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南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之一。
本书从财政学的视角,以国家财政制度演变为背景,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不同财政体制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及其运行绩效,揭示了经济转型中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至第五章从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义务(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的缺陷入手,指出导致1985年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分权化改革的原因。第六章至第八章以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为前提,从政府与市场和多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框架出发,讨论了义务教育事权、支出与筹资责任在多级政府间合理划分等内容。
本书尝试从财政学的视角,以国家财政制度演变为背景,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不同财政体制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及其运行绩效,揭示了经济转型中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提出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一步的改革目标: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并围绕这一目标探讨了公共财政框架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的理论模式,最后借鉴国际经验,给出了构建我国规范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制度演变及其主要缺陷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的演变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筹资模式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缺陷
四、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实践对后续改革的影响
第二章 财政包干制下义务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及其评价
一、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分权化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及其特点
三、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运行绩效
第三章 分税制后义务教育财政困境:政府投入不足与地区差异
一、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含义、表现及其原因
二、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三、影响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异的因素分析
四、结论
第四章 分权化改革后政府间义务教育财政补助:规模与效应
一、中央对省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补助:规范与实证分析
二、一般性补助制度演变与省间义务教育投入差异动态变化
三、地方政府间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及其效果
第五章 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及其运行绩效
一、税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及其特点
二、税费改革后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充足性评价
三、税费改革后县义务教育财政供求分析
四、税费改革前后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异变化:经验分析
五、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缺陷与微调
第六章 公共财政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理论框架
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创新的制度环境:分权的公共财政体制
二、分权公共财政体制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理论框架
三、上级政府对地方义务教育财政干预:目标与手段组合
第七章 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发达国家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二、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三、共性与启示
第八章 建立我国规范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
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改革目标
二、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内容
三、建立我国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目标模式选择
四、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规范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设计
五、达成规范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运行目标:约束条件与路径选择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