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宗教经典的文化人类学诠释,透过宗教和神学的面纱,《圣经》将展示人类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穿越原始和蒙昧的迷雾,《圣经》会透露先民何种的人活场景。我们能够将现今的生活规范、制度推演到过去的历史积淀,并明白我们何以如此生活、何以如此信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圣经密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王少辉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宗教经典的文化人类学诠释,透过宗教和神学的面纱,《圣经》将展示人类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穿越原始和蒙昧的迷雾,《圣经》会透露先民何种的人活场景。我们能够将现今的生活规范、制度推演到过去的历史积淀,并明白我们何以如此生活、何以如此信仰…… 内容推荐 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诠释《圣经》背后的史实,虽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却也可以称之为凤毛麟角。这部有趣的著作,会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原始文化。 所以,当我们试图揭露《圣经》背后的秘密时,我们也就是在复原人们原本所不知道的历史,复原我们祖先过去的生活经历。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圣经诠释学问题 第三节 连续性:结构与历史 第四节 人类学:人性及其历史 第五节 人类学与《圣经》 第一章 性与文明 第一节 亚当、夏娃:性别起源 第二节 逐出伊甸园:从自然到文化 第三节 洁净与污秽:乱伦塔布 第四节 所多玛的覆灭:同性恋悲歌 第五节 雅各娶妻:婚姻及商品交换的起源 第二章 性别与社会归类 第一节 摩西的权杖:阳具的象征 第二节 所罗门之歌:女性象征 第三节 参孙之死:性爱的危险 第四节 路得与波阿斯:神圣的婚礼 第三章 宇宙论图式 第一节 创世记:宇宙的起源 第二节 弥赛亚救赎:宇宙的时间及其起源 第三节 耶和华的圣殿:宇宙的空间及其起源 第四节 大卫的颂诗:宇宙的道德维度 第五节 耶稣的预言:心智、社会和宇宙 第四章 人的起源及历史 第一节 上帝造人:起源的神话 第二节 洪水滔天:人类大灭绝的灾变 第三节 巴别塔变乱:人类迁徙史诗 第四节 该隐杀亚伯:游牧与农耕之争 第五节 道成肉身:精神进化史 第五章 巫术信仰 第一节 耶稣驱鬼:巫术的起源 第二节 格拉森人:魔鬼的由来 第三节 因信得救:巫术与精神分析 第四节 财主与拉撒路:巫术与妒忌 第六章 一神教的形成 第一节 西奈山十诫:一神教与帝国主义 第二节 荆棘中的火焰:上帝的起源 第三节 大卫的忏悔:一神教与父权制 第四节 伯利恒之星:一神教与天文学 第五节 禁拜偶像:一神教与理性 第七章 三位一体 第一节 外邦人的福音:三位一体的起源 第二节 教育者:圣父的原型 第三节 模范新人:圣子的底色 第四节 神赐异能:圣灵的初始 第五节 基督徒的自由:道德的自觉 结论 第一节 宇宙的图景:自组织和热寂 第二节 社会史:父权制与母权制 第三节 宗教史:一神教与多神教 第四节 哲学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第五节 俄狄浦斯情结与辩证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路德、加尔文的时代,有一个科学家叫做哥白尼,他提出了“日心说”,即地球绕着太阳转。哥白尼的学说由后来的科学家伽利略继承,后者使用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日心说”对地球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与《圣经》的宇宙论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它受到教会的压制乃是理所当然的事。差不多一个世纪后,诞生了笛卡尔、莱布尼兹、牛顿等几位科学家,他们同时也是哲学家。他们的发明都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课本上,在此没有必要费力气去介绍。这几位科学家都承认上帝的存在,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予以证明。不过,从此科学不再充当宗教的“奴婢”,基督教中的理性顺利地移交给科学。在以后的日子里,科学得以在相对来说较为中立的态度下去自由地运用理性,使之免受来自各种信仰、价值观的干扰。这似乎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离则双美,合则两伤。” 经过以上两件事情的铺垫之后,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基督教面I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是“启蒙运动”。18世纪的这场思想运动中,自然神论、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流派粉墨登场,其中理性主义总的来说还是唱了主角。