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分类
作者 张永年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孩子的表面,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做个“有心”的父母。

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父母应该学会从心理医生的角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孩子的心理异常,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误区,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心理指导,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心理保健师”。

内容推荐

从金钱和物质上关爱孩子,不如从精神和心理上呵护孩子。了解孩子,做有心的父母。没有对孩子心灵的关注,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是给予孩子心灵的温暖和呵护,对孩子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和阳光的个性,比考高分、读名校重要得多。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为泡影。

目录

前言关爱孩子从“心”开始/1

Chapter 1 孩子能正确认识自我,心理才会健康

 ◎正视自我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步/2

 ◎面对自卑的孩子,家长的态度很关键/5

 ◎帮助孩子发现他的优点/8

 ◎教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11

 ◎孩子的自信心来自家长/14

 ◎教孩子学会欣赏自己/17

 ◎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20

 ◎让孩子学会正面的自我暗示/23

 ◎把孩子的优点夸出“口”/26

 心理测试:孩子的心理状态/29

Chapter 2 伤了孩子的自尊,就等于伤了孩子的心

 ◎动什么也别动孩子的自尊/34

 ◎尊重孩子从尊重他的选择开始/37

 ◎尊重孩子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40

 ◎尊重孩子的朋友也是尊重孩子/43

 ◎不要轻易揭孩子的旧“伤疤”/47

 ◎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50

 ◎和孩子讲话时请放下你的架子/52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56

 ◎批评孩子,可以很温和地进行/59

 ◎向孩子道个歉,其实并不难/63

 ◎打骂打不出孩子的健康人格/66

 心理测试:孩子的自尊心/69

Chapter 3 叛逆期的孩子,绝对不是“凶神恶煞”

 ◎学会正视孩子的“叛逆”/72

 ◎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技巧很重要/75

 ◎父母要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心态/79

 ◎消除代沟,做孩子的好朋友/82

 ◎巧妙应对孩子的任性/85

 心理测试:孩子的人格特征/88

Chapter 4 孤僻的孩子,家长要帮他建一个交际圈

 ◎谨慎对待孩子的孤僻和内向/92

 ◎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95

 ◎经常带孩子到社交场合逛一逛/98

 ◎教会孩子在社交中展示自己/101

 ◎鼓励孩子多发表自己的意见/104

 ◎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107

 心理测试:孩子的交往类型/109

Chapter 5 孩子学习不好,可以从心理方面找原因

 ◎学习不好可能是有学习心理障碍/114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117

 ◎得第一的孩子只能有一个/120

 ◎成绩差的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尊重/122

 ◎千万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126

 ◎帮孩子突破“考试焦虑”这道难关/129

 ◎搞清孩子厌学的原因才能应对/132

 心理测试:孩子的性格和压力/135

Chapter 6 性问题触目惊心,家长该为孩子做什么

 ◎对孩子的性教育不能回避/140

 ◎喜欢和异性交往,不是孩子的错/143

 ◎帮孩子吃掉早恋这颗“涩果”/146

 ◎坦然面对习惯自慰的孩子/149

 ◎防止孩子偷尝禁果,第一道防线是家长/153

 ◎帮孩子处理那些烦人的“情书”/156

 ◎正确对待孩子的性幻想/159

 心理测试:孩子是否有早恋倾向/163

Chapter 7 挫折教育,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忧患意识要从小培养/166

 ◎鼓励孩子勇敢地去接受失败/169

 ◎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172

 ◎从小事开始培养“不抛弃、不放弃”/176

 ◎培养孩子掌控自己情绪的能力/179

 ◎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182

 ◎积极的心态要从小养成/185

 心理测试:孩子的EQ状态/188

Chapter 8 纠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家长要“用心”

 ◎孩子爱上“闲书”,家长怎么办/194

 ◎孩子是“电视迷”,家长怎么办/197

 ◎孩子沉迷“网旃”,家长怎么办/199

 ◎孩子“网恋”了,家长怎么办/202

 ◎孩子“吸烟酗酒”,家长怎么办/205

 ◎孩子“疯狂追星”,家长怎么办/208

 ◎孩子经常“打架”,家长怎么办/211

 ◎孩子只爱“奇装异服”,家长怎么办/213

 ◎孩子染上“毒品”,家长怎么办/217

 ◎孩子“赌博”上瘾,家长怎么办/220

 心理测试:孩子的自控能力/223

Chapter 9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帮他摆脱心理障碍

 ◎帮助孩子跨越心理障碍/226

 ◎帮助孩子逃离“青春期抑郁”/228

 ◎巧妙纠正孩子的偏激心理/231

 ◎教孩子学会宣泄负面情绪/235

 ◎孩子频频说谎,家长怎么办/238

 ◎试着解除孩子的措疑心理/241

 ◎和孩子一起告别“孤独症”/244

 ◎警惕孩子患上“厌食症”/247

 ◎巧妙化解孩子的“人格障碍”/250

 心理测试:孩子的偏执倾向/253

Chapter 10 医者自医,父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父母的人格素质VS孩子的健全心理/256

 ◎父母的勇气指教VS孩子的自信心理/259

 ◎父母的稳定情绪VS孩子的健康情感/262

 ◎父母的坚强意志VS孩子的韧性强度/265

 ◎父母的自省意识VS孩子的心理视角/268

 ◎父母的抗压能力VS孩子的挫折观/271

 ◎父母的宽容意识VS孩子的心理宽度/274

 ◎父母健康的兴趣爱好VS孩子的价值观/277

 ◎父母的人际关系素质VS孩子的交际心理/279

 ◎父母不断完善的性格VS孩子的自我定位/28l

 心理测试:父母的心理素质/284

试读章节

正视自我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大多数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矛盾、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当孩子出现这些不良情绪的时候,非常容易冲动,并且对事情存在偏见,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表明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

