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奸雄”曹操?“羊质虎皮”的袁绍?蒋干真的是傻瓜吗?周瑜的气量究竟有多大?诸葛亮身上何来的妖气?“七十二疑冢”之谜?貂蝉芳魂归何处?袁崇焕之死与《三国演义》的关系?……解说人物悬疑,细说前因后果,为你展现不为人知的《三国演义》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闲谭 |
分类 | |
作者 | 雷勇//蔡美云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迷人的“奸雄”曹操?“羊质虎皮”的袁绍?蒋干真的是傻瓜吗?周瑜的气量究竟有多大?诸葛亮身上何来的妖气?“七十二疑冢”之谜?貂蝉芳魂归何处?袁崇焕之死与《三国演义》的关系?……解说人物悬疑,细说前因后果,为你展现不为人知的《三国演义》真相! 内容推荐 本书分成“人物解密”、“意蕴探幽”、“艺术揽胜”、“余味点滴”等四个部分。“人物解密”主要漫谈《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其中包括小说人物与历史同名人物的联系与区别,小说人物的形成过程,小说人物的形象含义及其意义,以及有关小说人物的其他趣闻和传说等;“意蕴探幽”主要谈谈《三国演义》中一些故事情节的思想蕴含及意义所在;“艺术揽胜”则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剖析《三国演义》艺术构思和艺术描绘的魅力所在;“余味点滴”包括《三国演义》以外但与《三国演义》紧密相连的其他内容,其中包括故事发生时间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真伪情况和生平事迹,作品的版本流传及在海内外的地位影响等方面。 目录 人物解密 迷人的“奸雄”——曹操 英雄盖世的吕布为什么不讨人喜欢? “四大美女”中的貂蝉真有其人吗? 陈宫为什么宁死不降曹操? “羊质虎皮”的袁绍 许攸惨死的启示 荀或为何与曹操反目? 杨修被杀是因为曹操忌才吗? 蒋干真的是傻瓜吗? 司马懿:最可怕的对手 刘备:理想化的明君 诸葛亮: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关公崇拜”与关羽形象的重塑 “莽张飞”的人气指数为什么特别高? “子龙一身都是胆” “三国英雄数马超” 永不服“老”的黄忠 魏延的“反骨”是如何“生”出来的? 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为何都无所作为? 姜维的功过是非 孙坚究竟是“小丑”还是英雄? “生子当如孙仲谋” 周瑜的气量究竟有多大? 鲁肃是一味忠厚的无用之辈吗? 名不副实的“江东第一谋士” 为什么陆逊总是在关键时刻被推上前台?
意蕴探幽 《三国演义》的故事来源 如何看《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 “忠”和“义”的矛盾与统一 “桃园结义”的精神实质 的卢“妨主”故事的妙用 “仁君”的另一面 刘封究竟死于谁手? “战神”关羽是如何“造”出来的? 关羽降曹为何要约三事? 蔡阳脑袋的作用 “义释曹操”的是与非 “单刀赴会”的主角究竟是谁? 为什么非要让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 谁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诸葛亮长于用兵吗? “八阵图”究竟是何“阵”? 诸葛亮对孟获为什么要“七擒七纵”? 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祁山”? 诸葛亮用过“空城计”吗? “木牛流马”究竟是何种器械? 诸葛亮身上何来的妖气? 曹操“借头”的是与非 为何要冤枉曹操杀了刘琮? 马腾之死是谁之过? 曹操为何不称帝?
