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望邕州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雷达
出版社 广西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散文作家雷达的史志随笔文集《回望邕州》,《回望邕州》收录了《董传策谪戍南宁》《永历帝在南宁》《少将卢绍武》《太平军在南宁》《洋关码头》《雷家大院》《大唐邕州》《杏风社》等社会反响较大的史志随笔,涉及南宁的古代习俗、文化、故事及传说等。雷达妙笔生花,娓娓道来,向读者还原南宁历史积淀丰厚、文化传统悠久的本来面目,描绘了一幅流光溢彩、鲜活生动的历史长卷。

内容推荐

雷达同志的新著《回望邕州》,读后不由一阵惊喜。这是一部史志随笔集子,内容涉及南宁史志方面一些深奥的问题,如上林智城碑等。但作为读者,阅读过程感觉较为轻松,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也是本书值得肯定之处。

目录

木棉花暖山歌飞

大唐邕州

智城碑序

凤舞邕州

见血封喉

侬智高两战古邕州

邕州城隍苏宣南

天地无私处处同

瘴雨海棠悲秦观

王巩的宾州情缘

明代心学宗师的人生终点

董传策谪戍南宁

永历皇帝在南宁

邕江水出万山鸣

桃红青秀山

象岭烟岚

红蜻蜓去带香飞

太平军在南宁

铁人御史钟德祥

印坛泰斗钟刚中

雷家大院

甄家西园

杏风社

洋关码头

瞻忠怀烈在清明

矢志不渝雷经天

愿能促膝慰初衷

 ——读莫文骅《南歌子寄台湾五兄》

少将卢绍武

南宁人的《鸡毛信》

槟榔蛇木瓜

邕州绘画撷英

绿城冬雨

四季蝉歌

洋渡的水草

数数扁桃

后记

试读章节

见血封喉,又称箭毒木,桑科乔木,是木本植物里最毒的一种。断肠散、鹤顶红、七步倒。这些在武侠小说里被渲染为世间顶级的毒物,但在见血封喉面前只能屈居二流。见血封喉的白色树汁毒性猛烈,进入人的血液后,能使人的心跳迅速放慢,片刻之间便使心脏停止跳动,可谓“毒绝天下,黯然销魂”。下面是邕州鬼树见血封喉的故事。

侯仁宝,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北宋宰相赵普的妹婿。在赵普被卢多逊排挤罢相后,侯仁宝也被从京城贬到邕州来做知州。侯仁宝到邕州后,了解到邕州有一种叫见血封喉的树,其毒无比,与人接触,见血者死。而在邕州的市场上,居然还有人堂而皇之地把见血封喉拿来摆卖。侯仁宝害怕极了,心想:要是有人对我心有不满,拿来害我,我还不喉封命绝,魂散他乡。侯仁宝就上书大宋皇帝,搬弄一堆冠冕堂皇的损话,说见血封喉不仅毒害邕州人民,上市交易还流毒天下,应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见血封喉只是一种树。上天造物赋予它这样的特性,怪谁呢?难道毒品泛滥要责怪上帝创造了罂粟?天下之毒,莫过于人心。为什么要拿一棵树来生事?然而,朝廷被说动了,诏令:尽砍见血封喉。要灭绝一个树种,这样的诏书,也许是中国几千年来唯一的一次。无法考证这道诏书的执行效果。而有历史记载的是,几年之后,宋朝廷又要邕州进贡见血封喉做的毒箭。

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了分裂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两广地区则建立了十国当中称为南汉的政权。南汉在唐朝政府安南都护府管辖的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设置交州节度,节度使吴昌文。吴昌文死后,部将争立。刺史丁部领乘机出兵,占领了交州,自称大胜王,不久即传位给儿子丁链。南汉政权为北宋所灭后,丁链向北宋进贡。宋朝廷授丁链为静海军节度使,封交趾郡王。

太宗五年(980年),丁链、丁部领先后死去。丁链弟弟丁璿继任。但是丁璿年纪小,大将黎桓便把丁璿囚禁起来,自握交州权柄。

侯仁宝在邕州呆腻了,一直想着回京城的办法。交趾郡的变故使他眼睛一亮:这是一个机会。侯仁宝上奏说:“交州乱,可以偏师取之。愿乘传旨阙,面陈其状。”宋太宗很高兴,准备诏回侯仁宝。不过,这事给卢多逊知道了。卢多逊心想,只要是我做宰相就不会让你回来,还要贬你到更远的地方。卢多逊上奏说:“交州内扰,此实天亡之秋,但先召仁宝,其谋必泄,蛮寇予为之备,未易取也。不如密令仁宝经度其事,发兵长驱,势必万全。”(《宋史·侯益传附侯仁宝传》)太宗不知小人的险恶用心,也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子。

