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着力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全书分为四大板块,主要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前言 社会主义不是成衣,而必须度身定做
总论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
第一章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 非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二 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 民权思想的崛起
四 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动
第二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
二 以社会主义政策“防止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三 “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
四 “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之,不能完全”
五 “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
六 “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七 “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
八 “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
第三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二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第二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政治离心主义”取代“政治向心主义”的世界潮流
二 离开特有的史观去考社会主义简直不可能
三 社会主义“就是反对现在经济组织的精神和运动”
四 “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
五 社会主义者“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六 对“第三之文明”的企盼
第三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 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需要
二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理论需求
三 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思想武器
第二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二十世纪劈头第一个大问题”
二 消灭私有财产制的“平民社会主义”
三 唯物史观: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四 “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中国人民的贫乏”
五 “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将误尽天下后世
第三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四章 苏俄社会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俄国革命
一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的设想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二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行动条件和方向
三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俄国革命道路
四 俄国革命及其后果
第二节 苏俄东方战略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
一 从世界革命战略到东方战略
二 在中国寻找革命盟友和推动国民革命
第三节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 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 抗战时期的共产国际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四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跋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