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下重帘,清风花满檐。”
蒋华著的《轻风花满檐:中国古典诗文札记》共分五辑,以古典诗词为主干,纵览古今,以通俗化的语言,向人们展示那绚烂多姿的传统文化。“轻寒细雨情何限”,寥寥地点评诗人;“风吹仙袂飘飘举”,娓娓地讲述诗词;“花自飘零水自流”,细细地解读名著;“满目山河空念远”,静静地品味文化;“檐流未滴梅花冻”,慢慢地了悟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轻风花满檐(中国古典诗文札记) |
分类 | |
作者 | 蒋华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月影下重帘,清风花满檐。” 蒋华著的《轻风花满檐:中国古典诗文札记》共分五辑,以古典诗词为主干,纵览古今,以通俗化的语言,向人们展示那绚烂多姿的传统文化。“轻寒细雨情何限”,寥寥地点评诗人;“风吹仙袂飘飘举”,娓娓地讲述诗词;“花自飘零水自流”,细细地解读名著;“满目山河空念远”,静静地品味文化;“檐流未滴梅花冻”,慢慢地了悟人生。 作者简介 蒋华(1971—),男,安徽芜湖人。已在《红楼梦研究辑刊》《学语文》《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中国文化报》《国防时报》《作家报》《杂文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古典文学评论近千篇,作品收入多本选集,荣获多个文学奖项。曾以学术论文应邀出席全国首届朱湘学术讨论会。 目录 轻寒细雨情何限:诗人札记 张旭的墨香和酒香 下扬州和到故人庄的孟浩然 “高天厚地一诗囚”的孟郊 刘禹锡在和州小研 李商隐的情感絮语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杜牧 走进李煜 宋代无为人文诗话 “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花蕊 风雪李清照 向往山花插满头的严蕊 亘古男儿陆放翁 “连理枝头花正开”的朱淑真与冯小青 桃花仙人唐伯虎 “始信英雄亦有雌”的秋瑾 风吹仙袂飘飘举:诗词札记 贾岛:是“推”还是“敲”,这是一个问题 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背后的创作艰辛 赵明诚:浅探他的“三日夜,得五十阙” 《敕勒歌》:天然气与英雄气交响的牧歌 浅谈王维《鸟鸣涧》 牧童的手指,点化那片杏花——兼探杜牧《清明》诗的生命意识 居高声自远 鸟鸣与山幽 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叶飞来浪细生 山水有清音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和“无” “计程”和“抵达” 《江村》的杜甫和《闲意》的陆游 古诗中的军嫂 “自道身世之戚”与“担荷人类罪恶”——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札记 铁板红牙鸣宋词 从北固楼怀古到二十四桥吹箫——履痕日记二则 花自飘零水自流:名著札记 遥想公瑾当年 诸葛大名垂宇宙——兼谈《三国演义》塑造的诸葛亮 浅论《隆中对》战略制定与实施——向《三国演义》学管理 芜湖二坝镇与古今两夫人 “一曲当时动帝王”的李师师 关于《水浒传》的检测报告 杨志卖刀 乌纱头上是青天——兼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透视猪八戒 满目山河空念远:文化札记 见与不见,你都“隐”在那里——漫谈隐士文化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漫谈中国酒文化 等你,我备下薄薄的雪 冬夜,谁在暖一壶烫手的思念 素描孔方兄 摇曳古典的风情 在古典的桑园,采撷爱情 开窗放入大江来——漫谈古典诗歌艺术之美 笔锋犹傍墨花行——漫谈书法艺术之关 独立书斋啸晚风 檐流未滴梅花冻:读书札记 中年读书身满月 书生的灯塔 偏食四本书 《红楼梦》情缘 望书止渴 无食我书 衣与书的交响 年年岁岁一床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 盛夏读书滋味长 拥书听雨 诗成灯影雨声中 雪夜闭门读禁书 后记 序言 2013年初夏,在安庆举办的首届朱湘学术研讨 会期间,有一位老师满腹才情,引人注目。他就是 蒋华。首次见面,仿佛已认识多年。他发言时,抑 扬顿挫,虽然方言偏重,但十步之外就能感受到他 内在的热情。 诗词歌赋,张口就来。我还见证了他对古文名 篇的激情背诵,令人难忘。研讨会结束的前夜,我 请他跟和我一道参会的5位研究生座谈。