的创作就是应该掌握情况、统一矛盾。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代表着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集大成。他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展示出其深度与广度。他指出的途径,随着中西文化的冲击、融汇而得以证实,并由表及里不断发展。他所积累的经验和阐述的见解是中国建筑理论的瑰宝,拂去历史尘埃更加光彩夺目。在改革开放、建筑创作空前活跃的今天,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征途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