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明朝的第一掘墓人;
有人说,他是开清的第一功臣。
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臣?是遗泽成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
本书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洪承畴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宏志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人说,他是明朝的第一掘墓人; 有人说,他是开清的第一功臣。 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臣?是遗泽成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 本书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 内容推荐 该怎样评说——沉浮在明清之际历史风浪中的洪承畴? 他走过了两个朝代,历经过七位君王。崇祯帝为他殉节的谣传“痛哭遥祭”,皇太极亲手为他披上自己的貂裘,顺治帝对他“信之独真,任之独专,用之独久”,康熙帝却对他“大功不赏”。百年之后的乾隆更是将他视为“贰臣”而加以贬斥…… 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勋?是遗泽咸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本书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家世和传说中的少年时代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不安和洪承畴初露头角 第二章 三边总督 第一节 主抚派的失败 第二节 主剿派的胜利和晋升三边总督 第三章 蓟辽总督和松锦战役 第一节 满洲的兴起和明朝的蓟辽危机 第二节 授命蓟辽总督 第三节 松山决战 第四章 降清始末 第一节 清朝对汉官汉将的招降政策 第二节 洪承畴背明降清 第三节 随清军南下 第五章 清军人关和洪承畴佐政 第一节 李自成进京和明朝的覆灭 第二节 清军入关和洪承畴佐理机务 第六章 清军南下和洪承畴总督军务 第一节 清军南下和弘光小朝廷的灭亡 第二节 洪承畴招抚江南走马上任 第七章 “开清第一功” 第一节 初定安徽 第二节 击溃浙东的鲁王军队 第三节 招降郑芝龙和清军入福建 第四节 剿平分散的故明宗室抗清势力 第八章 江南的政权建设和经济措施 第一节 健全地方政权 第二节 推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父丧、疾病和小差错 第九章 再次入京佐理机务 第一节 返京后的家事和国事 第二节 顺治帝的重要辅臣 第三节 迎接达赖活佛方策之争 第四节 从满汉大臣矛盾的漩涡中跳出来 第十章 经略五省总督军务 第一节 各地抗清形势的高涨 第二节 委以五省经略重任 第三节 上任后的战守方略 第四节 受到攻击 第五节 孙可望的降清和洪承畴的留任 第十一章 进取云贵 第一节 进取西南“首在收拾人心” 第二节 运筹帷幄 第三节 “固内剿外”的长计 第十二章 “鞠躬尽瘁”谥文襄公 附: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为“地灵人杰,名士众多”之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涌现出许多对国家、对人民起着不同作用的历史名人。仅明清时期,就有进步的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著名理学家李光地,等等。这些名人在历史上毫无疑义都是被肯定的;但也有一些历史人物属于有争议的,如对清初的名将施琅,虽然原来也有不同看法,但近些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的深入,对他统一台湾的功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物,要算明清之际的重臣洪承畴了。否定他的人称他为“汉奸”,清朝的统治者后来也把他编入《贰臣传》;肯定他的人,说他对清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臣。分歧如此之大,对洪承畴究竟应当怎样评价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评说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以他一生的历史足迹来对他作出评价,结论自然会更为公允。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二十七都英山乡霞美村(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 据《洪承畴墓志》记述,盛唐时期,洪承畴的先祖本姓陈,是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唐玄宗时,官至太子太傅。后来,他因得罪了当朝权臣、宰相李林甫,谪贬至闽,死的时候,仍被封为国公,谥忠顺。从此,洪承畴的祖先就在福建英都落户繁衍。另一说是根据《武荣翁山洪氏族谱》的《谱记》记载: 吾先世本姓陈,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也,唐景福间从王潮入闽。其后陈公洪进以漳、泉二州归宋。诸子在泉者世居郡城朋阳(今泉州北门外)及同邑嘉禾里(今厦门)。朋阳之裔相传于元初避乱入英山,是为我祖顺斋公。 到顺斋公之子温斋公时,家道中落,入赘于洪姓人家,遂姓洪。洪承畴的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是明朝中期的庠生,赠中宪大夫,累赠太傅兼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曾祖母林氏,累赠恭人、一品夫人。