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蒋文莉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为背景,针对资本深化、就业不足、内需疲软、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趋于下降的问题,探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以及就业增长、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动态分析,判断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就业的发展阶段,结合就业体制转轨与劳动力市场的三元分割,探讨资本与劳动双重过剩条件下资本推动型经济增长向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的转换,提出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新的关系模式及其对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依赖投资推动,使得资本一劳动比率快速上升,并伴随资本一产出比率的上升。结果是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使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敏感,就业增长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就业具有派生l生和从属性,是依附于经济增长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究不够重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以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本身就存在着实现的可能性问题,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通过发展就业来解决,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来谈就业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书经过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要在资本和劳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实现以劳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本书以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为背景,针对资本深化、就业不足、内需疲软、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趋于下降的问题,探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以及就业增长、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动态分析,判断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就业的发展阶段,结合就业体制转轨与劳动力市场的三元分割,探讨资本与劳动双重过剩条件下资本推动型经济增长向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的转换,提出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新的关系模式及其对策建议。

本书梳理和总结了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思想观点,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收入分配等方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效应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阐释了劳动就业对经济增长不单纯是依附关系和被动关系,其更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和作用。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运用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劳动就业在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等诸方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证实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揭示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弹性很小,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不足,而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大,并且呈上升趋势。进而将劳动就业置于一个多因素分析框架中,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制度、资本、结构、劳动、消费、外贸等因素出发,构建了包括制度变迁指数、物质资本存量指数、人力资本存量指数、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就业结构变化指数、从业人口变化指数、劳动生产率变化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出口总额变化指数等在内的指标体系,创建了多因素经济增长计量模型。通过运算和检验,对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分析,揭示出劳动就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8,即劳动生产率每提高l%可使经济增长0.88%。1978一-2003年期间,中国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6.71%,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93%,在所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居于首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存在一个渐进的提高过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将是缓慢提升的;其次是物质资本因素(投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95%,但其弹性系数较低(O.16),较高的贡献率是缘于其过高的年均增长速度(18.39%);再次是就业数量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9%,但其年均增长率低(2.5%),弹性系数较大(0.25),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相比来看,就业数量对经济增长应有更大的拉动作用。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充分发挥就业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书进而对就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阶段进行判断,为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1)通过解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新的转换选择;(2)通过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资本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变化关系分析,阐明了以资本密集和资本深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中国经历了从高经济增长高就业增长向中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转变,并出现了众多问题和新的变化;(3)运用劳动力参与率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分别对劳动力供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揭示出中国未来就业压力巨大,要求进人就业扩展的经济增长阶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判断中国已开始进入就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第三阶段——转轨后期阶段:即新创造的工作岗位开始超过被摧毁的旧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新生劳动力直接进入新岗位,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逐渐进入新领域,失业率开始下降的新阶段。但就业需要推动以跟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本书通过资本一劳动比率上升、资本一产出比率上升、劳动生产率和正规部门劳动工资水平上升以及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趋势总结,说明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向就业推动型经济增长转变的客观形势和要求。进而构建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框架——从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发,由政府的宏观调控引导,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用人单位和就业者为主体,以劳动就业为中心,通过其他相关因素的支撑,在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达到劳动就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在投资推动基础上,促进和保障经济的快速增长。本书最后提出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思路和政策选择。其核心策略是:倡导充分就业,强化按劳分配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逐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和快速增长。

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

(1)突破了就业依附于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通过分析,本书认为以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本身就存在着实现的可能性问题,明确了劳动就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对经济增长存在着主动性影响。

(2)运用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和弹性分析,揭示出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通过对就业发展和经济运行内在要求的分析,判定中国就业发展与经济运行已开始进入转轨后期阶段。

(3)通过创建多因素经济增长模型,揭示各种经济影响因素的弹性和贡献率,推断出劳动就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数量上。

(4)提出中国发展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的观点和模式。从增长的影响因素来看,一种因素是否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取决于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针对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的现实,本书指出要将投资超前情况下劳动力过剩的劣势,转化为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内需强势,提出劳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和思路,构建出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

由于与主题相关的领域和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对本书来说,是难以研究穷尽的。作者限于现有资料、研究的重心和篇幅,以及学识水平,没有能作更全面的分析,尚有问题需深化研究。例如,针对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系统理论论证,以及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分析等,有待深人和拓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和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1.2.3 相关理论与实践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本书的创新和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1.5.1 主要观点和创新

1.5.2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与评述

 2.1 就业数量、劳动力市场供求与经济增长

2.1.1 古典与新古典的劳动就业理论

2.1.2 新保守主义的就业理论

2.1.3 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2.1.4 凯恩斯就业量决定理论

 2.2 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2.2.1 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与就业

2.2.2 劳动力市场部门结构与就业

2.2.3 二元经济与就业

 2.3 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2.3.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3.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4 劳动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2.4.1 隐含合同理论

2.4.2 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

2.4.3 效率工资论

 2.5 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

2.5.1 增长对失业的两种相反的作用

2.5.2 部门间的互补效应

2.5.3 创新驱动的增长

2.5.4 边干边学

 2.6 理论分析结论

第三章 劳动就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单因素动态分析

 3.1 就业规模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3.1.1 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3.1.2 就业规模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特征

 3.2 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3.2.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的典型相关分析

3.2.2 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互动分析

 3.3 劳动生产率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3.3.1 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历史性描述

3.3.2 劳动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初步分析

3.3.3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3.3.4 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

3.3.5 分析的结论

 3.4 劳动力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3.4.1 非典型的劳动配置格局

3.4.2 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阶段分析

3.4.3 就业体制转轨与劳动力市场的三元分割

第四章 多因素经济增长模型与劳动就业贡献的实证判断

  4.1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与指标体系

  4.2 多因素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的创建与分析

  4.3 劳动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五章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创建

 5.1 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发展阶段判断

5.1.1 就业增长模式的变化

5.1.2 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

5.1.3 发展阶段判断

 5.2 投资推动型向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转变的客观形势和要求

5.2.1 资本一劳动比率上升

5.3.2 资本一产出比率上升

5.3.3 劳动生产率和正规部门劳动工资水平快速上升

5.3.4 劳动力市场供求预测——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5.4 模式框架的构建与两个例证

5.4.1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框架的构建

5.4.2 日本的例子

5.4.3 印度的例子

第六章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思路和政策选择

 6.1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思路

6.1.1 建立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概括

6.1.2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政策目标和基本要求

6.1.3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思路

 6.2 建立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政策选择

6.2.1 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

6.2.2 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转变

6.2.3 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拉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6.2.4 创新就业出路,扩大就业规模

6.2.5 典型例证:义乌奇迹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