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食为天/饭后茶余谈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郭伯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要了解中国文化,不一定要读万卷书,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着手。豆腐是在什麽时候发明的?古时的贺年卡是什麽样子的?伞是由中国人还是古埃及人发明的?3000年前,中国人已懂吃鱼生?还有,我们日常书写的书信、用的枕头、搽的胭脂、吃饭用的筷子等等,都各有来历与典故。

“饭后茶余谈文化”系列的作者们,以好奇与认真的探究态度,一一解开中国文化中一事一物之谜。

你有留意到曹植暗喻兄弟相残的《七步诗》,说的是鼓汁制法吗?你知道古代制冰藏冰有一套祭典仪式吗?你知道中国人在3000年前便会吃鱼生吗?

本书介绍了茶、酒、酱豉、盐、藏冰、鱠、素馔、豆腐、粘糕、面条、饺子、烤鸭、西瓜等食物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充满传奇。“饭后茶余谈文化”丛书采撷了星空中的几颗璀璨之星,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

猴子也会酿酒吗?斗室开茶道之先河?冰淇淋是中国人发明的?吃生鱼片的风俗起源于中国?素菜并非来自僧尼的素食?不同形状的饺子具有不同含义?……

本书介绍了茶、酒、酱豉、盐、藏冰、鱠、素馔、豆腐、粘糕、面条、饺子、烤鸭、西瓜等食物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目录

4 “染色体”与“儿茶素”——茶的故乡究竟在何处

7 “葭萌”与“芳茶”——巴蜀饮茶始于何时

10 “水厄”与“香茗”——东吴饮茶何时肇端

12 “酪奴”与“奶茶”——黄河流域饮茶之始

15 “茶粥”与“茗汁”——饮茶方法源流

19 “煎茶”与“汤戏”——品饮和分茶艺术

22 “龙团胜雪”与神品“白芽”——饼茶的黄金史

26 “汤色”与“咬盏”——斗茶的规则

31 “花茶”与“红茶”——散茶源流

34 “瀹茶”与“工夫茶”——散茶的品饮艺术

40 “醉猿”与“猿酒”——果酒话源

42 “陶翟”与“陶岙”——谷物酿酒之始

44 “尔帷曲蘖”——酒曲的历史

46 “帝女仪狄”——米酒之神

48 “解忧杜康”——秫酒之神

酱 豉

54 “伊尹献羹酱”——鱼酱与肉酱

57 “菽酱若蝤蛴”——豆酱与面酱

59 “漉豉以为汁”——豉汁与酱油

63 “能营野饭羹红酱”——中日酱文化

66 巴东盐泉之战——盐与民族

68 煮海与凿井——盐业探源

71 国之大宝——盐与经济

73 五味之首——盐与文化

藏 冰

78 凌人、凌阴、凌穿——古代如何藏冰

82 冰厨、冰井、冰鉴——古代怎么冷藏

85 冰酥、冰酪、冰淇淋——古代宫廷冷食

90 “玄酒俎腥”——鱠之源

92 “鱠莫先于鲫”——鱠之鱼

94 “斫鱠皇帝”——鱠之法

96 “金齑玉鱠”——鱠之齑

素 馔

100 “斋必变食”——素馔探源

103 “闻公菜食”——素馔谈流

106 “制断酒肉”——素馔与寺院

豆 腐

112 “豆腐诗”与“淮南术”——豆腐始于汉代说

114 “文献无征”论——豆腐始于唐、五代说

116“蒸煮结清泉”——豆腐起源于古淮水流域

粘 糕

124 祝福年年高——粘糕的习俗

126 “定交于杵臼间”——杵臼溯源

128 糯米砖与打糍粑——粘糕探源

面 条

134 切削抻拉——面条的制作

136 “汤饼煮银丝”——面条的民俗

138 “麦秀渐渐兮”——麦作、圆磨探源

140 “随刀落银缕”——面条的源流

饺 子

146 “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的风俗

148 角子、牢丸、馄饨——饺子的变迁

152 先秦薛国的馄饨——饺子的考古

烤 鸭 丘桓兴

156 3000年前的鸭尊——填鸭

159 铜板、叉烧、烤炉——烤鸭

162 “天下美味数第一”——鸭馔

西 瓜 引白南

168 孔府西瓜盅——西瓜文化

172 鄂西西瓜碑——西来三说

175 “寒瓜方卧垄”——东土诸说

试读章节

“茶粥"与“茗汁”——饮茶方法源流

欧洲流传着一个饮茶的故事:

1517年,有位葡萄牙水手从中国带回些茶叶,送给了妈妈。妈妈得到这东方美味、异国珍馐,就高高兴兴地请来亲朋好友,煮了几盘,请大家共享。可是,大家一吃,苦涩难咽。水手这时回来了,问妈妈:“那煮茶的水呢P”妈妈说:“孩子,茶都这么难吃,那水还会好喝吗?我早把那水倒进地沟里去了!”在中国,不少人听到这故事都发笑,似乎怪这老妈妈太无知。其实,我们的先民对于饮茶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甚至可以说,起初,还比不上这位欧洲老妈妈呢!

在中国,饮茶历数千年,大致经历了药用、蔬食、渴饮三个阶段,而后饮茶才逐渐分化出品茶的艺术。

每当谈及茶的起源,人们就引用“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传说。这传说恰好表明,在饮茶之先,茶曾经历了一个“药用”阶段。在秦汉之际,茶主要还是被作为药用。中国的茶最初传入欧洲时,也是当做药物,只在药房出售。当时,还不知茶可以蔬食呢!

像那位欧洲老妈妈那样煮茶为蔬,已是饮茶史上的第二阶段了。三国时张揖著《广雅》,称饮茶日“煮茗”。西晋时,傅咸在《司隶教》中说到茶,称“煮粥”,就恰好反映出魏晋时,还有人将茶的鲜叶采来煮食,连汤带菜一起吃,将茶作蔬煮吃。所以,才在煮茶时加米、加油、加盐,煮成“茶粥”。有些则还要加入姜、葱、椒、桂、红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作料调味。煮茶如烹调,吃茶如吃菜,这就是饮茶史上蔬食阶段的特点。

当先民知道吃茶要光喝汤,不吃叶,才有了饮茶。如前述韦曜以茶代酒,王蒙以茶敬客,王肃“渴饮茗汁”,都是为解渴而饮茶,都可归之于饮茶史上的第三阶段,即渴饮阶段。

渴饮出于蔬食,虽然已不再食蔬,却仍有蔬食的遗风。这种遗风,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着,并发展着。

在历史上,唐诗人薛能有句曰:“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可证唐时煮饮,还有蔬食时加盐放姜的习惯。近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鎏金银茶具中,就有一件专放盐和椒末的三足托盘,名日“盐巢”,可为一物证。宋人也如此。明朝还有的在茶中放入核桃、榛子、杏仁、榄仁、菱米、栗子、鸡豆、银杏、新笋、莲肉等,煮茶好像熬八宝粥。清代有的地方饮茶像饮酒,还要以小猪肉、于豆腐丝等小菜佐饮。

当今,中国许多民族中也有类似的风俗。比如蒙古族煮砖茶,要放入鲜奶,名日奶茶。藏族在茶中放入酥油、盐巴,叫“酥油茶”。维吾尔族也喝奶茶,有的地方的维族却不在茶中加奶,而要放入桂皮,胡椒等香料。傈僳族、苗族、彝族、怒族都喜欢在茶中放盐,叫盐巴茶。

更有趣的是,类似风习不仅流传在中国的边远地带,也流传于世界各地,形成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比如欧洲人饮茶多加糖,俄国人饮茶喜欢加柠檬,新西兰人则在茶中放奶酪,摩洛哥人则喜欢放薄荷,克什米尔人要放入盐和大茴香。美国天热时,则有饮冰茶的风习。

P16-18

序言

小孙女阿倩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刚几岁,就像装着本《十万个为什么》,好刨个根,问个底,问天问地,没完没了,这点挺像我。小时候上课时,我有一次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为什么”,问个没完,问得老师也答不上个所以然。我被呵斥了一顿,还被罚站。可我不明白我哪里错了。

大学时,读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等等,疑问越来越多,看法也越来越多,就随手记在书上。没想到,“浩劫”的岁月,书上那种种“疑问”、“看法”,被人抄去,说成是大逆不道,批来斗去,几乎给我带来灭顶之灾。我仍不明白我究竟哪儿错了。

历经磨难,两鬓斑白,我仍顽固不化,不思悔改,总认为自己的脑袋要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凡事要独立思考,穷原竟委,弄个明白。真是“山河易改,本性难移”啊!