洪以诜的一个儿子,洪有秩,字懋庸,选贡生。他天资聪慧,博学多识,以文章自命,和同里的李文节、黄文简齐名,他们都为当地人所推崇。明万历年间洪有秩在赴试途中死于杭州,年仅二十九岁。洪有秩就是洪承畴的祖父,死后谥宗南公,后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夫人戴氏在洪有秩去世时还怀着孕,不久生下这个遗腹子,就是洪承畴的父亲幼迹公。戴氏孝敬老人,抚育幼子,六十年如一日,后旌表节孝,累赠夫人。幼迹公名洪启熙,字尔朝,庠生,性格庄重,以孝子名闻乡里,后来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的母亲傅氏,累封夫人。 这里说的累赠、累封,是由于洪承畴在明、清两朝官位显赫,因此恩及其父母、祖上,跟着受封赠。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习惯,这种封赠,并非实职。事实上,洪承畴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过高官,家道中落,并不富裕。在洪氏宗族里,洪承畴居官显赫,在他之后,英都洪姓多有繁衍,详见洪氏世系表。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二十二日子时,洪承畴出生在外祖父傅员外家。那时,洪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傅氏娘家经济宽裕,外祖父心疼女儿,就把傅氏接回家中居住。傅员外家在南安丰州古县城附近的锦田村。丰州早在唐代就设置过,是个古老的县城,风景秀丽,至今还留下不少名胜古迹。那时闽南一带有个陋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怕把风水龙脉夺走。洪承畴出生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母知书比较通达,不大在乎这些事,但是承畴的舅舅舅妈很不高兴。洪承畴刚刚满月,傅氏就抱着他回到英都霞美村。 英都地处南安县西部,地势较高,三面环山,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如春。境内较有名气的山,首推翁山和英山。翁山状如驼背老翁,头戴斗笠,立于英都北边,山峰高耸,山脉绵亘。英山在翁山之南,状如雄鹰展翅,古代名为鹰山,后来因英溪之名,俗称英山。山上林木茂密,资源丰饶。英都境内水源充裕,英溪由西向东,再由南向北,缓缓流过,清澈如镜,注入晋江支流,小溪、沟渠纵横交错,山青水秀,风景瑰丽。英都盛产稻谷,为南安县一大粮仓,有“金英”的美称。早在南宋时候,英都就以翁绢和茶驰名海外。英都人口稠密,以洪姓人口最多,占全镇人口的98%。洪承畴的家乡英都霞美村(今属良山村),地处英都中心,境内的凤冠山盛产水果,又是英都的风景区,龙山北麓的云从古室是英都文化的发祥胜地。村内流水淙淙,林木葱郁,配上俏丽的红砖民宅,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洪承畴自幼就生活在这个秀丽的山村。 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之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 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 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 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八岁的孩子,能顺口成章,足见其思绪的敏捷。洪承畴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在场亲友的称赞。P3-6 序言 王宏志的《洪承畴传》修订本,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好事。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为他写传,对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助于读者了解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以及了解他在明清之交真实的历史地位,还洪承畴以本来的历史面目。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洪承畴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三边总督、蓟辽总督。但在松锦战役中,洪承畴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路;加上那时明王朝已经十分腐败,崇祯帝也不能给洪承畴以支持,导致松锦战役失败,他自己也被清军所俘。经过清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劝降,洪承畴审时度势,最后投降了清朝。他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劝降郑芝龙、得以顺利进军福建时,被誉为“开清第一功”。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洪承畴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重臣,是从镇压农民起义军发家的,不值得称颂;而他降清以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是应该肯定的。 《洪承畴传》在对洪承畴降清、为多尔衮献策,以及佐理机务、安抚江南等进行认真分析之后,认为洪承畴之所以一直受到非议,是因为有些论者受大汉族主义的影响,总把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视为胡、夷、异族,一旦由他们入主中原,就说中国是亡国。