就圣经诠释学来说,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叫做“圣经批判”,它的发起人就是英国的自然神论者。他们首先是否定《圣经》中说过的各种神迹。如果说科学在它的开创者那里,常常被用于证明上帝的存在,那么,在后来的人手里,它就成了批判宗教的工具。认为神迹完全不值得信任的人,就是根据近代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和共同的经验。苏格兰经验主义、怀疑主义者大卫·休谟在他的《人类理智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宗教信徒相信神迹的心理学原因,最终得出结论说:“单纯理性不足以令我们去确信基督教的真实性;而无论是谁,只要他受到信仰的驱使而赞同基督教,那么他就会亲身感受到某种持续不断的奇迹,这奇迹摧毁了他的一切理性原则,并使他决意去信从那些同习惯和经验最矛盾的东西。” “圣经批判”的第二个步骤是追寻历史上的耶稣。剑桥学者托马斯·伍尔斯顿对耶稣复活的解释是:门徒通过向看守坟墓的兵丁行贿,偷走了耶稣的身体。真正的奇迹不是复活,而是对复活的信仰。伍尔斯顿成了他自己观点的殉道者,1729年,他因亵渎罪受到英国高等法院王座庭的审判,判处一年的监禁和100英镑的罚金,由于无力支付罚金,他在服刑中度过余生。在伍尔斯顿之后,德国汉堡大学的学者莱马路斯认为:耶稣为了净化犹太教,错误地拥抱了政治弥赛亚主义,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地上天国,他错误地估计了群众的支持力量,在关键时刻,所有跟从者都抛弃了他。耶稣绝望而死,在最后的话中,他表示上帝辜负了他。耶稣的门徒经过一段时间东逃西藏之后,发现罗马当局并无意追查余党,于是他们灵机一动,放出耶稣复活的风声,吸引了一批崇拜者,成立了一门新的宗教。这些言论都是经过另一位学者莱辛编辑并假托别人的名字发表的,所以莱马路斯没有受到审判,但却引起了莱辛与一班护教学者之间的持续争论。追寻历史上的耶稣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今天,许多图书、电影、电视专题片都在探讨这一问题,并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到此为止,我们介绍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诠释《圣经》的方法,其他的诠释法只能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首先是文学批评的方法,即把《圣经》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读。柯尔律治就认为应当像对待任何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研究《圣经》。施特劳斯认为《圣经》的许多内容实际上就是神话。确实,把《圣经》当作文学、神话这一观点很普遍,特别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从但丁的时代开始,《圣经》就一再被文学家演绎、改编,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歌德的《浮士德》,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在当代,《圣经》是好莱坞大片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可以相信,《圣经》也是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灵感来源。其次是《圣经》的翻译。《圣经》从希伯来文到希腊文、拉丁文,再到各国语言,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诠释的过程。例如,希腊语的“逻各斯”被翻译成汉语的“道”,这就是用中国的老子哲学去理解《圣经》的神学。最后,还必须提到语源学、考古学、史学等诠释方法,限于篇幅,关于这些方法的讨论只能从略。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独立地运用的,只是为了理解上的方便,我们才把它们分开来谈。每一位分析者都必然要综合各种方法,否则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就是中国话所谓的“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 接下来必须对前三种诠释《圣经》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首先,我们用结构的、静止的分析法。以哲学来解释《圣经》,一般都存在我们熟知的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上帝与人、善与恶等的两元对立。“寓意解经法”假定存着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两元划分,它与文学批评的方法是相通的,一位聪明的读者知道怎样通过“纸面文章”抵达“纸背文章”,而这种区分有时出自作者的有意设计,例如,但丁就是第一个声称其诗歌传达了字面内与字面外两种意义的人。“圣经批判”则假定存在一个历史上的耶稣和一个《圣经》中的耶稣、存着自然现象和奇迹的虚构(最少也是误解)的对立。