想一想,自古以来,人类在童年时代,面对苍茫大地,日月升沉,电闪雷鸣,生生死死,不也像我的小阿倩一样,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吗!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不就是头脑发达,善于思考吗!人类的文明,不就是在不断提出“为什么”、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发展的吗!不然,人类又怎能主宰地球,飞往宇宙呢!

我在《人民中国》杂志时,分工报道“中华文化”。一次开了上百个文化选题,多是司空见惯、似曾相识的,可若刨根问底,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

生肖,人人有一个,少有人不知自己的属相。生肖是怎么来的,是从天竺国输入的,是从古巴比伦输入的,还是中华文明固有的呢?这就令人摸不着头脑了。

饺子,中国人喜欢吃饺子,大年初一要包饺子。可是,饺子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怎么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从古说到今,好像还没谁说得一清二楚。

烤鸭,“北京烤鸭”享誉世界,是中国的“国味”。外国人说,到中国,“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可是,烤鸭的来龙去脉,就是在“天下第一楼”,也未见说得明白。

豆腐,是世界上人工最早提炼出的植物蛋白,是了不起的发明,在中华饮食史上功著千秋。豆腐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怎么发明的意见纷纭,奠衷一是,不知让多少学者伤透脑筋。

素馔,人多以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有了吃斋念佛的和尚才有的。也有人说,外国的和尚,西藏的喇嘛,虽然念佛,并不吃斋呀!有人又说佛教传人以前,古代的奴隶就吃白饭,不就是吃素吗!各说各的,不知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名片,当今风行全世界,小商小贩也用它做起广告来。名片怎么来的?有人说那是“洋玩艺儿”,也有说是“从日本进口的”。可日本人却说,我们用的“名刺”,还是从唐朝进口舯呢!名片究竟是“国粹”,还是“舶来品”?

雨伞,可开可合,使用方便,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西方人说伞是中国人发明的。东方人说古埃及人就用伞,比中国早得多呢!那么,伞究竟是谁发明的,也成了世界文化之谜!

座右铭,有谁不知道呢,可它的起根发源,又有谁真的知道呢?考古学家声称最古老的座右铭是原始人汲水用的尖底瓶。听起来真新鲜,究竟对不对呢?

生鱼片,一说起来,谁都说那是日本的“国味”。凡到过日本的都知道,东道主总是一次又一次请客人去吃那“刺身”,就像中国招待贵宾总得吃烤鸭。可若说早在3000年前生鱼片也是中国的“国味”,风流天子唐明皇就是位擅长切生鱼片的高手,人称“斫鱠皇帝”,你信吗?

又比如,人们日常用的书信、搽的胭脂、穿的木屐、放的风筝、吃饭用的筷子等等,哪个不是一看就懂,假若深究,又感到自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呢!

这些“中华文化谜”,要一一说清楚,不那么容易,或资料奇缺,无从谈起,或歧说不一,莫衷一是。我们就设了个专栏,取了个名字叫“中国文化探源”,一个“探”字,包含了“探讨”的态度,“探险”的精神,就这样走进中华文化的迷宫,开始了探险活动。尽管困难重重,不还是从1986—1991年连续刊载了五年!每出一期,我们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不知什么地方弄出笑话来!

幸好,几度春秋过去,没出什么纰漏,也没遇到什么非难,却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一封封热情的来信,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不少专家学者,或提选题,或赐文稿,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更令人高兴的是,国内外的几十家报刊关注着我们的栏目,几乎篇篇都被人拿去转载,广为传播。这是事前不曾料到的。

刊出两年多的时候,1989年,日本东京美术出版社就予结集出版,题名《中国文化》,即《中国文化的根》。1991年,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中文版《华夏风物探源》。这次总的结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篇目增加一倍,改编成四册一套,书名也改题为《饭后茶余谈文化》。

“中华文化探源”是项巨大的“文化工程”,若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一项项理出个头绪,不知得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我深信这一“文化工程”会像奥运的圣火,世代薪传,发扬光大,终将会为全球文明增添一个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这套丛书的主要作者有:漫画家航海,文化史家莫容,民俗学家丘桓兴,外宣编审程钦华,高级记者杨珍,学者张景堂、郭净等。

编撰过程中,我们不仅从古代典籍、先哲先贤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教益,也从当代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得到指导和启迪,获得了新知,借用了资料。本书为通俗读物,未能一一开列出处,深表歉意,恳请见谅!

最后,我在这里,向为《饭后茶余谈文化》得以成书并与读者见面而付出了劳动与心血的女士们、先生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郭伯南

2004年5月

北京知春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