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效忠,兰州大学文学硕士。闲暇之余,徜徉于书山史海,曾在《穆斯林通讯》《人民邮电》《甘肃邮电报》《甘肃日报》等报纸杂志发稿两百余篇。书中的文章大多已在报纸杂志和中国穆斯林网站博客上发表过,现合辑成册,以飨善良、正直、热爱生活并为之奋斗的人们。
这些文章有读书品论,有书评,有游记、散文,有对许多悠悠往事的回味文章,也有一些是对近现代西北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书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博文夕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效忠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效忠,兰州大学文学硕士。闲暇之余,徜徉于书山史海,曾在《穆斯林通讯》《人民邮电》《甘肃邮电报》《甘肃日报》等报纸杂志发稿两百余篇。书中的文章大多已在报纸杂志和中国穆斯林网站博客上发表过,现合辑成册,以飨善良、正直、热爱生活并为之奋斗的人们。 这些文章有读书品论,有书评,有游记、散文,有对许多悠悠往事的回味文章,也有一些是对近现代西北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书写。 内容推荐 早在2006年4月,马效忠先生就在中穆开博客,将自己的随笔、读书笔记以及一些散文发到博客里与网友分享,这本《博文夕拾》的作品都是来源于他的个人博客。如《阿娜》、《马步芳禁烟 》、《 马步芳教子》、《马步芳办教育的特点》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故土流云 故乡的山梨 临夏的水 阿娜 我的启蒙老师——喇满堂 幸福就在我身边 和谐社会的奉献者 七十四岁的学生 梦里相牵的亲人找到了 突然的电话 忆父亲 我的外爷 马得胜 马秉忠 甘肃移动的引路人——姚世宏 明天是您的生日 明星班组明星服务 我爱您——兰州 山水履痕 七家沟大泉 游奄古日 真山真水真情 山尖尖上的音乐喷泉 兰州牡丹第一园 神奇的郎木寺 走进卡里岗 临夏行 茶后闲谈 茶余饭后 人为什么要读书 说酗酒 说死 启人心智的好瓦尔兹 节约新感 色俩目 翰墨闻香 读好书获大益——简评肖完《当代国际伊斯兰潮》 璀璨的夜明珠——读《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有感 荡气回肠的文章——读《遥远的撒马尔罕》有感 一曲无尽的挽歌——读《鲜花的废墟》有感 何为“优先选择”——简评《穆斯林行为中的优先选择》 决意孤行 殚精竭虑——简评《陈克礼传》 一部通俗易懂的书——简评《简明伊斯兰史》 悲壮 激越 高亢 感人——观看大型现代秦剧《大河情》有感 黑夜之黑——读《凝视黑夜》有感 是文明冲突吗?——读《文明冲突的背后》有感 一部引人入胜的书——读《虔敬的行走》有感 初识地中海边界——读《地中海边界》有感 儿子娃娃——马仲英——读《西去的骑手》有感 轻扣“馨庐” 马步芳教子 马步芳禁烟 马步芳的太太们 马步芳与植树造林 马步芳与青藏公路 马步芳办教育的特点 马步芳在甘肃兴办的教育 马步芳的用人特点 马步芳与西安事变 马步芳的演讲风格 后记 试读章节 阿娜 阿娜的娘家在东乡的大山里+那里十年九旱,是苦甲天下的地方,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可艰辛磨砺出来的人格,却像山一样地伟岸。 阿娜出嫁大概很早,曾听我父亲说阿娜到爷家时,每天要给好多T匠做饭备料,还要侍候公婆妯娌、小姑小叔一大家,这也够她受的。 “吃亏是积德”是阿娜的一句口头禅。无论居家还是在外,阿娜总任劳任怨,吃亏在先。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是有求必应,即使是一个乞丐,只要进了我家的门,她都会尽力接济的,实在没有什么施舍的,她也会和善地打发出去。 1959年那大饥馑年月,我哥四岁,我姐一岁,舅舅尚小,外奶年老,都在吃榆树皮度日。听父亲说,我的哥哥、姐姐、舅舅和外奶在那个年代按理会饿死却有幸活了下来,是阿娜救的。面对嗷嗷待哺的儿女,声声啼哭像刀子割在阿娜的心上,她咬咬牙,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跑到离家二十里外的公社地里,乘天晴月高,偷掐了一大口袋穗头,在天快亮时背回了家。至今哥还在说那次用穗头做的饭。大哥做过都市公司的总经理,他说他走过大江南北,喝过万家水,尝过齐鲁菜,但最香最难忘的还是那顿穗头饭。 等我出世后,我们兄妹五人的衣裳都是我阿娜一针一线缝做的,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实在穿不成了,她又改做成布鞋叫我们穿。如今我们都穿买的皮鞋,可在我记忆中,我阿娜做的布鞋既暖和又舒适。为了我们的衣食,我阿娜常给别人洗衣、缝补,她的手早已变形了,青筋盘结,肌肉枯萎。