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一个干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先在几个省的新华社分社,后调总社,业余还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散文特写,亲历事情多,知多见广。为弘扬真善关、鞭挞假恶丑,为历史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将自己的一些散文作品汇编成这本《山水人物》,体现“新闻”背后的时代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水人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淮青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个干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先在几个省的新华社分社,后调总社,业余还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散文特写,亲历事情多,知多见广。为弘扬真善关、鞭挞假恶丑,为历史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将自己的一些散文作品汇编成这本《山水人物》,体现“新闻”背后的时代价值。 内容推荐 逝者的风骨 莲花池畔 铁骨金声 巍巍其人 忆念冯沅君先生 时代歌者的墓碑 人的花朵 童书业先生的人情味 卓越的贡献与悲惨的遭遇 “史学界的杨小楼”赵俪生先生 我在青海高原的岁月 下关的风 边城茶洞 目录 序 人物篇 时代歌者的墓碑——聂耳50周年祭 聂耳和他的母亲 莲花池畔——诗人李广田之死 卓越的贡献与悲惨的遭遇——记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华岗 我所认识的赵俪生先生 “史学界的杨小楼”赵俪生先生 送赵俪生先生远行 铁骨金声巍巍其人——吕荧先生逝世35周年祭 忆念冯沅君先生 人的花朵——记京剧艺术家关肃霜 缘何去匆匆 夕照灿烂——记曲艺大师骆玉笙 故国情结——记旅法著名歌唱家汪漱芬 久违的石羽先生——一位早年的电影明星 遥遥山水情——记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 此地有先生足迹——纪念闻一多百年诞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忆念欧阳采薇先生 童书业先生的人情味——记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师恩绵绵无尽时——孙昌熙先生10年祭 不思量,自难忘——追念邹冈兄 送老米 莫艾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记者 难忘唐君放 记忆中的袁林大姐 痛悼焕斗 兄长解力夫 山水篇 边城茶洞 常德纪行 从索溪峪到天子山 光华照耀闽南 泉城寻梦 昭通雨滴濛濛 下关的风 春城留住海鸥 登临虎跳峡 神奇的青海湖 通天河水 塞纳河的温情 巴黎的咖啡馆 个人记历及其他 白浪河之忆 我心中的歌——聂耳50周年祭 课堂内外 我在青海高原的岁月 风云奔走60年 人间珍贵的感情 “文革”中文化界逝者的风骨 “文革”中青海的一次流血事件 陈老总落难石家庄 曲溪河啊,你为什么不咆哮 诗二首 故乡的白杨林 我的大舅母 附 怀往古之遗香撷现代之精英——关于《赵淮青通讯特写选》的通信 记者笔下的散文——读《赵淮青通讯特写选》 后记 试读章节 聂耳和他的母亲 这是通向昆明的胜迹——大观楼的一条街道。一幢爬满青藤的古朴的楼房,就是聂耳的胞兄聂叙伦的寓所。满头霜华的聂老从安放着聂耳塑像的写字台旁站起来,步履敏捷地迎接我们。当我们谈到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以及日本有的地方正在筹划聂耳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老人的脸上掠过激动、欣慰之情。他的老伴郑琼轻轻喟叹说:“一转眼半个世纪了,四弟死得太早了,如果他还活着,会给我们留下多少好歌啊!” 窗外,密集的雨点洒在南国阔叶树上,发出撩人心绪的声音。聂老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册册颜色各异、大小不等的相册。我们从这里看到我国革命音乐的先驱——聂耳青少年时代同家人的合影,看到聂耳与田汉、任光、金焰、郑君里、王人美、陈燕燕、阮玲玉等影剧界著名人士的合影,也看到聂耳登台演出的、拉琴的、跳绳的,各种逗人忍俊不禁的照片。抚今追昔,使人想起那个风风雨雨、波澜壮阔的时代;想起奋发向上、充满活力的青年音乐家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聂老深情地回忆起聂耳学生时代以及聂耳同我国文化界著名人士交往的情况。然而,他谈得最多的还是母亲怎样教育、支持聂耳奋斗成才的故事。 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原是云南玉溪县有名的中医,光绪末年迁来昆明,在甬道街开设一爿成春堂药铺和诊所。母亲彭寂宽是傣族,17岁嫁到聂家,跟着丈夫刻苦学习古文和医术。她勤劳善良,性格开朗,而且能够写一笔清秀的毛笔字。她终日劳作不息,以对患者的热忱和对亲朋邻居急公好义受到人们的尊敬。 1912年农历除夕,在一片爆竹声里,她最小的儿子聂耳出生在甬道街那幢阁楼里。聂耳4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寡母拉扯着一女三子,惨淡经营着那个小小药铺和诊所,夜间还要做一些针线活儿,以贴补家用。 教养和熏陶 聂耳生活在这样一个家道中落的环境,看到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怎样竭尽全力供养他们兄弟读书;看到母亲对穷苦人怎样乐善好施,免费看病送药。