他从古典文 学的感悟出发,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气场充足, 充分展示了他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让我们感叹不 已!非科班出身,又长期工作在最基层,如果没有 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摸爬滚打”的 苦功,他是撑不起这场长达两个多小时古典文学座 谈会的。 而打开这本散谈中国古典诗文的大著,我仿佛 又回到那个晚上,不过这次,我是在纸上静听蒋兄 高谈阔论。蒋华兄纵谈的题材广泛,或对古代人物 和书中的人物形象作感性的画像,或对一些古典诗 学做理性探讨,或对传统的隐士文化、酒文化、“ 素描孔方兄”的钱文化,作知性的梳理,以及古典 诗歌美学,传统书法中的美学,都做了深入浅出的 解读。全书文章长短不一,但哲思妙语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与市场上的某些学院派同类著作不同, 它呈现的是才子书、才情书的风貌特质。 本书虽名日“中国古典诗文札记”,重在古典 诗文,但不仅仅局限于古典诗文,也包括名著小说 和书法艺术等。但诗词却是行文的一条主线,书中 大量引用的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俯首皆是,就是最 好的证明。蒋华兄以己意来探文心,巧妙运用世俗 的眼光,和当代的物相等手法,将学理融人情理之 中。如《居高声自远》一文: 虞世南吟《蝉》道:居高声自远,非以籍秋风 。意思是,蝉歌唱在高高的树上,因此传得很远, 并非是把秋风当话筒,而是树的高度,增强了它的 音传效果。这就像古代的起义者,登高一呼,才能 应者云集;若你谷底一呼,人家还以为你在喊救命 。可见高度很重要。这也像登泰山的杜甫,之所以 能“一览众山小”,是因为他“凌绝顶”——站在 泰山之巅,“登高壮观天地间”,而不是他戴着什 么望远镜的缘故。 在此,“把秋风当话筒”的“话筒”,“增强 了它的音传效果”的“音传效果”,杜甫能“一览 众山小”,是因为站在泰山之巅,“而不是他戴着 什么望远镜的缘故”。用当代视角和语言评谈唐人 诗句,佐以插科打诨,却横生出一番妙趣。 全书不管解读诗词、评点人物、剖解史实、阐 释艺理,以及自道读书甘苦等,都没有高头讲章气 ,完全是充满才情的感悟和充满灵气的生活体悟, 可读性和耐读性俱佳。而且书中也颇有新意之作: 如对贾岛的“推敲”这个耳熟能详的话题,《张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背后的创 作艰辛》,《赵明诚:浅探他的“三日夜,得五十 阙”》,《浅谈王维(鸟鸣涧)》,《牧童的手指, 点化那片杏花——兼探杜牧(清明)诗的生命意识》 ,以及谈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自道身世之 戚”与“担荷人类罪恶”这个话题等,都在扎实的 材料上,用诗性的文笔,写出个人的心得,令人耳 目一新,完全可以当知性的美文来读。这样新颖的 观点,贯穿全书,比比皆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蒋 华对古典文学敏锐的感悟力和对文字强大的驾驭力 。 他在《拥书听雨》一文中写道: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雨景色佳。”对我 而言,命定是物质的落伍者,精神的苦行僧。拥书 听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没有少年听 雨、红烛昏罗帐的风情,没有中年听雨、断雁叫西 风的凄婉,只有独守僧庐似的寒室,听着檐雨点点 滴滴着每一个秋天。好在墙上有锄,手中有书,渴 了瓢饮,饥了箪食,感觉心境就像雨洗过的风景一 样,青翠欲滴。如此。雨来佳的何止是门前的风景 ,更有枕上如山的诗书,已将内心滋养成松间明月 、石上流泉。 在尘世的风雨中,一个热情执着的人,一个淡 泊读书的人,一个有悟性的人,这就是蒋华。这也 是无数个沉浸古典诗文世界的读书人的形象写照。 读书即悟道。所有尘世的修炼最终都不仅仅是 顿悟宇宙人生,更是以自己的生命投入大道,如此 ,小我方可融人大我! 张公美 2018.9.10 导语 午夜,那丝丝月光,那悠悠丝绸,伴轻风飘拂,带来百花的轻柔,伫立窗前的你,默默地注视着,注视着……此时,远方的情人无尽秋波,顷刻涌进你的眼帘,于是,亲爱的朋友,你会—— 慢慢地坐在桌边,闻着《张旭的酒香和墨香》: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和李白一样,就刺激了张旭的书法,当处于创作“泄洪”状态的他们,哪怕苦于“相逢无纸笔”的尴尬,恨不得将自己化作一支笔,饱蘸狂狷的墨水,在尘世的宣纸上,“挥笔如流星”般一气呵成胸中的激情。 