白天她要到厂里干活,她还是厂里的先进人物哩,吃过晚饭后又忙着纳鞋底,捻毛线,缝皮衣,一直到深夜。 记得在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梦中醒来,看见炕上阿娜独自一人在灯下纳鞋底,我心里又想起阿娜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阿娜,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出乎我意料,阿娜居然许我起来坐在炕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纳着鞋底,是给我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阿娜呼吸声。我心里暗自想着,为了我,累阿娜深夜做活不止,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阿娜,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想着这心事,却不敢对阿娜说出来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阿娜催着躺进了热热的被窝里,说是小孩子坐着会冻感冒的。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脾性很暴,几乎天天要跟阿娜吵架,特别是为我哥上大学的事。大哥高中毕业后面临要么当司机,要么去上学,亲戚们,包括父亲都赞成大哥当司机,早日挣几个钱好补家用,况且司机这职业也不赖,父亲坚决反对哥哥上什么狗屁大学,上学既不当吃又不当喝,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就不错了。可大哥想上学又难于开口,整日郁郁寡欢。当阿娜发现大哥的心思后,竭力主张大哥上大学,说她不识字吃尽了苦头,是睁眼瞎,还说上大学有前途。最后,大哥在阿娜的支持下,到外地求学去了,为此,阿娜受到了父亲,包括亲戚们的责难。尽管这样,我阿娜还是默默地为我哥赶做了被褥,准备了干粮,还给了他家中仅有的二十元钱。学费、书费、生活费,家中每每收到我哥要钱的信,父母总免不了争吵。父亲的丁资有限,要应付家中的柴米油盐,加上本来他就不同意让我哥上学,是阿娜执意做的,很自然,家中就顾不上我大哥念书用钱的事了。生活越来越拮据,父亲的脸色越来越阴,反对大哥继续读书的情绪继续在加重。而此时阿娜也吃了秤砣——铁了心,抱着当乞丐也要供大哥渎书的决心。阿娜在父亲面前不提“读书”“寄钱”这些敏感字眼,而是悄悄地东挪西借,先把钱汇去,随后,阿娜给张家做鞋,给李家洗衣,把借的钱还掉了。 我的阿娜不识字,可对我们的读书上学抓得可紧了,一次小学语文老师很随意地“罚”我们做家庭作业,作业出奇的多,是阿娜在油灯下,一至陪我到凌晨三点。她于里捻着毛线,时而给我披衣服,时而摸我的头,那种深情的目光,我一直难以忘怀。 小时候,我身体赢弱,经常生病。初中那年冬日的一个傍晚,从医院出来后,阿娜搀着我回家。店铺都早早地关了门,街上也没什么行人,北风呼呼地吼叫着,刮到脸上,像刀子割似的。没走几步,阿娜怕我摔倒,让我拿好药和小包,自己蹲下身,叫我伏在她背上。我说我能走,可她说:“你病成这样会摔倒的。”我只得遵命。 我听见阿娜吃力地在喘气,对阿娜说:“阿娜,歇会儿。”“阿娜!歇会儿。”在我不断地央求下,她慢慢地停下了,取下了头上的“盖头” (穆斯林的头巾)。这时候,天更黑了,风更大了,阿娜用身体挡住了寒风,又给我重新围了围头巾,转身看了看天,还打算背着我走。阿娜那年已五十多岁了,我虽上初二,却也有几十多斤,想想我这么大的人自己不走路,却靠年老的阿娜背,我是不大情愿的。于是,我执拗地站在一边,可阿娜一再地唤我:“我的娃,要听话,听话。”我再次被阿娜背着往前走了起来。阿娜的两鬓渗出了细细的汗珠,慢慢地又汇成了圆圆的汗滴往下滚。我不忍心地又开始叫:“阿娜,歇会儿,阿娜,放我下来。”可她边走边说:“就到家了,再坚持会儿。”想想这些天来,在病床上阿娜给我递药递水,接屎端尿,我被母爱震颤了。我哭了,热泪潸然滚了下来。为了不让阿娜听见,我紧闭着嘴巴,可滚下的泪水无声地滴在了阿娜宽阔的背上…… 阿娜,您的儿女们如今都一个个成人了,一离开家便长久地再没回来,且永远地生活在了外地,为了各自的前途,为了各自的生活,很少来看您,而您却没有一句怨言,依然如故地爱着我们,把牵挂思念的线捻得更长更细…… 阿娜,我的慈母,奔波在外的游子在静夜中的这些絮叨,您能听得见吗? P8-10 序言 马效忠喜欢读书,读出滋味时还会奋笔疾书。品论品论,甚至写个书评之类的小文章发表出来与他人共享。那情形就象品尝美味佳肴时忍不住让别人共食共茗。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慢慢地养成更爱读书、品书的良好习惯。我看着眼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心理浮躁,玩世不恭,贪图享乐,荒废青春的情景,心里不觉产生些须安慰。支持和鼓励他多读书,多品书,希望他能够“读进去,走出来”。 