“人穷不可怕,志不能穷,要待人以诚,讲究信义……”母亲的言行和品格,在聂耳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聂耳童年时代,母亲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用婉转悠扬的花灯调唱《孟姜女哭长城》,用激越慷慨的滇剧曲牌唱《岳飞》、《花木兰》、《梁红玉》……那些歌,那些弹词,只要听几遍,他就会自个儿唱了。坐在她身旁小凳上的聂耳有时听得激动起来,竞忽然对妈妈说道:“我也要学那些好人,妈妈,我再不惹你生气了。”母亲的歌陶冶了聂耳的性格和情操,也使他受到了音乐的启蒙教育。 穷家寒舍一朵花 聂耳刚刚5岁,就能认识l000多个汉字,进了小学几乎每年都名列全班第一。那时,母亲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常常忍痛变卖家产,其中包括那座父亲留下来的、全家人都喜爱的八音小闹钟,甚至以借贷来维持生活。但是,聂耳是穷家寒舍的一朵花,聪慧、活泼、懂事,是饱经忧患的母亲心灵上莫大的安慰,往往人未到,歌声和笑声先到。他一有空就帮助妈妈搞些家务劳动,慢慢地,哥哥姐姐们发现,妈妈一听到小弟的声音,那悲苦忧愁的面容便舒展开来。 一次,聂耳向妈妈要钱买学习用具,见到妈妈那为难的样子,他却又请妈妈饶恕自己,说:“妈妈,不花钱我能学好。我可以借同学的用,那些书我能抄下来。”听到这话,母亲伤心地哭了。 那年冬天,昆明意外地下了一场大雪。母亲不忍心让没有棉衣的聂耳到学校去。聂耳却说:“妈妈,我一点不冷。”说完,他搓搓手,挺挺胸,做了个鬼脸,跳跳蹦蹦消失在茫茫的风雪中。 聂耳9岁时,全家搬到昆明端仕街,街的斜对面住着一位姓邱的木工师傅,善于吹笛子。聂耳常常为他优美动听的笛声所吸引,有时竟至忘记了吃饭。一次妈妈正要数落他,忽见儿子的两只眼睛变成了“对眼”,使劲摇头也不能还原。妈妈强忍住笑,也顾不得生气了。 聂耳念中学时,晚饭一过,兄弟三人便在阁楼上用二胡、三弦和月琴演奏起《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梅花三弄》等民族乐曲。那委婉、悲壮的旋律,袅袅飘洒在四季常青的街树两旁,洒落在幽寂的陋巷深处,吸引着不少过路人驻足谛听。母亲也是他们热情的听众,有时还给他们送茶。 间或,楼上的乐声忽然停了,接着就传来一阵阵犬吠、鸡鸣甚至猪叫的嘈杂声,使街上的听众感到奇怪。岂知,这往往是聂耳发现母亲为艰难的生活而叹息时,特为编排的一个“节目”,让母亲开心,给受苦的家庭带来了乐趣。P7-10 序言 淮青从北京打来电话,叫给他的散文特写集《山水人物》写篇《序》。我的体质和精神状态已经到达写不成《序》的地步了,但想到我和淮青近60年的交往,特别是在那些人生险恶的隘口上彼此的那种爱护和牵挂之情,这篇《序》就无论如何不能不写了。 把记忆追回到55年前去,那是在青岛,历史悠久的山东大学(起先叫青岛大学)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解放区的华东大学合并在一起。那时,我和淮青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讲课他听课,课余不免有些来往,记得有吕家乡、徐文斗、袁世硕,还有孙祚民、邹逸麟、孙达人,淮青(当时叫赵修身)也是这拨人中间之一。想到这里,不禁想起“一二·九”时期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中有句云: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这真像是一首圣者的预言诗。转眼55年过去,歌词不是活灵活现地成为现实了吗?以淮青而言,他干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先在几个省的新华社分社,后调总社,都是业务骨干,业余还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散文特写,这若非栋梁,又是什么呢? 淮青的采访和写作,具备他自己的特色。在“文革”之后,他甘冒政治上的风险,采写了一些蒙冤深重的“走资派”和“反动权威”,用文章去替他们做大快人心的平反和昭雪。这其中是蕴藏着十分深厚的人道主义的。 现在,淮青也老了,优游林下,爬爬西山,回味他所走过的山山水水和记忆深刻的人物,写成文章。这些文章,其实就是历史。 赵俪生 2006年3月1日初稿 3月8日重写。时年九十 后记 2006年秋天,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他是我在山东大学时的业师,看过一些我写的散文,于是写信请他为我留下几句话,他欣然应诺。那时我就打算编这本小书,他根据我寄去的目录,为我写了序言,未料竞成了他的绝笔。 现代文学评论家、研究鲁迅的专家孙昌熙先生也是我的恩师,一向关心我的散文写作,为此给我写了许多信,最后汇成文章,登载《中国记者》杂志,作为对我的作品的评论。 小书编完后,觉得还有些话应该说说。在校时,我学的是文学,离校后做的是新闻工作,双栖于新闻和文学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也算是一个以笔墨为生的人吧。我喜读散文,也爱写散文,但不算勤奋,成果微不足道。有些作品虽然也为一些散文选本选入,也曾谬蒙一些文学前辈的赞许,但成绩确实不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浪迹天涯,遨游四方,于本职工作之余,又断断续续写过一些人物和游记。但尝自忖度,这样漫长的岁月,拿出这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未免有愧。 还有件事,应该在这里提到。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幸与广东著名诗词家、作家、文学评论家李汝伦先生在京晤面。他对我说,你们新闻记者亲历事情多,知多见广,有些“新闻”背后的新闻更有时代价值。过去不好写,现在口子开大了些,应该写出来,以弘扬真善关、鞭挞假恶丑,为历史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吧。他的话使我憬然有悟,此后为《炎黄春秋》等杂志写过一些眼之亲见、身之所经的具有留资价值的人和事,自己也算纾解了一些心气。另外,在此我还要感谢那些热心督促和帮助出版这本书的亲朋好友。 现在我已向80岁靠拢,从目前健康状况看,还不到停笔的时候。但愿以后能写得更好一些。 2009年2月24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