这三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诠释者意识到《圣经》的圣言,与我们的感觉经验(也即常识)存在着矛盾,必须加以调和。前者运用了辩证法、逻辑学、归类范畴等思维规律,让常识服从信仰;次者运用了文学艺术中最普遍的象征思维,与前者立场一致;后者借助了科学的力量,让常识否定信仰。 其次,我们用历史的、动态的方法予以考察。我们知道,以上三种诠释法只是工具,如果换了旁人,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如那个把耶稣当作“番公”的案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文化基因,即民族性,它就像电脑的初始程序,决定了能不能接受某项新的程序。前面已经说过,基督教传播前的欧洲,存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知识”(格尔茨语)。基督教进入欧洲之后,这些知识不断改头换面地出现,我们仅举早期的诺斯替主义和后来的圣母、天使崇拜就可以。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性很快导致了教会的分裂,首先是东正教从罗马基督教中分裂出来,然后,路德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又使新教与天主教分开,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往往是民族国家的建立。文艺复兴率先从文学和艺术领域突破,因为文艺的东西本身就与人类的童年时期有着极深的关联。我们已多次指出,文艺复兴绝对不仅仅是复兴希腊的文学艺术、哲学及科学,而是同时复兴了各种前希腊,甚至史前时代的文化类型,只是由于基督教的抗衡,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的兴起,这个时代才选择了人文主义。但是,在16世纪到启蒙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在蒙田、卢梭等人身上看到这种史前的文化类型,所幸理性主义还是盖过了他们的声音。可在20世纪,人类再也没有那么幸运,两次世界大战及持续的冷战,亿万人为此丧生。就圣经诠释学而言,选择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完全由每个人的“地方性知识”决定。“地方性知识”是相对基督教文化而言的,它既是结构的,更是历史的,正如安贝托·艾柯所说的:“大多数所谓‘后现代’理论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渊源。” 给出某一个原因,只是思维疲劳的结果。以上关于圣经诠释法形成的原因的探讨,也可作如是观。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基督教的历史是它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上升为世界性知识、再被各种地方性知识瓦解的历史,这同时也是圣经诠释学的历史。但到此为止,我们所说的历史仅仅是2000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心智,很大部分远在石器时代就已被决定,而且,我们也没有回答基督教思想重新整合各种地方性知识的可能性。不过,这些问题只好交给人类学去解决。在探讨人类学之前,必须先探讨一些背景知识,关注一下19世纪思想范式的转换。实际上,我们在前面也已经作了一点铺垫。 P7-10 序言 翻开这本书的读者,第一个想要了解的问题也许是:它的作者是什么人,它是怎样一部书?本书的作者并非基督教信徒,因此,本书并不是一部宣教作品,也不是一部神学著作。当然,作者对于基督教没有任何敌意,所以,本书也肯定不是一部批判基督教的作品,或者是宣传无神论的专著。作者相信,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尽量摒弃先人为主的偏见,是写作一部书,同样也是阅读一部书的最佳状态。 人们通常把希伯来宗教、希腊哲学、罗马法律列为西方文化的三个源头。作者接触《圣经》,最初仅是出于了解西方文化的意图,而不是出于研究基督教的需要。在读过《圣经》之后,作者又涉猎了一系列的西方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著作,当然也包括不少文学作品。年复一年,作者的大脑里就渐渐产生了一个观念: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原始文化。这就暗示着,人类学可能是研究《圣经》的一条新颖、有效的路径。本书就是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圣经》的一次尝试。 圣经人类学是一块处女地,可以从前人那里借鉴的经验确实不多,所以,开辟这块处女地是一件冒险的工作。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圣经》,首要的任务是弄清楚所谓“人类学方法”究竟是什么,因为人类学门派众多、立论迥异,久已影响到读书界,并形成了各种思维定势。为此,作者不得不写了长长的一篇导论。作者常担心,这样的长篇大论放在开卷之处,是否会让读者望而生畏?然而,如果没有这篇导论,本书就无法做到开宗明义。