马效忠喜欢四处走一走,看一看。似乎在踩着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轨迹。他出去走走看看,不是单纯意义上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而是抱着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想法。他在旅游前,大多是先看书,先查相关资料,对目的地的情况在首先脑海里有个印象,然后瞅机会实地再感受一翻。看了、游了、玩了,有感悟或有启迪,他边信手写些游记散文之类的小文字,抒发情感,与人同乐。他的出行随意中还往往带有比较深的河湟情结,愈是艰险愈向前。 马效忠出身于古河州贫民百姓,手艺人之家,世代是虔诚的穆斯林,小百姓。他们这一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他自己读了文学硕士,有一份稳定而惬意的工作,也有幸福温馨的家庭。他懂得珍惜人生,珍惜人间真情,写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亲人(祖父、父亲、母亲、老亲戚等),我想他不仅是感恩图报,激励自己,很可能还有把父老乡亲往日的苦难铭记不忘,用文字形式留给亲人和后人的寓意吧。在今日这人间呼唤真情、友情、亲情的时代,倒也不失为写人记事存史是好方式。 马效忠喜欢研究西北地方史和马家军阀史,特别是对无人敢于客观公正论及的马步芳其人颇多研究,博客集中偶有抛出那么一些文字。我想,只要客观、求实、公正,不褒不损,研究军阀倒也是不该受禁受责的学术探讨。 现在,他把自己的博客文字结集试印,与朋友们交流,可喜可贺。 后记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有没有必要将自己的一些在穆斯林博客集中发表的小文字印刷出版。写点东西想出名吗?不是。为了评职称吗?更不是。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爱,爱家乡、爱父母、爱生活。感赞真主,那就印刷出版吧。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作纯粹是抒发感情,有时候我不写点就难受,不写到自己满意也难受。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常常是由于能力问题,想做但根本做不到。读了一本书,自己感觉好,就想写点小文字,目的是“有福同享”,有乐大家一起快乐而已。这也是我写点书评的最初本意。 我爱父母,更明白“天堂就在父母的脚下”的真理,非常想做孝子,但让人遗憾的是没有做到。让人安慰一点的是在父母的眼里我还算是个孝子。今生今世我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无法还补,我能做的事就是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在思念的时候,不孝的儿子只能写点自慰的小文字而已。小集子中的文字都是我目睹或亲身感受,绝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写作中,我尽量追求“真、善、美”。眼下流行小资旅游,我也不是什么小资,对小资们的旅游生活也不感兴趣。毕竟我出身于工农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闲情雅致。我像“小资”到处走一走,是带着比较深的河湟情结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虽然我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等各种政治运动,但苦难岁月的生活我倒是听了不少,于是想通过自己的笔,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人民真实的生活。进而肯定生活中善良正直的人们,肯定世间存在的美好事物,讴歌人们的奋斗精神,赞扬热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文化大革命”早已结束了,目前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祖国上下到处洋溢着一派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将过去的苦难反映一下,让大家了解过去人们经受的苦难生活,珍惜现在难得的幸福日子。有人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是啊!不回顾过去,又如何展望未来呢?俗话说,“前师之,后史可鉴”。 闲暇之余,我还翻点书,学点历史。在大学时我的专业是文学,但我对历史情有独钟,毕竟文史不分家,对西北马步芳,我也写了点小文章,请专家们指正赐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