于是,宋太宗组建交州行营,邕州知州侯仁宝兼交州水陆计度转运使,随军前进。宋朝大军分邕州、廉州两路出发,讨伐黎桓。

太宗六年(981年)三月,宋军在白藤江口击败黎桓前锋,缴获战舰200艘。宋军初胜冲昏了侯仁宝的脑袋,侯仁宝想多立大功早日回京,于是,便囊满毒箭,率军奋进,渐渐脱离主力。黎桓又以诈降引诱侯仁宝。侯仁宝最终上当,被黎桓所杀。卢多逊听到这个消息,肯定欢呼雀跃。

最后,这场战争还是宋军取得了胜利,但是,交趾的气候对宋军的危害,更甚于见血封喉。大批宋军将士死于炎瘴疾病,军中疾病蔓延。宋太宗即诏班师。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带来什么好处,由于军队人数的锐减,指挥这场战役的宋朝六个高层军官,两个在邕州被砍掉了脑袋,一个被关进大牢,不久也被砍头,其余处分不在话下。这场战役使宋朝对南疆的气候望而却步,最终改变了宋朝廷对交趾的态度。

太宗八年(983年),黎桓强迫丁璿写让位表,并把它转交宋朝廷。宋太宗想维护丁氏的利益,说:第一。丁璿仍为交州统帅,你为副帅;第二,丁璿全家迁入京城,世袭爵位,而后由你来管理交州。黎桓对这两个方案都不接受。事情又拖延到太宗十一年(986年),宋朝廷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就任命黎桓为静海军节度使。黎桓不满足,又上书要求全权交州。北宋皇帝心里很不高兴,但考虑到战争的惨状,不想出兵,就答应了。宋朝对黎桓改伐为抚,进封黎桓为交趾郡王,赐予黎桓交趾郡王印。黎桓政权由非法变成了合法。丁璿一家在黎桓的手上也就变成了没有意义的筹码,即为黎桓所灭。但是,宋朝的安抚政策,没有产生任何作用。“然桓性本凶狠,负阻山海,屡为寇害,渐失藩臣礼”。(《宋史·外国交趾传》)

P23-25

序言

雷达同志的新著《回望邕州》,读后不由一阵惊喜。这是一部史志随笔集子,内容涉及南宁史志方面一些深奥的问题,如上林智城碑等。但作为读者,阅读过程感觉较为轻松,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也是本书值得肯定之处。

雷达同志在大学读的是历史系,现在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专业对口,对治史的原则方针自然能把握得住。就这本《回望邕州》看,作者占有大量材料,不能不说是个优势。我已是个高龄老人了,在南宁生活了近60年。本书中说到南宁市的一些史料,我闻所未闻,更是见所未见(遗迹)。这教老夫不能不由衷敬佩。

前辈史学专家们所认同的道理:研究历史应做到深、广、新、严、通。这些经验之谈。十分宝贵。对自己或别人提出的史料或观点,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追寻;已占有了史料,还要广泛联系思考,提出新材料、新问题、新见解。事事有来历,说得清清楚楚,不能单凭“合理想象”进行虚构,穿凿附会,而要找出规律,前后贯通,等等。这应该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主导思想。

我只是个史志学的业余爱好者。10多年前,我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下课”了,承蒙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张桂媛、廖运山等几位同志垂青关照,让我参与一些史志的编辑工作。在实践中碰到一些问题,有过一些思考,也有了一些体会。

同一小段历史,有几种说法,而事实只有一个,我们追求的就是“那一个”。

在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事情可信度是高的。但却不能绝对化,特别是属于“孤证”这一类的事情,那就要具体分析辨认。同一段历史有几种说法,各人的根据是什么,是传说?是典籍文献?是碑刻还是其他文物证据?可信度是不同的。特别要留心的,史料的来源有引自“名人、名书”的,也有别的方面来的,说法不一,那更应多斟酌,迷信“名人、名书”,有时也会失真。

同一件事实。观点也许有几种。对邕州的认知,史志界人士争议喋喋不休的,如狄青、王阳明、侬智高等人的评价问题,有些观点截然相反。人应当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祖国。从做学问的角度看,坚持实事求是是一条基本原则,而把历史当做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就会失之偏颇。本书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精神可嘉。半个世纪过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依然是指导我们文艺界、学术界工作的方针。2006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国务院总理也在会上提出要求,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保障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中央首长的这些指示,对我们的工作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近闻香港某国学大师备受推崇,其治学突出优点是“最善于提出问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提高认知水平,大为有益。这也是我对本书感兴趣之处。

