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分类
作者 (美)魏斐德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之一。该书作者魏斐德教授充分运用自己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围绕“历史与意志”的矛盾这条基本线索,通过历史溯源和横向比较,为毛泽东勾勒了一幅知识环境的图画。作者指出,他的目的并不是写一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而是要探讨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知识基础”。其理由是:思想的产生一般都受到行动者本身通常几乎意识不到的某种理论假设所支持,这些假设往往在行动者著作中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思想分析不能仅仅关注文本的表面语义,而更重要的是要展现“隐喻”文本的本质。魏斐德教授分析了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王阳明心学和康德伦理学(从杨昌济处间接性接受),试图说明毛泽东思想之内涵的理论来源。

内容推荐

该书是一本明显体现作者个人风格的著作。魏斐德教授充分运用自己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围绕“历史与意志”的矛盾这条基本线索,通过历史溯源和横向比较,为毛泽东勾勒了一幅知识环境的图画。作者指出,他的目的并不是写一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而是要探讨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知识基础”。其理由是:思想的产生一般都受到行动者本身通常几乎意识不到的某种理论假设所支持,这些假设往往在行动者著作中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思想分析不能仅仅关注文本的表面语义,而更重要的是要展现“隐喻”文本的本质。魏斐德教授分析了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王阳明心学和康德伦理学(从杨昌济处间接性接受),试图说明毛泽东思想之内涵的理论来源。

这种研究思路展示了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术风格,并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思想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蒙太奇

 1.革命奠基人

 2.红太阳

 3.“独裁者”

 4.大立法者

 5.“神话君主”

 6.象喻的寻求者

第二部分 思想的转变

 7.共鸣和影响

 8.19世纪公羊学说的复兴

 9.调和的乌托邦主义

 10.建设和破坏

第三部分 自由

 11.新青年

 12.理性主义

 13.唯心主义

第四部分 必然性

 14.社会主义

 15.马克思主义

 16.王阳明:心身平行论的实践传统

 17.王阳明:存在的许诺

第五部分 历史与意志

 18.新黑格尔主义

 19.矛盾

 20.揽月

部分参考文献

索引

试读章节

列宁主义完全否认在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夺权和国家的最终消亡之间有任何矛盾。的确,社会主义专政通过把国民变成公平领薪水的国家雇员,教导全社会成员如何不靠相互剥削来进行自我管理和调节。那样就会达到“民主的完成”:“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就会很快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了。到那时候,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渡到它的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国家也就随之完全消亡。”因此,作为手段而存在的国家的暂时形式——即便是一种专政——并不重要。最终目的不是民主,也不是民权,而是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解放。

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列宁的观点,他说:“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但是,罗莎·卢森堡同列宁有分歧,她怀疑这个专政的官僚统治者们是否愿意允许他们自己的国家消亡。卢森堡曾经预见到一种“资产阶级意义上的”专政的危险性:

倘若没有一般的选举,没有出版和集会的无限制的自由,没有各种主张的论争,生活就会在每一个公共机构中死亡,就会变得徒具外表,其中只有官僚政治会作为有活力的因素保存下来。公共生活逐渐沉睡,几十位精力充沛和经验丰富的党的领导者们进行指导和统治。他们当中,事实上只有十几位杰出的首领担任领导,工人阶级的精英被不时地邀请参加各种会议,在会上,他们为领导的演说鼓掌,并一致同意所提出的决议案——实际上,是小集团的事务——一种专政,但是当然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仅仅是一小撮政客的专政,那就是资产阶级意义上的,亦即雅各宾统治意义上的专政。

毛泽东比卢森堡的观点更进了一步,他宣称官僚主义者是一个阶级。他说:“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这些人[官僚主义者]是已经变成或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

这种说法是毛泽东主义的夸大其词,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惯用语中的政治性质的定语,可以不予考虑。但当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者们是一个脱离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时候,他就不仅仅是一个土里土气的人了。正像一些欧洲马克思主义者们(例如,米洛万·德热拉斯)所论证的,党的官僚主义者们确实像一个“新阶级”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起作用。而且,按照毛泽东自己提出的政治哲学的观点,斗争本身就规定了阶级立场。如果官僚主义者们是和无产阶级对立的,那么他们实际上就已经作为阶级敌人而存在了。

列宁坚信,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再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时——亦即当上层建筑的观念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时,人类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尽管这个理想目标永远不会被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们所放弃,但是在苏联等一些国家中,工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却是使得那些本来应该消亡的政治形式反而得到了强化。然而,毛泽东拒不接受这一种结果。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手段是斗争,而不是国家。