加上清军入关实行过民族压迫政策,增加了满汉的对立。这就是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以清代明,引起汉族百姓、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巨大不满的原因。可以说,在汉族人里的反满情绪从清初到清末自始至终没有间断过。从清初士人黄宗羲、王夫之等的反清情绪到天地会等反清组织的创立,延续了二百多年。从清中叶以后直到晚清,不论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最初都还打着反满旗号。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洪承畴始终是主要攻击目标。他们一方面对洪承畴在清初的作用加以拔高,如有些论者就认为洪承畴是清朝成功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洪承畴,清朝就站不住脚,明朝就不会灭亡,把以清代明完全看成是洪承畴的个人因素造成的结果。而拔高的目的是为了加重洪承畴的“汉奸”罪名。另一方面,由于反清复明的力量中,士人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历史著作、特别是文学著作,通过小说、笔记,以至戏剧,大肆讨伐洪承畴,直到当代一些文学著作中描绘叛徒、汉奸时,还以洪某某畴为名,影射洪承畴。这样一来,洪承畴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汉奸”,背负着万世骂名。 由于对洪承畴存在着如此重大的偏见,要纠正这样沉积多年的历史是非,就不是几篇文章和阐明几个论点就能让人改变看法的。而是要通过大量的史料,把这些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研究,从中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洪承畴传》正是这样,作者在搜集、整理大量史料的同时,对洪承畴所经历的每个历史阶段、历史细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排比,对洪承畴的历史功过,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得出了洪承畴是一个应该基本被肯定的历史人物的结论。从宏观史学看,作者立足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评价历史人物也应从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把满族看成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员之一,把清代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以清代明不过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正常现象。洪承畴弃明事清和历代王朝的建立一样,新王朝缔造者都争取大量的旧王朝的官吏到新王朝任职,这可以起到对旧王朝的瓦解作用,以及解决新王朝的官源不足的困难。所以,历代王朝的更替都有大批旧王朝官吏到新王朝任职,几乎没有例外,甚至包括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新中国建立时,都有大批官员是来自旧政权。这些旧朝代、旧时期的官员不少是在新朝代、新时期起着安邦定国的作用,他们是历史的光明面,而不是黑暗面,洪承畴当然也属于光明面的历史人物。 正因为《洪承畴传》实事求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依据,一改几百年来世俗观点对洪承畴的谩骂和贬评,对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才受到读者普遍好评。《洪承畴传》出版后,连续印刷多次就可以说明。可以说,《洪承畴传》的出版是用历史事实奠定了洪承畴历史功过的基础,贬斥洪承畴的人仍可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否定书中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同时,《洪承畴传》的出版,也为今后研究洪承畴提供了一条思路。作为一本传记著作,我以为《洪承畴传》写得是比较成功的。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得知作者写成《洪承畴传》时,欣然为此书题写书名。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教授看了此书之后,给作者写信说,作者“敢于跳出前人的窠臼”,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肯定“这是一部可以改变世俗观点的著作”。后来他在日本的一次讲话,也再次提到《洪承畴传》一书。香港著名的实业家、儒商吕振万先生,读了这本书以后很感慨,他说:“年轻时在家乡南安教中文时,就想应当有篇文章替洪承畴讲几句公道话,说洪承畴是汉奸大不该。等了几十年,而今等到头发都白了,才等到这本书,这怎么能不使我激动呢?”年近八旬的老先生,还一字一字地读完了这本书;一位美籍华人,也是一位企业家,他对祖国文化历史十分感兴趣,读了这本书后,表示完全同意书中的观点,他说,由于民族情绪把许多历史人物都看颠倒了。 《洪承畴传》出版后,引起清史学界的普遍重视,相应的文章出了一批,如清史学家李鸿彬等人写的书评,对这本传记都作了肯定的评价。《洪承畴传》出版几年后,作者又掌握了许多新的史料,对全书进行了较多的修订,并配了许多插图,图文并茂。由于材料丰富、文字晓畅、情节生动,此书具有很大的可读性。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定会受到读者更广泛的欢迎。 苏双碧 2007年11月于沙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