况且,对于那些对思想史和人类学各学派理论方法感兴趣的读者,这篇导论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回顾了思想史上两种方法论,即结构分析和历史分析,并探讨了发生于19世纪的那次“范式的转型”,由此揭示了人类学各学派的思想渊源。 本书所运用的人类学方法,主要就是历史分析的方法,并结合了结构分析的方法,因为,作者视人类学为研究人性及其历史的科学。历史分析法曾被黑格尔运用于哲学研究,最终是形成了他的历史辩证法。达尔文则运用历史分析法建构他的生物进化论。弗洛伊德则运用历史分析法创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本书从上述几位伟人之处获益良多。在把结构分析法运用于人类学研究方面,最著名的人物当推斯特劳斯,他的“元结构”的提法,对本书的启发甚大。在讨论人类的心智结构时,本书采纳了康德、韦伯、涂尔干等大师的诸多见解。实际上,历史分析和结构分析两者不可偏废,它们是人类思维固有的特点。历史是结构的历史,否则,我们根本无法谈历史。而结构则总是处于时间的流逝之中,本身不断经历着变化。在此,必须加以说明的是,作者所说的“历史分析”、“结构分析”中的“分析”一词,只是在接近“讨论”、“探究”这样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并不是说它们就没有“综合”,没有综合,本书就无法提出任何结论了。 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圣经》中关于伊甸园堕落的故事,其实是一次弑父事件,它由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历史发动机(元结构)驱动,并由此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弑父之后所形成的第一种社会制度就是图腾制度。图腾制度是人类道德、宗教、艺术的起点。在这里,社会、文化、心智是合一的。图腾制度为人类制定了归类范畴,并提供了一幅宇宙论图景。随着人类从狩猎一采集生活进入游牧、农耕生活,图腾崇拜就演变为献祭宗教和巫术两种宗教形式。在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并建立起帝国之后,出现了一神教和多神教两种宗教类型。由于特定的历史机缘,犹太人成了一神教的担纲者。犹太人进入定居生活之后,其宗教受到迦南地区农耕民族的异教的侵蚀。犹太人灭国之后,其宗教更是受到来自希腊罗马世界的多神教的冲击。最终,以保罗为首的部分犹太人对犹太一神教作了某些改革,这就导致三位一体的基督教在第一个世纪里出现。 宗教行为总的来说是一种复古运动——试图复活原始大家庭的体验,尽管各门宗教对这个家庭的体验是有差异的。与其说宗教刻意去复活原始大家庭的体验,毋宁说它不得不如此,康德所谓的“绝对命令”、弗洛伊德在宗教和强迫症之间看到的相似性,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允许文学、艺术这样的事物存在,甚至认为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以相同的态度来对待宗教。人类学对人性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圣经》,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圣经》,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王少辉 2007年7月25日于酷热中的广州 后记 此书于2007年5月草拟了初步的提纲,然后于7月着手写作导论,直到2008年6月底写完了结论,总共花去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在开始写这部书时,曾扬言要通过写这部书来使自己脱胎换骨,即进一步更新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可是,当我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似乎被掏空了,脑袋里空荡荡的。 曾经有两位朋友在不同的时间预言,我写完这部著作之后,会产生后怕,从此再也不敢碰它,甚至会封笔不再写作。现在看来,问题虽然不会那么严重,但是,短时间内再让我写什么东西,我是很难写出来了。说实在的,在为此书写序言及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就感到像在挤牙膏一样了。这对于一名出版过多部著作的作家、学者来说,是少有的事情。也许,我真的是太疲倦了。 谈写作中的甘苦是多余的,这种滋味是无法分享的。在这里我的主要任务是表达我的谢意。首先,我要感本书的责任编辑王正斌先生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接纳了这个选题。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老师雷铎先生及令嫒黄亭亭小姐,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是不可能在这时候完成这部作品的,虽然此书早已列在我的写作计划中。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的支持,我为了写作这部书,放弃了许多家庭责任。 王少辉 2007年7月25日于酷热中的广州 2008年6月24日改于天河山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