瞬间微闭双目,倾听《山水有清音》: 生活中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好好地向“天然调”取经,让原生态的乐曲,谱写心灵的山水,弹出性灵的旋律。诚然物欲横流的尘世,羁绊我们的行程。“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好在后世还乐此不疲,起码“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向往地道: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亲爱的朋友,请打开蒋华著的《轻风花满檐:中国古典诗文札记》,尽情欣赏吧。欣赏之余,不妨与作者编辑来个思绪闲聊,也不枉来此一遭哦! 后记 原本无意于写这篇后记,原因有,一是身处当 今社会,写作的辛酸正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说出来没多大意义;二是小书得以面世,我已经 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喜极而泣了,还说什么呢 ;三是书中某些篇章已经流露出我的辛酸泪,也就 没有再哕唆的必要了。但想到还有三点必须要说, 那就没有不写的理由。 一是感恩。回首这些年走过的这条崎岖的文学 路,感谢帮扶我的人,诸如倪劲松(无为)、孔志 达(扬州)、孤城(北京)、袁牧(合肥)、徐斌 (和县)等师友。遗憾我敬爱的彭隐纤老师,已永 远看不见这本小书了;其他师友也天各一方,多年 难谋一面。但我要说,是你们一直无私的鼓励和帮 助,才是我一路走到今天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还要感谢家人,是你们的默默奉献,纵容了我 肆意地买书、访学,以及这本书的诞生。 还要感谢与我同庚的张公善博士的赐序和责编 房国贵老师的精心编辑,让小书添彩生辉。我要说 ,你们是这本小书的见证人,你们是我文学道路上 最美的风景! 二是回应。我想借我喜欢的胡适先生的两句诗 以回敬某些人,“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 你的梦!”(《梦与诗》)虽然李敖先生早就提醒 :“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 友无须你的解释。”若真如此,那我就继续写我的 诗,你继续做你的富贵梦,赶路要紧,岂不两全。 三是说明。笔者十足是一个古典文学的盲流和 散户,限于主客观等严峻的现实因素,小书写法完 全是“土法炼钢”,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 指正。而本书书名,出自南唐冯延巳《菩萨蛮》中 的名句:“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这是我喜 欢的纯净境界,真希望以后能夜夜与轻风明月作伴 ,吹我“临窗笛”,唱我“大风歌”。 蒋华 2018年8月30日写于裕溪河畔 精彩页 下扬州和到故人庄的盂浩然 一、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当孟浩然喝罢李白的饯行酒,就登舟起锚,扬帆扬州,一叶孤帆就从李白江涛汹涌的眼眸中淡到碧空。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帆船毕竟不是当代游艇,帆悬得再高,桨划得再勤,船速也是有限的,注定孤帆远影的是一条寂寞漫长的旅程。果然,孟浩然白昼与涛声为伍,夜晚与江月做伴,“时时引领望天末”,脖子都望酸了,还没望见扬州的倩影;“移舟泊烟渚”时生发一些愁怨,也是难免,一任明月照耀无眠的船舷。 好在李白的目光一直深情他的帆影,“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当孟浩然的小舟,夜泊“众鸟高飞尽”的敬亭山下,“山泊敬亭幽”的他可知,敬亭山正是李白相看两不厌之地;而且八百里皖江,随处可见老友晚年的仙姿,——桃花潭的酒香、南陵的诗句、宣城的歌声、秋浦河的白发、牛渚河的感慨、天门山打着旋涡的涛声。比李白早逝二十二个年头的孟浩然应当不知,但“江清月近人”倒像是一句谶诗。现在潮平两岸阔,孟浩然“风正一帆悬”。 至于到扬州结局如何?仅看他后来写的醒目的一句诗:“维扬忆旧游”,一个“忆”字就还惦记着这次难舍的旧游,以致“还将两行泪”,“为我达扬州”,可见满载了一船的友情。但很快他孤帆就驶离长江水道,停泊老家鹿门山的怀抱,“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从此过着屏蔽的世俗生活。