艺术揽胜 虚实相间的艺术构思 宏伟严密的艺术结构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精密入微的伐交心战 “类型化”的典型人物塑造 “性格强化法” “无”处写人 “正衬”与“反衬” “略貌取神” 以貌传神的心理描写 情节的提炼与重组 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 《三国演义》的“文章妙法” 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 妙趣横生的论辩艺术 毛本《三国演义》的得与失 《三国演义》中的硬伤
余味点滴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哪里人? 关于罗贯中的其他“悬案” 《三国演义》成书于何时? 《三国演义》有哪些主要版本? 毛评本的署名权究竟应归谁? 关云长在《封神演义》中现身 关云长“义释普静” 关羽和吕蒙的恩怨何时了? 张飞与秦琼 张飞“转世”与“显圣” 周仓也“显圣” “七十二疑冢”之谜 《三国演义》与“三国戏” 貂蝉芳魂归何处? “三国对联”与《三国演义》 《反三国演义》及其他“泄愤”之作 《新三国》等“翻新小说” 关于“替曹操翻案”的风波 《三国演义》的应用价值 起义军的“秘本”兵书 袁崇焕之死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在清朝外交中的应用 《三国演义》与日本的“三国热” 《三国演义》在朝鲜 《三国演义》在东南亚的传播与接受 《三国演义》在欧美的传播 试读章节 陈宫为什么宁死不降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是一个有德有才,也有一定胆识的人物,在三国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雄,但却因择主不当最终落了个悲剧性的结局,他的悲剧命运,让读者为之感叹、为之惋惜,同时也为之深思。 陈宫在小说中出场的机会不多,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在作品中,他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下面几件事表现的: 其一,捉放曹。曹操谋杀董卓不成,潜逃至中牟县,被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捉住。当陈宫问曹操何故取祸时,曹操义正词严地说:“吾祖辈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等,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陈宫深为感动,不仅放弃了捉曹邀功请赏的机会,而且毅然弃官,追随曹操同去兴兵讨卓。这是陈宫的第一次重大举措,正如陈宫自己所说,他不是一般“俗吏”,只是“未遇其主”罢了,现在认定曹操是他心目中的“明主”,便抓住这个机遇,当机立断,决心追随他去建立一番事业,其深明大义,果断有为,昭然于世。应该说,陈宫的选择并没有错,此时的曹操的确是个令群雄敬仰的人物,在满朝文武大臣皆慑于董卓淫威,只会哭哭啼啼、苟且偷生的时候,一个其名不彰的小小校尉,竟敢独闯相府、行刺正处于权力巅峰的董卓。刺卓不成,又能机智地逃出虎口,决心回家乡兴举义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其见识也令人叹服。在这种情况下,陈宫能放掉曹操并随之而去,足见其胆识。 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在成皋,曹操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又故意杀死吕伯奢本人,陈宫为之大惊,责曹操之举“大不义也”,曹操反而悍然宣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对曹操来说,杀吕伯奢不过是他内心中丑恶一面的自然流露,实乃出于他性格逻辑之必然,而对陈宫这种特别看重“义”,甚至为“义”肯抛弃个人前途的人来说,则是难以容忍的,因此,刚刚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明主”偶像,顷刻之间崩塌了。何去何从,陈宫又面临着一次抉择。起初,他下决心要杀掉曹操,以除后患,但临下手时,又想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之。”于是决定与他一刀两断,弃曹而走。此后,曹操与陈宫还有一次交往,这就是: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扬言要屠杀百姓。陈宫跑去劝说曹操,希望曹操行善心,结果被曹操反唇相讥,挖苦了一顿,陈宫撞了一鼻子灰后,对曹操的认识更深了一层,于是立誓与曹操为敌。 其二,濮阳大战。再次登场的时候,陈宫已是吕布的谋士,在吕布帐下,他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亲自策划、导演了濮阳大战。战前,他给吕布策划说:“濮阳城中有富户田氏,家僮千百,为一郡之巨室;可令彼密使人往操寨中下书,言‘吕温侯残暴不仁,民心大怨。今欲移兵黎阳,止有高顺在城内。可连夜进兵,我为内应’。操若来,诱之人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果然曹操中计,曹军被杀得四散奔逃,曹操本人也狼狈不堪地夺路而逃,“手臂须发,尽被烧伤”。陈宫是一个很有计谋的人,在吕布处于优势的时候,他善于用欺骗和麻痹的策略,给对方造成错觉,然后利用这一错觉达到自己的目的,濮阳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吕布处于被动的时候,他又善于在防御中积极争取主动,力避被动挨打。但是,吕布乃一勇之夫,他依仗的主要是“方天画戟”、“赤兔马”和“谁敢近我”的匹夫之勇,对陈宫的良言妙策很少采用,而陈宫本人也缺乏诸葛亮、鲁肃等人的战略眼光,因此,陈宫之谋充其量只能在战术上取胜,而不能改变战略上一步一步坐失良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其三,陈宫之死。这是陈宫人生中最悲壮的一幕,也是全书最具悲剧色彩的情节之一。吕布被擒,贪生怕死,再三求降,而陈官却临危不惧,决心舍生取义。被俘后,他抱定必死的决心,面对曹操的劝降,他的回答是:“今日有死而已!”曹操“尚有留恋之意”,并用老母和妻子的存亡来软化他,他也不为所动,回答说:“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于是“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伸颈就刑”。 作者在陈宫死后引了一首诗对他评价,日:“不识游鱼不识龙,要诛玄德拒曹公。虽然背却苍天意,谁似忠心映日红?”这是说陈宫不识“真主”,违背了苍天的意旨,但他的“忠心”却彪炳千古。