刘女士13岁的儿子最近表现得和以前判若两人,经常无缘无故不和家人说话,上街的时候还不让母亲拉自己的手,甚至顶撞家人,在学校也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看见孩子发生的变化,刘女士感到焦虑不安,她生怕儿子不合群,长大后不能适应社会。于是刘女士悄悄地去找专家咨询。心理专家告诉她,孩子快要进入中学时,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孩子会特别烦躁,很多孩子都不能正视自己的这些变化,所以在行为上有些偏离,与家人、同伴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经常能看到的。造成孩子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大多是孩子本身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把自己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从而感到迷茫和无助。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充分了解孩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孩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不知所措,甚至家长先乱了方寸,这对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是没有好处的。家长先要尽量冷静下来,然后才能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

要想改变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首先要从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就是:别人的教育经验可以照搬。不少家长都喜欢读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书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把书本上学到的经验一一套用,一旦效果不理想便开始放弃。这就形成了家长们疲于施教,而孩子们则疲于应付的局面。

其实,这都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在作祟。家长要知道,他人教子的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也绝不能一味照搬,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只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家长照搬别人的教育方式,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话,就会造成孩子的自我怀疑。再加上有些家长过于急功近利,动辄全那些成功案例来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这样就更加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刘玲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爸爸妈妈为了她没少下力气。每天爸爸妈妈谈论最多的就是怎样让自己的女儿变得更加聪明,学习成绩怎样更进一步。他们去图书馆寻找了许多关于伟人教子故事的书籍,来借鉴其中的好办法。

开始的时候,刘玲并没有感到反感,还很配合爸爸妈妈。但是,由于经常达不到爸爸妈妈的标准,刘玲常被爸爸妈妈训斥:“看看,他们用这样的方法都能成功,你呢?怎么就是不行啊?”(爸爸妈妈所指的“他们”,除了科学家就是政治家。)父母望女成风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刘玲却怎么也不能接受。到后来,她总觉得自己是不行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乖戾了。等到爸爸妈妈发现了刘玲的问题之后,她的状况已经非常严重了,最后,爸爸妈妈不得不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刘玲的问题就是因为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而产生的。正因为家庭教育具有亲密性、个性化等特点,因此只有在家庭教育中,才有可能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这正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区分开来的标志,而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是这种标志的明显体现。

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如果像文中的刘玲的家长那样不顾孩子的个性而生搬硬套别人的教育模式的做法,只能让孩子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再者,家长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压力,从而陷入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中。要想让孩子学会正视自己,家长首先就不能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孩子。

成功家长心经

家长不要总是通过教科书和伟人传记去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应该让孩子自己行动起来,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去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样的效果比直接告诉他们所起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是教不来也学不会的,只有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创造。作为父母,不应该用家长的方式来让孩子认识自己,而应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父母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

P2-4

序言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不妨先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个女孩,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在学习上要求甚严,几乎从不让她和小伙伴们玩耍。长大后,女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可她好像并没有一点儿上大学的喜悦。在大学里,不少同学都谈起了恋爱,生活得丰富多彩,可女孩仍然在父母的严密掌控下。她的生活里还是只有书本,只有没完没了地记英语单词、读书、做功课……大学四年,女孩就是这样度过的。后来,女孩被保送读研究生,可她还是没法开心起来——她心里的压力太大了。最后,在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女孩疯了,她再也不能读书,也不愿读书了。女孩的父母为此悲痛欲绝,带着女孩走遍全国各地,为女儿治病。但几年过后,女孩的病依旧没有起色。到这时,女孩的父母才后悔莫及,见人就哭诉:“我们现在只要女儿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能生活自理,过普普通通的日子也就满足了。”

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相信所有人都会为女孩感到可惜。但是在伤感之余,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反思女孩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结局。尤其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讲,更应好好地做一番思考!从这个女孩的经历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书读得再好,大学进得再好,对他来说也是枉然。然而,这正是当下很多父母正在犯的错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却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其中,一些家长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另一些家长则人为地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负担。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总是以成人的心态来强迫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长期的子女去做只有成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忽略了成长中的孩子的特殊的心理需求。太多太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炼”轻“心理保健”的教育误区。家长的心理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j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当孩子达不到家长预期的目标时,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责难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打骂孩子。其造成的恶果是:子女怕学习,行为习惯也不好;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有些孩子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长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这实际上是一种悲哀,是家长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

如果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即使访遍天下名医(就像故事中女孩的父母一样),也可能医不好孩子的“病”了!相反,如果父母能从自己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仔细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培养出心智健康的优秀的孩子!因为了解孩子的心理,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保证。

普天下的父母都应该记住,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与父母传递给他们的习惯与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的爱就是他们生活和成长的源泉。父母和孩子天然的血缘关系是最紧密的,父母观察孩子是最认真、最细致入微的。父母对孩子的真正关爱,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基础。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是对孩子心灵的温暖和呵护。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有自己的行为模式,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孩子的表面,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做个“有心”的父母。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父母应该学会从心理医生的角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孩子的心理异常,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误区,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心理指导,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心理保健师”。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季慧、王超、张晓义、李洁、杨春明、陈莉、曾晓丽、李良、王海峰、杨佩薇、付金禄、李志雁、朱德成、杨桂红、李淑云、苑晓丹。特此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