“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不知是否“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闻一多《孟浩然》),反正引来老友李白的赞誉: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是啊,对“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孟夫子来说,早年“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轰动京城;还是“不才明主弃”,从此就像李白一样,再也渡不到政治的彼岸……这些都像落花,凋谢昨夜的风雨;唯有友情的春鸟,才配吵醒他的春梦,——当他接到友人的邀请函,就在叽叽喳喳的鸟鸣中,去接友情的地气。 二、邀我至田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着重写农家一日游,到朋友家喝酒之情景。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首联写“至田家”的原因。乡下好友置办了一桌农家宴,杀鸡做菜,黄黍米做饭,邀请自己喝几杯。这“鸡黍”两字就显出农家宴的风味特色,鸡,自养,土鸡;黍米,自种。可以想见,还有新鲜蔬菜,是朋友自种在轩窗对面的毗邻打谷场的菜圃里,诗人把的酒也是家酿的米酒。如此原生态无污染的一桌农家宴,怎不“邀”出孟浩然的酒兴和诗情,让“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的他,走出柴扉。走下松云,走向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颔联写“至田家”所行。对此两句,喻守真先生认为写“未至庄而已望见庄外的风景”,余恕诚先生认为“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清新的天地”。解释固通,但都忽略了这两句隐含的深层意思,那就是这两句诗并不只是明写绿树青山这庄外风景的表象,而是通过绿树青山的庄外风景作静态参照物,暗写诗人一路“至田家”的动态行程,让庄外的风景默默地陪伴诗人同行。“绿树村边合”,写诗人就像通向田家路旁的绿树一样,到村边合拢,暗示诗人已“至”村庄;下一句补证,诗人再以“青山”为定位参照物,“青山郭外斜”,原本在诗人眼里是“青山横北郭”,随着诗人向村庄行走的位移,一路移步换形;此际诗人站在绿树合绕的村庄回望,青山仿佛已再向城“郭外”倾斜似的延伸。从写法看,这两句诗极具妙不可言的启发性,诗人始终将“至田家”这动态的“至”,了无痕迹地“冲淡”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静态的风景中,不但“淡到你看不见诗”,还“淡到令你疑心”诗人到底有没有走。这种极具启发性的以动态(行)寓静态(绿树青山)的写法,真是“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需会心品味。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颈联写“至田家”所为。“开轩面场圃”,表面是写诗人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深层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从生活常识角度讲,诗人一路走来,不讲是大汗淋漓,一般也是“薄汗轻衣透”。此际推开窗户,诗人既赏看“场圃”这农家景,又临窗纳凉,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歇息一下走乏的身心。同理,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中有句云“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写的也是开窗纳凉歇息之意。好了,客人已到,土鸡和家酿已摆上木桌,正散发热气和清香。“把酒话桑麻”,诗人与故人一边对饮,一边聊聊农事这个话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窗外的打谷场和菜园,成为窗内“欢言酌春酒”的主题;窗外景与窗内言和谐一体,相映成趣,让诗的空间充满生机。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吃的黍米饭,也是从打谷场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