的确,陈宫的悲剧就在于他虽“忠义之气,凛然千古”,但不逢其主,大志难伸。陈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王侯”的时代,想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信奉的普遍原则是:“良鸟择树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因此,陈宫为义释曹操,又为义弃之,从道德上说,都是应该肯定的行为。从放曹到弃曹可以看出,陈宫性格中的主导因素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把政治和道德伦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于单一的道德伦理判断使他不能全面地认识曹操,因而匆匆离开了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陈宫在以儒家道德伦理原则衡量他人的同时,也按照这样的社会角色规范自己,这使他在追随吕布时又一次犯了错误。跟随吕布不久,陈宫就预感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但“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如果说抛弃曹操只是让他失去了一次攀龙附凤、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的话,那么,选择吕布则断送了他的前途,也断送了他的才华,他因此而饮恨终身,同时也使后人为之惋惜不已。陈宫的性格至死不变,临终前,他依然以施礼治、行仁政等儒家学说规劝曹操,又在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支撑下,傲然不屈,慷慨就义。可以说,小说中陈宫的性格就是在这种儒家思想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展示的,它揭示出的是一种乱世中正直之士的人生悲剧。 P12-14 序言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是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社会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文学巨著。就编创模式而言,《三国演义》是一部典型的“世代累积型”创作,它累积成书的过程就是各种文化成分不断交融、整合的过程,罗贯中以自己的天才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几百年来,它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新世纪它又一次显示出了神奇的力量,一场新的“三国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那么,《三国演义》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首先,是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其中有许多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战争描写,尤其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类大规模的会战,场面宏伟,波澜壮阔,一个个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战争场面,都被作者以饱蘸激情的如椽巨笔点染描绘出来,犹如一部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这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智慧的启迪。 其次,《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黄忠的老当益壮、赵云的赤胆忠心,等等,都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成了某种道德品质的共名。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既有历史人物的印迹,又有丰厚的思想内涵,从他们身上,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此外,《三国演义》既是一部三国时代社会、政治的百科全书,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人们不仅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它,从中获得艺术美的赏受,而且也可以从军事学、政治学、人才学、文化心理、外交策略、民族关系、伦理道德、人际关系、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等方面吸取知识,获得借鉴。 正是因为《三国演义》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丰厚的思想内涵和深广的文化价值,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深受中国民众乃至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喜爱。在“三国热”不断升温的今天,中华大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三国演义》爱好者和“三国迷”,我们的这本小书,正是献给这些朋友们的一份小礼品。 《三国演义》的内容丰富多彩,三国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以我们的学识,深知很难在各方面都可人之意,读者朋友如果能因此书对《三国演义》更多几分了解,更多几分喜爱,那将是笔者莫大的荣幸。 这本小书的读者对象是对《三国演义》感兴趣且有一定了解的非专业研究人员。因此,我们在对原始材料进行勾勒、梳理的同时,也参考利用了一些学术界前辈、朋友的成果,力图把最新的研究状况介绍给大家。特此说明,并对直接、间接帮助过我们的师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引用的《三国演义》原文,主要出自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的《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版。特此说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