上文说过,本书在表述方面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读者阅读感觉轻松,但是否另有负面效果?老夫认为要明确文章体裁的特性,行文时要把握好分寸。文艺是允许想象虚构的,有所谓“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真实”。史志是强调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真实。

我对史志学的学习十分肤浅,雷达同志嘱我为本书写序,诚惶诚恐,出于支持年轻人上进的愿望,只能说几句卑无高论的话,权当“序言”吧!

2008年3月19日

(韦纬组同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散文家,曾任《红豆》杂志社主编、南宁市文联主席等职务)

后记

一千年并不遥远。唐朝才过去一千多年,长安街头多少达官显贵,多少宝马香车,几乎都和那段岁月一起消失了。盛世唐朝留在后人心中最多的人事,是李白床前的一地月光。李白的人生不见得成功,他一辈子是今天这个地方,明天那个单位地漂泊、打短工,满腹经纶又毫无用武之地。还有杜甫,在唐朝经济繁荣、遍地黄金的时候,他居然没能积攒几个钱。唐朝时局剧变,杜甫的经济危机要比唐朝的危机更严重。到了宋朝,苏东坡被几个御史整得死去活来。但是,那些呼风唤雨的掌权人转眼灰飞烟灭,在中国历史长河的那个拐弯拍岸惊涛的。却是命运坎坷的苏轼。葡萄牙、西班牙。曾经用一船又一船从美洲掠夺回来的黄金白银,堆起世界级的富裕国家,论人均拥有的财富和富裕维持时间的长度,论势力范围,唐朝是无法和它们相比的。但在后来的日子,中国唐朝是声誉日隆,葡萄牙、西班牙却黯然无声。这就是差别。是什么东西使人性得以升华?使时代得以留存?使国家得以兴旺?使民族得以崛起?

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实力的最高层面。是促使社会进步更新最富活力的因素。笔者多年来在各种图书中努力寻找南宁历史文化的亮点,现在把这些相关资料汇集成册。希望这些资料能丰富充实南宁的历史文化,并给他人以启发,哪怕就是激发一个人的思想,去创造南宁文化的力作,使南宁能够像湘西某个普通小城一样。乘着文化的翅膀高飞。

历史是沉重的。笔者努力用一种较为轻松的描述组织这些文史资料,目的在于增添阅读者的兴趣,使更多的人关心南宁的过去。本册子里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公开发表过的,很多细节已经接受热心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充实。由于材料本身的差异,各篇文章主题有的偏重文学,有的偏重历史,有的重写人,有的叙事物,这使本书没有一贯到底的文风。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就是每一篇文章都和南宁的历史、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而,就起名为《回望邕州》。笔者没有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写作纯属爱好驱动,至于文章水平,只有虚心接受读者的批评了。

由于接受专业教育的缘故,笔者一直对地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本册子里采用的基本历史事实都来源于正规出版物,笔者经过甄别后,认可这些资料。但历史资料的争议是永远不会停止的。笔者认为这些争议非常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发展繁荣。欢迎对本册子内容有异议的读者提出批评,与笔者联系、商榷,以促使南宁地方历史的小片段更准确,更精彩。

本书能够出现,笔者首先要感谢《南宁日报》的林爵栋、陈大明等编辑。笔者从来没见过林爵栋主编。有一次,笔者去南宁日报社投稿,编辑室里有一个人自称是陈大明。他接过了笔者的稿件,然后,就说着客气话,把笔者送进电梯,前后不到5分钟。到今天为止,和陈大明见面的时间累计也还是5分钟。但他们对笔者的稿件给予了相当高的采用率,这对于笔者广泛深入地搜集南宁文史资料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其次,要感谢南宁市文联原主席韦纬祖先生,他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这本书稿,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应笔者之邀,欣然为序,使拙作增光添彩。第三,要感谢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为笔者提供了很多帮助。第四,要感谢广西壮学会会长、研究员覃乃昌先生,他对本书里部分有关民族、民俗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第五,要感谢热情地为本书出版发行的广西民族出版社。笔者沉迷于历史文学,常常忘记感谢那些曾经帮助笔者的人,那些没有说到的感谢,就让它永远留在笔者无声感激的心底吧。

雷达

2008年6月于南宁凤翔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4: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