首先,毛泽东当然对于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正统的列宁主义的探讨。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中国以苏联为榜样进行工业化的时候,毛泽东特别强调广泛组织起来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样做团结了中国人民反对他们的敌人。“‘绝大多数读者都在某种组织生活中’,这是极大的好事。这种好事,几千年没有过,仅在共产党领导人民作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之后,人民方才取得了将自己由利于反动派剥削压迫的散沙状态改变为团结状态的这种可能性”。组织就这样使人民取得了团结。但是,甚至在毛泽东强调政治团结的时候,他仍然认为团结是和斗争一致的。因此,他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想象是双重的。而且,因为毛泽东也相信进步是由一连串的矛盾阶段构成的,所以在实践中,一个时期的团结后面必将是斗争或分裂,然后再度变成团结。然而,许多年过去了,却只是在更大规模的斗争清洗中周而复始。实际上,斗争不仅不切实际地决定了人民共和国的体制——它甚至取代后者而成为一种政治形式。“革命的组织形式应该服从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如果组织形式已经与斗争的需要不相适应时,则应取消这个组织形式。”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尽管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但毛泽东的行为却仿佛他的国家已达到了共产主义的最高水平。就连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会怀疑,这种做法是为了社会化人类的一种不成熟的幻想,而不惜牺牲自由。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人不是用他自己的劳动来规定他的社会自我,而是通过把由一个人格主义国家强加给他的非经济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而被造就出来的。

不管这些指责是否公正,它们至少都必须用一种截然不同于毛泽东的政治传统的术语表达出来。在法国革命到1848年革命这期间,欧洲政治思想的首要问题是人性同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各学派关于人性不变论的观点,形成了两种社会理论。边沁主义者认为人性是不变的,因而在英国自由主义思想框架内提倡一种社会利益理论,主张分权而非集权。黑格尔学派否认人性的经验实在性,赞同与历史精神相一致的规范性理想。黑格尔本人能从哲学上解决现实同理想间的矛盾,他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市民社会具体化为一个人类关系的集合体,把每一个人同规范性社会连在一起。但因为黑格尔的国家权威的学说使得个人为政体而存在,所以这两种理论向卡尔·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无情的悖论:社会现实的专横和与之相对的理想国家的专横。P24-27

序言

我怀着欣喜和感激的心情看到李君如教授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的新译本,他将英文版精当地译为中文。这本书最早的英文版是30年前发表的,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仍在激烈地进行。那时,作为一个被毛泽东的超凡魅力,以及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所吸引的西方学者,我感到有必要弄清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为了达到“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目的,是怎样和他自己组织中的对手形成敌对的。

不可否认,毛主席做出这种决定有其直接的政治原因。但是我所感兴趣的,是他的革命思想的意识形态源泉;当然,中国传统和现代思想的某些哲学内容对他个人世界观的影响,将使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在客观历史与主观意志的斗争中所体现出的决心。对我来讲,这一深思熟虑后的目标就是概括出毛泽东思想中最大胆、最有独创性的方面,即一种构成他革命实践理论创新性的特征。

当时,《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是一本在美国史学界颇具争议的著作。尽管它曾被提名国家图书奖,但是因为哲学分析太多,而对这位主席个人兴趣的强调却很少,而遭到批评。毛主席自己也承认,他个人不得不防止党内位居一线的领导阶层成为“走资派”。批评家认为《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这本书过于抽象和充满空想色彩,在作者寻找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连贯性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非常现实的、迫在眉睫的政治兴趣的因素——更不用说这位主席自己的反复无常了。

在《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出版后的几十年里,局外人已经对影响了如此多人生活的“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的反复无常有了很多的了解。因而,这些年在外国,毛主席的声望并不像以前那样高。但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重新评价毛泽东和他的思想在20世纪全球历史中的地位。这本书只是一项初步的研究,我真诚地希望它的再版能够为仍然持续的关于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最终定位的争论作出一定的贡献。

魏斐德

书评(媒体评论)

魏斐德教授对中国明清和近代的历史及思想史有较深的研究,正是这种一般外国学者难得的知识储备和学术修养,使他能够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涉足毛泽东研究领域。他对毛泽东的“知识环境”做了一番透彻的考察,运用一系列曾对毛泽东产生过种种影响的理论观念构成的一组透镜,对其思想加以分离和解析,认为这一“知识环境”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特别是影响了毛泽东的晚年。透视到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贯穿毛泽东一生的全部哲学,就是他处理历史与意志矛盾的辩证法。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魏斐德认为历史著作应该把描写特殊现象的复杂的叙事文体与包含概括性理论的分析性散文相结合。最能体现魏斐德理论修养的是他的早期作品《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该书对毛泽东思想的中西哲学渊源作了全面分析,出版之后广受好评,1974年作为哲学类图书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叶斌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